第四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1分析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第三章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I. 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韋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於1915 年提出大陸漂移理論。
A.大陸漂移論說B.大陸漂移的論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大陸漂移學說當時未被接納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海底擴張海底擴張學說在1960年代初才明確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能解釋大陸漂移A.海底擴張學說的要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海底擴張論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I.板愧構造學說這學說於1970年開始發展板塊構造學說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具體引伸它有助於解釋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火山為何爆發和山如何形成A.板塊地球的岩石層(外殼)並不是整體的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如洋脊、島弧所分裂,形成一些不連續的單元﹐叫做板塊地球地外殼分裂成七大板塊和大約十二個小板塊世界上主要的板塊i. 板塊的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板塊邊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i.板塊邊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板塊移動的原因(參看筆記﹐第二章,岩流圈中的對流)C.三種板愧邊界按板塊移動的方向﹐板塊邊界可分為三種: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板塊邊界﹐並加上圖例不同的板塊邊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設性邊界橫切面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壞性邊界橫切面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穩定性邊界橫切面圖D.板塊活動與其他地表活動。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个学说对地球科学和地质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探讨它们对地质科学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两种学说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内涵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及其相关内容,包括其提出背景、证据和支持该理论的科学观点。
随后将介绍海底扩张学说,包括其提出背景、证据和支持该理论的科学观点。
在学说比较与影响部分,将对两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以及对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种地质学说,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和影响,进一步探讨这些学说对地质学和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并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和指导。
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漂移。
魏格纳认为各大陆原本是相互连接的一个超大陆,他将其命名为“潘古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古大陆分裂成各个现代大陆,并且它们继续向各自的方向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包括各大陆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同一地质时代的化石、地质构造和岩石的相似性,以及地震和火山分布的规律性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板块确实在漂移。
然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遭到了当时地球科学界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动力机制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
大陆漂移到海洋扩张到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地球自它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活动,沧海桑田、山河巨变。
最为神奇的是茫茫大地竟能象巨轮那样一漂千里,至今不息。
2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认为大地像“木筏”那样漂浮在水上。
1620年已有人注意到大西洋两岸轮廓可以相互拼合。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2亿年前全球各大陆曾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超大陆,又称…联合古陆‟,随后才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attachm ent=111130]大陆漂移魏格纳(A.Wegner)(1880-1930),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魏格纳受伤在医院治疗,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非常吻合,从而产生了大西洋两岸陆地曾在一起,后经裂开和漂移成了今天格局的想法。
他广泛收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1915年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attachm ent=111131]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证据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魏格纳为证实大陆漂移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至今仍然是难以辩驳的铁证。
其中,大陆岸线的吻合是最吸引人的证据。
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1965年,人们曾根据大西洋最新海深图通过计算机对1000米等深线处进行拟合,发现两岸几乎可以完美无缺的拼接。
具有如此高的拟合度不可能是偶然造成的。
[attachm ent=111132]最初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可以拼合[attachm ent=111133]后来已将各大洲拼合起来证据2: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更令人信服的是两岸相同地质年代的山系、地层或岩块都可以一一对应加以拼接。
例如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山系在北美东海岸再现;南非开普山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二叠纪地层可以拼合;非洲高原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在巴西重现等等。
这就象被撕碎的书页,不仅毛边可以拼接,连印刷文字都恰好齐整切合,显然就不是巧合了。
[attachm ent=111134][attachment=111135][attachm ent=111136]大西洋两岸褶皱山系的拼结证据3:古冰川遗迹的分布根据古冰川沉积物和冰川擦痕等证据,表明在2亿年前,目前位于热带、温带地区的南美、南非、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分布着大片古冰川遗迹,而北半球找到的却是热带植物化石,这样势必会作出南半球万里冰封,北半球郁郁葱葱不合情理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艾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1912年提出
的,所以,一般公认他为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漂移的大陆
二、魏格纳及其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1880年诞生于柏林。他先后在德国最著名的海德 尔堡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 博士学位。
l906年,魏格纳以气象员的身份参加了丹麦人组织的第 一支格陵兰岛考察队,在对格陵兰东北部进行探险性考察过 程中,他开始对地质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12年,魏格纳首次公布了自己有关大陆漂移的研究成 果。l月6日,他在法兰克福城的地质协会上作了题为《从地 球物理学基础上论地壳轮廓(大陆与海洋)的生成》的讲演。
• 在距今2亿年前,地球上现有的大陆是彼此连成一片的, 从而组成了一块原始大陆,或称为泛古大陆。泛古大 陆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做泛大洋。
• 在距今1亿8千万年前,泛古大陆开始分裂,漂移 成南北两大块,南块叫岗瓦纳古陆,包括南美洲、 非洲、印巴次大陆、南极洲和澳洲;北块叫劳亚 古陆,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 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 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 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 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 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 平漂移。
海洋地质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地球与海洋 第三章 地壳 第四章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第五章 海洋地质作用 第六章 海岸带的现代过程 第七章 河口与三角洲 第八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 第九章 深海沉积 第十章 古海洋学 第十一章 海洋矿产资源
第四章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繁衍着人类的地球是个活动的行星,自形成以来,它 始终不停地运转着。而在其内部和外部之间呈现出的生机 勃勃的相互作用,更使得地球表层处于水平的和垂直的运 动状态之中。
部主任。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格陵兰探险、考察。10
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 站工作时,心脏病猝发,不幸殉职,时年仅50 岁。
魏格纳的最重要贡献,乃是他1915年首次出 版的《海陆的起源》。
这本专著不但确立了其大陆漂移说创始人的 地位,而且系统地论证了大约在200 Ma前,即中 生代早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
地球科学家只是到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诞生 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是当代 地球科学发展史中的划时代事件。
然而,被誉为“新地球观”的板块构造学说,从其孕 育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诞生,却经历了60年(1910—1970)曲折漫长而又坎 坷的历程。
• 板块构造学说它发端于l912年魏格纳(A.I.Wegener)
大约200年后,即19世纪其他一些学者也 发表了同样的见解,其中包括法国学者安东尼 奥·斯奈德(Antonio Suider)。他从美洲和欧洲 的石炭纪植物化石之间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并于 l858年发表了《地球形成及其奥秘》一书,指 出所有大陆过去都曾经是单一陆地的一部分。
19世纪末,著名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地质岩层如此接近一致,
• l967—1968年由摩根(W.J.Morgan,1968)、勒皮雄 (X.Le Pichon,1968)、麦肯齐和帕克 (D.P.Mckenzie and R.L.Parker,1967)以及伊 萨克斯等(B.Isacks et al.,l968)正式提出。
板块构造学说既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 的引伸和发展,又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地球科 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无数学者广泛运用现代化科 学技术联合研究的成果,属于世界科学界的共 同财富。
创立的大陆漂移说;
• 奠基于赫斯(H.H.Hess,1960,1962)、迪茨 (R.S.Dietz,1961)提出,后经瓦因和马修斯 (F.J.Vine and D.H.Matthews,1963)、威尔逊 (J.T.Wilson,1965)、海茨勒等(J.R.Heirtzler et al.,l968)等进一步论证的海底扩张说;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 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方面 对大陆漂移进行了系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 源》一书。
1919年,魏格纳接替了他的老师、岳父、著名气
象学家柯本(Wladimir Peter Koppen,1846— 1940)的职务,担任汉堡海洋观象台气候研究
最早把该学说介绍给中国地学界的是我国 地质学家傅承义(1972)和尹赞勋(1973)两位教 授;
随后,李春昱、朱夏、郭令智等教授分别 针对中国的地质情况进行了板块构造研究。
第一节 大陆漂移
一、历史的回顾 二、魏格纳及其大陆漂移说 三、大陆漂移的证据 四、大陆漂移说的命运
一、历史的回顾
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大陆漂移思想的萌芽。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示,并探 讨了两个相对陆块漂移的可能性。
首次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冈瓦纳
古陆(Gondwanaland,这个名称来源于印度中东部的一 个标准地质区冈瓦纳Gondwana)。
1910年美国学者泰勒(F.B.Taylor)根据山脉的分
布,独自论证过大陆漂移,并提出解释地壳大规模侧向 (横向)移动的机制,认为导致各大陆的分离运动来自巨 大的潮汐力。
的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之为联合古陆(Pangaea,
或译作泛大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称之
为泛大洋(Panthalassa)。到了侏罗纪,联合古
陆开始解体,分裂成几块大陆并各自逐渐漂移到 目前所处的位置上。现今的各大陆和各大洋都是 经过大陆漂移后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 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 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