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Chapter012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讲解

合集下载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12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PPT40页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12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PPT40页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12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复试参考资料答案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复试参考资料答案

《鱼类增养殖学》入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说明1、参考教材《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题型及分数比例1、题型比例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绪论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①鱼类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②选用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苗种容易获得的鱼类作为我③国的主要养殖鱼类④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某些有机肥料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作为养殖鱼的⑤饲料和肥料。

⑥立体混养⑦科学的养殖水质管理⑧综合养鱼2、何谓综合养鱼?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在生产上以养鱼为主,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3、何谓用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一)养殖鱼类生物学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物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品种是指来自同一祖先,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的群体。

如:狼和狗是同一物种,同属犬科,但不是同一品种,黄牛和水牛也是一样。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①生长快②食物链短③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④苗种容易获得⑤对环境的适应性强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

姓名:学号:班级:海洋环境保护摘要: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可能对海洋造成破坏。

如果人们捕捞海洋生物作为食物,如果过度捕捞,就会造成海洋生物的枯竭,甚至生物灭绝。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海洋生物海洋环境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像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关心的环境问题。

一、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现代化的捕鱼工具和方法的效率是很高的,任何大的生物种群都可能在几年之内被破坏殆尽。

这种例子在世界各海域都发生过。

例如,原产量很高的大西洋鳕鱼、太平洋鲱鱼、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和小黄鱼等,都由于捕捞过度减少了种群的总量,影响了种群的更新,缩小了生活区域,降低了繁殖水平,直至形不成渔汛。

1.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位于青岛近岸海域。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有着丰富的基础饵料,是黄渤海多种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育幼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近年来,随着两湾生态环境的恶化,海洋生物资源急剧衰退,优质鱼虾类已形不成渔汛。

最近40年间胶州湾生物种类明显下降。

据有关资料统计,胶州湾东部沧口潮间带的生物种数由60年代的141种下降到80年代的17种,90年代由于潮间带滩面基本消失,生物种类少于10种,中潮带上部己成为无生物区。

2. 詹姆斯是刚加入2004年中新药业中国亚马孙科学考察队的巴西科学家,主要工作是对亚马孙流域的水生资源进行综合研究。

他向记者介绍,黑河是亚马孙流域的重要支流,水质好,水产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黑河生活着750种鱼类,其中有408种为黑河所独有。

据介绍,为保护亚马孙流域特有的水生资源,当地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规定亚马孙流域大约1600种鱼类,只允许捕捞其中100种左右。

另外,对允许捕捞的鱼类身体长度分别作出明确限制,违者将遭到处罚。

海洋生态学第十二章

海洋生态学第十二章
Y = f qB =r B-rB2/B∞
❖ 由于实际现存的生物量 B 难以确定,将Y-B关系转换为Y-f 关系:
Y =f qB =f q(B∞-f q/r)=(qB∞)f-(q2 B∞ / r)f 2 设 a = q B∞ , b = q2 B∞/ r 则 Y =a f -b f 2 或 Y / f= a — bf
❖ 最大持续产量(MSY):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
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
B1
图 12.l 种群大小与渔业产量关系 示意图(引自 Pitcher & Hart 1982)
B 为种群生物量,B∞为最大种群生物量
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捕捞力量、网目大小与持续产量的关系
年龄(t)
就要使这种群保持平衡,即P2 = P1, 图 12.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
必须:R + G = F + M
重量的变化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补充量
❖ 与种群数量变动有关的第一因子是补充量。
❖ 所谓补充,就是小鱼进入被开发区域成为容易与渔具接触的过程。
未补充 时期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 生长参数计算
由体重生长方程式可推导得: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4. 鱼类的死亡
瞬时总死亡系数: Z=F+M (F:捕捞死亡;M:自然死亡) 为简化,模型假设M是常数,讨论如何控制F达到合理开发。 ❖ 自然死亡系数
表明平衡状态下,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与捕捞力量为线性关系。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持续产量模型 (cont.)
❖ MSY与fMSY

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原因与对策

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原因与对策

2018年第4期前言在全球范围内,多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渔业资源捕捞工作,近海渔业资源捕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工作处于渔业发展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捕捞,高效促进我国近海资源的发展。

但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工作的开展,渔业资源的捕捞数量巨大,导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出现不足的问题。

故此,需要对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科学的解决对策,使近海渔业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原因1.1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周期较短渔民在进行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工作时,主要是针对近海水域中天然栖息繁殖的鱼类资源,通过捕捞近海中的渔业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出售消费。

由于捕捞的渔业资源是近海水域的鱼类,在大自然生产繁殖的影响下,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周期较短,从而增加了渔民捕捞工作的投资风险与经济负担。

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工作受鱼类自然繁殖的影响,会出现阶段性效益问题,近海渔民为了增加经济收益,不断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捕捞,从而出现渔业资源捕捞过度问题,严重影响了近海渔业资源的自然生长。

1.2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受自然条件约束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属于天然繁殖状态,自然条件对鱼类的生产繁殖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变的自然条件会约束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工作,增加渔民捕捞工作的风险与捕捞成本。

故此,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工作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会增加沿海渔民的经济投入,使渔民的利润收益有所下降[1]。

如若沿海渔民不断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捕捞,会严重影响近海渔业资源的发展,鱼类品种难以生长,出现低龄小型化的问题,致使渔民在进行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工作时,使用的渔船与渔网会越来越小,从而使渔民的经济收益每况愈下。

1.3近海渔业资源捕捞的制度过于垄断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的中心内容是对资源进行排他性。

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制度过于垄断,一方面体现在制度严格要求不准外来者进行渔业资源捕捞工作;另一方面体现在制定捕捞制度时严格限制内部工作人员的开发程度,从而使近海渔业资源捕捞的工作主体难以界定,使开发资源的行为出现异化的问题,严重降低近海渔业资源的分配效率。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12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12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

二、过度捕捞对渔业产量和渔获物组成的影响

对海洋传统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90 80 70
捕捞量(×106t)
海洋鱼类的捕捞量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已呈明显下降 趋势,其中传统渔业对象渔获 量的衰退最为突出 。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的报告称,70%以上的海洋鱼 类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
1997
2002
2002
渔获物平均营养
3.7
3.7
黄海
渔获物平均营养级 渔获物平均营养级
3.6 3.5 3.4 y = -0.009x + 3.5818 3.3 3.2 R = 0.7961 P<0.01
2
东亚海域
3.6 3.5 3.4
平均营养级 1960s : 3.48 (SE=0.009) 1970s : 3.47 (SE=0.004) 1980s : 3.46 (SE=0.011) 1990s : 3.39 (SE=0.007)

生态系统过度捕捞(ecosystem overfishing):指过度
捕捞使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改变,大型捕食者的数量减小,小型饵料鱼的数量增加, 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向小型化发展,平均营养级降低的现象。
沿食物网向下捕捞(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
图 12.7 过度捕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自 Pew Oceans Commission 2005)

图 12.6 鱼类种群生命周期示意图
由于补充量预报的困难,在动态库模型中,主要是研究单位补充渔获量 (Y/R)模型,而不是产量(Y)模型。即估算单位补充最大产量MYR (maximum yield/recruit),而不是最大持续产量MSY。

浅析沿海过度捕捞问题

浅析沿海过度捕捞问题

浅析沿海过度捕捞问题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渔业和畜牧业一样是先于农业出现的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因为人类有漫长的捕鱼历史,才认为海洋蕴含着无尽的资源,渔业资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对海洋鱼类毫无节制毫无规划地捕捞。

可是,随着机械、电子、化工、造船和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渔获量有了质的飞跃。

1850年,世界渔获量仅150万~200万t,90年代已达到1亿t。

不断有海洋生物因为过度捕捞而灭绝,甚至有联合国专家指出,全球鱼资源大幅减少,如果不能大幅减少捕渔船,同时设立多个鱼类保护区,人类很可能在2050年面临无鱼可捕的噩梦。

关键词:渔业过渡捕捞影响一、引言“过度捕捞”是指人类的捕鱼活动导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种鱼类种群不足以繁殖并补充种群数量。

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结果使整个海洋系统生态退化。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过度捕捞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992年,加拿大纽芬兰岛的渔业完全崩溃,渔民在整个捕鱼季没有抓到一条鳕鱼。

这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

这一情况导致4万人失业,整个地区的经济衰落。

除了过度捕捞,不加选择进行捕捞的“连带杀伤”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现代渔业的专业性很强,每次捕鱼都有一两个“目标物种”,但很多原本不是目标的物种被一同捕捞上来,其中大部分在分拣过程中陆续死亡。

有时候,受到这种“连带伤害”的其他生物,在捕捞所获中会超过总重的80%。

所有常用的捕鱼方法中,海底拖网捕鱼法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围内的生物一网打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大。

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鱼,包括剑鱼和鲶鱼,正在消失。

如果不加制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可怕的海洋———一个充满浮游生物的垃圾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给出如下数据:全球范围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只有1%的鱼类资源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

二、我国渔业过渡捕捞现状舟山市渔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5%以上,舟山工业的涉渔比重高达45%以上,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也与渔业休戚相关,水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创汇额超过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平衡状态。 ?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所获得的渔获量就是持续产量,以 Y 表示:
Y = f qB =r B-rB2/B∞
? 由于实际现存的生物量 B 难以确定,将Y-B 关系转换为Y-f 关系:
Y =f qB =f q(B∞-f q/r)=(qB∞)f-(q2 B∞ / r)f 2 设 a = q B∞ , b = q2 B∞/ r 则 Y =a f -b f 2 或 Y / f= a — bf
? 必须通过研究,了解某一资源对象的最适的捕捞力量和捕捞年龄(网目 大小),并采取一些适当的保护资源的措施(如规定禁渔期、禁渔区), 避免产生捕捞过度现象,使渔业资源能被人类持续不断的利用。
c
Y

a




b
0
捕捞力量 f
图 12.2 不同种类的总渔获量 和捕捞力量的关系
p
Y

n




m
0
捕捞力量 f
第十二章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
第一节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
一、最大持续产量的原理
(一)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 一个渔业种群生物量的自然增长量( dB/dt,即 种群剩余生产部分)与种群大小( B)有关。当 种群生物量处于极低水平( B ≈ 0)或达到最大
B∞ “剩余生产部分” = 持续产量
ρ
λ
tr
年 龄 t tc

图 12.6 鱼类种群生命周期示意图
? 由于补充量预报的困难,在动态库模型中,主要是研究 单位补充渔获量 (Y/R)模型,而不是产量( Y)模型。即估算 单位补充最大产量 MYR (maximum yield/recruit ),而不是最大持续产量MSY。
3. 鱼类的生长
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
B1
图 12.l 种群大小与渔业产量关系 示意图(引自 Pitcher & Hart 1982)
B 为种群生物量,B∞为最大种群生物量
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
(二)捕捞力量、网目大小与持续产量的关系
? 捕捞力量或称捕捞努力量( fishing effect )通常是指特定时间内投入渔 业的捕捞生产工具设备的数量和强度,网目大小则与种群中被捕捞的年 龄有关。
表明平衡状态下,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与捕捞力量为线性关系。
二、持续产量模型 (cont.)
? MSY 与fMSY
由Y = a f -b f 2 求Y最大值,须令 dY /df = a — 2bf =0 得:f = fMSY =a / 2b=r B∞ / 2q,
MSY = a2 / 4b= r B∞2 / 4 只要算得参数a、b就可计算得 MSY 及其相应的 fMSY
图 12.3 同一种类不同网目的捕捞 力量和总渔获量的关系
二、持续产量模型
? 持续产量模型(逻辑斯谛模型)是一种描述渔业产量、捕捞力
量与种群剩余生产量部分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其特点是只考虑产量 因素。
? 在未开发利用的情况下种群增长模式可表 达为:dB/dt=rB(B∞-B)/ B∞
当B=B∞ / 2时,dB/dt 达最大值,即增长
物量增加,表现为自然增长。反之,资源 将趋下降,就形成捕捞过度。
dB/dt
0
B∞/ 2
B∞
图 12.4 未开发利用时自然增长 率与生物量的关系
二、持续产量模型 (cont.)
? 当 fqB = rB-rB2/B∞,渔获量恰与种群自然增长量相等, dB/dt = 0,种群生物量保持不变,则认为种群生物量与捕捞力量处
速率最快。
? 在开发利用的情况下,种群增长速率还受 捕捞的影响,设捕捞死亡系数为 F,则:
dB/dt= rB(1-B/B∞)-FB 捕捞死亡系数 F 与捕捞力量 f 成正比,
即F=qf ( q :可捕系数) ,所以: dB/dt=r B-rB2/B∞-f qB
当f qB<r B-rB2/B ∞,dB/dt> 0,种群生
(B = B∞)时,dB/dt 为零;当种群为就是在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
置换线 最大持续产量
每年从该种群资源中捕捞一定的数量而不影响资
源量继续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种渔获量可以
年复一年的获得就称为持续产量或平衡渔获量也 称剩余产量。
? 最大持续产量( MSY):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
年龄(t)
就要使这种群保持平衡,即 P2 = P1, 图 12.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
必须:R + G = F + M
重量的变化
2. 补充量
? 与种群数量变动有关的第一因子是补充量。
? 所谓补充,就是小鱼进入被开发区域成为容易与渔具接触的过程。
未补充 时期
补充时期
未捕捞阶段
捕捞阶段
1. 同龄群体在生命周期中的数量和
生物量变动
量 重

设某一时期初资源重量为P1,这一
量 数
时期末资源重量为P2,则:
P2 = P1+(R + G)-(F + M)
同龄群体总体重
个体体重W t
最大体重(W∞)
R:补充量; G:生长量; F:捕捞量; M :自然死亡量
补充年 捕捞年 龄(tr) 龄(tc)
? 经验公式:
伯塔兰菲(Von Bertalanffy )体重增长方程式可表示为:
Wt

W∞ 〔1―e―K ( t

t
0
)
3

? Wt:年龄t的平均体重; ? W∞: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渐近体重; ? K:生长曲线的曲率,决定趋向 W∞的变动率的一个常数; ? t0:体重为零时的理论年龄,小于零。
? 生长参数计算
由体重生长方程式可推导得:
4. 鱼类的死亡
瞬时总死亡系数: Z=F+M (F:捕捞死亡;M:自然死亡) 为简化,模型假设M是常数,讨论如何控制F达到合理开发。
? 自然死亡系数 dN /dt=-MN t 定积分,得: N t = N 0 e-M ( t-t 0) 设t 0为生命周期开始时间,t 0=0,则上式为:N t =N0 e-M t 在补充年龄为t r,补充量为R 时: N t =Re-M ( t-tr )
? 优点:持续产量模型不需要鉴定研究对象的年龄、生长率、死亡
率和补充率等参数,只要有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资料,即可满 足计算要求。
? 缺点:不易获得数据;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三、动态库模型
? 动态库模型把种群作为个体的总和,处于连续的补充、生长与死亡
之中,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与人类捕捞的关系,作出模型,指导捕捞。 又称为单位补充群体产量模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