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音乐流派 ROCK

音乐流派
ROCK
(摇滚)
Rock ,即摇滚
• 名词定义:用打击乐器表现明确节奏骨架的 音乐形式。 • Rock ,即摇滚,是一种音乐类型,起源于 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 流行,迅速风靡全球。摇滚乐以其灵活大 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 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喜爱。摇滚 乐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
摇滚类型
• Heavy Metal(重金属摇滚)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重金属音乐主要在表现乐手本身的音乐技巧,编曲总是特别的长。此类音乐重视音乐本身的创 作,所以整张专辑通常不只是一首主打歌。 Folk Rock(民谣摇滚) 民谣摇滚(FolkRock)——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摇滚乐最大的不同点是:民谣摇滚有一个诞生纪 念日,那是1965年的夏天,鲍布狄在纽保特民谣节的表演中,首次放弃了空心吉他,而以电吉他代 替伴奏,他是被台下的观众虚下台去的,因为对于只欣赏纯净的民歌的观众来说,电吉他是太大逆 不道了。想要用定义来解说民谣摇滚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节拍或形态。他们多半 把他们唱出的歌,看成一种工具,用来检验人生百态。他们在歌曲中,诉说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 的感情,描绘自己的感情,歌词中内容转换,而曲子则大都较为柔缓 Grunge Rock(垃圾摇滚)
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

进一步的影响
雷默的观点后来形成了美国音乐审美教 育最为流行的口号:“发展对事物的审 美质量的敏感性。”
美国的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立足于音乐学科的本体形式和内容的。尽管 他们强调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学习,洞察音乐与 审美原理之间的关系,发展这种洞察力或说敏 感性,但在维护音乐作为一门有学术价值的学 科的独立性方面,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音乐教 育界从未让步。当然,雷默倡导的审美概念和 过程,有可借鉴之处。例如,引导学生领悟音 乐中的统一与变化等审美原则,对发展学生广 义的审美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情感之间的关 系,是具有相当大的益处的,这也是美育追求 的一种共同的境界。
他认为,学科尤其是科学和数学,存在某种由 若干基本概念或原理组成的学科结构,而课程 编写的原则,须采用螺旋方式对学科材料给予 组织,并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把不同水平的 学科知识系统、分层安排在不同水平的“螺旋” 上。这个理念的要点在于,一门学科的知识既 可以保证学习的有序性,又可以使每一水平的 学习在学科结构上保证完整性和系统性。
伍兹霍尔会议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布鲁 纳在总结该会精神的名著《教育过程》 (1960年)中,系统阐述了结构主义的 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编写方法。针对 美国在冷战中争夺教育优势的需要,他 提出了“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智力上 诚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 童”的假设。这个主张的基本前提,是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
布鲁纳的思想直接指导了曼哈顿 维尔音乐课程的编写。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音乐的 学科结构由曲式、音高、节奏、和声型、 力度和音色等基本要素组成,按照概念 复杂程度的增长,由16层螺旋构成课程 的基本内容框架。在为三年级后的音乐 教学设计的音乐课程指南中,这16层发 展水平构成了音乐概念教学的系统而有 序的计划。
爵士乐流行流派

爵士音乐流派大全Work Song(工作歌)又称为“劳动号子”,19世纪中期美国南方黑奴在工作时所唱的歌曲,后来成为蓝调和Minsttel Show的重要创作题材。
Blues(蓝调)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
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
代表人物是W.CHandy,出生在1873年的美国阿拉巴马州,被誉为“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Ragtime(拉格泰姆爵士乐,也叫繁音拍子)从严格来说,Ragtime不是真正的爵士乐。
Ragtime没有即兴演奏和布鲁斯音乐的感觉,这种分割对于早期的爵士乐的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Ragtime鼎盛期是1899年至1915年,其中最为知名的要算钢琴音乐。
这种风格大多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其对位法和节奏融合了古典音乐和行进音乐队音乐的特点,在后来的爵士乐风格中都被迪克西兰爵士乐音乐家风格采用,新奥尔良爵士乐这是爵士乐最早的音乐风格。
大致是从1895年当巴迪·博尔登在新奥尔良组建自己的第一支乐队时开始,这种音乐就在新奥尔良演奏,直到1917年斯托瑞维尔俱乐部不幸关闭为止,Ragtime未能留下任何录音资料。
然而由于后来的原创迪克西兰爵士乐队在1917年的成功以及20年代许多成功演出的资料的保存使我们有机会感受到这种音乐的风格。
由于新奥尔良爵士乐强点合奏,因此没一件乐器在乐队的角色所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通常,小号和短号使乐队中重要角色,常常演奏旋律部分,而长号则是和音的主要部分,副部则通常由短号演奏。
节奏部相对稳定,通常包括钢琴、圆号、低音大提琴和鼓,Ragtime 同早期的行进乐队又直接的渊源。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音乐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这些不同的流派和音乐风格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了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西方音乐流派的简介。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欧洲文化传统中的经典和宗教音乐,主要包括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和20世纪现代音乐等几个时期。
这种音乐具有高度的精细性和复杂性,大部分是由作曲家创作的,以交响乐、管弦乐、协奏曲、歌剧、芭蕾、宗教音乐等形式呈现。
古典音乐强调和声、节奏和旋律的均衡,通常以乐器演奏为主,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该流派的代表作品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海顿等作曲家的经典作品。
布鲁斯(Blues)布鲁斯是一种源自美国南部黑人的音乐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种音乐的特点在于其悲伤、沉闷的情绪和表现方式,通常由吉他、口琴或钢琴等伴奏,以独特的旋律、和声和演唱风格为主。
布鲁斯的歌词通常表达出贫困、失恋、孤独和人生不如意等主题,是美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的布鲁斯歌手包括罗伯特·约翰逊、穆迪·河、比尔·布罗尼等人。
摇滚乐(Rock Music)摇滚乐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风格,深受爵士乐、蓝调音乐和节奏布鲁斯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的影响。
这种音乐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在青少年文化和流行文化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摇滚乐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电化的音效、强烈的鼓点和大声的吉他声,以及唱腔的较大演绎力。
代表性的摇滚乐歌手包括艾尔维斯·普雷斯利、滚石乐队、披头士乐队等。
流行音乐是一种广泛传播的、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流行摇滚、流行电子乐等。
这种音乐通常结合了多个音乐流派的元素,以吸引更广泛的听众。
流行音乐的特点在于其简单易懂的歌词和乐曲、易于唱和跟唱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内容。
代表性的流行歌手包括迈克尔·杰克逊、马丁·盖瑞克斯、蕾哈娜等。
西方音乐流派

西方音乐流派高考要求: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以及不同音乐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
知识脉络:巴洛克时期(1600--1750)--------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时期(1828--1910)-----民族乐派音乐(1860年左右)------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时期(20世纪初)知识要点:一、巴罗克时期(1600——1750)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
【复调音乐】是指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2、代表人物:巴赫【德】、亨德尔【德】(1)巴赫【德】:“复调音乐大师”、“西方音乐之父”。
代表作;《马太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马太受难曲》被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
乐曲实际上超越了宗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宣扬为拯救人类的苦难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当时身处苦难境遇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2)亨德尔【德】:“清唱剧大师”。
代表作《水上音乐》、《焰火音乐》;二、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20)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
【主调音乐】:音乐中的几个声部注重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它声部是和声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
2、代表人物:贝多芬【德】、海顿【奥】、莫扎特【奥】。
(1)贝多芬【德】:“乐圣”。
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引路人。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等《第九交响曲》作于1823年,共四个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为歌词,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西方音乐史上的三次改革

西方音乐史上的三次改革课程:西方音乐史马丁▪路德改革:一、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的德国,领袖是马丁•路德。
在此过程中宗教教义音乐也产生了变革与创新,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
圣歌在德国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二、德国众赞歌的特点为: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2.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3.演唱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4.开始为单音音乐,后来发展成为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三、新教改革的和新特点:1.将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改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2.改拉丁语歌词与母语歌词;3.纳用新创作的音乐;4.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
四、反宗教改革:1.迫于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呼声和新教产生的压力,天主教于1545年在意大利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
2.会议内容: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世俗因素;提倡回归最初的圣咏原则;排除花唱旋律。
格鲁克改革: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单纯、真实和自然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创作了《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美国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作者:罗宇佳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1年第03期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Manhattanville Music Curriculum Program,以下简称“MMPC”),是在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美国艺术与人文基金资助,由曼哈顿维尔学院发起、历时5年(1965~1970),在全美36个州分别进行了92项革新的实验性音乐课程探究,最终形成的音乐课程改革方案。
该项目着重探讨了“学生音乐学习潜力、音乐教学性质、音乐教学过程及教材建设,并对实验教材的可行性作了论证评价。
”MMPC研究的假设是:真正的教育是对事物的体验而非事物的学习。
如果音乐是表达的媒介,学习就是表达;如果音乐是创造性的艺术,学习就意味着创造;如果音乐是交流的艺术,学习过程就应包括学生的交流。
该研究的结果建立了“综合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综合课)、相互作用的课程(课程由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和强化5个阶段构成)、电子键盘实验室(音乐研究与器乐研究)、科学音乐实验室(在电子音乐的基础上使音乐与科学的学习相结合)、器乐课程(是由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代替各种练习的创作课程)、音乐教育工作者短训班(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各种课程中蕴含的音乐观和教育观)、大学课程研究(形成一种不同于常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的、步骤和结果)等一系列课程体系和教材。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特点MMPC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三方面,呈现出课程目标多元、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实施与评价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等特点。
(一)课程目标多元MMPC设计中,认知、态度、技能、审美目标是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目标,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都围绕这4个目标进行。
MMPC认为任何学科都具有一个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音乐学科的基本结构即音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
格式塔理论、美国综合乐感、螺旋体系

格式塔理论是以完形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原理。
它强调经验和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
同样,在音乐教育中格式塔理论坚持音乐的整体性,格式塔理论也坚持音乐并非单纯的音高、音强等元素相叠加的产物,而是各元素共同作用下的艺术。
美国综合乐感教学法其核心思想认为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
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里,首先要求学生将音乐的元素在横向、纵向、表现性质上综合,然后通过实际表演、行赏、创作等活动强调实践性综合,最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有关材料来综合学习。
从其核心到整个体系来看,美国综合乐感的教学法无疑是在格式塔心里学理论的支撑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当整体性的教学法。
螺旋教学体系则是注重将节奏、音高、曲式、和声等具体学科中的同等水平课程相连贯起来,形成音乐整体课程。
由各个格式塔理论,美国综合乐感教学法和螺旋教学体系的核心本质上不难看出,它们都努力的在强调音乐的整体性。
在这个整体中格式塔理论是理论支持,综合乐感教学法是教学法,而螺旋体系则是实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作者:谭勇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美国音乐课程改革思想的历史演变,分别指出其优缺点,以期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方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95-01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始于1838年由波士顿学校委员会把音乐课列为学校课程①。
整个19世纪的音乐课程内容以德国的古典音乐为主,音乐思想也引用欧洲的音乐教育观。
到了20世纪,美国的音乐观念发生了变化。
随之而产生的思路体现在美国的课程改革上。
美国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分别是儿童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一、儿童中心课程
这个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这段时间,由进步主义教育主义者主张。
杜威是代表人物。
这种课程的思路是把学习者的兴趣要求当作是主要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开设学习者适应的课程,给学习者提供兴趣引导和自由的空间。
1955年进步教育学会被解散,同时被要素主义思想所替代。
由于儿童中心课程自身也在不断改革完善,所以现今这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活动也渗透在各种课程中。
20世纪初,当儿童中心课程思想的引入,课程模式变为关注儿童的心理情趣。
这一时期音乐欣赏课也普及开来,针对儿童主体设置的器乐学习也开展起来。
1930年,合唱教学蓬勃发展起来。
在音乐领域,《进步音乐丛书》提出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器乐学习的必要性。
1923年,《音乐教育丛书》又强调旋律写作和音乐创造性的意义。
因此,儿童中心课程的改革也影响到了音乐课程的改革。
二、学科中心课程
这个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针对儿童中心课程的局限性所提出的,也是由于美国听闻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升天,感受震动,认为美国应大力发展高科技教育,从而引发了教育课程的改革,学科中心课程应运而生。
观点是批判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是威廉·巴格莱,该课程强调学科的自身逻辑性,学校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课程应集中于学术性知识的掌握。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术能力的培养,教育主导变为老师。
学科中心课程利用在音乐教育中,由于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音乐教育课程地位有所下降。
而音乐课程的重点也放在了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音乐也追求优异,其中,“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包括音乐师资教育的质量以及音乐文献标准和表演标准的质量”②。
三、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主张通过社会的现状去设置课程内容,并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理念看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性。
社会中心课程强调了音乐对于教育和社会的目的,音乐教育应该强调所有历史时期文化、流派的音乐。
至此,关于教育的理念不断发展、融合。
四、三种流派的融合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种流派都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发展,不同流派之间相互补充交流。
三种流派融合中的音乐课程改革: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
这个方案是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研究的。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是要素主义的新发展,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的“概念螺旋”,意指每个循环代表一个阶段的音乐学习内容,并且随着循环的上升,学习内容有所加深,难度加大。
每个循环都涵盖了音乐的基本要素,整体体现音乐课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综合音乐感。
这种课程思想主要是:第一,音乐诸要素的综合;第二,教学内容的综合。
首先,音乐要素包括音高、时值、音色;其次,教学活动分表演、分析和作曲;最后,音乐材料包含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的风格。
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引导主体去探索、创造,从中感受体验的乐趣。
这一层同儿童中心课程流派的理论相似。
该思想还强调音乐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这同学科中心课程的理论相似。
教学内容注重多种风格的音乐,体现各种民族多元的音乐风格,是一种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现。
因此综合音乐感课程是三种模式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美国的音乐课程改革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并向多元化发展,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美国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同社会发展的历程相同步。
音乐改革同社会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此外,美国的课程改革标准10年便调整一次,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应摒弃单一的统一化的思想束缚,朝课程改革的多样化模式发展。
注释:
①[美]H.F.艾伯利斯,C.R.霍弗弗,R.H.克劳特曼.刘沛等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3.
②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
参考文献:
[1]尹爱青.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课程改革分析[J].人民音乐,2009,(02):82-85.
[2]孟凡玉.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1,(02):95-104.
[3]罗宇佳.美国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