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慢性病管理工作绩效考核

宜儿分院慢性病管理绩效考核方案为切实做好我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慢病管理力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文水县2013年慢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实施慢病防治项目。
一、考核领导组组长:段爱芝副组长:李一鹏成员:武瑞莲梁盼明成帅弓亮二、考核目的通过全面努力地发现慢病病人、及早治疗和实施系统管理,以及提高广大群众对慢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降低慢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三、考核目标1、全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报病工作,报病率达100%。
2、对所有35岁以上病人实行测血压制度,首诊测血压率≥95%;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100%;4、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率≥100%5、高血压、糖尿病考核目标:1)、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要达到100%;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2)、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到100%;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病总人数×100%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6、慢病防制知识宣传覆盖率达90%以上,确保社区居民重点慢病防制知识知晓率≥85%。
四、村卫生室考核内容及职责1、开展慢病新发病例登记报告,报病率达100%。
2、建立健康档案。
为社区居民中的主要慢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人的建册率分别≥70%、80%。
3、慢病干预。
(1)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进行登记和规范化管理。
慢性病管理工作绩效考核

2014年白王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绩效考核方法为切实做好白王辖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慢病管理力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县慢病科2014年慢病防治工作的要求,现制定我院关于2014年慢病绩效考核办法。
一、考核目的通过全面努力地发现慢病病人、及早治疗和实施系统管理,以及提高广大群众对慢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降低慢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考核目标1、全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报病工作,报病率达100%。
2、对所有35岁以上病人实行测血压制度,首诊测血压率≥95%;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90%;4、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率≥90%;5、肿瘤病人的登记、随访率≥80%;6、死亡登记表的完整填写、上报、归档率≥95%;7、慢病防制知识宣传覆盖率达90%以上,确保辖区内重点慢病防制知识知晓率≥85%。
8、高血压、糖尿病考核目标:1)、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要达到90%;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2)、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到90%;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病总人数×100%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5%;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三、考核内容及职责1、开展慢病新发病例登记报告,报病率达100%。
2、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的主要慢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人的建册率分别≥90%、85%。
3、慢病干预。
(1)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进行登记和规范化管理。
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
制度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为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确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如下:
一、负责慢病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共同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团队——慢性病人群防治网络。
二、对慢性病慢性病防治工作进行管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防治工作人员根据社区普查结果,针对社区居民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病开展切实可行的防治工作,免费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于慢性病人实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并记录,开展慢性病防治宣传,分层次针对社区不同人群定期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活动,定期发放慢病宣传材料,定期开设健康咨询工作,针对社区不同居民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计划,组织、指导居民及慢性病人开展相关的健身活动,按规定完成其他防治任务。
三、根据考核结果对慢性病防治人员进行相应奖惩,并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每月随该项工作一同开展,做到奖罚分明,规范管理,促进工作。
四、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考核,随机抽取健康档案20份,参照质量管理标准打分,并致电居民进行核实,到社区进行实地考核,调查社区居民满意度,当月新建档案或开展随访需达200份,合格率大于90%,给予奖励,具体数额按照单位奖金核
算方案执行;在抽检合格率≥90%的基础上,超出或不足200份的,按比例享受当月奖励数额;完成规定工作量,抽检合格率80%—89%的,享受当月奖励数额的50%;未完成规定工作量,抽检合格率≤79%的,当月无奖金;当年度3个月不能完成任务并无奖金的,从次月实行待岗。
慢病报告工作制度

慢病报告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从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报告内容1. 慢性病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诊断标准,及时将新发慢性病病例信息报告至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3. 慢性病防治工作年报: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每年总结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形成年报,提交给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四、报告时限和方式1. 慢性病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应在诊断后及时报告。
2.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半年提交一次调查报告。
3. 慢性病防治工作年报: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每年1月底前提交上一年度的年报。
4. 报告方式:采用电子报表、纸质报表或在线填报等方式。
五、报告资料的使用和保护1.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综合分析慢性病报告资料,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
2.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妥善保管慢性病报告资料,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六、考核与奖惩1.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对慢性病报告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未按照规定报告慢性病信息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罚款等处罚。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八、实施日期本制度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防慢性病规章制度

防慢性病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
第2条本规章适用于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包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等。
第3条慢性病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发展的、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其中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等。
第二章慢性病监测和评估第4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系统,开展定点监测、定向监测和全民监测,及时了解慢性病发病情况。
第5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年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慢性病发病情况进行评估,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第6条建立慢性病科学评估体系,定期对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防控策略。
第三章慢性病健康教育第7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
第8条加强慢性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9条建立慢性病健康教育网络,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慢性病知识普及。
第四章慢性病早期筛查第10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慢性病早期筛查工作机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
第11条建立慢性病早期筛查档案,对筛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进行干预。
第12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慢性病早期筛查工作,提高筛查覆盖率和及时发现率。
第五章慢性病管理服务第13条建立慢性病管理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管理服务,包括疾病监测、用药指导、康复指导等。
第14条建立慢性病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患者信息互通共享,提高服务效率。
第15条加强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
第六章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第16条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第17条建立慢性病防控绩效考核机制,激励防控工作人员积极履职尽责。
第18条加强慢性病防治的科研力量,推动慢性病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第七章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第19条建立慢性病防控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中医院慢病健康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我院慢性病(以下简称“慢病”)管理工作,提高慢病诊疗水平,降低慢病发病率,保障患者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护人员、慢病管理人员及患者。
三、管理职责1. 医院慢病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慢病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制定和实施医院慢病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慢病管理工作;(2)建立健全慢病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3)组织开展慢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慢病诊疗水平;(4)定期开展慢病筛查,发现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5)加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好慢病防治工作。
2. 各科室负责本科室慢病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严格执行医院慢病管理制度,加强科室慢病防治工作;(2)建立健全科室慢病档案,做好患者随访工作;(3)提高科室医护人员慢病诊疗水平,积极开展慢病防治知识宣传;(4)配合医院慢病管理办公室开展慢病筛查和早期干预工作。
3. 医护人员负责患者慢病诊疗、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按照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慢病诊疗;(2)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3)开展慢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4)积极参与医院慢病管理工作,提高慢病防治水平。
四、慢病管理措施1. 建立慢病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
各科室应按照要求,建立患者慢病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
2. 开展慢病筛查,发现高危人群。
医院定期组织开展慢病筛查活动,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3. 加强慢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慢病诊疗水平。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慢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4. 开展慢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慢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5.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考核与奖惩1. 医院将慢病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奖惩制度

传染病、慢性病报告管理奖惩制度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与流行,保障工作人员和就诊患者的健康,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意识,进一步规范疫情报告、慢性病监测报告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奖惩制度。
一、传染病病例: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视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罚。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立即上报公共卫生科并于2 小时内通过院内疾病控制管理系统上报该疾病信息。
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责任人扣除三个月绩效工资、停岗1个月处罚,并扣除科主任当月的管理系数。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当班报告。
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责任人扣除1000元绩效工资处罚,并扣除科主任当月20%的管理系数。
科室1个月内出现3例及以上病例漏报、迟报,扣除科主任当月的管理系数。
3、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
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责任人扣除200元绩效工资处罚,并扣除科主任当月10%的管理系数。
科室1个月内出现5例及以上病例漏报、迟报,扣除科主任当月的管理系数。
二、死因监测病例、慢性病及其他上报病例管理:死亡病例、肿瘤、冠心病、脑卒中、伤害住院、农药中毒病例在诊断后24小时内上报(特殊情况下可以48小时内上报),未按照规定报告,或者隐瞒、谎报、迟报病例的,给予责任人扣除100元绩效工资处罚,科主任同罚。
慢病质控工作制度

慢病质控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1.1 目的为了提高全市慢病管理质量,确保慢病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年)》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切实保障慢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提高慢病管理水平。
(3)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形成慢病管理合力。
(4)创新驱动,持续提升,推动慢病管理高质量发展。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2.1 组织架构全市慢病质控工作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慢病质控中心、医疗机构和相关科室共同组成。
2.2 职责分工(1)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全市慢病质控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
(2)慢病质控中心:负责全市慢病管理质量的监测、评估和指导,制定慢病质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医疗机构:负责慢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执行慢病质控措施和要求。
(4)相关科室:负责慢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健康教育和患者教育。
三、慢病质控工作内容3.1 患者管理(1)建立慢病患者档案,包括基本信息、诊断、治疗和随访情况等。
(2)对慢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开展慢病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3.2 质量管理(1)制定慢病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医疗安全。
(2)开展慢病质量监测,分析慢病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
(3)对慢病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3 培训与指导(1)组织慢病管理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2)开展慢病管理交流和合作,分享慢病管理经验。
(3)对慢病质控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促进慢病管理能力提升。
四、慢病质控工作流程4.1 计划制定慢病质控中心根据全市慢病管理现状,制定年度慢病质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4.2 组织实施医疗机构和相关科室按照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慢病质控工作,确保慢病患者得到有效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
惩制度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为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确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慢性病防治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如下:
一、负责慢病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共同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团队——慢性病人群防治网络。
二、对慢性病慢性病防治工作进行管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防治工作人员根据社区普查结果,针对社区居民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病开展切实可行的防治工作,免费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于慢性病人实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并记录,开展慢性病防治宣传,分层次针对社区不同人群定期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活动,定期发放慢病宣传材料,定期开设健康咨询工作,针对社区不同居民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计划,组织、指导居民及慢性病人开展相关的健身活动,按规定完成其他防治任务。
三、根据考核结果对慢性病防治人员进行相应奖惩,并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每月随该项工作一同开展,做到奖罚分明,规范管理,促进工作。
四、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考核,随机抽取健康档案20份,参照质量管理标准打分,并致电居民进行核实,到社区进行实地考核,调查社区居民满意度,当月新建档案或开展随访需达200份,合格率大于90%,给予奖励,具体数额按照单位奖金
核算方案执行;在抽检合格率≥90%的基础上,超出或不足200份的,按比例享受当月奖励数额;完成规定工作量,抽检合格率80%—89%的,享受当月奖励数额的50%;未完成规定工作量,抽检合格率≤79%的,当月无奖金;当年度3个月不能完成任务并无奖金的,从次月实行待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