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合集下载

地震研究论文

地震研究论文

《关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的探讨》从近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思索,我看历史资料发现,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是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研究的!我是研究周易国学文化的!我深刻的思索感觉,为什么不从太空的角度研究地震呢!为什么不从太阳系的运行中,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找原因呢?为此提出一下新的思路!从地震的研究历史看,我们回顾;预测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是科学界的世界难题。

或许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历史上)地震发生的规律,对于预判未来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帮助,这是地震科学家首先想到的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我被认为,忽略了站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去研究地球,忽略的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从地球围绕着太阳的运转中,从太阳的运转中去研究地球与太阳的物理力学的关系运动中寻找答案!首先就要解决以前的“事儿”,弄清楚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震,再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方法是地震科研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学术界对历史地震的记载通常分为两类:一、按朝代编年进行断代研究;二、对某次大地震展开综合全面系统的研究。

其中第一种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相当程度的缺失,使得历史地震记载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其详尽记载的程度会出现千差万别!历史的脉络是这样的: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700年左右:时间跨度1600多年时间内,仅有数次地震记载,地震记载基本上缺失;公元前700年-公元15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但不连续,地震资料缺失情况依然严重;公元1500年-1900年:时间跨度4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记载也相对连续,与明朝以后我国地方志兴起有关,但依然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存在较多的遗漏;公元1900年至今,从仪器记录地震开始出现,地震记录由仅有文字记录转向仪器和文字记录并存,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区域地震台网基本成型,4级以上地震基本能够监测到,地震资料数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该阶段的地震资料,充分反映出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1大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学会预防灾难,减少灾难。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火灾、洪水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

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如果发现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火灾逃生法:有序撤离。

逆风逃生,不能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如果发生草原火灾没有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防止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造成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

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

在我国洪频发,强度大。

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四到九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2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力争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酸雨、火灾、水土流失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均有数十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研究现状摘要: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用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表示)的变异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最大。

震害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均表现为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从地震工程学和结构抗震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结构地震需求分析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包括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等,重点论述了地面运动三要素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尚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桥梁工程;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地震需求;地面运动强度参数;频谱特性;持时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1-0075-060 引言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需要预计在工程场地处的特定地震灾害环境下,待建或已建结构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反应以及相应的破坏规律,并将这种预计结果进行量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预计结果产生影响,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并尽量减小其对结构地震需求预计的影响,从而提高精确性和计算效率。

而且,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简称PBEE)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所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均可视为随机变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预计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和破坏规律,如易损性曲线等。

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变异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最大(Lee,Mosalam,2006)。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主要可以用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三个基本要素来表示。

震害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表现是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解丽等,2008)。

1 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预计研究在结构抗震研究中,已有大量结果(Muto,1960;Sozen,1980;Moehle,1992)表明,当结构屈服并进入非线性阶段时,结构的破坏更直接地与变形有关而不是与侧向力的水平有关;大量试验研究结果(Krawinkler,Zohrei,1983;Chai et al,1995;ElBahy et al,1999)表明,采用累积破坏参数和能量参数来预计结构的地震需求和能力更为合理,它们能够对可能的破坏水平提供更好的指示作用。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关于玉树地震研究

关于玉树地震研究

吉林化工学院灾害地质学课题论文《青海玉树地震》——关于玉树地震成因及特点研究院系: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班级:应用化学1102班学号:11250205姓名:《青海玉树地震》——关于玉树地震成因及特点研究摘要青海省玉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气候寒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县。

整个地形西北和中部高,东南和东北低,纵跨长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形复杂,地势高耸。

地貌以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为主,间有许多小盆地和湖盆。

玉树地震发生的断裂带为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属于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

青藏高原板块是我国强震多发带,很多专家也将这一地区称为“三江地震带”。

喜马拉雅唐古拉和横断一系列山脉,都是欧亚与印度洋两大板块猛烈碰撞的产物;加之猛烈碰撞,是以短期形成青藏高原的双层地壳为据;板块边缘的凹凸弯曲部位,更是撞击猛烈之中最猛烈的部位。

历史上曾多发地震,并且震级都不低。

因此研究相关玉树地震的成因及其特点将有利于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去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灾难。

关键词玉树地貌断裂带引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4月17日更新为14千米)[1]。

截至15日23时,地震监测部门一共记录到的余震总数为890个。

其中,3.0级以上余震9个,6.0-6.9级地震1个,4.0-4.9级地震3个,3.0-3.9级地震5个。

据报道,截至4月20日10时,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为2046人,失踪193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震后,整个县城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2]。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3]。

1、成因与地质背景1.1地质背景青海位于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持续挤压而形成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而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次两大板块交汇处北部的数百公里。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地震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进行研究。

首先,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地震的震源深度。

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与地表之间的距离越近,震感就越强烈,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其次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

地震常常发生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而交界处的地质构造往往不稳定,容易引发地震。

此外,地下岩石的岩性、地下水的分布以及地下断裂带的存在等因素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与强度。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采矿、水库填充等活动会导致地壳运动,增加地震发生的概率。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灾对策。

首先是科学预测和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的前兆,如地壳的变动、地震电磁波等,人们可以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是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抗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更加牢固,减少倒塌的可能性,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此外,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也是减灾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的地震预警系统、灾情上报机制以及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工作,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了以上减灾对策,加强公众的地震知识普及也非常重要。

人们对地震的基本概念、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的了解,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保证个人安全。

因此,地震知识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以及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向公众传播。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地震往往不受国界限制,一个国家的减灾工作的成效与临近国家的减灾工作的配合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地震预测、抗震技术与救援经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减灾网络。

总之,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2.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地震震源位于濑户内海的淡路岛北部。

神户市中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连锁性大火,如神户长田区,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
3.印度洋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4.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5.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三.地震发生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如:浮云在天空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届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4.地声异常、地光异常、地鼓异常、地气异常、地动异常、电磁异常等。

四.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
1.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家庭避震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3.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4. 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四.震后防疫
1.注意饮水卫生尽可能不要饮用不卫生标准的水,必须经净化、消毒后才可饮用。

混水澄清的方法很多,常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混凝剂。

若没有明矾之类的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木芙蓉、马齿苋、榆树叶或木棉树皮等植物,捣烂加入混水中,也能加速悬浮物的沉淀速度,提高沉淀效果。

另外,也可用黄土对水进行净化。

震后要想办法寻找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和便于保护的水源。

选定的水源要加强防护,50米以内不能有粪便、垃圾堆、尸体等污染源。

2.尽量对污染源进行消毒病人的粪便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处理或深埋,以杜绝传染源。

3.注意保健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着凉或中暑等疾病发生。

4.采取防疫措施夏季天气炎热,露宿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必须注意预防中暑。

在炎热的地方持续出汗突然停止就是中暑的前兆,需要马上到阴凉的地方去,不要剧烈运动,解开衣服舒展地躺下来。

为了使体温下降,可到通风处用凉水擦身或沐浴,或者用酒精、冰水擦拭身体。

要多饮加了食盐和苏打的溶液,或吃点人丹、十滴水,安静休息。

如果中暑很严重,伤员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而快,或出现昏迷、高烧、抽风痉挛等严重症状时,就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服用免疫药物或打预防针。

5.提防蚊虫叮咬人们露宿室外或简易的窝棚里,应特别注意提防蚊子的叮咬。

如有明显持续不适感觉,要赶快找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地理》
2.《自然灾害防治》
3.百度文库、百度百科
4.《地震的防护与避震》
5.《永远的汶川》
6.《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姓名:吴绪瑞
日期:2016.3.22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六班
姓名:吴绪瑞
日期:2016.3.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