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古代游园风情和文人雅集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将其运用到文学鉴赏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次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节和主旨。
3. 文学鉴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如描写、比喻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感想。
4. 诗词赏析教师选取文中的相关诗词,向学生介绍其作者、背景和意境,并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美。
5. 创作分享学生结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情境和主题,进行创作分享。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创意。
6. 小结和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请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的过程,学生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然而,在课堂上,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充裕,学生的表达时间有限。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课堂实践的时间分配。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选自《柳宗元全集》。
本文描写了作者游历西山的过程,以及在西山宴会上的所见所闻。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领会文章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4. 学会从文中提炼人生哲理。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风格。
2. 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生平简介柳宗元(773-819),字东野,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柳宗元曾任监察御史,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然的赞美。
2.2 文学地位柳宗元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文学史上,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道而文”,提倡文言文的简洁、明快、通俗。
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课文解读3.1 文章结构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段写作者游西山的原因;次段描述西山的美景;末段写宴会上的气氛和作者的感慨。
3.2 语言风格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意。
如“遥望西山,秀色如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之中。
3.3 修辞手法分析本文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如“西山如削成,直上数千尺”,形象地描绘了西山的险峻。
又如“碧水绿树,互为映衬”,以碧水绿树象征大自然的美好。
第四章:拓展与延伸4.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赤壁赋》等,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4.2 讨论与思考1. 请学生谈谈对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的感受。
2.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解释其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物我相融”的哲学思想。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学思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023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优秀5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优秀5篇1。
导入,标题能不能改为“西山宴游记“?不能,还写到西山以外的游览,“始”,开始。
“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
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即目标3。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
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僇(lugrave;)人惴(zhuigrave;)栗(ligrave;)施施(yiacute;yiacute;)斫(zhuoacute;)榛(zhēn)莽茅茷(faacute;)衽(regrave;n)席岈(xiā)然垤(dieacute;)攒(cuaacute;n)蹙(cugrave;)培塿(pǒu lǒu) 颢(hagrave;o)气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篇1【教学目标】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2、正字音,读文本: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解释字词: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4、翻译句子:(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中的“游记”。
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
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例学生绘图: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开篇及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柳宗元及《永州八记》的背景。
2. 分析文章开篇“oups”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介绍作者柳宗元及《永州八记》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开篇,感受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开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文章主题与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题。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解读文章的结构布局。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讲解各个部分的关系。
3.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加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第三章:自然景观的描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文章中自然景观的描绘。
2. 分析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描绘西山景观的句子。
2. 解读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描绘西山景观的句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技巧的理解。
4. 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表达技巧。
第四章: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
2. 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
2. 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描写。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
4. 进行情感表达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内容:2. 推荐拓展阅读篇目。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4. 推荐拓展阅读篇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第六章:文化背景与古文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语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醉翁亭记》等山水游记,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对山水游记有什么印象?山水游记一般描写些什么内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圈出生僻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提问:同学们觉得课文中的西山美景如何?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景的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语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六、课堂讲解(1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对读者产生的感受。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八、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西山美景。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教案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归纳。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文本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
4. 深层含义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西山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本解析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教案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2.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写作技巧和风格的理解。
2. 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行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如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1、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柳五祠》余秋雨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一)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补充“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维设计》)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2、通过题目的比较,提问:标题: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始得]:“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始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西山]:“西山有何特点?”[宴游]:“作者以“宴”字形容西山之游,表达了怎样的心理?”让我们走入文本,来揭开谜底。
(二)齐读全文,注意字音与停顿,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
思考: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文中哪几句话提到了“始得”?直接找出关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翻译:自认为所有这一州山水有不同形态的,都为(被)我所享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奇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
(才)翻译:远望西山,才指点它并认为它奇异。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开始)翻译:这时才知晓我从前没有开始真正地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游山的乐趣从此才开始。
通过这三句话对文章进行分层,第一段是写唯有西山之前的景,而第二段是写西山之景。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部分。
(三)解释字词,顺通句子(分段落穿插分段落理解涵义的问题)(1)古今异义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漫漫而游古义漫无目的今义长而无边的样子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所有;是,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2)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词类活用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入梦,名作动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每天,名作状穷回溪走到尽头,形作动始指异也以……为异,意动箕踞而遨像簸箕一样,名作状萦青缭白青山,白水,形作名四望如一一体,数作名自远而至远处,形作名(4)特殊句式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皆我有也被动句因坐法华西亭省略句(5)分段落理解涵义(穿插在文本翻译中讲解)第一段:1、“恒惴栗”直接交代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被贬之后的郁闷痛苦的心情,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2、“施施”“漫漫”两个叠词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平时浏览时的随意与漫无目的,反映了其被贬后压抑、消沉的心情,同时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韵律文辞美。
“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
”用了哪几个动词?“醉”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状态?可见作者游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披、倾、醉、卧、梦、觉、起、归。
整个过程是机械化的。
“醉”字表现出作者仕途失意,借酒浇愁愁更愁。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被贬后的孤寂苦闷。
(引导:当我们去浏览美景时,会是这样子的吗?)3、“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在文中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指出西山“怪特”的特点,引出下文。
4、总结第一部分:总述未识西山时的浏览情况——疏散无居的宴游之乐。
游玩过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入、穷;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漫无目的、随意、来去随意)所见之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幽深)心理状态:恒惴栗(心中苦闷)第二段:1、分析“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有何特点?排比,急促而有气势,自然又讲究,随意又工整,写出作者急欲登山的心情;与上文“漫漫”“施施”之态形成对比,突出西山“异”景的吸引力大。
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也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2、分析“攀援而等……莫得遁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比喻、夸张。
从俯视角度写山下之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山的“怪特”之景。
3、文中又一次写满酌而归,与前一次有何不同,有何作用?表明作者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欣喜,为找到精神的寄托而欣慰,进而沉醉于西山之美和西山之游的精神愉悦之中。
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酒不醉人人自醉。
流连忘返,物我交融。
(讲解情景交融)4、总结第二部分写始得西山后的游览情况——突出西山的独立出众和作者的“宴游之乐”。
再次回到解题时提出的问题:西山有何特点?怎样理解“萦青缭白……不与培塿。
”?西山特点:“特立”,独特卓立。
以西山自喻,孤傲不群,不同流合污,比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反映自己孤高不俗的志向。
以“不与培塿为类”,培嵝喻指阿谀奉承的小人。
西山之怪特和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人人格美相互映照。
山之特立,人之特立,却无人赏识,巍然挺立,正气浩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讲解本文的托物言志,联系写作背景)游玩过程: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态度:有目的的,积极主动)所见之景:数州之土壤。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境界开阔)心理状态:悠悠乎;洋洋乎。
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陶醉,身心解脱)(四)整体把握文章根据前两部分的分析比较提问:1、通过对于游玩过程、所见之景、心理状态的分析比较,分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手法运用。
心情苦闷-景色幽深-失意而归;积极主动-境界开阔-陶醉忘归、物我合一(联系“悠悠乎……而不知其所穷。
”)可见作者之前的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而后浏览西山的豁然开朗、欢喜愉悦。
这里运用到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手法的运用。
(1)被贬后的忧惧、苦闷的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给“山水之乐”定下一个悲凉的情调。
(2)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3)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见到西山的惊喜(4)万物的渺小,西山的“特立”2、其他景色的游览与西山之游构成了对比,那么,我们对于,“作者为何花如此多篇幅来写其他之景?”这一问题就很好解答了。
(1)衬托西山的与众不同;(2)引出下文西山之游;(3)说明他徜徉于山水只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被贬的苦闷,并非全身心的投入,衬托下文浏览西山之景后,物我合一的不同的精神状态。
构思之妙。
曲折入题。
3、再次看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知道这个标题交代了地点、事件,那么这个“宴”字又写出了什么,交代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呢?宴:快乐《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言笑 : 1.谈笑﹐说说笑笑。
2.声音笑貌。
言﹐通"音"。
晏晏 : 温柔,和悦表现出作者心情的愉悦、平和,可见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心境的变化。
4、再谈“始得”的涵义即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2)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3)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
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4)(游感角度)作者希望游览奇山异水聊以忘忧,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
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
但是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带给他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
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
)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
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
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5)(心境角度)对作者有特殊意义。
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所有,标题强调了这次浏览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
5、机动题:比较小石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异同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
”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
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
“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
以乐写哀,表现了自己被贬谪的凄凉痛楚。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
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