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

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过程设计如下:1.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

然后学生阅读,巩(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三、归纳总结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1、方法上:向西方学习2、学习层面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1. 简要说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启示:(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 谈一下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启示:(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 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特点(一)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二)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三)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这些百度上有了。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P28~29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师夷长技)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内容:前期: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在“求富”口号下创办一批民用工业;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2、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座工业,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远东第一大船厂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3、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P30第7课戊戌变法1、维新变法运动: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P32图2、序幕: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运动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4、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中外纪闻》P335、变法名称:戊戌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百日维新——历时103天(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6、内容:7、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8、变法失败最主要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第8课辛亥革命1、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P362、中国同盟会(1905年):P36~37创立者:孙中山地点:日本东京性质: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P37材料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报:《民报》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5、辛亥革命:(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P38(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4)辛亥革命的意义:第9课新文化运动1、前期:P40(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2)主陈地:《新青年》P41(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近代化的探索

二、近代化的探索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 和科学,探索救国救 的封建帝制,使民主 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条件。
总体特点
从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 的命运,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近代化的探索
1、政治上:民主化 2、经济上:工业化 3、思想上:自由、民主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次探索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经济技术)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技术(或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 再到思想文化,这样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 深入。


第一阶段 技术 学习西方——
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 思想文化 学习西方
代表事件 政治派别 时 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895-1898
1911
1915起
代表人物 口号
中央、地方 自强、求富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维新变法 三民主义
习题: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化得开端—— 3、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经济方面的开启性事件是——, 政治方面的开启性事件是——。
3.影响相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同时也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社 会的进步。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2.经济工业化3.思想科学化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悟?特点:(1)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西方侵略的刺激下被迫进行的,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概括
⑷、教育、科技: 在近代化的影响下,清朝开明官 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 始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 办了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后来,清政府建立了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科学家把科技 兴国作为自己责任。詹天佑、候德榜的成就是中国人 不甘落后、在科学上追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见证。
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 创建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合作,创立黄埔 等。
军校等。
合作探究一□中国近代各政治派别的阶级属性
和救国主张
他属于哪个派 别?提出了什
么主张?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这之资是,哪自个强之派本别。……洋机器于耕织、刷 印、陶埴(zhí)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的日什用,么原主不张专为?军火而设。
高 度
器物技术
洋务运动
中 国
19C60—90S
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
西
文艺复兴

14C—18C
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9C90—20C初
政治制度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C—18C
思想文化
新 文 化 运 动
20C初
器物技术
第 工二 业次 革工 命业
革 命 18C—19C末
时期
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留下
千古骂名。他在近代中国兴办洋务,创海军建企
业,探索自强道路而不懈努力,但最终 却以失败
告终。他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林则徐
8(2012·长沙).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 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 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9(2012·烟台).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 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 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 (意思是中国迫切需要采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 术)。他喊出了下列哪个派别的心声?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近代以来,对近代化的探索一直源源不绝,这一探求也融入了我国社会发展及文化建设历史中。

●从外国引入不落后于时代的知识中国近代以前,国家头脑严重受到传统价值观的绑架,新的思想无法传播,新的技术无法引进,使得中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为了和时代一起发展,诞生了由洋务运动和开放两大行动元素构成的“中国近代化”的探求。

洋务运动的一大特色就是引进海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潮。

洋务运动的首先是科举制度的废除,开放洋务学堂,开始学习外国知识,吸收外国新思想,发展文化和科学。

1850年,我国接受美国圣路易斯投资银行的投资,开始接触海外金融知识,并宣布了洋务运动。

从此,我国从外国引进不落后于时代的科技、文化及知识,为吸收外国新思想打开了窗口,鼓励和开放国外专家到我国来,为中国发展科技服务,开始把中国的发展融入到国际的发展中来。

●改革开放,双重进步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将发展从外国知识吸纳改进,以科学、技术、管理及其他各个领域进行双向开放,带动了中国发展步入正轨,中国从“数百年落后”的困境中解脱,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先后建立了经济特区、科技特区,将高科技、高层次的人才引入中国,为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的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

●中国科技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大量外国技术和知识,中国科技发展飞速,这也正是中国近代发展走在同龄国家前列的原因。

今天,中国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诸如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及悬索桥等等。

中国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把精力放在实用性天文、量子计算机及无人机等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科技引领了社会的改变,加快了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在不同时代不断地探索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正是这一探索实践化的历史过程,才使得中国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解读】
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
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
【梳理点拨】
易混知识点: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
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
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
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三、感悟历史
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
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期待着先进的力量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拓展延伸——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思考;从以上两个知识结构的比较看出,中国和西方国家(英、法等)近代化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1.顺序不同,正好相反
2.原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进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作出科学决策。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近代化就是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的的开启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这个人物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4、从改革的策略来看,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不同原因在于()
A.有没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参与
B.是不是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
C.是不是推翻了阻碍改革的封建势力
D.是不是提倡文明开化
5、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6、《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

材料表明的政体曾在近代中国的一场救国运动中被效仿。

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
8、张爱国是一个19世纪60年代的北京青年,他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列强入侵,认为中国应当救亡图存。

那么,当时他的思想观念最有可能是()
A.师夷长技
B.实行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三权分立
9、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A .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0、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中失败,这里的“欢呼”是指()
A.武昌起义胜利
B.列强宣布中立
C.中华民国建立
D.结束了清朝统治
11、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其主要依据是()
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想
1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措施。

对比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治维新成功了,戊戌变法失败了
B.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是封建主义的改良
C.二者都主张兴办现代工业
D.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13、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14、下列推论中正确的选项是()
①大前提:近代史上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
②小前提:李鸿章和康有为均主张向西方学习
③结论: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一样的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①②③都正确
C. ①②正确,③错误
D.①错误,②③正确
15、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B.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
二、非选择题
1、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步骤。

根据示例和提示,把下列历史事件的选项代码与方框中相应数字代码正确搭配。

历史事件:A.工业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洋务运动
D.明治维新
E.戊戌变法
F.甲午中日战争
2、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同时救国救民的道理。

某班开展以“我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请你参与。

(1)【异同比较】
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通过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比较,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点,请你说说二者在内容和结果上有什么相同点?
(2)【论从史出】
运用论从史出的学科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①戊戌变法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史实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据此史实可得出的基本结论(历史作用)是什么?
②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武昌起义胜利;中华民国成立;清宣统帝被迫退位。

据此史实可得出的基本结论(历史功绩)是什么?
(3)【学史感悟】
通过讨论学习,在了解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内容后,你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写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1.D 2.C 3.B 4.C 5.B 6.B 7.C 8.A 9.A 10.C
11.A 12.B 13.C 14.C 15.B
二、1、②A ④E ⑤D ⑥F
2、(1)从学习内容上看: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从结果上看:都失败了。

(2)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国情,善于学习,取长补短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探索,勇于牺牲精神等。

【走进中招】
学生独立完成《掌控中考》PB83—84《专题训练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