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探索三步曲

中国近代化历程探索三步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建国后,中國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进程从目的和结果看,主要表现在:一、器物变革——洋务运动1.从目的看,它主要是要增强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实力,也为了提高抵御外国侵略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2.从倾向性看,它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但在保卫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根本点上它与顽固派又是一致的,因此后期它同顽固派勾结起来,共同攻击维新派。
3.从客观后果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发展了近代的教育事业。
二、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戊戌变法: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同盟会这一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辛亥革命用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作指导,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获得政治、思想上的解放,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的四次近代化探索

派别
主张
学习内容
口号
影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科学技术(器物)师夷长技或自、求富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变法图强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
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
民主、科学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四次近代化探索的共同点:
1、结果:都失败(从社会性质角度分析,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失败原因: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3、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四次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体现出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中国四次近代化探索的比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感念深入人心相同点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结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戊戌变法法令及评价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经济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
器物(技术)
政治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制度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思想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文化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
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影响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感念深入人心
相同点
背景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戊戌变法法令及评价: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 )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①边疆地区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 2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①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
③思想: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结果:其理论没能彻底付诸实践,后来的洋务运动实践了他们的主张。
⑤影响: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大门,为中国早期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l )太平天国运动(1851 一1864 年)①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②主要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重人民负担,加剧阶级矛盾。
③新特点:①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②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③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②领导集团内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失败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领导集团不能争权夺势,甚至发生内讧;生活上不能腐化堕落、脱离群众。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胡适
《文学改良刍 议》 提倡白话文
鲁迅
《狂人日记》 第一篇白话文 小说
李大钊
《孔子与宪法》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
知识再现 评价
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 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 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 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作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 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洋 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 制度问题又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 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 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中说到的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分别指中国近代化起 步阶段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4分)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请归纳这几个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1分)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假如你是这一时期的爱国志士,请你为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 光明进行的道路。(1分)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彻底革命,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李鸿章: 创办江南制 造总局、北 洋水师、轮 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等。
中国近代化探索

• • •
•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 府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 治 3、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忻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等为代表
•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掀起 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 5、内容 •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 业。 • 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 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 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 D、结果:失败。 • (1)失败的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 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 (2)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 皇帝。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 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 众。 • ③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 小(根本原因)
• • •
•
2、辛亥革命1911年 A、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 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 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1905年在日本东 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
• •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1、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A、兴起:公车上书(时间:1895 年春)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 序幕
• B、发展: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 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 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 代的启蒙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
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
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1、方法上:向西方学习
2、学习层面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反映了先进人物为挽救民族危机前仆后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