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5
《范进中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范进中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小说,写了学生范进在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后,终于中了举人的故事。
本文将以该篇小说为基础,设计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小说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写出符合古代文学风格的文章。
二、教学内容1. 古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和特点;2. 小说《范进中举》的情节和文学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热环节教师通过数字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导入环节教师分发小说《范进中举》的原文,让学生阅读该文章的前几段,并且询问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3. 正确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且与学生共同发现小说的文学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4. 阅读理解与分析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和情节分析,思考范进中举是如何征服自己的懒惰和怠惰的?5. 写作训练教师布置一篇作业,让学生模仿小说的写法,从范进中举的角度写一篇古文化作文,要求学生要符合古代文学风格的要求。
6. 作业展示在下一节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以共同探讨和分享,提供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7.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流程,并让学生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反馈,为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和作业的呈现,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情况;2. 通过作业评分,可以了解到学生古代文学风格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小结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说《范进中举》传递学生正能量,提高他们对自我、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学的魔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通过对小说《范进中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在学生的心智和感受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对《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框架。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人物分析: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范进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变化。
对其他重要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吴敬梓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课文讲解:分段落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
3. 人物分析:对范进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命运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其他人物的作用和与范进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和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范进中举》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播放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包括范进、胡屠户等。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理解。
3. 《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把握。
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范进中举》。
2. 参考资料:有关《范进中举》的评论、分析文章。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初步思考。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形象,如范进、胡屠户等,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所揭示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的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范进中举》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类似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深入思考。
二、文本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如成语运用、句式结构等,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的语言风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体验人物情感。
2. 各组汇报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表演进行评价。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及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范进中举》的背景和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
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小
说内容。
4.赏析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感受吴敬梓独特的艺
术魅力。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模仿、创编、表演等形式,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 教学难点:(1)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意味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儒林外史》。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给予适当评价。
3. 表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相关资料:关于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一、导入(干脆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肯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情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加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仔细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实。
而真实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欢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确定生的答案,并作简洁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特别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当高兴奋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生争吵,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留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白范进发疯的根本缘由?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兴奋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缘由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缘由却是一个“好”字。
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确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索以下几个问题。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X 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计算机网络机房。
2课时。
一、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 BBS 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 分好三人小组。
⑵ 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
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示例:我们小组认为,……⑶ 故事欣赏。
⑷ 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⑸ 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报应》──佚名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⑹ 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⑺ 创作并讨论。
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作者生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相关文学知识;⑵梳理故事情节,掌握相关字词,理解文章思想;⑶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逼真形象的细节描写。
2、能力目标:⑴学习本文运用夸张、对比的讽刺艺术;⑵与《孔乙己》作比较阅读,感受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挖掘第三个读书人──作者吴敬梓,通过作者生平及作品《儒林外史》的创作渊源对文章思想作深入解读。
3、德育目标: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新社会环境中正确的读书观、认知观和世界观。
【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析范进、胡屠户两个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展示台、CAI课件、基本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
跨过了这一道门槛,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有诗为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章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二、师生共读,梳理情节1、播放录像,感性认知。
观看时提醒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讽刺的艺术手法。
明确:⑴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有: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
⑵影片中叙述的事件有:贺喜、卖鸡、发疯、送钱、挨打。
回味:录像看完后你映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哪个人物、哪些情节最让你觉得好笑?集中:范进周围人物对范进态度的转变;胡屠户,屠户制疯。
讨论:胡屠户是什么人?范进的岳丈;胡屠户形象如何?个不高、脸黑、体壮,言行粗俗;他和范进的关系如何?开始是训斥、鄙薄范进,回来发生了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范进考中了举人;任务: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胡屠户的段落,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动作神态来时拿一副大肠、一瓶酒①走时横披衣服,腆着肚子②语言称范母③“老太太”称范进④“贤婿”“我小老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⑤⑥“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是你长亲”“我不得不教导你”⑦答案:①跟一个烧汤的二汉,提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②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③“老不死的老娘”④“倒运”“现世宝”⑤“天上文曲星”⑥“尖嘴猴腮”⑦“贤婿老爷,不是我敢大胆……”学生补充:除了表格列举到的,文中还有哪些表现胡屠户人物形象的地方?⑴“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⑵“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⑶胡屠户接范进递与的银子时的“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动作。
师生归纳:文章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对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鲜明对比,把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前倨后恭”。
2、练习:教师检查学生自我归纳其他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例:⑴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讨论并归纳: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场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⑵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3、课时小结: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4、教师展示教学模型辅助深化主题:中胡屠户等人的举恭维,吹捧咒骂,鄙视拉拢(以上为第一课时内容)三、厚积薄发,共探高潮1、课前导入:我们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理清了范进和他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胡屠户,这个副线人物可以说是文中情节衔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从一开始范进中相公后胡屠户来贺喜,到集市卖鸡,到中举发疯,再到挨打制疯,最后受赠离去,这一系列事件里都有胡屠户的身影,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我们上一节课已经作了分析,这里不再赘叙,但是这个人物对主线人物,也就是范进的人物形象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小说的最精妙之处在于高潮的创意,高潮的创意最后又落实于主线人物的最精彩的闪光点,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就是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那个场面,我们一起来看。
2、精彩片段赏析:例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赏析:这一段描写范进看见报帖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加点词语含有无情的嘲笑意味。
中举的喜报,是范进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这喜报表明他从此就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他一时竟不能相信这样天大的喜讯能与自己联得起来,如在梦幻中一般,报帖又分明就在眼前,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才确信这是真的。
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这意味着他已失常变态了。
“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往门外飞跑”,意味着他的疯狂,疯劲十足。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又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
这些加点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点评: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对比:引导学生对范进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形象作比较阅读。
启发: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否仅限于此,答案是否定的,还有不同,那就是他们性格内涵的差异。
思考:⑴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另外,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人买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清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领会要点: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奴才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⑵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以攀附拉拢。
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再看孔乙己,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明明是戏弄的不实之词,他为何还“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领会要点: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重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⑶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是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邻舍孩子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以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领会要点:范进可谓城府忒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3、深度挖掘:从范进中举后显露出来的原先被自身环境所掩藏的本质,我们可以得知科举对读书人诱惑力之大,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成为“人上人”。
象范进这样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突然到来的惊喜使他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境况下发了疯。
中举后,顺理成章地,范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很多人的奉承和拉拢,正如吴敬梓在一首诗中写到的“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
”自身地位的变化也引起了他人格的变化,他要找补回来他30多年失去的这些利益,这种扭曲的人格恐怕也预示着他今后在仕途上的所作所为。
4、联系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
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
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四、课后小结,当堂练习1、学生自我小结;2、多媒体展示习题;3、师生共探“探究·练习”。
【附录】科举制度简介:我国人才选拔制度有记载的始于汉朝,当时是“征辟制”和“举荐制”并重,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科举制确立并逐渐完善。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到十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所以又称为“八股取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