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车赏析
艾青诗选手推车的解析

艾青诗选手推车的解析《艾青〈手推车〉解析》艾青的《手推车》啊,那可真是一首特别有画面感的诗呢。
咱就说这手推车,在诗里它可不是个简单的物件。
它就像一个有故事的小老头,默默承受着好多东西。
诗里描写的那手推车发出的“尖音”,就好像是它在叹气,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容易。
这种描写特别生动,就好像咱真能听到那手推车在那吱吱呀呀地响。
艾青写这手推车在寒冷的、灰黄的土地上艰难地行进。
那灰黄的土地,就是当时苦难的大地的写照呀。
手推车就像大地上的一个小小的蝼蚁,在努力地活着。
这就好比咱们生活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虽然渺小,但是也在艰难的环境里努力坚持着。
诗里那种冷冷清清的氛围,就像冬天的寒风,直接吹到人的心里。
手推车走过的地方,就像留下了一道道伤痕。
这其实就是艾青在表达当时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那是一种从心底散发出来的苦涩。
再看看那手推车的形象,它是那么孤单。
没有同伴,就自己一个在那广阔的土地上走。
这就像很多人在艰难时刻,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只能自己扛着所有的压力。
艾青用这么简单的一个手推车的形象,就把当时社会的那种沉重、那种人民的苦难都展现出来了。
他就像一个画家,不过用的不是画笔,而是文字。
用文字画出了那幅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的画面。
而且这诗读起来,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这些悲伤的故事,让你忍不住去同情那个手推车,同情当时那些在苦难里挣扎的人们。
他的这种描写方式也特别厉害。
不是直接说人民有多苦,而是通过手推车这个小物件来反映。
就像我们平时讲故事,不直接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小事儿来说明。
这样的诗,就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让我们能感受到艾青当时看到这些景象时的那种痛心。
艾青诗选手推车的意象

艾青诗选手推车的意象
艾青(1910年-1990年),原名艾青宜,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悲壮、热烈而著称,作品常常充满了对生活、对理想、对人民的热爱和赞美。
关于"推车"这个意象,艾青在诗中多次使用,它常常被解读为革命、奋斗、担当的象征。
在艾青的诗中,推车往往代表着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奋斗精神,同时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推车的形象使诗歌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推车象征着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艾青的诗中常常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推车的意象正是其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艾青的诗歌中,推车往往与革命、奋斗、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他诗歌中深刻的象征意象之一。
艾青诗选手推车的意象及感情

艾青诗选手推车的意象及感情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艾青的《手推车》。
你知道吗,这首诗里的手推车那可不是一般的意象。
它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身上承载着太多的苦难和艰辛。
那手推车,孤零零地在寒冷和荒芜中前行,发出的声音,“尖音”“干涩”,听着就让人心疼。
这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种种不幸,好像在抗议命运的不公。
它走过的辙印,深深浅浅,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这辙印可不只是车走过的路,更像是人们艰难生活的轨迹。
艾青通过手推车这个意象,把那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传递给了我们。
这不是一辆简单的车,它装满了人们的痛苦和无奈。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心情。
诗人是在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发声,让我们看到他们的不易。
小伙伴们,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稿子二亲爱的朋友们,咱们今天来唠唠艾青的《手推车》。
说起这首诗里的手推车,那可太有故事啦!你看那手推车,多孤单呀,在一片灰黄的土地上,就它自己,慢悠悠地走着。
它的样子,破败、破旧,仿佛经历了无数的风雨。
它发出的声音,哎呀,刺耳又干涩,就像在哭,在喊,在叫屈。
这声音好像在说:“生活咋这么难呢!”手推车身上的那几道深深的辙痕,就像是一道道伤疤。
那是被生活压出来的,是被苦难磨出来的。
艾青用这个手推车的意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的人们,日子过得太苦啦!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就酸酸的。
感觉诗人对那些受苦的人充满了同情,他在呐喊,在呼吁,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些人的痛苦。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能从这首诗里,体会到那种浓浓的悲伤和无奈呢?反正我是被深深触动啦!。
【课外阅读】艾青《手推车》赏析

【课外阅读】艾青《手推车》赏析【课外阅读】艾青《手推车》赏析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赏析】1938年1月,艾青从有落雪感的阴冷的武汉来到了战火日渐逼近的黄河岸边,第一次踏上真正冰天雪地的北方土地,心里涌动的激情可想而知。
他写下了长诗《北方》。
以一个画者所擅长速写的那种洗练而有力度的造型语言,又写了近十首质朴而凝重的小诗,《手推车》是其中的一首。
《手推车》只有短短的二十行,便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令人为之心碎的情境。
全诗异常的简洁,没有多余的一个字,每一个准确而沉重的词语都蕴含着历史的苦难的实感,它们如手推车沉沉的独轮辗压在读者的心灵上:“唯一的轮子”发出的“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交织成为一个有声响有形色的北方的天野。
诗的整个艺术情景和氛围与黄河两岸土地和人民沉重的悲哀十分一致,它们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亲缘。
诗的沉重感,绝不是逃亡者的哀伤,更不是旅游者廉价的同情,是一个战士痛切的感情和准备战斗的热忱。
这首诗的情境和诗人着力刻画的手推车,我不但在诗人写这首诗的当时当地看见过,而且还在战火逼近的危急情况下,伴随过数以百计的独轮手推车颠簸在泥泞的布满深深车辙的路上,那使天穹痉挛的尖音至今仍在我的心灵里尖厉地啸响着。
我深信,手推车的尖音当时曾使诗人的心灵痛楚地痉挛过。
或许正是由于使诗人心灵痉挛的这种尖音,他写下了这首诗。
艾青1938年初写的一些小诗,使我想到了一个作家或诗人,在日常生活和创作活动中的“主观经历强度”(J·R·封·萨里斯的一个观点),我的理解“主观经历强度”是指作家或诗人个人的素质、情绪和客观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应。
手推车主旨及赏析

手推车主旨及赏析手推车,作为一种便捷的运输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搬运物品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本文将以手推车为主题,对其主旨和赏析进行深入探讨。
手推车的主旨在于方便快捷的搬运物品。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商业运输中,手推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生活中,手推车可以帮助人们搬运家具、电器等大件物品,避免了人们因为搬运重物而受伤的风险,同时也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
在商业运输中,手推车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搬运货物,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说,手推车的主旨在于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搬运解决方案,使得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除了主要的搬运功能之外,手推车还具有一定的赏析价值。
首先,从设计上来看,手推车通常采用轻量化的材质制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搬运需求。
其次,手推车的外观设计也经过精心的打磨,颜色搭配和造型设计都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一种美感和实用性兼具的感觉。
此外,手推车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创新,例如一些手推车还配备有折叠功能、防滑设计等,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安全和方便。
手推车的赏析还体现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超市、仓库、物流中心,还是在家庭、学校、医院等场所,手推车都能够派上用场。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搬运解决方案,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搬家、装修、野外露营等,手推车更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手推车作为一种便捷的搬运工具,其主旨在于为人们提供快捷、高效的搬运解决方案,使得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便利。
同时,手推车的赏析也体现在其设计精良、外观美观、功能实用等方面,使得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手推车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手推车诗歌鉴赏

手推车诗歌鉴赏在诗歌的世界里,有很多表现手推车的诗歌,它们以别样的方式描绘了手推车的美。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诗篇,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无限诗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叶芝的《The Cairn》。
这首诗通过一个有趣的手推车,表现了爱尔兰农村生活的精髓。
诗中描述了手推车从井里取出,孩子们围绕在周围,试图推开它,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叶芝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脸上的嬉笑,以及手推车所带来的生活气息。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雪莱的《The Raven》。
这首著名的诗歌中,雪莱运用了手推车作为自己诗歌的载体,来表现他对生命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雪莱将手推车比作人生的交通工具,他试图将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用手推车般坚持前行。
雪莱用深邃的诗歌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阿拜的《The Song of the Great Journey》。
这首诗通过一个手推车,表现了人生的旅程。
在这首诗中,阿拜用诗意的手法,描述了手推车在旅途中所经历的风景。
诗中,手推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让人们在旅途中学到许多人生的道理和启迪的载体。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艾略特的《The Waste Land》。
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手推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在这首诗中,艾略特将手推车比作现代社会中的废物,他描述了手推车在现代城市中的孤独和无助。
这首诗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也提醒我们关注并思考现代社会中的问题。
总之,手推车在诗歌中是一个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载体。
通过不同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手推车的不同魅力。
在欣赏这些优秀的诗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让手推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束光,照亮我们诗意的人生。
一曲民族苦难的悲歌——艾青《手推车》的赏析

一曲民族苦难的悲歌——艾青《手推车》的赏析
艾青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民谣歌手,《手推车》是艾青最有名的歌曲,也是他最具有独到的代表作。
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苦难,尤其是那些被传统文化和经济结构所遗弃的农民,他们拥有的只有物价飞涨,生活慢慢偏离正轨的现实。
这首歌曲的歌词,让我们深刻体会本质的悲剧:“手推车上搭着。
岁月过去,一夜枯叶。
穷尽一生,只获一句回音,卖瓜糖买古筝,把梦蔓延到乡里。
”以欢快的旋律与维护和谐的歌词,表达了农民们艰难挣扎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原始的情感:保护家庭,实现梦想的努力。
虽然他们的努力已经不受社会和政界的重视,但他们在旅途中仍然不放弃希望。
歌词中经常出现的民族乐器“古筝”,也是这首歌曲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它是一种代表着艺术而又蕴含着庄严气息的乐器,曾经是统治者们的宠儿。
它象征着精神与贫穷的对比,一方面,古筝反映了对精神的渴望;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经济转型期政府未能完全抚平社会不公的痛苦。
在这首歌曲中,艾青营造出的气氛令人感觉到,把梦想蔓延到乡里的人们,以及在农村苦苦挣扎的民农,不仅是写实主义者所实现的现实,更是情感诗歌家对生命意义的叹息。
歌词中也透露出对过去民族悲剧,对当下苦难的憧憬,也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生命源头息息相关,在这种关系中共同感受到更为纯粹的喜怒哀乐。
艾青的《手推车》,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是一曲民族苦难的悲歌。
它不仅把艰难的社会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更启发我们对当下的思考和反思。
它让我们痛彻心扉,看到歌词中源远流长的柔情;也让我们领略生命的意义,回归自然本真的节奏。
载着忧郁的《手推车》

载着忧郁的《手推车》作者:黄良才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内容摘要:艾青诗歌的忧郁,作为审美对象,在《手推车》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运用一定的诗歌理论着重分析了这种忧郁情感在诗中的呈现形式,并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深入分析了诗人这种忧郁情感的典型性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手推车》忧郁情感感染力《手推车》是艾青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现实主义诗歌,诗中充满忧郁的情感。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艾青诗歌的忧郁,作为审美对象,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中饱含忧郁地诉说我们民族的苦难。
这种忧郁的情感不是直接表白,而是通过手推车这一意象的描写含蓄地流露出来的。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
”艾青认为:“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们解说世界。
”(艾青《诗论》)所以他的诗作在不少情况下总是将情感附丽于人们所熟悉的形象之中。
“手推车”正是借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才使诗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手推车本来是北方农村的一种运输工具,诗人把它作为抒情的载体来描写。
诗歌中,诗人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地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北方国土的风景图画。
这幅图画的色调是阴冷的、苍白的,与北方冬季寒冷肃杀的气氛相契合,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和象征。
“景语即情语”,这种色调是诗人内心感受、内心忧郁情感外露的反映,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中还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穿行,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穿行,是“眼前景”,是实写;“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
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
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
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
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
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
全篇分两部分:
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1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
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2、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三、强烈的对比,映射执着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
正当读者为
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着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
《礁石》这首诗是艾青1954年7月写的一首短诗。
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
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
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
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艾青诗选?序》)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艾青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他的真情实感。
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