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汪立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

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

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

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

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读书笔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我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一些读书笔记:1.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

从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念,中国共产党逐渐摒弃了一些过时的意识形态,转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2. 民主与自由思潮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主和自由的议题。

一些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主化和政治改革的理念,包括多党制、言论自由、司法独立等。

这些思想逐渐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3. 国家主义思潮的复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一股国家主义思潮的复兴。

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呼吁加强国家实力和自主创新,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这种思潮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并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分歧和争议。

4. 新左翼思潮的起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知识分子对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产生了质疑,提出了一些左翼的经济和社会理念。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左翼思潮开始衰落,一些知识分子转向了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观点。

5. 西方政治思潮的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政治思潮。

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西方政治理论,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等。

这些思潮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并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政治思想面临着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们积极参与其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哲学思考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哲学思考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而文化的复兴,又必然以鲜明的民族性为表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确证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潮,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颉颃、交错迭代、争持消涨,不管是有序的激进,还是有效的保守,都既在不断疏离传统,又在不断洄游;既重创造,又重守成;既有现代化情结和历史挫折感交织的情绪,又有对民族和传承的温情和敬意。

激进与保守就犹如一对相依相伴的孪生子,彰显着中国文化自我变革与自我认同的精神面貌。

文化激进主义,顾名思义,即是指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或是对先贤和古典时代的深刻疑虑,以及重新阐释历史的强烈冲动。

文化激进主义的生成是近代中国变革运动演化的产物,如果追根疏源,它应该端起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本是当时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然而诛心而论,“中体西用”的语中深意与其说是守中学而暂权变,毋宁说实为开西学而创新局,直接导致几千年来讲究“体用不二”的儒学威权沦丧。

随着变革的日趋激烈,维新派知识分子索性突破了这层樊篱,反孔之说日盛,至五四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蔚然成风,陈独秀、鲁迅、胡适争相鼓吹,自由与科学成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口号,彻底决裂于传统成为时尚。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保守势力的顽固、现代化进程的迟滞、政治运动的连绵,构成了滋生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厚土壤,至文革,至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可以听到文化激进主义的主题一再重现和回响。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定义,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对文化保守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接新文化的主体,肯定中国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意义;强调科学与人生价值的分列,崇尚心力、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对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怀疑乃至排斥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强调传统的以群体而非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物质文明处于落后的状态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道德至上、人格至尊的精神。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者:李世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摘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32-02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

在复兴中国的道路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糟并存,其将成为现当代文化的良方还是羁绊?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大冲击中,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现代化社会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儒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思想混乱,这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了。

一、当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开放深化的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的泛起,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高度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思想出现了多元化。

2.“文明冲突”论的刺激。

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给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中国文人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掀起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学、实现文化复兴的思想态势。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中西方保守主义对我国构建文化自信的启示

中西方保守主义对我国构建文化自信的启示

中西方保守主义对我国构建文化自信的启示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强调传统价值观和秩序的维护,注重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

中西方保守主义的发展给我们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些启示。

保守主义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维护,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甚至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和偏离。

而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是社会的基础和文化的根本,是人们价值观的来源和指导。

我们需要重拾传统文化,推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之成为我们自身文化的坚实支撑和核心价值。

保守主义鼓励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这对于构建文化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稳定和秩序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我们需要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以保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我们也需要积极推动法治建设,加强法律的普及和执行,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保护原创精神和文化产权。

只有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培养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

保守主义强调对社会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自己价值观念的坚定和自信基础之上。

保守主义认为,传统的基本价值观念是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基础,我们应该坚守传统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我们也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立体和充实。

保守主义鼓励对历史和传统的研究和理解,这对于我们构建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历史是文化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文化,形成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我们需要关注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了解历史的演变和变迁,从历史中提取自己文化的精华和特点。

我们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历史经验,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

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

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

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

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对民族根性和民族身份的强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使西方霸权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成为泡影,在全球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与传统,避免文化“失语症”,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宣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回
归与重视,但是传统文化本身良莠不齐,糟粕与精华共存,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一些传统文化的沉渣搭载传播的便车造成社会的“乌烟瘴气”。

一些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倡导的读经活动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但是儒家的某些对待女性的伦理道德与尊卑观念严重抑制了个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由选择,冠以传统文化的一些封建迷信或者風水之类思想盛行必然导致文明社会的倒退。

如若继续接受传统文化中糟粕思想的教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愚忠、重回文化蒙昧时代的复古以及丧失文明理性的迷乱。

此外,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商家发现了“国学热”的商机,开办“国学班” “读经课堂”甚至“女德班”等等,利用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市场化操作,“国学班”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致使学习传统文化浮于形式而逐渐失去带有文化意义的初衷。

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中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

而在这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一些文化保守主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西化”产物而加以否定,力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儒学,试图上儒化中国共产党进入政治主流,中建立儒家特区当作枢纽,下儒化民间社会,重新设计当代的中国政治制度。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倡导思想从单纯的文化现象波及政治意识领域,试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地位,其政治企图无疑造成文化格局的乱象丛生,打乱文化发展的规律,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减缓中国文明与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文化保守主义学派的鲜明保守性易于掩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诚”与盲目自豪感容易产生对外来文化的不屑与排斥,从而形成偏狭的民族文化心态与独断的文化一元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间不断冲突碰撞,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是非常必要的,以自身文化优越感的心态高位自居不利于自身学习与进步,失去文化多样性下文化大繁荣的机遇。

从自身角度来反思文化是否有足够的拒腐防变能力,是否能抵住外来文化的侵蚀。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文化总是不进则退,自身文化过于保守必然被前进的历史潮流所淘汰。

二、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以创新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卫本土特色,但传承不是复古,结合自身的特色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别开生面地打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

“复兴国学不是热炒国学,更不是盲目地拜在古人脚下,吸取死人的血。

如果我们要复兴国学,那就应该理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角度出发,切切实实地整理传统文化,恢复国学地位,将国学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进行发展。

”[1]真正的积极的保守是落于实践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下开辟一条特色之路。

创新不是空头喊口号,具体的实践措施才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
化和创造性发展。

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字经结合,从三字经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因素,让儿童诵读传统经典的同时并理解当下的理念,做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另外,现代性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快捷便利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高效的媒介,搭载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精华,比如将互联网和书法结合开发网站或者软件客户端,在线开展书法的学习和书写,各种开发不断创新培养各种新的学习方式,新颖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欣然接受,国民乐享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便游刃有余。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之根与精神家园,以其丰富的底蕴对人民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们没有必要抽象地争论两者的高低,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站稳脚跟是因为其根植于中國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历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思想和情感上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虽然我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们同样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社会道德的转型期,理想信念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与信念迷失。

单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中国人如果没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优秀道德的涵养与继承,就不能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教养的中国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精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努力建设吸收西方与传统文化营养为一体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文化。

(三)避免失去民族特色的现代化
惧怕外来文化的侵略而采取全盘拒绝的心态与行为大抵是文化弱国的表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们应有充分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

如果不认同自己的原有文明属性,而又不能完全地进入另一种文明,容易形成文明精神的挫败感,造成“自我文化撕裂,欲孵化为一别体而不成”的丑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涵养着具有民族品格与血性的中国人。

一个民族最可怕的就是自身根本文化消亡,如果沦落于此就会失去国家的特性,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立脚之处。

因此,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树立第一个新观念就是:中国“现代国家”最大资源就是中国的“历史文明”。

未来的中国文化能开创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是否能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

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中华民族的根,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保证着各种文化的枝繁叶茂,就像龙应台所说的“传统的气质氛围,并不是一种肤浅的怀旧情怀,当人的成就就像氢气球一样向不可知的无限的高空飞展,传统就像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土地。

它使你仍旧朴实地面对生老病死,它使你仍旧与春华秋月冬
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树干,你的眼睛可以为一首古诗流泪,你的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2]。

如果做到龙应台所期待的这个境界,传统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现代着的我们可以享受着高端的科技带给生活的便利,工作效率的提升与便捷,多元文化与先进文化对视角的扩展与冲击。

同时,在我们内心仍可以充盈着丰富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诲中寻找到自我,在迷失的人生征途中看清未来的方向。

但凡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秀者必成为蕴含传统味道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霍晓玲.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探索,2012(5).
[2]龙应台.我的现代谁来解释?——以台北宝藏岩为例[N].南方都市报,2011-12-22.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4]冯桂芬.校庐抗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