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合集下载

青海海吉星

青海海吉星

青海海吉星
青海海吉星是指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
一个天文台,它是中国国家天文台下属的一个重要观测站。

该观测站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以南约40公里的海拔3190
米的海吉山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7°23′,东经97°20′。

青海海吉星是中国国家天文台的观测站之一,主要用于天
文研究和观测工作。

它拥有一系列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
仪器,包括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天文摄影机等。


些设备可以用来观测和研究太阳、行星、恒星、星系等天体,以及宇宙射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宇宙现象。

青海海吉星的位置选址优越,因为它位于海拔较高的地方,远离城市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清澈,适合进行天文观测。

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也使得观测条件较好,年平
均降雨量较低,云量较少,有利于观测工作的进行。

青海海吉星在天文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中
国的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测平台,还参与了一系
列国际合作项目,与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青海海吉星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对宇宙
的起源、演化、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人类对宇宙
的认识做出贡献。

中国天眼原理

中国天眼原理

中国天眼原理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设计建造,位
于贵州省的大方县观测站。

它是一个球形天线,直径达到500米,由四千余块铝板组成,
重量达到3万多吨,是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建设。

中国天眼主要用于观测天体射电波和地
外文明信号的探测。

中国天眼的成像原理是基于射电望远镜的台盘和引导系统,能够实现千分之一角分辨
率以下的高精度定位和跟踪。

天眼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主动反射面技术,又称为活镜面
技术,也就是由多个可控的气垫顶起天线面来调整反射面形状,以消除地球自转对扫描线
带来的扭曲,使得接收器的入射光更加准确,提高了接收效率,降低了接收噪声。

天眼的实现主要是光学原理。

从天体发出的微弱信号会被天线面反射和集中到指向接
收器的一个点上,然后传到天线的回形针精密机构,进而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数据处理单
元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了高精度的天体成像。

拥有如此高精度的设备,将允许科学
家们探究宇宙中的许多未知的领域,从脉冲星导航系统来说,也会为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价
值上千亿的安全保障。

中国天眼还具备一种叫做太赫兹接收技术的高新技术。

太赫兹范围在微波和红外波段
之间,传输速度更快,可以适用于超高速通讯、大容量数据传输和高精度定位技术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中国天眼是中国在射电望远镜领域的一项巨大突破,是我国射电天文观测和研
究的骨干设施,它的研究和建设也标志着我国天文相关科技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
台阶,必将促进我国在世界射电天文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开创未来更广阔的
天文研究之路。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2023收稿日期:2022年5月11日;修回日期:2023年4月11日第一作者:李德林(1977—),Email :93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气象科技进展 13(4)- 2023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李德林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瓦里关站”)应时代召唤而建立,随科技发展而发展成熟。

其提供的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是我国对全球大气科学的重要贡献,对于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瓦里关站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开展相关业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示范台站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23.04.013一个气象站,特别是一个填补了本底观测在亚欧大陆腹地空白的全球站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复杂的,包含时代召唤、科技发展、大国担当,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是沿着这条轨迹走过来的。

1 台站建设史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此后,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 /GAW )及有关国际机构相继组织了一系列与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计划。

自1986年起,在国家气象局邹竞蒙局长的倡导和主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在我国西部的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等省、区进行调研考察和本底站的前瞻性预选。

1988年,根据中国政府和WMO 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全球本底站合作计划的建议,按照WMO /GAW 全球本底站站址和周边环境条件要求,国家气象局组织国内外专家着手考察站址及前期技术准备工作。

1990年6月专家组再次对预选站址进行实地考察,初步选择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瓦里关山作为我国全球性大气本底基准站的试验、论证站址。

1990年7月,国家气象局同意将瓦里关山作为我国全球本底站的意向性站址。

观测站点介绍

观测站点介绍

观测站点介绍2.1 SACOL观测站[13]某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甘肃省某大学榆中校区翠英山顶(35。

57’N,104。

08’E),海拔高度1965.8m,距离某市约为48km。

观测场占地约120亩,南北向均匀平坦长度约为600m,东西向200m,盛行风向fetch约为120m,全年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约1.6m/s。

观测场西侧为一个非常大的V型谷,下垫面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塬面梁峁基本为原生植被,植被平均高度约为0.15m,夏秋季节植被覆盖率在80%左右,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

全年日照时数2607.2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为6.7O C,年平均降雨量381.8mm,相对湿度为63%。

翠英山顶的环境状况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基本属于自然状态。

观测站点的气候状况可以代表方圆几百公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状况。

某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是按国际标准建设的气候观测平台,拥有先进的环境和气候观测设备仪器和一支高素质的观测队伍。

同时某大学气候观测点是继中国科学院吉林通榆站之后由我国自主建设的长期观测站,也是第一个在我国高校建立的气候观测站点,建立了包含边界层气象、地表辐射、地表通量、土壤水热、气溶胶光学特性、温度水汽廓线、环境空气质量和天气状况等完备的监测系统,并先后加入CEOP、AREONET等国际合作项目,为资源环境、大气科学、区域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时观测资料,同时也为大型气象实验提供特别的观测项目和服务。

2.2 通榆观测站[14]吉林通榆长期观测实验站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新华乡的行政地域内。

观测站地理位置为(44°25′N,122°52′E),处在白城至双辽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84 m,观测区地形非常平坦。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内蒙古奈曼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林业局
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甘肃省政府
国家林业局
中国气象局
浙江临安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省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
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国家林业局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西藏大学
西藏自治区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西藏拉萨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附件1:
2005年批准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
野外站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农业大学
教育部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3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名单

3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名单
湖北科技厅
2
极地长城考察站
中国极地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
3
东川泥石流观测站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大气本底(1个)
1
青海大气本底观测站
中国气象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地球物理(6个)
1
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试验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中国科学院
5
鼎湖山森林生态站
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6
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
中科院北京地理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太湖湖泊生态研究站
中科院南京地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阜康荒漠生态试验站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
附件1:
3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名单
序号
台站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24个)
1
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
沙坡头沙漠试验站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长白山森林生态站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0
珠江口海域渔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工作站
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
11
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试验站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本底台或CGAWBO)的建设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中国政府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环境基金(GEF)合作开展的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污染浓度进行监测的国际合作项目。

本底台严格按世界气象组织有关大气本底监测的规范和标准,在全球基准大气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气体、大气臭氧、气溶胶、太阳辐射、气象和边界层气象、降水化学等多个方面的观测。

她将向世界提供亚洲内陆大气本底基准基本状况的系统观测资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在亚洲大陆腹地的全球第一个大陆型的基准观象台,将对未来大气成份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视作用,将长期、稳定、连续地获取全球基准大气本底监测资料,为研究、评价、预测大气成份变化进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她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大气科技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

她是我国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本底监测台,经不断完善、发展和提高,成为一个对国内、外大气环境科技工作者开放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实验室,成为具有先进水平和技术装备的、世界一流的,也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其所获取的特种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组织结构本底台的人员受青海省气象局管理,业务工作由青海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和指导。

二、基地概况业务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瓦里关山。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坡,瓦里关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孤立山体,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

站址位于该山的最高点附近,海拔3816米。

东经100°54′,北纬36°17′。

瓦里关山东距省会西宁市150公里,直线距离约90公里;西距共和县城50公里,直线距离23公里;南距黄河上游最大的龙羊峡水电站17公里;北距闻名遐迩的青海湖40公里。

瓦里关山及周围广大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及沙洲,平均年降水量370mm,主要集中在5-9月。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中国⼤⽓本底基准观象台中国⼤⽓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本底台或CGAWBO)的建设是根据《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由中国政府与世界⽓象组织(WMO)和环境基⾦(GEF)合作开展的对全球尺度⼤⽓本底污染浓度进⾏监测的国际合作项⽬。

本底台严格按世界⽓象组织有关⼤⽓本底监测的规范和标准,在全球基准⼤⽓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体、⼤⽓臭氧、⽓溶胶、太阳辐射、⽓象和边界层⽓象、降⽔化学等多个⽅⾯的观测。

她将向世界提供亚洲内陆⼤⽓本底基准基本状况的系统观测资料,是世界⽓象组织全球⼤⽓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在亚洲⼤陆腹地的全球第⼀个⼤陆型的基准观象台,将对未来⼤⽓成份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视作⽤,将长期、稳定、连续地获取全球基准⼤⽓本底监测资料,为研究、评价、预测⼤⽓成份变化进⽽研究对⽓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她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科技界的极⼤重视和关注。

她是我国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本底监测台,经不断完善、发展和提⾼,成为⼀个对国内、外⼤⽓环境科技⼯作者开放的⼤⽓本底基准监测实验室,成为具有先进⽔平和技术装备的、世界⼀流的,也是到⽬前为⽌,全球唯⼀的⼤陆性⼤⽓本底基准监测站,其所获取的特种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组织结构本底台的⼈员受青海省⽓象局管理,业务⼯作由青海省⽓象局、中国⽓象局监测⽹络司及中国⽓象科学研究院管理和指导。

⼆、基地概况业务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关⼭。

地处青藏⾼原东北坡,⽡⾥关⼭为东北─西南⾛向的孤⽴⼭体,南北长21公⾥,东西宽约7公⾥。

站址位于该⼭的最⾼点附近,海拔3816⽶。

东经100°54′,北纬36°17′。

⽡⾥关⼭东距省会西宁市150公⾥,直线距离约90公⾥;西距共和县城50公⾥,直线距离23公⾥;南距黄河上游最⼤的龙⽺峡⽔电站17公⾥;北距闻名遐迩的青海湖40公⾥。

⽡⾥关⼭及周围⼴⼤地区属于⼲旱、半⼲旱荒漠草原及沙洲,平均年降⽔量370mm,主要集中在5-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2016年7月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建设,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

根据建设规划,FAST将在2016年9月全部建成并初步投入使用,届时,FAST成为世界上现役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原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为现名。

新疆天文台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1957年10月,原
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974年迁至长春市净月潭西山。

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目标精密测定轨、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于1950年5月20日。

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是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成立于2001年4月,系由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包括总部及4个直属单位,总部设在北京,直属单位分别是: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继续保留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为国家天文台的组成单位。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

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01年,经中央机构
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于2001年4月由原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科研部分和高技术镜面实验室组建而成,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南京天光所是我国专业天文仪器研制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天文观测研制了众多门类齐全的天文仪器,包括恒星物理观测仪器,太阳物理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观测仪器,射电天文观测仪器,空间(含球载)天文观测仪器等。

中国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阿里在紫外波段和亚毫米波段探测具有明显优势。

地处理想的中纬度区域,水汽含量低、大气透明度高,是北半球观测条件绝佳的台址,未来可建成世界一流天文台。

目前,根据大气透射率,科学家在全球共选出了4个最佳观测点,南半球是南极和智
利阿塔卡马沙漠,北半球在格陵兰岛和中国西藏阿里。

阿里有望成为北半球天区第一个地面观测点,与南半球实现联合观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简称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

松江佘山地区。

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星系宇宙学以及行星科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台在国家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位于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镇。

1990年,这个观测站经
过6年的选址及前期准备,正式建站并开始进行各项科研活动。

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以其世界最佳的高山站址优势,和能够同时开展气候、空间天气等方面研究的综合性能,在科研观测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被科技部列入首批25个野外试点台站之一,2009年10月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明安图观测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地处草原,四周有丘陵环绕。

观测站站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2°12′,海拔1365m。

国家天文台承担的财政部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在明安图观测站实施建设,计划2015年7月竣工并投入观测运行。

另外,还有两台2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总征地面积8.2425公顷(123.6375亩),分三个功能区,办公生活区3.0000公顷,观测区1.3625公顷,天线阵3.8775公顷。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高美古园区坐落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铁甲山巅,海拔3200米,由于海拔高,该站内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南半球的较大天区,弥补了中国其它天文台的不足;由于同一经度附近,天文台站较少,该站在全球天文观测网和空间与地面的联合观测中占据不可缺少的位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