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山东民歌《绣荷包》的比较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摘要】山东民歌《绣荷包》源自山东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绣荷包》的歌词和旋律特点,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探讨其独特的演绎风格。
也探讨了《绣荷包》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创新之处。
总结指出《绣荷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强调其对山东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山东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山东民歌, 绣荷包, 分析, 歌词, 旋律, 文化内涵, 演绎风格, 创新, 传承, 发展, 艺术价值, 山东民间文化.1. 引言1.1 介绍《绣荷包》的背景《绣荷包》是一首源自山东的传统民歌,被视为山东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而《绣荷包》这个名字也有着特殊的含义,荷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而绣花则象征着精致和美好。
这首歌以绣荷包为象征,歌颂着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绣荷包》的背景故事流传甚广,据说是上世纪30年代由山东籍歌手王文凯传唱而广为人知。
这首歌曲在经过多次演绎和传播后,成为了山东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民间经典之作。
它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歌词,表现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山东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绣荷包》作为山东民歌中的瑰宝,不仅在旋律和歌词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体现了山东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它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传承着山东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1.2 探讨山东民歌的特点山东民歌是山东省本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山东民歌通常以朴实、淳朴的语言表达民间生活和情感,反映了山东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
山东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富有地方特色:山东民歌通常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表达方式,旋律清新优美,抒发出山东人民的朴实、豪放情感,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山东民歌《绣荷包》是一首充满了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歌,其源于山东半岛的民间传统,在演绎和创新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歌曲的历史渊源、曲调特点、歌词内容以及现代演绎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绣荷包》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看《绣荷包》的历史渊源。
《绣荷包》起源于山东半岛的农村地区,据传歌曲创作于明清时期,时至今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首歌最初是在农民田间劳作时传唱,歌颂劳动的辛勤和美好,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绣荷包》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民歌,更是一首记录了山东民间劳动生活的珍贵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从曲调特点方面来分析《绣荷包》。
这首歌曲采用了古老的传统调式和音阶,以山东地方音乐传统为基础,节奏轻快明快,旋律简单朗朗。
整体风格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现了山东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歌曲的曲调也堪称是山东乐坛的瑰宝,传承了山东古老音乐的精髓和精神。
我们来分析一下《绣荷包》的歌词内容。
歌词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在劳作之余,赞美着她绣制的荷包,歌颂了她的勤劳和美丽。
歌词质朴真实,情感饱满,充分反映了山东农村女性的优秀品质和朴实的生活态度。
歌词中所蕴含的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核心思想。
我们来谈谈《绣荷包》在现代的演绎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音乐人和艺术家纷纷将这首经典的山东民歌进行现代演绎和创新,使其更加贴合现代审美和音乐市场的需要。
一方面,他们在保留歌曲原有的特点和韵味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这首歌曲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
也有一些音乐人在编曲和演唱上大胆创新,将《绣荷包》与其他音乐风格相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样的现代演绎和创新不仅为《绣荷包》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也使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喜爱这首经典的民歌。
《绣荷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山东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首山东民歌《绣荷包》的比较

在风格上:前者抒情、优美,而后者委婉、悲怨,这些主要是 由于旋律的构成、装饰音等的运用不同,造成的风格上的不同。
在调式调性上:山东苍山《绣荷包》运用山东民歌典型的徵调 式,且为bB徵调式,而山东黄县《绣荷包》为F羽调式。
在衬词、衬句上:前者衬句的旋律呈上行走向,且跨度较大, 运用比较自由,衬词主要以句间衬词为主。后者主要是句尾衬词和 句间衬词为主,两者在衬词使用位置上的不同,也体现了作品的不 同风格。其次两者在衬词、衬句上受影响的题材不同,前者主要是 吸收了当地盛行的柳琴戏的一些特点,比如富有特色的拖腔和衬词 “得儿”、“咿”等。后者主要受“海洋号子”以及京剧中的“西皮 腔”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衬句的使用上,如“哎嗨呦”是号子中 常见的衬词。
◎ 民族音乐学
黄河之声 2018年第13期 何 颖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山东民歌即在山东地区出现,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口头传唱逐发展起来的。据统计,我国汉族 各地区大约流传有近百首以《绣荷包》为名的同名小调,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每一首《绣荷包》又独具特色。本 文以山东地区流传最广的两首《绣荷包》为例,针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比较两首作品风格的异同,进一步 阐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内出现并流传的同名小调,它们之间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绣荷包;音乐分析;风格异同
不同,但是二者在结构的组成上,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该 部分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比较曲子的异同:
在结构上:两首作品的整体结构相同,都是由两个乐段构成, 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但是两首作品在乐段的组成上不同, 苍山的《绣荷包》是每一乐段是由五个乐句构成,而黄县的《绣荷 包》每一乐段由三个乐句加上两小节得衬腔以及重尾音构成。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探究

黄莺(呢)站树梢儿(呢) (哎咳哎咳哟)黄莺呢站树梢儿(呢)
小小荷包(啊)绣(呀就)完(得儿)了(拉哈伊) 扬州的(那)穗子儿绿把丝儿绦 再用那红纸儿包(呢) (哎咳哎咳哟)送给那郎瞧瞧(呢) 这首民歌朴素自然,画面感强,仿佛看到一个羞涩 少女含笑绣荷包,手拿针线绣着星辰日月和树梢黄莺, 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相思。最后一句点名主旨,“送给那 郎瞧瞧”直抒胸臆,原来绣荷包意在送情郎,字字关情。 歌曲中苍山地方语言运用较多,地域性特点突出,表现 出了山东女子含蓄、朴实的性格。 二、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 民歌往往曲美情深,结构严谨,艺术价值较高,演 唱过程中可以让人品味、供人欣赏并给人以美感享受。 苍山民歌《绣荷包》在山东地区极具民族音乐特色,了 解其艺术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曲式艺术特点 苍山民歌《绣荷包》这首歌曲为三句体,属于单乐段, 是曲式结构中的最小结构单位,能表达最基本的、完整 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4]。第一句“绣(呀就)荷(得儿) 包(拉哈伊)”是第二句“钢针儿轻上描儿描”的变化 重复(头尾相同,中间变化),艺术形式较为简单,调 式是以 sol、dol、re 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在
结语 总之,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苍山民 歌《绣荷包》的形成、发展和流传历史悠久,流传十分 广泛。整首歌曲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它的情感含量很 高,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还有着较高的艺术 价值。在了解《绣荷包》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应意识到 传承和保护民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如开展以“以歌言 志,以歌传情”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新民歌形式丰富群 众文化生活,提高苍山民歌的普及率和认知度,帮助传 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推动苍山民歌《绣荷包》的传承发展, 可以促进传统民歌的现代化发展。■
《绣荷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比较

《绣荷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比较《绣荷包》作为一种民歌题材在我国流传甚广,主要传唱在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和长江上、中、下游等地。
它曲美情深,结构严谨,旋律性强,易于上口流传,属于民歌中的小调。
有的还叫《绣麒麟》《十绣》《麻城掉》《绣花调》等等,有的也在春节舞灯时演唱,化为灯歌。
《绣荷包》在其流传过程中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传唱相互吸纳、相互感染,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加工、提炼,形成不同地区的不同艺术风格。
本文便选取了山东苍山、云南弥度的两首《绣荷包》来谈谈其各自在曲式、旋律、语言、情感上的特点。
一、两首不同地域《绣荷包》(一)山东苍山《绣荷包》1.曲式特点这首《绣荷包》属于单乐段的一上二下的三句式曲体,这也是山东民歌中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为了配合旋律的婉转特征,在中间加了很多富有地方语言习惯的衬词,使旋律变化重复时能起到一种强调词曲的作用,变化重复中用了缩减前半句的手法,而改用衬词,来达到前后乐句都有衬词的这一种呼应感,同时保持了曲体结构的平衡、统一、完整性。
这首《绣荷包》是一首以sol、dol、re 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音。
“在山东民歌中,以徵调式歌曲为数量最多,约占民歌的50%左右,宫调式占30%左右”可以说徵调式宫调式是山东民歌的主要调式。
2.旋律特点这首《绣荷包》的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是一首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是以三度小跳为主的六声音阶。
旋律中,绝大部分是各种音程结合交替出现,以小三度跳进及级进解决为主,穿插四度、五度、七度,显得旋律流畅通顺,优美动听。
从歌曲的衬句特点来看,《绣荷包》中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语气。
3.语言特点鲁南临沂地区的口头语“得儿依、呢”等在《绣荷包》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种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再如,儿化音,也是山东地方语言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歌曲中的“得儿”“上儿”这种小辙的巧妙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一种甜美、喜悦、舒畅、甘甜、活泼的情绪与格调。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山东民歌《绣荷包》是一首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它源于山东省的民间传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分析演绎与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山东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绣荷包》这首民歌的内容和特点。
这首民歌以女孩绣荷包的情景为主线,表现了女孩对将来婚姻和家庭的憧憬和盼望。
歌词简单而朴实,却饱含着深邃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歌曲旋律优美动人,表现了山东人民旺盛的生活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民歌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成为了山东省民间音乐的一大瑰宝。
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对《绣荷包》这首民歌进行演绎和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乐器和编曲风格来重新演绎这首民歌,比如加入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或者将歌曲的节奏和曲调进行改编,以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我们也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舞蹈、视觉效果等,以使得这首民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除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尝试对《绣荷包》这首民歌进行内容的创新。
我们可以编写新的歌词,以表达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或者将这首民歌进行情境演绎,制作成MV或舞台剧,以展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
这样一来,这首古老的民歌就可以更好地与当代社会接轨,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将《绣荷包》这首山东民歌介绍给更多的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
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音乐晚会、民歌比赛等活动,邀请广大网友和乐迷参与以推动《绣荷包》这首民歌在网络上的传播和传承。
还可以通过音乐会、文化节等形式,将这首民歌推广到更广泛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喜爱这一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绣荷包》是一首流传于山东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地民间生活的真实情感和日常生活的细节。
该民歌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入人心,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山东地区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绣荷包》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歌中的女主角青春美丽、善良纯洁,她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绣荷包送给了自己深爱的男子。
这个男子却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她,留下了她无尽的思念和难忘的回忆。
学者们认为,女主角用自己的荷包象征着自己的心,传达了自己对男子真诚爱情的表达,当男子抛弃她时,也让人感到她的悲痛之情。
整首歌曲节奏温婉,旋律优美,堪称一首优秀的爱情歌曲。
其次,《绣荷包》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传统。
这首歌中涉及的许多细节,如绣荷包、姑娘的情愫和家庭背景等等,都描绘了当时农村生活的一面。
同时,歌曲中使用的方言、调式和吟唱方式,表现了当地特有的文化风格和音乐艺术特点,呈现出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绣荷包》是一首既深情又真实、既反映了山东地区农村生活的情感,又突出了当地文化的特色与创新。
它不仅是山东地区民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珍品。
四首《绣荷包》艺术风格及演唱特色的比较

山东 的则 多细 小 的装 饰音 ,委婉 内秀 。这也 是显 示 了我 过南 北 民 歌 的特 色 区别 ,北方 民歌 粗 旷、豪 迈 、南方 民歌隽永 内秀 。
二 、 唱腔韵 味 上的 比较
四首 《 荷包 》 都 是 以物传 情 ,用 绣荷 包 的形 式来 表达 心 中 绣 的爱情 ,所 以 ,歌词 内容形 象 、生动 、富有 诗 意 。旋律 优美 、抒 情 ,感 情细 腻 ,~气 呵 成 。 如 陕北 《 荷 包》 绣
第 一 乐 句 柔 软 、 舒 展 , 由两个 分 句 ( 乐节 )组 成 ,第 一 分 句 以上 行为 主 ,而 第二 乐 句则 以 下行 为主 ,旋 律 婉转 、动 听 。其 中最 有特 点 的旋 律进 行 是旋 律 中6 2 5 2 — — — 的连 续跳 进 。切分 音 的运 用 ,也 加强 了旋 律 的动 力感 ,使旋 律进 行 流 畅 。包 括其 它 三 首 《 绣荷 包 》也 有这 样 的共 性 , 曲调优 美 ,感 情真 切 ,它们 的内 容都 来源 于 生活 的 生动 歌词 ,使歌 唱者 朗 朗上 口,易 于传 唱 。它 们 同属 于小 调 的~类 。山 东苍 山 的 《 荷 包 》是流 传 在 山乐 中南 绣 部 的传 统情 歌 ,是一 首 作 为谣 曲来 传 唱的 情歌 。在 唱 腔上 更 富特 色 ,用 下滑 音 、上滑 音 、波 音 等等 各 种润 腔形 式 来表 达这种 细 致 和 委 婉 。润 腔手 法 多种 多样 ,有句 首润 腔 、句 尾润 腔 、句 中润 腔 以及 综合 润 腔 ,根据 本 地 的语 言特 点进 行 不 同的创 腔 ,形 成 了我 们 所 说 的 “ 味 ”, 即风格 。 韵 衬 词在 这首 《 荷 包 》里 也起 到举 足 轻重 的 作用 ,大 量地 运 绣 用 “ 依 ”于 乐句 的尾 部 ,使 旋律 保 持流 动 性和 装饰 性 ,更 显其 啦 地方 色 彩 ,而 “ ”、 “ 啊 呀就 ”、 “ 得儿 ”、 “ ”用于 一句 歌 呢 词 的 中间部 分 ,对 歌 曲则起 到 了填补 空 隙和 调剂 节奏 的作 用 。 以 第一 句 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首山东民歌《绣荷包》的比较
作者:何颖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3期
摘要:山东民歌即在山东地区出现,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口头传唱逐发展起来的。
据统计,我国汉族各地区大约流传有近百首以《绣荷包》为名的同名小调,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每一首《绣荷包》又独具特色。
本文以山东地区流传最广的两首《绣荷包》为例,针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比较两首作品风格的异同,进一步阐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内出现并流传的同名小调,它们之间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绣荷包;音乐分析;风格异同
一、作品的本体分析
本文所写的两首《绣荷包》是山东地区流传最广的两首,分别为山东苍山的《绣荷包》和山东黄县的《绣荷包》,该部分主要从他们的结构、旋律特征、衬句特点以及装饰音的运用四个方面入手,来对两首《绣荷包》的本体进行分析。
在结构上:山东苍山《绣荷包》全曲由两个段落组成,bB徵的六声调式,调式上运用了山东民歌最普遍的徵调式,结构上是由五个乐句构成,分别为三个乐句+一个衬腔+一个补充性乐句构成(6+4+4+2+4)。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
山东黄县《绣荷包》全曲也是由两个段落组成,F羽调式,结构上是由五个乐句构成
(4+4+4+4+6)。
第二段也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
在旋律上:苍山《绣荷包》的旋律是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以小三度的跳进为主的六声音阶,还出现了四次四度的跳进,一次五度的跳进,由于装饰的原因还出现了一次七度的大跳。
黄县《绣荷包》以悲怨的音调为主,每一乐句都是下行音阶的走向。
全曲共出现了八次音程的跳进,这种大幅度的跳进使得旋律更具有很有张力。
在衬句特点:衬句是在民歌中出现的主要起到衬托的作用并一些没有真正含义的字,那么它和旋律结合在民歌中可以起到陪衬作用。
山东苍山地区盛行柳琴戏,苍山《绣荷包》在音调上吸收了柳琴戏的一些特点,比如富有特色的拖腔和衬词“得儿”、“咿”等。
黄县地区靠近海洋,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绣荷包》,自然和该地区盛行的如“海洋号子”以及与京剧中的“西皮”腔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其中“哎嗨呦”是号子中常见的衬词。
在装饰音的运用:装饰音被广泛运用于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可以说是民族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装饰音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对中国民歌演唱的发展起着美化音乐旋律、丰富歌唱语言、塑造音乐形象、形成音乐风格等重要作用。
在山东苍山的《绣荷包》中,装饰音的运用也非常有特色,大多以三度装饰为主,音级进行基本上以级进为主,穿插着四五度的跳进,使旋律在细腻曲折中更具有张力。
山东黄县《绣荷包》的装饰音的运用也比较特别,在句中以三度装饰为主,句尾为二度装饰,且都是呈下行走向。
二、两首《绣荷包》的异同
通过上述对两首《绣荷包》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两首《绣荷包》无论是在旋律上、衬词上还是在装饰音的运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在结构的组成上,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
该部分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比较曲子的异同:
在结构上:两首作品的整体结构相同,都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
但是两首作品在乐段的组成上不同,苍山的《绣荷包》是每一乐段是由五个乐句构成,而黄县的《绣荷包》每一乐段由三个乐句加上两小节得衬腔以及重尾音构成。
在旋律上:苍山《绣荷包》的旋律线条呈大山型走向,是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旋律以小三度的跳进为主,还出现了四次四度的跳进,一次五度的跳进。
而黄县《绣荷包》以悲怨的音调为主,每一乐句都是下行音阶的走向。
全曲共出现了八次音程的跳进,这种大幅度的跳进使得旋律更具有很有张力。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旋律所反映的不同的主题特征。
在衬词、衬句上:前者衬句的旋律呈上行走向,且跨度较大,运用比较自由,衬词主要以句间衬词为主。
后者主要是句尾衬词和句间衬词为主,两者在衬词使用位置上的不同,也体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其次两者在衬词、衬句上受影响的题材不同,前者主要是吸收了当地盛行的柳琴戏的一些特点,比如富有特色的拖腔和衬词“得儿”、“咿”等。
后者主要受“海洋号子”以及京剧中的“西皮腔”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衬句的使用上,如“哎嗨呦”是号子中常见的衬词。
在装饰音上:两者的相同点为都采用装饰音,且都已三度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装饰音多用在句中,而后者的装饰音句中句尾都有运用,且句中一般以下行三度装饰为主,而句尾运用下行二度装饰。
在风格上:前者抒情、优美,而后者委婉、悲怨,这些主要是由于旋律的构成、装饰音等的运用不同,造成的风格上的不同。
在调式调性上:山东苍山《绣荷包》运用山东民歌典型的徵调式,且为bB徵调式,而山东黄县《绣荷包》为F羽调式。
通过对两首《绣荷包》的分析,可以看出仅山东地区的两首《绣荷包》,他们之间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也有着内在的差异。
那么全国以《绣荷包》为名的同名小调近百首,其中的差异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丁沛智.浅析山东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征[J].音乐时空,2016,03.
[2] 吴修林.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音乐分析[J].美与时代,2004,03.
[3] 刘正维.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J].中国音乐学,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