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下载

赋字的解释新华字典

赋字的解释新华字典

赋字的解释新华字典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赋字有以下含义:
1. 动词,指给予、授予、赐予等意义。

通常用于描述上级赐予
下级或有权力者授予他人某种权利、地位、荣誉等。

例如,赋予职务、赋予称号等。

2. 名词,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形式,特指用诗歌形式表达的文
学作品。

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抒发情感、叙述事物为主,
常常含有浓厚的文化、历史背景。

古代赋分为骈赋和章赋两种形式,骈赋为四言或六言绝句,章赋为五言或七言绝句。

3. 动词,指根据特定的标准或要求,将某种属性、特征或责任
归属于某人或某物。

常用于法律、规定、条款等方面。

例如,赋予
权利、赋予责任等。

总结起来,赋字作为动词可以表示给予、授予的意思;作为名
词则指代一种文学作品形式,特指用诗歌形式表达的文学作品;此外,赋字也可以表示根据标准或要求将某种属性、特征或责任归属
于某人或某物。

以上是根据《新华字典》对赋字的解释进行的简要总结。

赋的特点

赋的特点
赋的特点
•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有哪些特点? 1.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体物写志,辞藻华丽但不能歌唱。 2. 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 文的诗化。 3.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 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4. 它继承《诗经》、《楚辞》的赋颂传统,兼收战国纵横之文和 先秦诸子作品的铺张恣肆之风,是一种综合的新文体。 5.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6.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代称为汉 • 1. 2. 3. 4. • 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 诗不忌简,赋不厌繁; 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 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 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 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 窥见端倪。赋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 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 赋的推崇更甚于诗。 • 赋按体裁形式可分为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散 体大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和抒情小赋(张衡的 《归田赋》为代表)。

赋的含义和意思

赋的含义和意思

赋的含义和意思
赋,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fù,最早见于西周晚期金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赋”字基本含义为旧指田地税,如:田赋、赋税;引申含义为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如:赋予、赋有。

[1] 在现代汉语中,“赋”还有念诗或作诗的含义,如:登高赋诗。

1、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3、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赋

赋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详细字义编辑〈动〉1. 形声。

从贝,从武,武亦声。

“贝”指钱财。

“武”指“用兵”、“国防”、“军事”。

“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本义:国防税。

引申义:征收(国防税)。

再引申义:征收2. 同本义[tax]赋,敛也。

——《说文》赋,税也。

——《广雅》厥赋惟上上错。

——《书·禹贡》。

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

——《法言·问道》而令贡赋。

——《小司徒》。

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4. 缴纳赋税[pay taxes]讼者平,赋者均。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6. 给予;授予[give to;confer]出高库之兵以赋民。

——《吕氏春秋》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

——《汉书·平帝纪》公属百官,赋职任功。

——《国语·晋语》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8. 做诗[write poems]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唐·王勃《滕王阁序》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赋的名词解释

赋的名词解释

赋的名词解释赋,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种含义和解释。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充满了深层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下,赋可以涵盖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尝试探寻赋这个名词在不同层面下的解释和意义。

一、文学艺术赋赋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选取事物的特定属性或以及题材,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赋又可分为骈赋、错赋、绝句赋等多种形式。

例如,骈赋以其华丽的辞藻和雄奇的词藻而闻名,展示了作家的才华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错赋则充满了幽默和调侃的元素,常被用来讽刺和讥笑一些社会现象。

绝句赋则采用简练的句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直白的感受和思想。

二、政治和社会赋赋还可以指代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描述和评价。

尤其在古代,赋常常被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在这些赋作品中,作家通常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传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赋作品可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省。

因此,赋也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三、教育和学术赋赋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和学术工具,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子们常常通过写赋来提高文采和思考能力。

赋作为一种创作和研究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还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写作赋,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生活中的赋除了以上几个层面,赋还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赋性,即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赋性是指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显示出的潜力和优势。

有些人善于表达,称为言赋;有些人善于观察,称为目赋;有些人善于思考,称为思赋。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掘自身的赋性,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赋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文学、社会、教育和生活等多个领域。

赋怎么解释

赋怎么解释

赋怎么解释
赋,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

“赋”是形声字,从贝,武声。

本义是赋税。

也指征收赋税。

又有颁布、授予之义。

从文学的角度看,赋是口头文学的合称。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即不用音乐伴奏歌唱,只口头诵读就叫做赋,相当于今天的朗诵。

后来,赋由最初的一种口头传播,演变成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赋”还被理解为《诗经》的六种表现方法,即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即对所写的事物加以铺陈描述。

“赋”还可以作颁布讲,在这一意义上通敷衍的敷。

如《诗经·大雅·烝民》中有“天子是若,明命使赋”一句。

这是说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善于领会天子的旨意,明令官民贯彻执行。

句中的赋作颁布实施讲。

赋还可以用作姓。

赋的概念和分类

赋的概念和分类

赋的概念和分类赋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古代的骈文。

赋是将对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情感相结合,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赋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赋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赋的概念是指一种以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为主要内容的韵文体裁。

赋的形式与绝句、律诗等有所不同,其篇幅比较长,并且以叙事性和散文性为主。

赋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赋的类别众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赋的分类:一、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赋可分为山水赋、田园赋、叙事赋、抒情赋、人物赋等。

山水赋以描写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风景为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田园赋以描述田园生活、农村景色等为主题,表达对纯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叙事赋以叙述故事为主,常包含英雄事迹或历史事件;抒情赋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题也更加广泛;人物赋以描述人物形象为主,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二、根据文体的风格和特点不同,赋可以分为骈赋和辞章赋。

骈赋是赋的最早的形式,以七言或五言绝句为主,每句之间多有呼应和对仗,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要求押韵工整。

而辞章赋则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简明流畅的赋体,辞章赋以古文或散文的形式写作,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句子的流畅性。

三、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赋可分为写景赋、抒情赋、咏史赋、议论赋等。

写景赋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赋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咏史赋以史事为题材,写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英勇和悲壮;议论赋则通过议论或批评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不同类型的赋代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赋的创作和欣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赋于民的赋的意思

赋于民的赋的意思

赋于民的赋的意思
"赋"是一个古代汉字,有多个意思。

它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作为动词时,它的意思是“赋予”,“授予”,“给予”。

作为名词时,它常见的意义是指“税赋”,即国家向个人或团体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在中国古代,皇帝通过赋予土地以及向人民收取税赋来维持国家的运转。

这些税赋通常以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或其他形式的财物的形式征收。

赋予土地可以是将土地赐予个体或团体,使其成为其所有者或使用者。

通过收取税赋,国家可以获得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军队、官员、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

在古代中国,赋予土地和征收税赋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之一。

通过控制土地和财富的分配,统治者可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持社会秩序。

赋予土地和征收税赋也是一种社会层级和阶级分化的体现。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土地和经济资源,这导致了贫富的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在现代社会,赋予土地和征收税赋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多数国家实行现代化的税务制度来征收税款,税赋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同时,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体
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1]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
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现代赋与汉赋区别当代的赋大多把滕王阁序作为参考,盛世出大赋?《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进行了城市赋的征稿,敦煌及华山也在网络进行了赋文征稿,这些活动对推进赋文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人云:“登高作赋可以为大夫”,古代的仕途激励机制促使文人创作了许多优秀赋文。

赋的好日子始于两汉,汉赋五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全都是文史哲大师和语言学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彩腾文,骈音丽字”(清代学者阮元语)。

饶是如此,司马相如写3400字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花了几百天,西晋左思一年足不出户才写出一篇《齐都赋》,《三都赋》则修改了二十多年一一写赋不仅考学识,也考体力。

写一篇赋为何这么难?专家说难在“体物”和“铺采摛文”。

赋像文字里的建筑、雕塑和油画,要让世间万物呈现华丽美妙的效果,不丽不美不成赋,又非单凭形容词做到这一点。

苏轼和欧阳修改变了赋风,《赤壁》二赋如行云流水,仍需毕生功力作支撑。

赋的式微,—在其难,二在流行文体的朝代嬗变。

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各领风骚,至“五四”白话文运动而全民皆白。

国学冷,赋亦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