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

合集下载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

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

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

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

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

如把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图8-1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

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

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同理,CuSO4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

由此可见,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收光颜色的补色。

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

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实质上就是比较溶液对它所吸收光的吸收程度。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说课材料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说课材料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

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

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

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 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

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

如把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图8-1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

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

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同理,CuSO4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

由此可见,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收光颜色的补色。

生化分析仪原理-比色法(朗伯-比尔定律

生化分析仪原理-比色法(朗伯-比尔定律
质的特性常数,同两个能级的跃迁几率有关。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的单一色光照射下,具有不同的吸光系数, 常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当厚度一定时,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吸光系数就是斜率,这是定量分析的依 据。吸光系数愈大,灵敏度愈高。
吸光系数的影响因素:
入射波长、温度、吸光物质性质、溶剂等
吸光系数常有三种表示方式: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现象 该定律在一个均匀的体系中,吸光物质的浓度不变时, 吸光度A与液层厚度b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普遍成立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吸光度A和浓度c之间的线性关系 有时会失效,出现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是个 有限的定律。
引起偏离的因素
(1)吸光物质浓度:Lambert-Beer定律通常只适用于稀溶液。当c > 0.01 mol/L时,吸光粒子彼此靠近,粒子的 电荷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单个粒子独立吸收特定波长光的能力,导致对比尔定律的偏离。当c < 0.01 mol/L 时,一般对分子间的相互影响可忽略不计。
透光率
It T = 两边取负对数
I0
我们将透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T称为透光率,T 越小,光吸收能力越强,T越大,物质光吸 收能力越大。
为了表示物质吸收光的强度,我们用吸光度A来表示,将公式两边取负对数得
公式 2
A= -lg (T)=lg(1/T)=lg(I0/It)
公式 2是吸光度A的定义式,A值越大,表明物质对光的吸收越大
原子吸收光谱法
特点: 1.灵敏度较高 2.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选择性较强 4.仪器设备较简单,操作易掌握。 5.应用范围广
2.3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基本理论 光的基本性质: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又表现为光子束流。
光的波粒二象性:
E=hv=hc/λ

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伯(Lambert)定律阐述为: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目录编辑本段定义朗伯比尔定律又称比尔定律、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比尔-朗伯定律是吸光光度法、比色分析法和光电比色法的定量基础。

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公式及参数意义log( Io/I)= εCl (1—4)公式中Io和I分别为入射光及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光强度;log(Io/I)称为吸光度(ab—sorbance)旧称光密度(optical density);C为样品浓度;l为光程;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

当浓度采用摩尔浓度时,ε为摩尔吸收系数。

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

当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为未知物时,其吸收强度可用表示:(1—5)公式中C为lOOml溶液中溶质的克数;b为光程,以厘米为单位;A为该溶液产生的紫外吸收;表示lcm光程且该物质浓度为lg/lOOmL时产生的吸收。

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A=lg(1/T)=Kbc(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是透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强度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b 为吸收层厚度)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与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朗伯-比耳定律成立的前提(1) 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2)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3)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4) 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比尔-朗伯定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又称比尔定律、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

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

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

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

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

如把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图8-1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

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

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同理,CuSO4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

由此可见,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收光颜色的补色。

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

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实质上就是比较溶液对它所吸收光的吸收程度。

比色分析的基础A

比色分析的基础A

17
2 单色器 单色器的主要组成: 入射狭缝、出射狭缝、色散元件和 准直镜等部分。
单色器质量的优劣,主要决定于色散 元件的质量。 色散元件常用棱镜和光栅。
18
3 吸收池
吸收池又称比色皿或比色杯,用无 色、透明、耐腐蚀的材料制造,可分为 玻璃吸收池和石英吸收池,前者不能用 于紫外区。 吸收池的种类很多,其光径可在 0.1~10cm之间,其中以1cm光径吸收池 。 最为常用。
12
紫外-可见分光一、主要部件的性能与作用 基本结构: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 样品
14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5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系统
16
1 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 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灯和卤 钨灯; 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 氘灯。
19
4 检测器 检测器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并将 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现今使用的分光光度计大多采用光电 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
5 信号显示系统显示器: • 电表指针 • 数字显示 • 荧光屏显示等 • 显示方式:A、T(%)、c 等
20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按其光学系统可分为单波长分光光度 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721、 722、752 型等) 一个单色器;一种波长的单色光;一 束单色光。
23
例如,测定维生素B12时,可预先绘制 维生素B12的A-c标准曲线,再用完全 相同的方法和步骤测定被测溶液的吸 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找出被测溶 液的浓度或含量。
标准曲线可在固定仪器和方法的条件 下多次使用,适合于经常性工作。 但若仪器不同或测定方法及条件改变, 测得的标准曲线不同。因此在更换任 何测定条件时都需重新绘制标准曲线。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

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

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 5%的缺点。

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

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 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

如把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图8-1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

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0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

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同理,CuS04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

由此可见,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收光颜色的补色。

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

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实质上就是比较溶液对它所吸收光的吸收程度。

比色计原理

比色计原理

当单色光通过厚度相同,而浓度很小的溶液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光被溶液吸收的程度,称为吸收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与溶液的厚度成正比,即A=εCL,式中:A为吸收度,C为溶液的浓度,L为溶液的厚度,ε为消光系数。

由朗伯—比尔定律得,当一束单色光通过一溶液时,由于溶液吸收一部分光能,使光的强度减弱。

若溶液的浓度(或厚度)不变,则溶液的厚度(浓度)愈大,光线强度的减弱也愈明显。

用同样的方法配制的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其浓度分别为C1和C2,对同类溶液ε相同,当厚度也相同时则:A1=εC1LA2=εC2LC2=(A2/A1)*C1式中A1,A2可由罗维朋比色计直接读出,C1为标准溶液的已知浓度,据此可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朗伯—比尔定律许多化学物质的溶液具有颜色(无色的化合物也可以加显色剂经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当有色溶液的溶度改变时,颜色的深浅也随之改变,浓度愈大,颜色愈深。

因此,可以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法来测定有色溶液的浓度。

这种方法叫做比色分析法。

一、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入射光线的一部分被器皿反射回来,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则透过溶液,如图所示。

它们之间有以下关系:o=Ia+Ir+It1-1式中:Io—入射光强度,Ia—吸收光强度,Ir—反射光强度,It—透过光强度由于在实际测定时,所用的比色皿都是同质料用规格的。

反射光的强度为一定值,不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反射光的影响可以不加考虑。

则上式可简化为:Io=Ia+It1-2从式1-2可知:当入射光强度Io为一定时,被吸收光强度Ia愈大,则透过光强度It愈小。

也就是说:光强度的减弱仅与有色溶液对光线的吸收有关。

那么,溶液对光线的吸收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实验证明:溶液的浓度C愈大,液层厚度L愈厚(即光线在溶液中所经过的路程愈长),则溶液对光线吸收的愈多。

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下式决定:lg = KCL1-3这个公式就是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

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

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

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
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
光是一种电磁波。

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
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

如把
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图8-1
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

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

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

由此可见,同理,CuSO4收光颜色的补色。

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

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
实质上就是比较溶液对它所吸收光的吸收程度。

表8-1列出了溶液的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表8-1 溶液的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溶液颜色绿黄橙红紫红紫蓝青蓝青
颜色紫蓝青蓝青青绿绿黄橙红
吸收波长/400~450~480~490~500~560~580~600~650~光760580480650490500600560450nm
二、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只有一种波长的光)照射有色溶液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图8-2)。

图8-2 光吸收示意图
设入射光的强度为I,溶液的浓度为c,液层的厚度为b,透射光强度为I,则0
(8-1 )
式中lgI/I 表示光线透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一般称为吸光度(A)或消光度(E)。

0因此,上式又可写为:
A=Kcb(8-2)
上式为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它表示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式中,K为吸光系数,当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数值均为1时,A=K,即吸光系数在数值上等于c和b均为1时溶液的吸光度。

对于同一物质和一定波长的入射光而言,它是一个常数。

色法中常把称为透光度,用T表示,透光度和吸光度的关比
系如下:
?(8-3)
-1-L·mol表示,其单位是以cmol·Lε为单位时,吸光系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用当
1-1-1E1)表示时,吸光系数称为百分吸光系数,用以质量体积浓度(g·mlc。

当·cm -1·-1。

吸光系数越大,表示溶液对入射光越容易吸收,当ccmm表示,单位是ml·g 有微小变化时就可使A有较大的改变,故测定的灵敏度较高。

一般ε值在103
以上即可进行比色分析。

如果测定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条曲线,即物质对光的吸收曲线,可准确地描述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

图8-3是几种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溶液对波长525nm附近的绿光吸收量最强,而对其他波长的光吸收较弱。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做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

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所得的吸收曲线,最大吸收波长都一致,只是相应的光被吸收的程度不同。

吸收曲线可作为比色分析中波长选定的依据,测定时一般选择λmax 的单色
光作为入射光。

这样即使被测物质含量较低也可得到较大的吸光度,因而可使分析的灵每度较高。

若所测定的溶液无色,可在测定前加入适当的显色剂,通过与待测成分的化学反应使溶液晱色即可测定此待测成分。

-1-1,若用2cmmol比色皿,为使·cmε=2235L·处例如,已知在525nmKnO
溶液的4所测得的透光率介于20%~65%之间,溶液的浓度范围应是多少?
图8-3 KMnO液的吸收光谱曲线4解:若T=20%

-5-1) 则c=-lg65%/2235*2.0=4.19*10(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