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五:土地政策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复杂活跃,起重要作用,由于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土地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发生重大演变。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演变从清朝时期开始。

在清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细则令》为代表的儒家土地制度基本统治了两百多年的中国,主张以地主的权力来经营土地,并实行地主户口制,以维护地主的利益。

清朝末期,湘西起义伴随着乡土民族矛盾日深,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土地政策,1860年,清政府颁布了《清宣统六年土财细则》,解决了土地租约、交易制度,对外地人口进行调查,布置增收,实行租金与赋税并行的地主赋税和家税制度,从而消除了地主及官府之间的纠纷,但同时也加重了贫苦地主的负担,引发反对的声浪。

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各项改革日新月异,以改变土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引发了激烈的冲突。

1910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孙中山改组新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阐述了中国土地政策,宣布中国正式实行民主体系,取消地主权利,赋予地主免交钱财的权利,重新定义了土地制度,并试行了土地改革政策,试图给农民一个公正的立法环境,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乏,改革以失败告终。

1927年,中国共产党统治下又重新改变了土地政策,先将农民的土地夺回,实行土地所有权的实行,然后把土地归还给农民,实行公有集体地私有化改革,根据不同地区,统一实行了土地租赁制。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政策,改革了土地利用权,出台了各种土地政策,将拥有土地的地主和家庭分开,实行土地所有权的继承,实行农民与政府的合作,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了农业社会的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政府又出台了新的土地政策,地方政府不断改革土地利用权制度,设立城市规划,制定各种房地产政策,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并不断深化土地改革。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曾经发生了多次重大演变。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
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 减息改为没收地 主土地分配给农 民。“五四指示”没有一般宣
布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是 赞成、批准并领导农民通过清算 等途径以“有偿方式”等多种方 式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同时, 对中小地主作了较多的照顾,富 农的土地一般不动。这样做,是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内战尚 未爆发)出发的,是正确的。
“五四指示”原件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以后,1947年7到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对 “五四指示”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作了明确的改 正。会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深 入地开展起来,在老解放区很快完成了土地制 度的改革。
2、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背景: •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助 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次土地政策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27年至1931年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1927年至1931年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1927年至1931年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千百年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是中国农民阶级的最高追求。

土地对于封建统治下的农民而言是唯一的生存资本,离开了土地,他们也就无处容身。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就是围绕农民的土地问题展开的。

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土地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下身背“三座大山”的农民阶级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主要方式是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以工人运动与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是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大政方针。

因而,在最初的阶段,对于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问题中共中央并没有加以应有的重视。

中共中央对于农村及土地问题的重视肇始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八七会议。

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疯狂屠杀与镇压给共产党带来了血淋淋的教训。

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其时的前途并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并不在工人运动而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枪杆子里出政权”。

中国革命必备的两大因素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一、大革命及八七会议时中共的土地政策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大革命时期,以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农民运动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但在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问题上存在分歧。

“将土地从不劳而食的人们手中收归”[1]的土地国有化政策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实践经验,盲目信从共产国际而采取的方针。

为加快中国的革命进程,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以便通过国民政府执行共产国际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土地国有的主张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所提出的“虽然目前不能立即实行土地国有化,但也应该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劳动者,消灭不从事耕作的大土地占有者和许多中小土地占有者制”[2]存在原则性的差异。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发表时间:2009-07-02T14:02:13.110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8期供稿作者:樊会玲[导读] 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樊会玲(平顶山市第24中学,河南平顶山 467000)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35-01“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

因此,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在国内各派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

加上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中国的农业日益陷入严重的危机。

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更加强烈。

“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消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并先后发动和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打倒土豪劣绅,分配田地浮财。

虽然大多数起义因为敌人的镇压或准备不足而失败,却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为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积累了经验。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应把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三者结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赣边苏区政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后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

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外,其余的人一律强制劳动。

《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192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农民问题决议案》关于“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精神,结合赣南土地革命的经验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实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将
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民众对于土地的渴望。

此后,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国有、农民承包、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方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进农村改革,实行“承包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经
济发展。

2003年,中国共产党启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地
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农民住房等方面的制
度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之后,2019年,中国共产党再次推
出了“三农”政策,提出了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的农村振兴战略,
鼓励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演进体现了国家的发展需要和
时代的变迁。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力求以保障农民利益为
基本出发点,推出有利于农村稳定发展的土地政策,为农民群众谋求
实际利益。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时期
过渡期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农业 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 生产力。
1978年后,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 进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 分给农民 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 纲》,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 田的土地制度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分批进行土 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 化道路。 1958年人民公社化 作用或影响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支援了革 命战争。 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力的 支援了解放战争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 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做 了主人,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