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_百度文库(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_百度文库(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一家中,______________ 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__________ 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1、在__________ 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脏腑的本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气虚的表现:3、对中风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 。

4、名词解释:气液宣通。

5、玄府闭塞的原因:_________ 。

6对火热病证的阐发: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7、己亢过极,则 ________ 木极似_、金极似—、火极似_、水极似、土极似。

8、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 _______ 法,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__ 。

9、地黄饮子,治疗 ________ 。

10、提出了“__________ , __________ ■勺治痢卓见,创制 _______ 。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 ___________ 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 ______ 。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 ________ 专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提出养生当论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名词解释:情志疗法。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李杲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3、名词解释:甘温除热法。

4、当归补血汤治疗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著有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攻邪学派以下列何人为代表人物()A.张景岳B.叶桂C.张从正D.许叔微E.孙思邈2.《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张元素B.张志聪C.张子和D.戴思恭E.许叔微3.张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E.风、寒、水、火、暑、湿4.张从正认为地之六气是()A.雾、雨、露、雹、冰、雪B.雾、雨、露、雹、冰、泥C.雾、露、雨、泥、冰、雪D.雾、雨、水、泥、冰、雪E.雾、露、泥、雹、冰、雪5.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E.酸、苦、甘、涩、淡、辛6.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7.张子和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此列()A.追泪B.引涎C.漉涎D.泄气E.嚏气8.张子和用吐法治杂病头痛,常用的方剂是()A.瓜蒂散B.葱根白豆豉汤C.稀涎散D.吐风散E.常山散9.张子和治痰食积滞,常用的方剂是()A.常山散B.稀涎散C.瓜蒂散D.吐风散E.葱根白豆豉汤10.首先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B.李杲C.张从正D.薛己E.喻昌11.张子和认为投补剂治虚证,应该是()A.脉脱下虚,气血不足B.脉脱下虚,精气不足C.脉脱下虚,精血不足D.脉脱下虚,无积无邪E.脉脱下虚,津液不足12.下列医家中,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疗法的是()A.刘完素B.张子和C.孙一奎D.喻昌E.叶桂13.张子和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其中“实,,是指()A.正实B.邪实C.气实D.血实E.腑实14张子和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三、填空题
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
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
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
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5.BD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
6.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
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
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
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
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
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着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

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

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

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么?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

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

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韩袛和北宋医家,其分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

同时其用药依时令为据。

其代表作《伤寒微旨论》。

④朱肱,开“伤寒六经辨证”先河,以经络研究六经,主张病证结合,其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并以此六条经脉循行的生理特点来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即后世所谓“六经辨证”由此而来。

其代表作《南阳活人书》。

⑤庞安时研究伤寒的主要特点:一从病因病机立论,指出伤寒乃因冬受寒毒,阳气不足,着而为病;二是以“寒毒”、“异气”说为支撑,阐述伤寒“寒毒”发病,天行温病“异气”传染规律,把伤寒与温病区分开来,将温热病分为伏气与天行两大类,为明清外感热病“寒温分治”奠定了基础。

其著作《伤寒总病论》。

⑥许叔微注重对八纲辨证的发挥,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结合起来。

其著作《伤寒九十论》是最早的医家医案著作,精选90例病案,详细记述了自己运用仲景方的成功经验。

还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

⑦郭雍南宋医家,采集诸家之说,补《伤寒论》之亡,集《素问》、《灵枢》、《难经》、《外台秘要》、《千金方》、《南阳活人书》、《伤寒总病论》等进行补充。

其代表作《伤寒补亡论》。

⑧成无己金代医家,著有《注解伤寒论》,全面注释《伤寒论》,倡伤寒全文注解之风,以经解论,其成就影响最大。

其著作《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来剖析组方原理,首开方论先河。

7、明清伤寒三派各自的学术主张是什么?每派主要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是什么?答:①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由明末方有执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而后从其说者甚多,形成错简重订派。

其代表医家:方有执,著有《伤寒论条辨》。

愈唱,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

张璐,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黄元御,著《伤寒悬解》等。

②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认为王叔和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奥,实为诸注家所不胜。

因此,世传旧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

其代表医家:张遂辰,明代医家,著《张卿子伤寒论》。

张志聪,清代医家,张遂辰之高徒,著《伤寒论宗印》和《伤寒论集注》。

张锡驹,故其所著《伤寒论直解》。

陈念祖,清代医家,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和《伤寒医诀串解》等。

③辨证论治派:明清时期伤寒学派诸家中,有一些医家着眼于对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

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论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孰为叔和所增方面争论不休,主张应当发扬仲景心法上下工夫,形成了伤寒学术研究中的辨证论治派。

分为三派:其一、以方类证,代表医家,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徐大椿,清代医家,著《伤寒论类方》。

其二、以法类证,钱潢,清代医家,著《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尤怡,清代医家,著《伤寒贯珠集》。

其三、分经审证,陈念祖为维护旧论的中坚,其对《伤寒论》的临床运用,采用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包诚,清代医家,著《伤寒审证表》8、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答:河间学派的代表的代表医家,创始人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马完素、罗知悌、荆山浮屠、穆大黄、汪机等。

易水学派学派代表医家,创始人张元素、李杲、王好古、张介宾、李中梓等。

9、试述温病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医家及著作。

答:(1)晋唐及以前时期的萌芽时期:此时期没有专门的著作,温病之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于历代文献。

温病与伤寒没有明确划分,温病仍隶属于伤寒范围。

代表医家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温热病之致病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症状特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治温病方十首;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许多防治温病、温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如太乙流金散。

(2)宋金元时期的发展成长时期:对温病的认识便开始从伤寒学说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

郭雍在《伤寒补亡论》强调,温病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元末医家王安道进一步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他在《医经溯洄集》中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从认识上强调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3)明清时期的形成成熟时期。

众多的医家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明末吴又可著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薛雪《湿热病篇》、王孟英《温热经纬》及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等。

10、李杲对脾胃的生理功能是如何阐述的?答:(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既是脏腑功能的反应又是其活动的产物,李氏认为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故脾胃伤则元气伤,元气伤则疾病所由生。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李氏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时刻运动变化着,土旺于四时,故土在升降浮沉和万物的生长收藏过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人相应,脾胃居于中焦,调节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脾胃之气充沛,则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若脾胃之气受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疾病所由生。

11、李杲对脾胃内伤的病因与病机是如何阐发的?答:(1)病因:李杲生活在中原的战乱年代,饥饿、劳役及精神创伤严重损害脾胃的功能,为此他总结并提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是脾胃内伤的主要因素。

(2)病机:主要有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

气火失调,李氏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元气不足时,阴火就亢盛枭张,反之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戢敛下降;升降失常,李氏认为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12、试述李杲脾胃内伤的治疗特点。

答:李杲根据脾胃内伤的病机是脾胃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治疗上针对不同病机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法、生阳除湿法。

13、李杲有哪些代表著作?答:李杲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

14、论述朱丹溪“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主要内容。

答:(1)相火论:朱氏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

人有此身,亦恒于动。

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

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

相火之常,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香瓜,“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

房劳、大怒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2)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丹溪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即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也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情况。

他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分析天地、日月的状况,观察人体生命的过程。

他认为以天地、日月而论,天与日属阳,地与月属阴,由于天大于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天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由于日明于月,日常圆而月常亏,“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另外,在人的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丹溪认为阴气难成而易亏。

人出生以后,阴气渐成,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但四十以后即“阴气自半”,又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阴气之成,只有三十余年的充足时间,然后就亏损了,人体在生理状况下,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再加上“情欲无涯”,易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势必加剧这种情况,由生理转变为病变。

所以,丹溪阐述“阳有余阴不足”,既说明了人体阴阳的基本情况,又有其病理意义。

15、朱丹溪治疗火、痰、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及用药经验?答:朱丹溪所论的火证,主要是内火,他认为火证的临床表现甚多,如诸热瞀瘛,躁扰狂越等,治疗方面,丹溪大体分为实火、虚火和火郁。

“实火可泻”,用黄连解毒汤之类苦寒直折属正治法;“郁者发之”,选用升阳散火汤;“虚火可补”凡中气不足者取法于李东垣,味用甘寒;若阴虚火旺,丹溪创用滋阴泻火法,在处方用药上,有补阴精,益阴血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