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来访者的案例概念化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抑郁症临床心理学治疗中的个案研究

抑郁症临床心理学治疗中的个案研究

抑郁症临床心理学治疗中的个案研究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这一疾病。

抑郁症患者往往经历着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观的贬低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交功能。

心理学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个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抑郁症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机会。

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个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疾病特征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信息。

在抑郁症的个案研究中,通常采用心理评估工具、临床访谈和日记记录等方法,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

个案研究的意义个案研究在抑郁症临床心理学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个案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个案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最后,个案研究还可以为其他抑郁症患者提供经验和启示,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

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抑郁症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以展示个案研究在临床心理学治疗中的应用。

个案背景:患者李某,女性,年龄35岁,已婚,有一子女。

患者抱怨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症状,已持续半年。

评估工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对患者进行评估。

治疗过程:患者接受了12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

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使用HAMD和BDI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改善,生活兴趣恢复。

讨论通过以上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个案研究在抑郁症临床心理学治疗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并为其他抑郁症患者提供治疗参考。

此外,个案研究还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进一步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为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结论个案研究在抑郁症临床心理学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例轻度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

一例轻度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

·97·一例轻度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刘 娟,姜喜双,詹天麒(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摘 要:来访者3个月前因毕业论文开题这一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无力感、失眠、身体不适以及学习效率下降等症状,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主观困扰程度(SUDs)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经过8次咨询,来访者产生了更具适应性和功能性的信念,其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咨询预期目标。

任何人一旦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都应及时干预、积极治疗,早期干预疗效更好。

关键词:轻度抑郁;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 中图分类号:R74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20)04-0097-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20.04.25收稿日期:2020-07-11作者简介:刘 娟,女,四川眉山人,讲师。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抑郁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障碍[1],目前多采用药物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2],对于轻中度抑郁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疗效已被广泛证实[3],且求助者更愿意接受心理干预而非药物治疗[4]。

本文在CBT 结构框架下构建个案概念化,对一例轻度抑郁的来访者进行干预,以期为同行提供个案概念化及 CBT 技术的实践参考。

1 个案基本情况1.1 基本信息 小D,男,26岁,某高校研二学生,未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第一次来访时咨询师观察到小D 中等身高、身材偏瘦,穿着整洁干净,言谈举止礼貌客气,眼睛里有轻微血丝,面容憔悴,语言较少,说话声音较小。

1.2 来访原因及主要问题 来访者3个月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由于其所研究领域校内老师和同学无人涉及,且导师长期不在学校,孤立无援,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感到情绪低落,觉得孤单无助,生活单调乏味;睡眠质量不好、感到疲惫,白天精力不好,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毕业论文进程缓慢;身体出现较重的湿疹和痔疮,身体不适,心情烦躁。

抑郁情绪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抑郁情绪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抑郁情绪心理辅导个案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抑郁情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

抑郁症患者往往陷入低落、消极和无助的情绪状态,给其自身和周围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抑郁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个案的分析探讨如何开展抑郁情绪心理辅导,并提供相关建议。

一、案例描述李女士(化名)是一个30岁的年轻女性,在她咨询时反映出持久的低落情绪和失去兴趣的症状。

她提到最近几个月内感到精力不济、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等,并且对自己感到无望和无价值。

基于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李女士可能患有抑郁障碍。

二、背景信息收集在开始具体辅导前,心理咨询师应对李女士进行背景信息的收集,以便深入了解她的个体特点和背景环境。

通过详细询问她过去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并获取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存在,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李女士所处的现状和潜在影响因素。

三、认知行为治疗(CBT)1. 评估负面思维模式心理咨询师与李女士合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她内部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自我评价。

通过询问具体事件下她的想法、情感和行为,来发现可能导致抑郁情绪产生或加剧的错误观念。

2. 重建积极自我评价心理咨询师引导李女士重视自身优势与成就,并共同寻找证据来辩证地对待反馈技巧不良或否定性想法。

同时,鼓励她制定实际可行且有挑战性的目标,在达到目标时逐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信念。

3. 制定日常活动计划在CBT中,一个常见问题是患者缺乏能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活动。

心理咨询师与李女士共同制定一个日常活动计划,通过增加有趣或具挑战性的活动来提升她的心情,并促进对生活积极参与的兴趣。

四、支持性心理辅导1. 倾听和体察支持性心理辅导注重倾听患者的内心体验,传达关怀和接纳。

通过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李女士表达并释放内心中不良情绪,并减轻她所承受的压力。

2. 提供信息和教育为了增强患者的治疗合作性,心理咨询师可以向李女士提供抑郁障碍相关知识和心理疗法效果等方面的教育。

一例重度抑郁情绪的个案辅导

一例重度抑郁情绪的个案辅导

一例重度抑郁情绪的个案辅导一例重度抑郁情绪的个案辅导〔关键词〕初中生;抑郁;青春期;完美主义一、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来访者小旦,女性,十五周岁,浙江人,汉族,初三学生。

个人成长资料:出生于浙江某城镇,足月生产,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已经来月经,进入青春期,按时入学。

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她是长女。

母亲在老家做生意,父亲在国外工作,一年难得回家一次。

家庭经济良好,家人感情和睦。

她就读于寄宿制学校,由于学习紧张,一般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学习一直处于中上等,升入初三后,因为学习成绩不错,被老师从原来班级调到年级最好的一个班。

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思维等都正常,但情绪低落,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一边哭一边倾诉,有点儿激动,情绪不能自控。

身体状况:经常晚睡,哭的次数很多,尤其是晚上在被窝里;躯体健康。

学习状态:学习还能坚持,但是效率降低,缺乏学习动机,很想回家,不想在学校里待着。

心理测验:SAS标准分55;SDS标准分70,重度抑郁,但没有自杀倾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情绪很低落,开学两个月了,心情没好过。

个人陈述:爸爸去国外了,妈妈既要打理生意,又要照顾他们姐弟,实在忙不过来,所以把她送到寄宿制学校,初一初二时两周回家一次,初三了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一开始就不喜欢就读寄宿学校,想每天都见到妈妈和弟弟。

虽然如此,她也能理解妈妈的难处,所以没提出什么意见。

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她认真学习,很乖巧。

但是升入初三后,学习强度增加很多,而且新班级竞争很厉害,怕学习上被人比下去,每天很紧张,每次考试会紧张得手发抖,脑子一片空白,这样一来,考试成绩越发不好。

每天想哭,控制不住,没有人可以倾诉,实在忍不住了就给妈妈打电话,但又不敢多说什么,怕妈妈担心,心里更加难受。

不愿意与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

很崇拜爸爸,觉得他很优秀,爸爸对她也比较关心,经常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可是她只能偶尔听到爸爸的声音而没办法见到他本人,有点儿失落。

尽管爸爸已经和她说过,成绩不好没关系,努力就行,反正以后能让她出国。

一例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例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例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摘要:本文个案通过对一个焦虑抑郁状态的来访者的成长史和心理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认知因素、行为因素及不良的应对机制在导致来访者的焦虑状态中的作用。

结合个案,从合理情绪行为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焦虑抑郁状态的病理心理机制,提出了以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为主的整合式心理干预方案。

1案例简述:来访者一般情况:来访者女,16岁,身高1.6米,体重50公斤。

高中一年级学生,未婚。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成长发育情况:出生在成都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独女,出生及发育均正常,随父母生活。

性格温顺,平时不爱说话,比较内向、敏感,做事追求完美,认为上学期间就是成绩最重要,必须让自己的成绩达到班级前列的位置。

在学校与老师、同学关系不错,成绩很好,喜欢画画、舞蹈、看书。

幼年时期活泼开朗,能与同龄朋友相处。

父母均是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

6岁入学,从小父母对子女要求较高,对来访者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训练特别严格,家庭教育非常严厉,父亲不善言辞,平时话语很少,说话也比较生硬,与子女情感交流很少,除了工作很少对子女关心。

家庭气氛尚可,母亲关系亲近,情感交流比较多,主要关心生活和学习,但是母亲是个急性子,追求完美,教育来访者如果想要成为成功的人,就必须事事严格,注意细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从小对其要求苛刻,必须要按照母亲说的办,小时候还能够照着做,自从上了中学之后,经常因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而遭受训斥,母女俩时常因此吵架。

来访者总是力图把学习成绩考到最好的名次,并且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几名,并且在文艺方面发展不错,同时还是学校的文艺尖子生,受到老师的喜爱,同学的关注。

这段时间家庭对其要求就是学习成绩要好,要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做事、功课力求精益求精,并且在生活习惯方面要求也很严格,经常因为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没有摆放整齐而遭到母亲的训斥。

2 来访者的主述及主要问题:焦虑,烦躁,睡眠减少,情绪低落3+月。

一例抑郁情绪个案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获奖科研报告

一例抑郁情绪个案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获奖科研报告

一例抑郁情绪个案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获奖科研报告关键词:抑郁情绪;来访者中心疗法;一般心理问题1.案例简述:1.1来访者一般情况:女,家庭主妇,30岁,身高1.60米,体重50公斤。

大专学历,已婚,女儿5岁,经济情况好。

1.2成长发育情况:出生及发育正常。

没有重大疾病史。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从小跟父母及外婆生活,外婆更多关注她的生活起居,情感需求的满足不够。

母亲脾气暴躁,每周末回家,父亲是司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父母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来访者。

父母性格不合,常常争吵,对她关心不多,没有感受过父母爱的温暖。

来访者性格内向,从小比较自卑,不善交际。

现在的丈夫,曾经主动追求她,对她很体贴,毕业两年后结婚,婚后夫妻感情良好。

婚后一年生下一女,辞职在家带孩子,一切以孩子和丈夫为中心,在生活中总是迎合丈夫,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接纳,担心自己的行为引起丈夫的不快,所以在丈夫及其家人面前总是小心翼翼,在人际交往方面,她在小区有几个泛泛之交的朋友。

丈夫经常抱怨经济压力大,在孩子满2岁时开始创业,创业期间经常整夜不归,后创业成功,但每天临晨1、2点才回家。

每天如此。

夫妻交流越来越少,总因为家庭琐事吵架。

二胎政策出来后,夫妻双方都想再生一个孩子,因为家产比较殷实,希望有个继承人。

2.来访者的主诉及主要问题:情绪低落、睡眠不好一个月。

一个月前,来访者怀孕60天时流产,总认为丈夫对她感情变淡,因此来访者心情非常抑郁,感觉自己活着没什么价值,做什么都失去了兴趣。

担心自己再也不可能有第二个孩子,担心丈夫是不是已经开始嫌弃自己。

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哭泣。

最近一个月逐渐感到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在晚上表现的比较明显,睡眠不好,食欲也有下降,参与朋友聚会及每晚健身活动的兴趣有所下降。

3.心理咨询师的发现及家属反映的情况:3.1一般印象:年貌相符,身材微微发福,长相清秀,衣着朴素。

说话声音低沉,步伐沉重,眉头紧锁。

3.2精神状态:情绪抑郁,自卑,兴趣有所下降。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个案分析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个案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本文通过对一位抑郁症患者的个案分析,探讨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个案介绍患者为一位29岁的女性,因长期抑郁情绪和社交退缩而寻求心理治疗。

患者无明显的家族遗传史,首次发病年龄为22岁。

在过去的几年中,患者经历了数次工作变动和感情挫折,逐渐出现了抑郁症状。

患者以前未接受任何治疗。

初步评估在初步评估中,患者表现出沮丧、消极思维和情绪低落等典型抑郁症状。

患者还表达了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对未来的无望感。

此外,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和失去信心,对他人评价过于敏感。

初步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可能存在自我否定、自卑和社交焦虑等问题。

治疗计划基于初步评估结果,设计了以下治疗计划:1. 建立治疗关系治疗师在治疗初期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治疗关系,包括建立信任、展示理解和共情。

通过倾听和有效沟通,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患者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和困惑。

2.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患者学习了更合理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以减轻抑郁症状。

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分析和挑战患者消极的认知偏差,帮助患者发现和改变自我否定的想法,并引导患者培养积极自信的思维。

3. 情绪调节和表达患者通过情绪调节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治疗师引导患者探索情绪的来源和具体影响,并教授患者如何运用放松技巧和表达方式,以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4. 社交技巧训练考虑到患者存在的社交退缩问题,治疗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交技巧训练,以帮助患者克服社交困难。

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制定了一个渐进的目标计划,逐步引导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逐渐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响应。

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患者开始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的消极思维方式,并逐渐恢复对未来的信心。

抑郁情绪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报告

抑郁情绪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报告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抑郁情绪成为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患者应对并解决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基于一个具体的个案,对其抑郁情绪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

个案描述:该患者为女性,34岁,已婚并有两个孩子。

她近期面临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并持续表现出明显的低落情绪、缺乏动力以及失去兴趣等抑郁症状。

她表示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和意义,不再愿意参与日常活动。

抑郁症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层面原因。

针对上述个案,我们可以着重从身体健康、家庭支持和认知行为角度进行分析。

身体健康角度分析:首先,身体健康是影响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过详细询问和身体检查,发现患者最近长期睡眠质量较差,食欲下降,并持续出现体重减轻情况。

这些身体症状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抑郁感受。

针对此问题,首先应推荐该患者进行身体健康调节。

建议她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并饮食均衡。

推荐适当引导她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进一步了解其身体状况。

家庭支持角度分析:其次,在家庭支持方面也可见关键因素。

据个案讲述及相关访谈结果显示,该患者在工作和家务负担中承受较大压力,在生活中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夫妻共同分担家务的支持。

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关注到该患者与配偶之间是否存在互动不足、沟通不畅等问题,并通过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夫妻关系、建立彼此支持和理解。

认知行为角度分析:倾向于消极思维是抑郁情绪的典型特点之一。

在该个案中,患者表现出自我评价偏低、负向思考和消极情绪长时间持续等认知行为失调。

针对此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使用批判性思维技巧来帮助患者挑战和改变其消极思维方式。

通过认知重构、实用性反思等方法,引导患者理解其情感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培养积极有益的自我评价。

心理辅导方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心理辅导方案:1. 身体健康调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户外活动并饮食均衡。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抑郁症)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抑郁症)第一篇: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抑郁症)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抑郁症)案例一(2006.5.二)一般资料:某女,55岁,丧偶,病退,在儿子的劝说下前来咨询案例介绍:35岁丧偶,性格刚强有主见,独自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那时养成了喝酒的习惯,每天都要喝2两白酒,否则就觉得不舒服,喝醉后心情不好时就回听到别人在窗外议论自己“孤儿寡母”,看到墙壁上有一些狰狞的面孔,边说边哭。

40多岁时患慢性肾炎和高血压,常年服药治疗,喝酒量有所减少,但一直未能戒除。

近一年来情绪明显低落,不爱看电视也不爱出去串门,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家务也懒得打理,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动作迟缓,做事常发呆,犹豫不决,想什么事都觉得很困难。

上个星期天见到了小孙子,喜出望外,逗孙子玩了会,说话量明显增加,孙子走后又回到了低落状态。

最近时常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反复提到不想活了。

家人很是担心,劝她来看看心理医生,在反复多次劝说下,来进行咨询。

单选:1、求助者“心情不好时就会听到别人在窗外议论自己”,这可能是(A)。

(A)评论性幻听(B)感觉过敏(C)猜疑心理(D)关系妄想单选:2、求助者“看到墙壁上有一些狰狞的面孔”,这可能是(B)。

(A)原始性幻视(B)想象性幻视(C)原发性妄想(D)突发性妄想单选:3、求助者的求医行为主要表现为(B)。

(A)主动求医(B)被动求医(C)家人强迫(D)医生转介多选:4、判断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的依据不包括((A)存在幻觉(B)存在妄想(C)有自知力(D)被动就医5、求助者持续表现出的精神症状有(BD)。

(A)情感淡漠(B)情感低落(C)意志倒错(D)意志减退单选:6、该案例的临床表现属于(A)。

(A)抑郁发作)。

BC(B)恶劣心境(C)双向障碍(D)适应障碍单选:7、求助者的诊断考虑为(B)。

(A)抑郁性神经症(B)情感性精神障碍(C)严重心理问题(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单选:8、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属于(B)。

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一、基本信息1、答辩人信息(咨询师),男,xxxx年出生,本科,xx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2008年参加工作,从事对于劳教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希望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考试,提高对劳教人员心理问题的把握,学会可以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帮助劳教人员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实习期间,在老师的督导下,先后对1例来访者进行了4次心理咨询。

2、当事人信息王某,男,30岁,江西人,初中文化,2001年随家人一起来到上海,曾经营过一家理发店,生意还可以,后来被朋友骗,就放弃了理发店生意。

家庭情况:母亲55岁,父亲于去年病故,享年58岁。

哥哥,32岁,已婚,家里关系一般。

犯罪事实:2010年11月22日晚22时许,王某在上海市青浦区与一男子李某发生争执,王某事后不服,召集朋友朱某、刘某带上钢管欲找李某报复,后被巡逻治安发现,王某因寻衅滋事被处劳教一年。

3、主诉王某称自从1月份调到现在服教的场所以来,已经将近8个月了,家里人就只在3月份来探望过一次,自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家人朋友前来看过他,一开始他认为他妈妈和哥哥肯定还会来看他,只是可能都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所以他就耐心的等待,但是现在都过了这么久了,还没来,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家里人已经抛弃他了,来访者最近总是觉得没劲,情绪比较低落,做事没精神,晚上也睡不好,吃饭也没什么胃口,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一个多星期。

不知道接下来的改造生活将怎样度过。

请心理咨询师给予帮助。

二、评估与诊断1、初步心理测试结果在第一次咨询时,对王某进行了心理测试,选择的测试为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粗分54份,标准分68分,提示存在抑郁倾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焦虑不明显。

2、当事人的主要问题结合王某在面谈中的情况,王某主要问题为:因为自己被处劳教,家人又长时间未曾前来接见,王某开始怀疑家里人已经对他失去信心抛弃了他,且王某因为做生意被骗而导致生意失败,觉得这世上没有人好相信,只能靠自己,但自己又没用,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显示 , 来访 者抑 郁情 绪减 轻 , 生 活 向积极 方 向转 化 。 关键 词 : 案例 概念 化 ;抑郁 情绪 ; 个 案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B 8 4 4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9 7 4 3 ( 2 0 1 4 ) 0 1 — 0 1 5 1 — 0 3
作者简介 : 吴九君 , 女, 汉族 , 江 西万年人 。应用心理 学博 士。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 育 中心副教授 。主要 研 究方 向: 心
理健康教 育。
基金项 目: 海 南省教育厅 高等 学校 科学研 究项 目“ 海 南省 高校 大学生心理 危机现状调 查及 干预研 究” ( 编号 : H i s k 2 0 1 3 0 1 ) ; 海 南省 教 育科 学“ 十 二 五”规 划 2 0 1 3年 度 科 研 项 目“ 高校 心理 健 康 教 育 有 效 实施 模 式 研 究”( 编号: Q J Y 1 2 5 0 0 6 ) 。
抑郁 情 绪 来访者 的案例概念 化个案研 究
吴 九君
( 海南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海南 海 口 5 7 0 2 2 8 )

要: 通过对一例抑郁情绪来访者 的案例概念化咨询 , 检视 案例概念化对 于抑郁情绪
来访者的干预效果。应用 B l a c k b u m, J a m e s 和F l i t c r o f t 提 出的压力特异质模 型制订一例抑郁 情绪 认 知行 为咨 询 的案例 概 念化 咨询 方 案 。按 照 案 例 概 念 化 流 程 和 要 求 将 个 案 内 容 以模 式 图形式呈现给来访者 , 并根据每一部分具体问题按照相对应 咨询方法进行干预 。综合评价结
D oI : 1 0 . 1 3 8 0 3 / j . e n k i . i s s n l 0 0 9—9 7 4 3 . 2 0 1 4 . 0 1 . 0 3 6

引 言
例概 念 化 模 式 , 建 立 了 抑 郁 的 压 力 特 异 质 模
式 ] ( ” ¨。压力特异 质模 式用来解释行为产 生的原 因, 认为是遗传等先天因素和生活经历等 后天因素共 同作用导致 了行 为的产生。该模 式
分 数段 。来 访 者抑 郁 情 绪 具 体表 现 为 心 境 抑 郁 ,
兴趣丧失 , 生活无 意义感 、 无愉快 感 , 精力 减退 , 自我评 价过 低 , 自责 或 有 内疚感 。
3 . 第 3阶段 (第 6—1 2次 ) : 干预 过 程 根 据 抑郁压 力特 异 质 模 式 , 本 咨 询从 五个 方 面 对抑 郁情 绪来 访 者进行 概 念化 。 ( 1 ) 了解 来 访 者 抑 郁 情 绪 原 因 来 访 者 抑 郁
基础 , 觉察来访 者最基本 的想法 和核 心信念 ; 三
是 了解 来访 者 抑郁 的具 体 表 现 。
问题列表中的根本性问题 的假设 ” , 是所有 咨询
过程 的核 心 。案 例 概 念 化 是 指 对 来 访 者 的 问

个案基 本情况
来 访者 A, 女, 大 学 三年 级 学生 , 最 近 感 觉 很 累, 什 么都 不 想 做 , 对 原 先 感 兴 趣 的 学 习 也 丧 失 了兴趣 , 注 意力 难 以集 中。情 绪 低 落 症 状 持续 了 2年 , 主动 来 到学 校心 理 咨询 中心求助 。 来 访 者 的 抑 郁 自评 量 表 ( S e l f -R a t i n g D e
题原 因和维持因素提出假设 , 为构 建咨询方案提
供 指 导 。
认知行为咨询对抑郁有显著疗效 - 6 J 。B l a c k —
b u m, J a m e s和 F l i t c r o f t 提 出 了关 于 抑 郁 咨 询 的案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1— 2 0
情 绪 与其 小 时 候 成 长 背 景 有 关 。早 期 生 活 经 历

案例概 念化咨询方案 、 过程 与结 果
( 一) 咨询 方 案
在 来访 者 知情 同意 前 提 下 , 咨 询 师 与其 共 同 制定 了一个 咨 询 方 案 , 共咨询 l 3次 , 每 周 1次 ,
每次 1 h 。
从 三个 部 分 对 抑 郁 来 访 者 进 行 概 念 化 。一 是 了 解 来访 者 先天 因素 ; 二 是 根 据 认 知行 为 治 疗 理 论
抑 郁被 世 界 卫生 组 织 称 为 “ 世纪病 ” ,成 为
2 l世纪影响人类 身心健康 的主要危 险 因素 J 。
为 帮助 具 有不 同程度 抑 郁 的来访 者 , 心 理 咨 询 师 们 不 断寻 找更 为 有 效 的咨 询 方 案 。 案 例 概 念 化 就是 这 样一 种 非常有 效 的 临床工 具 J , 是咨 询 过 程 中重 要 的组 成部分 J 。P e r s o n s 最早提 出, 将 案 例 概念 化定 义 为 “ 是 关 于 来访 者 心 理 问题 或 心 理
( பைடு நூலகம்) 咨询 过 程
让 来访 者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形 成共生体 , 来 访 者 与母 亲 的负 面情绪 纠缠 在 一 起 , 对 父 亲 的 愤 怒 和 对 母 亲痛 苦 的无 能 为 力 感 让 来 访 者 丧 失 了生 命 意义 感 。这 是 来 访 者 抑 郁 情 绪 形 成 原 因 和 维 持


1 51 ・
p r e s s i o n S c a l e , S D S ) 得分为 6 9分 , 处 于 中度 抑 郁
图 1 抑 郁 的压 力 特 异 质 模 式 ( B l a c k b u r n , J a m e s& F l i t c r o f t , 2 0 0 6 )
2 0 1 4年第 l 期 总第 5 4期
海南广播 电视大学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a i n a n Ra d i o& T V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 N o . 1 G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o . 5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