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 2《元素》教案设计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显示PPT5】两瓶蒸馏水(怡宝、恒大冰泉)。

【提问】两瓶水,一瓶产自广东深圳,一瓶产自吉林长白山,里面装的水是一样的吗?【回答】一样的。

利用本地身边的资源,为概念的建构准备。

复习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为元素概念的构建准备。

【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提问】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回答】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回答】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问】氢、氧原子还能构成哪些物质的分子?【任务】请同学在黑板用磁贴显示氢、氧的原子能构成的物质分子并写出相应的符号。

【评述】可以构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还有臭氧分子。

【小组讨论,黑板演示并书写符号】【提问】这些不同物质的分子中都分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这些氧原子和氢原子一样的吗?【显示PPT6】【回答】一样的【讲述】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化学上不论何种物质,不论物质产自何地,构成这些物质中的分子中凡是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氧元素,凡是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氢元素。

【显示PPT7】化学元素是指什么?【思考】从不同角度为构建元素的概念提供具体的素材。

【任务】根据素材讨论,同种元素的电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哪些是相同的?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板书和显示PPT8】一、元素: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显示PPT8】☆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显示PPT8】☆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和中子数可能不同;【提问】同学们判断一下:课室内有50个人民,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显示PPT8】☆总称:许多个同一类原子的集合,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元素是同一类许多个原子的集合,是个宏观的概念,有种类没有个数的概念,所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小组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同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可以不同。

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会有电子会得失。

【回答】不对,人民是集合的概念,不讲个数,引导学生建构元素概念,了解区分元素本质是原子的质子数。

4.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4.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似元素进行分区,以此更好的分析和观察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讲授新课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例如:C的最高正化合价是+4,与它所处的族序数是4相等。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

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案例案例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科学地预言了11种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例如,他认为在铝的下方有一个与铝类似的元素“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

1875年,法国化学家发现了这种元素,将它命名为镓。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还预言了锗的存在和性质,多年后也得到了证实。

:【练习】1、填空虚线左下方是______元素,虚线右上方是_______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_________元素。

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2.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C、N、OB.Li、Na、KC.Cl、Br、ID.Na、Mg、Al在主族元素中,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O、F元素除外),同一周期元素,元素最高正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O、F元素除外),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相等(O、F元素除外),A.C、N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4、+5,但O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Li、Na、K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1价,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Cl、Br、I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7价,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Na、Mg、Al最高正价分别为+1、+2、+3,所以符合题意,故D正确。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

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出本节课内容。

简单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不害怕对本节课知识点学习,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新课讲解】质量数【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力,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思考讨论】教师: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

那么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答案:根据N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发现,K层最多可以排布2个电子,L层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印【思考讨论】下表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元素周期律规律;
3. 掌握部分重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
3. 元素周期律规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
2. 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器材和药品;
4. 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元素的应用,引起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二、学习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介绍元素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理解元素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构成;
2. 让学生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四、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规律;
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写一份关于元素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通过引入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识别常见的元素及其符号。

3. 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常见元素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2.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剂、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金属、矿物、食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元素吗?元素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表示为H,氧元素表示为O。

三、元素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生物体内等。

2. 举例说明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铁元素在制造钢铁、铜元素在制作电线等。

四、实验室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试剂,识别其中的元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哪些元素?它们的应用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引入元素的概念。

通过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符号表示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知识。

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小说。

单元主备人:。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元素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2.掌握元素的分类方式;3.了解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难点: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实验器材:若干种元素及其化合物;3.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元素在周期表中是如何排列的?二、讲解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1.介绍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讲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如H代表氢元素,O代表氧元素等。

三、讲解元素的分类方式(20分钟)1.介绍元素的分类方式: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2.分别介绍各类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准确区分;3.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元素的性质,比如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易燃性等。

四、讲解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25分钟)1.介绍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反应性等;2.通过展示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周期性性质;3.强调元素周期性表中的横向周期性和纵向周期性,让学生掌握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

五、小组讨论及总结(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所学内容,并讨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问题;2.老师引导讨论,澄清学生对元素的概念丶分类和性质的理解;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元素进行研究,要求写出该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并做一个简单的展示。

七、课堂反思(5分钟)评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思改进。

教学资源:1.《化学科学》九年级教材;2.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资料;3.实验器材和化学品;4.课堂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课题 2《元素》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
2.会写、会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在讲清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能力目标] 1.加深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学会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2. 统一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评: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新课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

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

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

〔板书〕一、什么叫元素?
阅读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

(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
〔讲述〕无论在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都具有相同的结构。

其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

所有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的这一类原子,就统称为氧元素。

所以说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

同样硝酸铵分子、尿素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所以说它们都含有氮元素。

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2.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组成物质。

(3)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讲述〕元素概念包括三个要素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②同一类原子③总称,这就明确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也表明了元素只论种类而没有个数的特点。

例如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也可以说水是由大量水分子组成的。

但却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也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讲述〕世界上的一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但到月前为止,人类发现的元素仅有112种,这112种元素怎样组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这是化学课长期学习的问题。

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差别,就是原子中核电荷数不同。

〔板书〕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氧、硅、铝、铁、钙……………
教会同学们会看“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还可介绍宇宙、地壳、水、生物体、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指导阅读选学材料。

〔板书〕二、元素符号
〔讲述〕目前知道112种元素,组成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的物质。

为了应用和交流的方便,化学元素除各国语言文字的名称外,化学上还确定了一套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

在古代各个国家,甚至各人都自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元素。

这样很不便于科学文化的交流。

19世纪道尔顿用园圈内加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元素,但由于元素不断发现,这种符号也不能适用了。

后来1860年世界各国的化学工作者大会制定了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

这种符号就叫做化学元素符号。

(1)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如氧、氢、氮、碳元素就依次用O、H、N、C来表示等。

(2)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如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Cu表示铜元素等。

〔板书〕1.写法、读法
(1)1—20号元素是按质子数1—20排列的。

(2)写法一大二小。

(3)读法:看课本P
的表格,教师领写。

73
〔讲述〕书写元素符号“一大二小”的原则必须牢牢掌握,否则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还闹出笑话来。

如钴的元素符号是Co,如果写成CO,就不是钻元素而表示化合物一氧化碳了。

评:把元素符号按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排列进行教学,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后面,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教学作准备,使学生初步形成“周期”的概念,为高中学习做铺垫。

这种方法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掌握这些基本上能满足初中阶段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需要。

〔板书〕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练习:说明H、K、Cl、O、Al代表的意义?
(3).系数:5个氢原子如何表示?
练习:写3个氢原子,10个硫原子,5个铝原子……
〔板书〕3.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讲述〕元素和原子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的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将下表制成投影软片进行投影和讲解。

[小结]
本节课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熟记、会写会读27种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3. 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