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知识梳理含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1.邓稼先-知识梳理含答案

(完整版)1.邓稼先-知识梳理含答案

1、邓稼先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2、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热爱祖国。

4、摘录段中语句回答: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5、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病逝.6、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预习复习材料-第1课 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预习复习材料-第1课  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总结第一课《邓稼先》一、字音字形A版(汉字)二、文学常识1.《邓稼先》选自,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成就),为我国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功勋奖章。

2.《邓稼先》作者,(国籍)华裔(成就),获1957年奖。

一、字音字形B版(加点字注音)可歌可泣.谣.言背诵.奠.基元勋.当之无愧.选聘....昼夜..无垠.昆仑彷徨..挚.友宰.割殷.实殷.红鞠躬尽瘁..皆知至死不懈.....妇孺鲜.为人知家喻.户晓锋芒毕露.三、词语解释1. 可歌可泣:值得,使人。

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直到。

3. 当之无愧:指完全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的。

4. 锋芒毕露:、显露无遗。

5.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

6. 马革裹尸:用马匹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

泣7.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

8.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

9. 任人宰割:比喻任凭别人欺压,。

10. 鲜为人知:。

11.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指某件事物,。

12. 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

13. 燕然勒功: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勒,;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

亦指。

亦称为“燕然勒石”。

注译:1.西南联大全称“”抗日战争期间,、和大学迁往长沙,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抗战胜利后,三校回迁复校。

2.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宁河。

、(成就)。

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研究、。

获得“”功勋奖章、2014年度最高科学奖。

钱三强(1913-1992)浙江吴兴人,(成就)。

1999年追授“”功勋奖章。

3.奥本海默(1904-1967)(国籍)(成就)被称为美国“”。

玻恩(1882-1970)(国籍)(成就)的奠基人之一。

获得1954年“”寒春(1921-2010)本名。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邓稼先》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邓稼先》知识讲解

《邓稼先》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知识积累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邓稼先》知识点总结

《邓稼先》知识点总结

《邓稼先》知识点总结首先,邓稼先自身的成就和事迹。

邓稼先于1924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

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后赴美深造,1946年至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1950年回国,进入清华大学任教。

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等职务。

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研制工作,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进行了多次核试验,确保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邓稼先还对中国核物理、原子能与核工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同时还担任过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兰州物理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在科研领域和国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邓稼先的学术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

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原子能与核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主持了国内最早的中子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的核物理学家和原子能专家。

他还在核工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中国核武器建设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他在核聚变研究、高能物理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影响。

邓稼先是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确保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他倡导了学术独立自主的方针,鼓励国内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中国核科学技术的自主发展。

他积极倡导核聚变研究,在国内推动了核聚变和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发展。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激发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的学术热情和实践精神,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点库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点库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知识点库邓稼先是我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之一,老教授称他为“伟人”,他的学术成果和学术风范对于每位学子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有关邓稼先的内容,邓稼先的知识点库,以及邓稼先一些典型的成就和生平介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点吧。

一、邓稼先的逐渐成长邓稼先先生是1924年生于湖南岳阳,但在乡间长大。

尽管他的家庭条件不是非常富裕,但邓稼先一直觉得自己的贫穷不是一个问题。

在祖父的耕种之下,邓稼先对大自然产生了无穷的好奇,这也是他在后来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的源泉。

在学习上,邓稼先展现了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天赋,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正常需要五年的初等教育课程。

如此早期的成绩奠定了他以后获得更多成就的基础。

二、邓稼先的大学和研究生阶段1940年,邓稼先获得了成绩优异的生物学奖,随后将他推荐到北京大学,就是因为邓稼先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

毕业后,被保送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学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邓稼先很快展现出这方面的天赋,特别是在实验室中,他显出了超乎一般的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让导师十分欣赏。

三、邓稼先的工作毕业后,邓稼先最初加入了德州仪器公司。

他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但是他却坚持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此外,邓稼先发一些关于一些变量,特别是在光学和音响方面的研究,为后来的科学成就打下了基础。

四、重大成就邓稼先成就许多项科学成就。

例如,设计制造了最早的我国的电视机,成功研制出邓-萨朗波纳超导材料,这一成就颠覆了物理学中超导材料领域的固有成就。

邓稼先另一项重大创举是介绍五笔字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上有巨大的作用。

邓稼先也获得了多项荣誉,例如,1979年被评为国家科技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1988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综上,邓稼先生对于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获得了大量的贡献。

学生可以通过对邓稼先传记、消息或书籍的阅读来学习他们所需要的知识点。

有了邓稼先科学的知识点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历史,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崛起和发展。

2023春统编版七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邓稼先》基础知识与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春统编版七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邓稼先》基础知识与阅读练习(含答案)

邓稼先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宰割(zǎi)筹划(chóu)鲜为人知(xiān)B.元勋(xūn)颤抖(chàn)锋芒毕露(lòu)C.摄制(shè)诞生(dàn)风悲日曛(xūn)D.彷徨(páng)殷红(yīn)燕然勒功(lè)【答案】C【解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D项,“殷”应读“yān”。

2.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决定方案时,要有()的胆识,又要有()的判断。

A.数学见地物理直觉稳健勇进B.物理直觉数字见地稳健勇进C.数字见地物理直觉勇进稳健D.物理直觉数字见地勇进稳健【答案】D【解析】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同时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如“粗估”参数关联到“物理”,“计算”关系到“数字”,“胆识”需要“勇进”的态度,而“判断”需要“稳健”才不至于出错。

这样搭配,既合乎事理,又合乎习惯。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邓稼先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

2、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热爱祖国。

4、摘录段中语句回答: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5、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病逝。

6、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读第三段思考:1、前两段写“我”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何作用?为了说明他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使后文的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和富有说服力。

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笨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

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表现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文中写邓稼先处理的两个矛盾事件,有何作用?作用在于凸现他的人格魅力,由于“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因此绝对相信他”。

这两个事例“是真正的奇迹”,是邓稼先人格魅力创造出来的奇迹。

4、文中哪两句话最能揭示邓稼先的高尚人格?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因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5、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6、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7、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8、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选取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大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9、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0、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11、“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12、文中第5、6两段中都使用了“竟”一词,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1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作用:赞扬评价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阅读第四部分,答题。

1、面对作者关于“春寒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这一叙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邓稼先严谨求实的精神。

2、邓稼先的短信为什么会使作者“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这是感动和自豪的泪。

作者既为中国的发展自豪,也为朋友的成就感到自豪。

读第五段,答题。

1、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一次实验出现意外,他坚持不愿离开。

表现了他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造句: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3、作者两次引用各有什么作用?引《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

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引“五四”歌词,歌词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赞美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及邓稼先为国奉献的精神。

4、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5、分析“我不能走”这句话。

传神表现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文段结尾的歌词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何作用?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

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7、你能看出本文段中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吗?这部分中的排比句是:“‘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

”这组排比富有感染力地写出了邓稼先从事这项伟大工作时所具备的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

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

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第二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都是问句,表现作者对邓稼先的理解和关心,怀念和崇敬之情。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9、简答: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⑵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10、"古今多少奇丈夫"中"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邓稼先)。

读第六段,答题。

1、“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邓稼先颁奖词示例: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