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健康、慢性病及中医养生之我见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2篇)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学习中医养生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和方法,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调和,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每个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在养生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环境适当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
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个体化医疗”理念相似,都在强调因人而异的养生方式。
其次,在学习中医养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即提前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健康管理”概念相近,都在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注意平衡饮食、适量运动、调整心态等方面的问题,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学习中医养生还让我认识到了身体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强调与自然相应,认为人体也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季节、气候、饮食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我们需要与自然相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以适应身体的需求。
最后,学习中医养生还让我认识到了养心的重要性。
中医强调心与身体的相互关系,认为心情舒畅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在养生过程中需要关注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当调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进行放松和休息。
只有心身合一,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总结来说,中医养生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收获。
从中,我学到了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养生调理,重视预防和健康管理,与自然相应,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这些都对我日常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影响,帮助我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探索中医养生的奥秘,将其融入到我的生活中,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
我对中医养生保健和治慢性病的认识

如果23-01时醒来,反映为胆腑和胆经有疾患; 如果01-03时醒来,则反映为肝脏和肝经有疾患,可 以针灸相关穴位来解决“不寐”的慢性病早期症状。
.
6
2.1 经络物质基础研究探索简介
2.1.1 1993年,我们凭针刺穴 位产生的得气感,探索经络物 质基础,用磁共振成像确定穴 位的组织学三维位置入手的。
统计学数据显示:产生针感 的200多个穴位的组织学位置, 均处于各种“结缔组织结构” 之中,如骨膜,肌间隔筋膜、 浅筋膜、深筋膜、神经鞘等。
右图是足三里“地” 深度穴位的磁 共振成像三维定位。
质,意指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是无法讳避的;
因而只能强调“克己复礼”,通过“修身养性”,
克制住内心的 “贪欲” ,用“礼”来规范自己的
行为,把“兽性”约束在笼子里。
“修身养性”是可以做得到的,是实现社会稳
定、家庭和谐的良方。如把“兽性”放出来,则既
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家庭的稳定,
也损及自己的健康;“知足常乐” 则是最高境界。
在 “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 出现一种违背正常生活方式的 “夜生活 ”,“内 伤病”的四大因素:情志、饮食、劳倦、房事,几 乎全都是在 “夜生活”中纵欲的结果。长期夜生活 造成的是损血,就像“温水煮青蛙”那样的慢性自 杀,以损害自己的健康,缩短寿命为代价。
.
23
提高睡眠质量的措施有: 1)控制晚餐八分饱,切忌夜宵; 2)采取“睡如弓”的姿势,利于放松全身、特别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与慢性病防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中医的养生之道,正是一种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方法和慢性病防治角度进行探讨。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学认为,人的健康与天时、地利、人和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养生注重以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基本原则。
具体而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阳和阴平衡:中医注重阴阳的平衡,认为人体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和谐。
养生时应尽量避免过度偏向于阳或阴的生活方式,保持阴阳平衡,如合理调节作息时间,注意情绪管理等。
2.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
养生时应顺应四季变化,注意饮食调理、草木花果的使用,合理运动等。
3.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天人相应的观念,根据人体需要,科学搭配饮食。
尽量选择新鲜、纯净、适度的食物,均衡摄入各种营养成分。
4. 心理调养:中医养生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放松身心,有效减轻压力。
5. 运动保健:中医养生中运动的作用不可忽视。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慢性病的抵抗能力。
因此,进行适度的运动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丰富多样,不仅包括食疗、药膳,还包括针灸、推拿、太极拳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1. 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如中医认为早餐应保持清淡,午餐应富含蛋白质,晚餐应清淡可口。
此外,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同体质的人应采取不同的食疗方法。
2. 药膳:中医药膳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如人参炖鸡汤、枸杞玫瑰茶等,都是中医药膳的代表。
药膳不仅可以滋补身体,还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范本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了解并应用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将它们分享给大家。
首先,在饮食方面,中医养生强调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应当具备阴阳平衡的特点,既要滋阴养阳,又要扶阳生阴,而不是过于偏向某一方面。
因此,我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加工食品和过度油腻的食物。
此外,中医饮食也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食用时间。
比如,煮熟的食物更易被身体吸收,不宜生冷食物过量摄入,尤其是早晨应该选择温热食物而非凉性食物,以促进身体的阳气活动。
其次,在运动方面,中医养生强调运动与人体的协调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需要通过运动来调节。
因此,我坚持规律的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根据自身身体的情况,我选择了太极拳和气功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通过缓慢而连贯的动作,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而气功则注重调节呼吸和能量的流动,通过练习调整体内的气血循环。
这两种运动方式让我感到身心放松,增强了阳气的活动,使我更加健康、有活力。
另外,在起居心理方面,中医养生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需要有良好的起居作息习惯。
因此,我尽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睡觉前尽量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自己的身心。
同时,我还尽量远离负面情绪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中医认为负面情绪和压力会导致阴阳失衡,对身体健康不利。
因此,我通过学习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音乐欣赏等,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身心的健康。
最后,中医养生也注重草药和中药的应用。
中药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常见的中药来调理自己的身体。
比如,冬天常饮用益智茶来温暖身体,夏天服用枸杞子来滋润眼睛等等。
中医养生与亚健康学习心得

中医养生与亚健康学习心得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中医学)大宝库中瑰宝。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后代的繁衍,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通过总结逐渐创立了拥有系统理论、独树一帜的传统养生文化,称之为“养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养生之道”。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
假设将阴阳五行再概括一次,我感觉就两个字---平衡。
西治疗病的基本大法实践上就是“调节”。
就是将不平衡的形状调整到新的平衡的形状。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寒则温之,热则凉之。
谋求的是一种平衡。
生理平衡了,病自然也就消除了。
还有一个效果----为什么说健康的生涯习惯就能养生?这应当和人体的生理运动有关。
人体是一个机器,也是由很多组件组成的。
咱们都知道有心、肝、脾、肺、肾。
有胃、大小肠、膀胱、胆。
还有脑、筋脉、五官(七窍)、四肢、胸腔、骨骼。
再往细里说有津、血、气、细胞等。
其中的脏器都是依照自然的合作有规定地任务着。
比如胃是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
它什么时候任务,有多大能量一是取决于先天。
有的人生来身材就棒,食量大,身材衰弱,而有的人生来就瘦小有力。
这就是先天。
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先天的濡养,取决于一个优秀的习惯。
有很多人,年轻时不注意,或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爱吃的、好吃的,吃个死。
老年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

老年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往往有慢性病的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病症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式,对老年患者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我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出发,介绍老年慢性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中医护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老年人饮食应该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给予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素的食物。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应该避免进食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低热量的食物。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应注意控制饮食,减轻自身对胰岛素的依赖,避免糖分高的食物,如冰糖、蜜糖等。
2. 合理调理情绪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波动可能会引起慢性病的发作。
因此,中医护理中,积极调理老年人的情绪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让他们听听轻柔的音乐,进行各种文化活动,让他们乐观、开心的生活,对自己的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按摩推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骨关节容易疼痛,特别是有关节炎、腰腿疼痛问题的患者,中医按摩推拿的方法非常适合。
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代谢能力,达到舒缓疼痛的效果。
4. 草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中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调理身体也比较温和,不容易出现过敏的现象。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慢性病时,应该注意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可行性。
注意事项1. 心理慰藉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常规治疗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调理,因此,心理慰藉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成员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病情,尽量让他们感到被关爱和关心。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鼓励老人多参与文化生活,多与他人交往,陶冶心性。
2.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老年人应该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以确保身体的日常养护。
另外,户外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注意药物使用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治疗期间,需要服用药物,这就需要他们按照医嘱来服药,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用量。
我对中医养生的见解

我对中医养生的见解所谓养,即保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所以养生具体应该是通过保养,培养,补养,护养身体,以达延长生命,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经典早有记载关于养生的法则:“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余岁乃去。
”所以中医养生应当在中医理论的的指导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要懂得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并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劳逸适宜,保存精气神以达养生的目的。
具体应该通过调畅情志,调节饮食,锻炼形体,劳逸结合,祛避邪气来实现。
一、调畅情志中医养生首重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是一旦太过,七情也会成为损害机体的病因,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懂得调畅情志十分重要。
二、调节饮食《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应顺应四时变化来选择相应的食物,春夏为阳气升发之时,应该避免吃过于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人体阳气,秋冬天气转凉,又要避免过食辛辣温燥的食物以至于损害人体阴液;还有摄入要规律定量,不能摄入过多,损伤后天之本脾胃;避免过食肥甘厚味,“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要适宜摄取粗粮;还要避免摄取有害的食物,如野生的菌类。
三、劳逸结合且有《内经》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的五劳学说。
唐代医学养生大家孙思邈也说过:不欲其劳,不欲其逸。
要劳逸适宜,既不能过劳伤心伤伤身伤神,也不能过逸,过逸会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极欲动”,达到动而不至于大疲,静而不至于过逸。
四、锻炼形体又称练行养生,通过练习太极拳、五禽戏这些传统养生之术来动摇身体,来调畅机体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华佗首创五禽戏其目的就是延年益寿,相传其弟子练习后年老时仍黑发满头,牙齿坚固,步履稳健,身体十分健康。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
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健康、慢性病及中医养生之我见
我是一名职业医生,5年本科西医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临床,从事过烧伤整形外科、普外科,在工作1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医学院校潜心研究了2年的人体解剖,也做过大学老师,随后进修骨科、显微创伤外科,在烧伤整形专业,晋升为主任医生,之后转入社区医院工作,经过半年较系统的中医理论培训,并通过“全科医生(中级)专业资格考试”,在31年的临床与门诊工作实践中,使我对西医与中医的诊治方法,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在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民越来越关注健康与生命质量的时代背景下,我比对中、西医的诊疗特点,针对慢性病、健康养生理念,谈谈我之所见。
西医是研究疾病的科学,研究重点放在致病因素与病变器官,即疾病的“靶目标”上,在致病微生物的入侵、急性病的救治与创伤抢救、维持生命循环方面,有着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西医的抗生素发明,无数的传染病与细菌感染性患者将死于病菌入侵;如果没有西医的外科手术,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器官的梗阻压迫以及创伤带来的失血性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如何得以救治?如果没有西医的整复外科,有多少外貌与肢体畸形患者会失去自尊与自理,生活在阴影之中……但是事物又有其相对的一面,西医重分析,它的病理研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局部的过于专注而忽视了生命整体的有机运行。
西医的成功案例,往往包含着“外源性入侵”,用各种外部药物与精密仪器精准地维持生命体征,祛除致病因素,而对于机体衰老、慢性病、肿瘤追杀这些属于“内源性致病”的诊治,却有待商権。
因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相互制约协调的高度精密的生物体,我们着眼的不应该只限于病变器官的局部或当下,而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分析、观察、预示这些“内源性疾病”的成因后果。
西医习惯于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器官的病理机制,往往采用了“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得不偿失的治疗方法,即使“敌”已杀绝,患者也勉强“苟且偷生”,不是弱不禁风就是来日无多,如肿瘤的放化疗,不少患者最终败于的不是肿瘤本身,而是伤害性治疗带来的肝肾心肺的损伤,全身消耗性衰竭。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治未病,这与现代医学预防重于治疗不谋而合。
中医养生有两个重要理念是:补肾与通络。
“肾”为先天之本,我们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这便是皇帝内经的“先天之精”。
生命同源,人是动物,与植物同属于生物,但凡水培过水仙花、风信子、洋葱的朋友都曾有过如下经验:将以上植物的球苞放入器皿之中,底部置水,数日出根、盘根错节。
随后头部发芽、绿枝生长、郁郁葱葱、不断茂盛直至花开花艳。
再看原先饱满的球形芽胚,逐渐变软、萎陷直至空如纸薄,在盆景最灿烂的瞬间花香四溢,转而花黄叶枯悲壮地谢幕!那些球苞便象征着“先天之精”。
就像人以40岁为界:40岁之前肾气充沛,40岁之后逐渐耗竭,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肿瘤将纷至沓来。
如果此时,我们及时将上述植物由水培改为种植,根植于肥沃的土壤,那么它们将会根深叶茂。
这土壤便是“后天之精”,我们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
光有土壤还不够,我们必须让根、茎至叶的管道疏通,不断地排除废物,才能让营养通达,修身养性。
故又引入了经络的概念:要保持人体健康长寿,离不开两大要素:①足够的气血;②畅通的经络。
我们可以通过激活体表与相应内脏之间的神经反射区域,不断地排除体内垃圾,
改善内脏器官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滋养“靶器官”,调动其抗病能力,许多的慢性病、癌症等“不治之症”,便不攻自破,人体的衰老也将不断地延缓甚至逆转。
特举“糖尿病”为例,阐述中西医不同的治疗理念。
西医认为,胰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合成障碍,引起血糖增高,并超过肾糖阈值,从尿中排除,故名糖尿病。
针对病因治疗,方法不外乎,降血糖、促胰岛素分泌或胰岛素替代治疗,而所有药物的副作用都不可避免地造成肝、肾损伤,哪怕微量,日积月累便是大量。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真正糖代谢的器官在肝脏,胰岛素只是起一个激素调节作用,肝脏不单是糖代谢,且脂肪、蛋白质、激素、维生素、胆汁的代谢都在肝脏,并有解毒与免疫功能。
要知道血糖是我们人体能量合成的最基本单位,它可以转化为脂肪与蛋白质以强筋壮骨,真正的糖尿病致命的不在于高血糖而在于一过性的超低血糖,由于长期的药物控制,人体已失去自身的调控能力,而血糖又会当垃圾般的扔掉,就形成了降血糖与体内营养不足的一对矛盾。
肝脏损伤会带来如下的并发症:①机体能量不足,激素水平低下,终日无精打采;②肝脏的解毒功能与免疫功能障碍,有毒有害物质将积聚体内血管、神经、淋巴及任何的管道;③由于胆汁与胰液的排泄都通过十二指肠oddis括约肌,肝胆受损会影响到胰液的排泄,胰液反流,胰腺充血水肿,也会压迫毛细血管的供血,加重制约了胰岛素的正常调节功能。
肾脏损伤主要有如下并发症:①毒素不能通过尿液排出,优质蛋白营养物又漏出体外,引起水肿与电解质酸碱紊乱;②肾上腺分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增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又伴随出现。
综合以上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即使谨慎控糖,仍然久治不愈,避免不了逐渐进展的从眼到足的,几乎涉及周身各个系统的、不可逆转的并发症。
中医对糖尿病是如何诊治?病机病理: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欲过度。
这符合我们人体由颅内的下丘脑、垂体对外周内分泌轴的严密的激素反馈调节系统。
当我们受到惊恐、紧张、兴奋等生理刺激,下丘脑、垂体反射系统会作用于胰腺内分泌系统,促进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素分泌。
过食甘美厚味,胃中积滞,脾运化受损,消化不良都会使血糖一过性升高,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出现多饮多尿的“消渴症”,故治则:养心安神、合理膳食、合理作息;②肾阴亏虚。
中医的肾,不单指肾脏,包括生殖系统、骨骼骨髓、大脑、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就像大树的根,牢牢地扎根于大地汲取能量“肾气”,并将能量向上源源不断地滋养与温暖肝脏与脾脏,给予五脏六腑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调节人的新陈代谢与生命过程,故治则:滋肾固摄。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③通经活血。
通过心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等穴位,疏通经络,改善机体的微循环。
肝、肾、胰、脾娇嫩无比,治疗原则是不断地给予清新的养料,开启自身的修复功能,“糖尿病”可望治愈。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标志着人类医学真正踏上了科学、理性、经验与技术的康庄大道,2400年前的西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名言:“最好的医生是患者自已。
”但目前西医学的发展有些偏离了这个轨道,常为了体内某些“指标”的正常化,让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可逆转,潜移默化地损伤着机体走向衰亡。
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生命的奥秘就是宇宙的密码。
我们的祖
先创造了中医,几千年来科技在变,但我们的身体结构没有变,我们往往太关注西医的“理”,而忽视了中医的“道”,中医的理论包含着生命的至善原理,就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
让我们不断地“调身”(身形)、“调息”(吐故纳新、休养生息)、“调心”(身心健康),然后优雅地老去……编辑/冯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