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的悬念手法,举一反三,进行写作训练2.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的悬念手法,举一反三,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如何设置悬念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标题来自何处,引出陆游的诗。
二、复习回顾1、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3、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造成悬念,误会4、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设置了几次悬念?有什么好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误会二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5、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巧设悬念,先后两次形成“设悬念——释悬念——带出新悬念”的格局,收到了回还往复、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比较阅《读醉人的春夜》1、我来析本文围绕着什么悬念展开?设置了几次悬念误会?2我来写围绕下列情景设置故事情节人物:军军,军军爸爸,军军爷爷、奶奶,猫.......悬念:究竟是谁干的?或者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悬念.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哦!3、我来悟(1)、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2)、播放视频短片愿世界因为你我的到来而更加美好!四、作业:把你的构想形成文字,相信世界将会因为你的描绘而更精彩!附板书驿路梨花悬念误会一波三折附文醉人的春夜“再遇到人,一定开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2.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本,学会用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作家彭荆风那盛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带给我们的“美好与生命”。
今天,我们将再次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聆听这个美丽的故事,去感受这份美好与温暖!二、细读课文,寻找“主人”请同学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这篇文章,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当中设置了3次悬念和多次误会,我们能找出第一次悬念吗?1.第一次悬念在哪些段落,我们又产生了什么误会?小茅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品析预设:齐读第8段。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可屋内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因此第一个悬念也就产生了。
(课件出示:悬念一)追问:这个小茅屋是有人居住的吗?课文如何描写屋内的环境?朗读,品析9-12段。
抓住“请进”、“厚厚”、“装满”、“粗大”等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
3.我和老余为什么都认为眼前的这个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齐读,品析13段。
引导学生体会“提”、“扛”两处细节。
追问:我和老余见到老人时,有什么表现?瑶族老人又是什么反应呢?从哪里看出来?男女分角色朗读,品析14段。
引导学生从“同时抓住”、“抢着说”、“瞪得”、“笑道”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4.原来瑶族老人也不说主人,是过路人。
此刻,产生了第一次误会。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pdf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一、二、三、四、五所代表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梨花”之处,理解各处“梨花”的含义 及作用; 3、弄明白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4、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雷锋精神。 5、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各处“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2、弄清小茅屋的主任是谁。 教学难点: 1、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雷锋精神; 2、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龙大观园相关的鲜花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答不出来?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四处梨花的段落吧! (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 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A.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遇到梨花的? B.这是什么描写?
清明节放假第一天,碰上了难得的好天气,于是老师就去盘龙大观园的兰草 园和杜鹃园赏花了, 还拍了很多照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播放照片)
怎么样?美好的事物,美丽的花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自古以来,很多文人 墨客皆爱以花为题材, 甚至以花作喻、 托物言志, 来表现美好的品德或高尚的情 操,如周敦颐就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志向。那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花有关的文章, 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有其 他的寓意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 14 课《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 (一)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作家作品、背景资料,并整 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 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 来挖掘其中的 秘密吧! 1、老师将这篇课文分别用一、二、三、四、五来进行了归纳,同学们试试将它 们连一连、填一填吧。 (出示连线题) 2、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还比较了解,本文主要是围绕(生:一座小 茅屋)展开的故事(师在黑板上画小茅屋简图) ,那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其他相 应的内容,将它们具体化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课件课件第二课时

《驿路梨花》教课方案(第二课时)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初级中学陈勇讲课班级:七( 2)班讲课时间: 2017 年 6 月1 日教材、学情介绍:《驿路梨花》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有关怀,相互帮助的动人故事,颂扬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道德。
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一样角度显现了中华丽德以实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喊”,“学习本单元要认识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建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增强个人涵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涵养的更高境地。
”七年级放学期的学生,对记述文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已经有了必定的基础,我又向来着重训练预习,像字词、文学知识之类的的知识,在预习时学生基本解决,所以,这篇文章我分二课时教课。
第一课时主若是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研究文章插叙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深入剖析课文,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技巧,研究文章的主题和带给我们的社会思虑。
有基于此,第二课时作以下设计:教课目的:1. 领会篇末点题技巧的作用。
2. 经过独立思虑和小组议论的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3. 领会课文歌颂乐于助人的崇高道德,进而培育学生拥有初步的“公德”意识。
教课要点:经过独立思虑和小组议论的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课难点:领会课文歌颂乐于助人的崇高道德,进而培育学生拥有初步的“公德”意识。
教课过程:一、直截了当,进入教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从课文内容、记述次序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技法等方面对课文进行了学习,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从课文的主题和带给我们的社会思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大家能踊跃思虑,踊跃讲话。
二、基础剖析,商讨主题PPT逐个显示问题,指引学生独立思虑,举手作答:1. 环绕小茅舍都写了哪些人?2. 小茅舍的主人是谁?3. 他们的身上拥有什么样的美德?(问题设计说明:此 3 问的设计,问题由浅入深,指引学生抽丝剥茧,逐渐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不时到处为别人着想的社会公德”有个初步的认识。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驿路梨花》预习案班级:小组:姓名:等级:【单元要求】本单元学习略读的方法。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墓地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应注意理解文章内容,学会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预习目标】1、学会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和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陡峭..( ) 太阳寨.( ) 驿.( )路竹( )蔑.撵.( )走扛.( )着恍惚.( ) 麂.( )子修葺.( ) 简陋.()悠.( )闲香气四溢.(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陡峭:修葺:恍惚:修长:折损:悠闲:迷茫:香气四溢:(二)整体感知十多年前解放军建造了小茅屋3.按课文顺序填写故事情节“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4.比较两种不同的记叙顺序,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5.本文在记叙中两次追溯往事分别是什么?这是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略读方法指导】:做到“两动”,“两读”,“四不”。
“两动”:动眼、动脑;“两读”:扫读、跳读;“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驿路梨花》探究案班级:小组:姓名:等级:【探究目标】1、在快速默读中,分析“悬念”和“误会”,理解巧设悬念的写作手法。
2、理解“梨花”的含义和标题的妙处。
3、体会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合作探究1】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2)贯穿全文的悬念是什么?悬念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通过哪些语句表达?3)围绕悬念出现了几次误会,分别是什么?4)文中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2】文中共有五处描写“梨花”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说说各处“梨花”的含义是什么?分别对全文结构有何作用?①②③④⑤【合作探究3】每一处“梨花”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试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1)“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遇见开满梨花的树林里的小茅屋,作者对梨花有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在梦中见到“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为什么说这片梨花林是“香气四溢”?3.如何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处处开’”?【合作探究4】用“梨花”作标题有何妙处?【学以致用】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下联:你怎么理解“公德”这个词,联系现实?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表现出公德心,有哪些是缺乏“公德”的现象。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
(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文章增添意境美;
(2)“梨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3)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
(4)一语双关,“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既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梨花”既指自然美,也指人物的心灵美,也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5)“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引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闻武均州报已复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虚实映衬,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也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文章主题。
“雷锋精神”就在你我身边,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向上”“向善”,我们都可以是一个个“小雷锋”。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雷锋车”运行40多年来,已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近26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22万余件,行程17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多),为旅客送去了春风般的温暖。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回顾旧知在上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
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开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联,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首先请同学们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回到文本中,课文的题目叫《驿路梨花》,那么“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圈点勾画,找出梨花所在。
明确:通过勾画,我们发现,文中“梨花” 一共出现了五次。
第1次出现在第3、4自然段。
“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2次在第6自然段。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3次出现在24, 25段。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第4个“梨花”出现在27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了解正面写人与侧面写人;3、激发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标题的深刻含义;2、激发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步骤设计:一、温故知新回顾上节所学,字词、作者、课文内容(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都做了什么?)二、速读课文,定向学习1、这是一间怎样的小茅屋?2、由小茅屋的情况,你能猜想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吗?(生答)围绕着小茅屋出现了不少人物,那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温馨提示: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因为文中。
)3、这些人物是否都出场了?(引出正侧面描写的写法。
)4、这些人物身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一颗爱心、都很善良、有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既然本文是写雷锋精神的,那为什么题目要拟成“驿路梨花”呢?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一语双关。
(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
(媒体)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1、如果有一天,小茅屋的主人离开,由你来照顾小茅屋,你会怎么做呢?2、“驿路梨花处处开”象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那么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吗?3、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呢?(屏示爱的传递公益广告)结束语: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五件好事
1、让我们先来找出文中所有围绕小茅屋的人做了哪些好事吧,他们的目的又是 什么?填好表格。(出示表格)
2、这个表格老师昨天布置了作业, 都填好了吗?现在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讨论, 统一一下答案,然后每组交一份答卷给老师,开始吧!
3、逐一展示学生答案, 校对答案。(师边对答案边在小茅屋简图的五个顶点上写 上五组人物)
3、生速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汇报。
(二)两次误会
1、谁来解答?
2Hale Waihona Puke 生汇报: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3、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三)三个悬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三个悬念分别在哪里,是什么?
2、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3、同学们都认为解放军是房子的主人吗?那好,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看法。
2、答不出来?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四处梨花的段落吧!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 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A.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遇到梨花的?
B.这是什么描写?
C仔细品味一下,这样的情景美不美,起什么作用?
2、弄清小茅屋的主任是谁。
教学难点:
1、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雷锋精神;
2、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龙大观园相关的鲜花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明节放假第一天,碰上了难得的好天气,于是老师就去盘龙大观园的兰草 园和杜鹃园赏花了, 还拍了很多照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播放照片)
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家人、 朋友听,并以《夸夸我身边的 “梨 花”》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叫两三个同学上台写,师评价。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像“梨花”一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身 边的“梨花”吧!
生自由表达。
四、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正是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我们不仅要学习, 更要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 地去做,去关心他人,让雷锋精神如遍地花开。
怎么样?美好的事物,美丽的花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自古以来,很多文人 墨客皆爱以花为题材, 甚至以花作喻、 托物言志, 来表现美好的品德或高尚的情 操,如周敦颐就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志向。那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花有关的文章, 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有其 他的寓意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4课《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D齐读此段。
3、现在你怎样来理解标题“驿路梨花”呢?
4、生自由表达。
5、师作结:“驿路梨花”既指花也指人,这是以花喻人的写法。 (板书:以花喻 人)结尾处还以梨花象征雷锋精神。 (板书:象征)他们的行动从解放军开始代 代相传。
6、所以,如果让你为这座小茅屋添副对联, 就以“驿路梨花处处开” 做上联(在 小茅屋简图门框处板书“驿路梨花处处开” ),你会怎么写下联?
D.此处的梨花是自然界中实实在在地梨花,美丽的梨花燃起了我们新的希望。(板 书:梨花)
E齐读此段,读出美感
(2)“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 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A.此处的梨花指?(板书:人)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 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一、二、三、四、五所代表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梨花”之处,理解各处“梨花”的含义 及作用;
3、弄明白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4、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雷锋精神。
5、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各处“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B指明两到三名同学读。
C美不美?掌声鼓励。同学们想不想也来试试?齐读。
D.此处的“梨花”又有什么含义呢?
E师小结:此处的“梨花”是梦中场景,既指花也指人,是虚写。人们常说“日 有所思,也有所梦”。正因为对“梨花”心怀感激,所以才会梦到。
F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梨花吧。(出示梨花图片)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梨 花,你会想到什么?
4、如果哈尼小姑娘不来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不来送米, “我们”不修葺房屋, 会是什么情形?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5、现在,你还认为只有解放军才是房子的主人吗?
(五)四处梨花
1、过渡:正是人人心里想着他人,都想为小茅屋做点事,所以多少年来,小茅 屋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赶路的人们到了那里, 就像到了家里。 既然做了这么多 事,作者为什么不用《好事》或《小茅屋的故事》 为题?为什么要用《驿路梨花》 作题?
二、研读课文:
(一)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作家作品、背景资料,并整 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 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 来挖掘其中的 秘密吧!
1、老师将这篇课文分别用一、二、三、四、五来进行了归纳,同学们试试将它 们连一连、填一填吧。 (出示连线题)
2、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还比较了解,本文主要是围绕(生:一座小 茅屋)展开的故事(师在黑板上画小茅屋简图) ,那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其他相 应的内容,将它们具体化呢?
G所以,此处文章以梨花的自然美衬托人物纯洁的心灵美, 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 物梨花相映生辉。
H.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此段。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A此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猜一猜这一句中“梨花”又指什么?
C此句中“梨花”寓意双关,既指梨花,又暗喻像解放军和梨花一样具有雷锋精 神的人,点明了主题。 (板书: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