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欣赏》

合集下载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一.作品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三.作品赏析: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黄公636.9尽致。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636.9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

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

亭台渔舟、草木树石。

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解析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解析

黄公望生平
黄公望出生之时是南宋政权末年,黄公望十一岁 时,宋王朝彻底覆灭了。青年时代的公望本来还 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投身仕途干一番大事业 。 事件一: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廉 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田粮,黄 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元仁宗曾派 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得民不聊生,盗贼 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他治罪,于延拈二年(1315 年)九月逮捕入狱。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 入狱。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命, 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 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虞山画志》说:“每 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 水中,桥下殆满”。从这些记载中看出,黄公望 从那时候起,便将自己身心融会在大自然和艺术 中。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 了当时画坛名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 望已经五十岁了。

左图:《黄公望半身像》
1、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 廉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 田粮 2、黄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 元仁宗曾派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 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 他治罪 3、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入狱。 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 命,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 开始了隐士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为生。 4、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了当时画坛名 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望已经五十岁了。
【名称】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绢本,水墨,纵 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娆峥, 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 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 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 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 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 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 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 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鉴赏

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艺术学院艺术设计1003班王子恒)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山水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艺术正文: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了一个故事让记者告诉台湾同胞。

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

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四家”中,黄公望在画史中影响最大。

黄公望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由于元代取消科举制度,限制汉族人做官,这使社会上的文人找不到出路,只好将闲置的才情花费在琴棋书画上。

文人们作画的目的与从前的画院画家不同,他们几乎不以画为生,而是把绘画当做排遣心中愁绪和陶冶性情的一种工具。

元代绘画的中心,不在都城所在的北方,而在富庶风流的江南。

元代的文人画家们格外推崇淡雅天然的山水画风。

他们非常重视向古代画家学习,更重视保留自己的个性。

其中最能代表元末文人山水画成就的,当数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与王蒙,画史上称他们为”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附名家临本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附名家临本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拷贝出来就能放大观看)《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从画上题跋看。

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

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

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

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

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

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

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也是著名的中国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
之一。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独特,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注重大写意。

这在《富春山居图》中尤为明显。

他运用极简的线条
和连写墨点,将富春江、山岭、楼阁、船只等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他摒弃了细腻的描摹,而选择了将整个山居景象以浓墨重彩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画面更
具张力和力量感。

他以简洁明快的笔法表现山水之美,抓住事物的灵魂和神韵,形成了他
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注重气韵和意境的表现。

通过对光影、构图和笔墨运用的精确掌握,他展现出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元素的含意和美感。

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巧妙地
运用光影,以明暗对比表现山水的深远和细腻之美。

他用山水的布局和描绘刻画出了人物
的情感和氛围,使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

他不追求局部的真实,而是以整体的和谐、韵律的运用来表现景观的美丽和生命力。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注重自然的表现和反思。

他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界的万物,从中
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他笔下的山水景象生动而有力,展现了自然界的瑰丽和魅力。


自然美的表现中,他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思索和反思。

《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岭和江水并不
是简单的自然景观,它们中蕴含着黄公望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他通过描绘富春山居的美
丽景象,向观者传达了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
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 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 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 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 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 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 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 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 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 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 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 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 《溪山雨意图》等传世。
富春山居图真迹在哪里? • 为何一幅完整的画卷被分两半
• 国宝命运为何如此多舛
整理课件
11
总理的期盼

人是 何如 以此

整理课件
12
《富春山居图》在当代的意义
2010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 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的提问时,提出希望长期分隔两岸的黄公望 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能够早日团圆,并借此呼吁中华民族文化团 圆。
整理课件
2
黄公望79岁时来到富阳,感
慨于这里的景色,并以富春江为
背景为无用师和尚绘制了《富春 山居图》,作品高33厘米,宽 636.9厘米。作品距今有661年。
整理课件
3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
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
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
宝”。
整理课件
4
整理课件
5
整理课件
6
整理课件
7
整理课件
8
富春山居图(沈周)
整理课件
9
1.构图和布局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 则其要、删其繁。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 水波不兴,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 笔法。画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生动的展示了江南的 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
2.笔法和墨色
用笔利落,简约,详尽了表现了山 水 树 石的灵气和神韵。笔法既有湿笔披麻 皴“cūn”,另施长短干笔皴擦。画中皴笔线条略长,平行交错、乱而有序、条 理清晰、线条疏松,在披峰整之理课间件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画家在为山水传1神0 的 同时,并未脱离山川形质,将客观物象是自然状态表现得恰如其分
整理课件
14
整理课件
15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整理课件
18
富春大岭图
整理课件
19

溪山雨意图
峰 雪

整理课件

20
丹崖玉树 图
整理课件
21
整理课件
22
天池石壁图
整理课件
23
天池石壁图(文字)
整理课件
24
整理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同年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参加今年“两会”时,提交了一份 提案,倡议让“分居”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回归故里,合 璧展示。
整理课件
13
• 2011年6月1日,历经300余年的分离后,这 幅传世山水终于合璧。断开容易,圆合展 出却谋划了整整10年。深受两岸瞩目的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 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前段 “剩山图”与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 来的首次合璧
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
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
“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
图”,很长一段实践流落民间,至抗日战争时
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江博物
馆供职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与
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
“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