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真实的赫鲁晓夫(转)

真实的赫鲁晓夫(转)

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提出“三和两全”理论、分裂国际共运的“老修”。

如果平心静气回顾史实,也许可以说,50 年前开始改变苏联的,正是这位评价不一的赫鲁晓夫。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赫鲁晓夫令人刮目相看是在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当年他即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同年5 月访问南斯拉夫时,为斯大林排斥南共向铁托道歉。

1956 年他更抛出重磅炸弹:在苏共二十大作了《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提出破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肃反扩大化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

他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 万人恢复了名誉。

苏联知识分子总算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苏联的政治气候变得空前宽松,苏联逐渐成为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 年—1964 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至13.2%,普通民众生活明显改善。

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

斯大林时代造的数十栋“高干楼”、“高知楼”,只是让本来就住得不错的精英们锦上添花罢了;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虽然现在被嘲讽为“赫鲁破楼”,面临拆迁,但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就连斯大林的战友、骂赫鲁晓夫是“暗藏敌人”的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晚年也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过得轻松”。

1956 年10 月30 日,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基础的宣言》,承认犯了大国主义的错误,表示今后将采取措施予以克服。

上述种种变化对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对整个国际共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紧张局面,开始了苏联和国际共运思想解放的新阶段。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赫鲁晓夫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苏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也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存在激烈的对抗和紧张关系。

本文将介绍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冷战时期领导人的双重身份,探讨他在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的改革方面与众不同。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方案,致力于使苏联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他还推动工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赫鲁晓夫还意识到苏联的政治体制亟需改革,他实施的“去斯大林化”政策正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

这些改革举措使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赫鲁晓夫也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苏联的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安全,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赫鲁晓夫曾多次与美国总统肯尼迪进行高级别会谈,试图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然而,这些对话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冷战继续升级,世界陷入了美苏对立的状态。

赫鲁晓夫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是苏联首位访问美国的领导人,他的出访被视为是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转折点之一。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拍桌子的举动,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瞬间,显示出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对苏联利益的捍卫。

然而,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处理方式备受争议。

虽然他最终同意撤回导弹,并与肯尼迪达成协议,但这一事件使苏联在国际社会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冷战时期领导经历表明他在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性。

他是从斯大林时代走出来的改革者,试图为苏联带来新的发展道路。

他的改革和冷战时期的领导经验对今天的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在一些决策上存在争议,但他的影响力在苏联历史中无可忽视。

赫鲁晓夫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在苏联的改革和冷战时期的领导中,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赫鲁晓夫传简介生平

赫鲁晓夫传简介生平

赫鲁晓夫传简介生平
赫鲁晓夫,1906年出生于莫斯科市,由一位普通流民家庭培养起来,4岁时失去父亲。

她从小就负责照看姐妹,受到父母家庭经验的影响,她起先属于保守劳动主义,但随着亚历山大·伊尔科夫(Alexander Ilich ERCO)和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论,她的政治
理念也一直在变化。

赫鲁晓夫是俄罗斯社会民族主义革命的著名成员,参与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并担任1918至1930年的党主席和苏联的
第一任总理。

1930年,他在改革及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在苏联经济中建立了五年计划,提倡大规模工业化和教育化,为全
国人民服务。

他在发展国防、军队、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随后,他于1953年因为内部纷争被换届,1955年去世。

他成就伟大、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崇敬。

赫鲁晓夫的“逼官”与“被逼官”

赫鲁晓夫的“逼官”与“被逼官”

“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提到赫鲁晓夫,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毛泽东独创的那个新词汇――“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毛突如其来说出这一新词汇时,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是一头雾水。

当“文革”开始,“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成为刘少奇的代名词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是毛泽东对“接班人”问题的思考。

具有嘲讽意味的是,曾是赫鲁晓夫极力举荐提拔到党内二把手地位的勃列日涅夫,很快就扮演了第二个“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的角色。

赫鲁晓夫从1953年继任斯大林成为苏共党的领袖,到1964年在10月苏共中央主席团会上,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上演“逼宫戏”赶下台,头尾相衔,始终都陷在毛泽东“一语成谶”的魔圈里。

他一生在权力场上的沉浮,演奏出一曲专制主旋律中的“接班人之歌”,给世人留下意味深长的历史旋律。

在极权体制下,每―个“接班人”都要背负前任独裁者因肆虐而遗留下的道义债务和历史包袱。

斯大林时期于1930年代的“大清洗”,1950年代的“列宁格勒公审”等,哪个案件不充溢着血腥和冤情?当专案组长波斯佩洛夫将调查报告呈于案头时,赫鲁晓夫也被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震撼了:1935-1938年的“肃反”运动中,许多开国功勋被杀害,仅1937-1938年,即逮捕150多万人,其中68万被处决。

出席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其中848人被处决。

在代表大会上选出的139名正式和候补中央委员中,被逮捕遭枪决的就达98名。

于是,赫鲁晓夫上台伊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平反冤假错案。

随着大批冤假错案的披露,一直被蒙着眼睛的人民猛然问摘去了“遮眼布”,看到了现实。

在这种情形下,苏共再把责任完全推在克格勃的头目贝利亚身上,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赫鲁晓夫在讨论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时向主席团提议,应该在总结报告中设专章说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问题。

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洛希洛夫和马林科夫等都表示坚决反对。

卡冈诺维奇说:“你这是要让当年的被告来审判我们呀!”伏罗希罗夫和卡冈诺维奇几乎是一个口径劝说赫鲁晓夫:“会追究我们责任的。

赫鲁晓夫对中国做了七件好事

赫鲁晓夫对中国做了七件好事

浏览100954 次评论19 条长期以来,赫鲁晓夫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声誉是很差的,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历代苏联领导人中,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为新中国做好事最多的正是赫鲁晓夫。

好事一,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如果说斯大林承诺援助中国建设的大型工业企业有50项,那么赫鲁晓夫当政11年中答应援建的项目则达286项,他还扩大了斯大林援建项目的设备供应范围。

直到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撤出专家时,大型企业已经建成的有120项,基本交完设备的29项,共149项。

好事二,把4个中苏合营公司的苏方股份移交给中国。

1950年3月和1951年7月,中苏先后在莫斯科和北京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公司、中苏有色金属公司、中苏民用航空公司以及大连中苏建造和修理轮船公司的协定。

好事三,帮助中国建立原子反应堆。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

关于原子能问题,赫鲁晓夫同意先帮助中国建造一座小型原子反应堆。

1957年10月,双方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虽然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这一协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苏联援建的原子反应堆在培养我国核工业人才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好事四,归还旅顺口海军基地。

1954年10 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提出将旅顺口海军基地归还中国。

双方就此发表《联合公报》称,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鉴于朝鲜战争停止和印度支那和平恢复以来远东国际形势所起的变化,并且注意到中国国防力量的巩固和根据两国间已经建立的日趋巩固的友好合作关系,现议定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并且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国政府,撤退和移交工作应当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

苏军于5月25日撤退完毕。

好事五,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秘密补充协定》。

《秘密补充协定》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

此后,毛泽东对此多次向苏联及其他外宾表示不满。

苏联领导人一些故事

苏联领导人一些故事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14日在莫斯科召开。

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持了大会,并向大会作了总结性报告。

在报告中,他批判了“个人崇拜”,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的重要。

2月24日深夜11时,二十大的代表们又来到会议厅,听取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激烈地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的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禁区,斯大林模式不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道路而存在。

可以说,赫鲁晓夫是反对个人崇拜和发动改革的先驱。

但是由于各种局限,他的改革是不完备的。

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倾向十分严重,干部任用上也存在着事实上的终身制。

到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这些现象表现得愈发严重。

1960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

美国示威者大呼反苏,使赫鲁晓夫很愤怒。

在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建议把联合国总部搬出美国去,但他的这个提议被联合国大会否决了。

在这个结果宣布后,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成员边高声喊叫,边不停地跺脚,以示对这个结果的不满,同时用这种吵闹的声音去干扰其他国家代表的发言。

当英国代表麦克米伦讲到最尖锐的内容时,赫鲁晓夫认为高声喊叫的反击力和轰击力仍不够强,便脱掉一只皮鞋,用右手拿着,在自己席前的桌子上砰砰地敲打起来,赫鲁晓夫这个异常的举动令与会者目瞪口呆。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酗酒,讲话文法混乱,穿着过时而风度不雅,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来无所顾忌,言过其实,因此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他连给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

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

成为著名的外交事件。

然而,后来经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实际的情况是: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

被国人误读了45年的真实的赫鲁晓夫

被国人误读了45年的真实的赫鲁晓夫

被国人误读了45年的真实的赫鲁晓夫(组图)李奉先博客李奉先文提到“尼基塔·赫鲁晓夫”这个名字,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个极富个性色彩的苏联领导人之所以能留给国人深刻印象,是因为他在执政期间有五件事情令人跌掉眼镜:一是通过秘密报告,清算斯大林“肃反运动”罪行,随之对斯大林遗体抛骨扬灰;二是用臭烘烘的黑皮鞋敲打联合国大会,继而用粗暴的语言驱赶大会发言人,引起世界震惊;三是升级古巴导弹危机,为争夺全球霸权频繁向华盛顿发动挑战;四是火速出兵匈牙利,高调干涉他国内政;五是因逼迫中国接受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事实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亦是凸现赫鲁晓夫上述种种“不良”迹象。

据此,很多人一直认为这是苏联领导人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使然,因此,当赫鲁晓夫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职务后,彼时的中国人心中窃喜,认为赫鲁晓夫的“屠夫脾气”令人厌恶,其结局亦是合情合理。

赫鲁晓夫下台45年以来,国人对其印象大抵如此而已。

不过,仔细研究赫氏时代的中苏关系史的人,不难发现这位强势领导人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正面因素。

比起他的前任及其后继者,赫鲁晓夫的人性化色彩最为突出。

黑白相间的赫鲁晓夫之墓本文,特从上述五件事情展开历史述评,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赫鲁晓夫:一.清算斯大林:假赫鲁晓夫为血海深仇,真赫鲁晓夫为维护党内民主在斯大林生前,赫鲁晓夫一直卧薪尝胆,他向外宣称斯大林简直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以赢得斯大林的赏识与信任,所以赫鲁晓夫在“后斯大林时代”一直做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人进行培养。

可是当斯大林去世不久,赫鲁晓夫却紧锣密鼓酝酿秘密报告,继而在损及斯大林个人声誉与威信后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

在1956年2月25日苏共二十大上做的一个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的杀手锏是:“反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

这份内部稿件一出场,便剑锋直指“独裁者”: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的损失。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重要思想家,他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进行探讨。

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期是在斯大林逝世后。

他于1953年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领导层的重要人物。

赫鲁晓夫在政治生涯中,以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苏联的改革者赫鲁晓夫被公认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他积极推动了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旨在摆脱斯大林时代的僵化和集权体制,并带领苏联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玉米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苏联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他还推动农村集体化运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在经济改革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使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三、苏联的领导者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改革政策上,还表现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能力。

他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并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为苏联和西方世界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此外,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的政治统治也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

他试图实现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领导方式,积极倡导“集体领导”,并试图推动苏共内部的民主改革。

然而,由于苏联的政治体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赫鲁晓夫的遗产赫鲁晓夫的执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他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引起了一些不满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他在1964年被迫下台。

然而,即使离任后,赫鲁晓夫的影响仍然存在。

他提出的一些改革政策为苏联的后继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的名人故事
赫鲁晓夫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最高领导者,西方记者常常把幽默感作为他的天性之一。

可是,赫鲁晓夫的幽默,并不是为了逗人发笑,而往往是带有挑衅性的用以打击对方的一根棍子。

而且,赫鲁晓夫的语言相当粗俗,带有极强的侮辱性。

1959年柏林危机期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莫斯科时,建议举行外长会议来解决柏林纠纷。

赫鲁晓夫认为,这类会议不解决问习题,因为外长们不掌握最高决策权。

为了说明外长所处的地位,赫鲁晓夫脱口对麦克米伦说:“假如我叫葛罗米柯同志脱下裤子,坐在冰块上,他也不敢不服从!”这句幽默话真是粗俗不堪。

1959年,尼克松以美国副总统的身份访问苏联,与赫鲁晓夫有过屡次的会谈,会谈中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充满唇枪舌剑的争论。

在一次会谈时,赫鲁晓夫首先发难,他质问尼克松,美国国会为何在不久以前,通过了一项仇视苏联的《关于被苏联支配和奴役国家的决议》,一时,会谈的气氛空前紧张。

赫鲁晓夫:“美国的这项决议,是对苏联的严重挑衅。

我想要知道的是,美国下一步是否就要发动战争?”
尼克松:“这项决议只是表达了我国的一些看法,其实不是一项战斗号令。

好了,我们接着谈其它问习题吧!”
赫鲁晓夫:“我同意总统的意见,我们不该来回总谈一个问习题。

不过我还是要弄清楚,贵国国会为什么要在这样重要的国事访问前夕
通过这么一项决议?”
说到此处,赫鲁晓夫怒容满面,叽哩咕噜地叫嚷了一番。

只见他的翻译的脸登时涨得通红,过了几秒钟,才勉强把这几句话翻译出来:“这项决议太臭了!臭得就象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在如此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攻击面前,尼克松也不甘示弱,因为他知道赫鲁晓夫是放猪娃出身,于是对赫鲁晓夫说:“恐怕主席先生说得不完全,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为某一项议案与美国代表争吵起来。

情急之下,赫鲁晓夫脱下靴子,拿着靴帮猛敲桌子,高声叫喊:“混帐!你胡说!”全场代表为之哗然。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赫鲁晓夫总喜欢讲一个老掉了牙的关于在莫斯科检阅军队的笑话:队伍中有人打了一个喷嚏,在场的契卡军官问是谁打的,要那个人站出来。

但没有人吭声,于是第一排的士兵被枪毙了。

那个军官再问,谁打的喷嚏?结果还是没有人吭声,于是第二排的士兵也被枪决了。

当军官第三次发问时,站在后排的一个士兵低声说:“是我打的喷嚏。

”岂料那军官不但没有枪毙他,反而向他说:“祝你安康!”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幽默,假如硬要说是幽默,那也是黑色幽默,赫鲁晓夫就喜欢这样的黑色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