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示例二_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纪念鲁迅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2.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鲁迅先生,主体部分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结尾部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部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背景。
3. 主体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3. 文学作品分析: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鉴赏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进步思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教学设计2(第1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时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结合重点句子,赏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罪行,学习五位烈士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
重点难点1.结合重点句子、段落,赏析人物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一位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以笔为武器,写出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激励着革命志士奋然前行。
1931年2月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鲁迅得知消息后无比悲愤。
1933年2月7—8日,在五位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体味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补充要点,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信息。
2.阅读全文,简述“‘左联’五烈士”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
3.教师补充。
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白莽话多,鲁迅话少;第二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得比第一次多一些;第三次见面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厚棉袍拜访鲁迅,汗流满面。
鲁迅与柔石——柔石和鲁迅来往的过程;设立朝华社;和鲁迅一起走路离得很近,因为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鲁迅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告诉鲁迅他要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带冯铿女士拜访鲁迅;柔石到鲁迅处问版税的办法;鲁迅两次看到柔石写给同乡的信。
鲁迅与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这三个人和鲁迅的交往都是略写。
冯铿仅与鲁迅见过一次面,鲁迅觉得“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没有见过李伟森;鲁迅和胡也频在上海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天。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鲁迅与五位烈士的交往过程,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
同时兼顾了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能力的训练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铭记,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3)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吗?它对我们国家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分享。
4. 人物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学生通过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5. 细节描写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其中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为对象,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庭作业:继续阅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历史,提升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对学生的细节描写写作进行评价,关注描写的手法、形象刻画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朗诵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学习目标】深切体会烈士牺牲的哀痛;坚定继承革命志士斗争的精神;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理解“记念”的内涵;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学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间接表达含蓄蕴藉的情感;体会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感受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斗争决心。
【具体过程】导入: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
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广平曾特别提及《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并且说:“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
”那今天就让从标题中找到核心词“记念”,从“记念”谈开去,再谈到“记念”上来。
学习任务探究(一)——何为“记念”?1、参考相关资料,探究“记念”的内涵。
(1)课本注释: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2)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最后一段“纪念我们的战死者”。
(3)鲁迅先生自己的文章中本来就存在着“记念”与“纪念”词语并用的现象。
(4)鲁迅先生曾将“大彼得象”订正为“大彼得像”,但偏偏对“记念”一词仍保留旧版,没有改动。
(5)将两个“记”“纪”一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先生所选用的“记”为言字旁,正所谓“言由心生”“心由情生”,足可见鲁迅先生的“记念”文,不同于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在公开场合当众发表的“纪念文”,这是属于鲁迅先生个人的内心情感的记录。
因此,“记念”的文章一定会因为其中注入的深沉情感而真挚动人。
学习任务探究(二)——“记念”何者?2、参考背景,通读文章,发现“记念”何者?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革命精神的传承情况。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逻辑清晰性和表达准确性。
课后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参与烈士纪念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及相关评论、分析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为了忘却的记念》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为了忘却的记念”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在高中课程中,历史作为一门科目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历史课程不仅是学习中华文化精髓的途径,同时也是了解国家现状和未来方向的重要渠道。
而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话题则更是引人深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这里,我们将介绍一款《为了忘却的记念》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希望能为历史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会掌握以下技能:1.能够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话题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和背景。
2.能够分析这个话题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并从中发掘出历史的价值。
3.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二、教学策略本教案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息反馈:让学生先自行阅读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与同学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沉淀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学会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3.个人和小组展示:学生在完成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后,需要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总结,并且向其他同学进行宣讲和解释。
三、教师授课步骤第一步: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个话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并且尝试发掘内在的价值。
第二步:小组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主要可以探讨以下问题:1.为什么会有“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话题出现?2.这个话题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3.以前的人民是怎样看待过去的历史事件的?4.对于个人和国家,如何认真面对历史事件?第三步:个人和小组展示在小组讨论完毕后,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进行演讲和宣讲,向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鲁迅在本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和平。
三、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四、教学难点1. 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采用文学鉴赏法,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鲁迅的生活照片、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5.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o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o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lo探讨文章主旨。
2o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二、温故知新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 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 H,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三、检查预习情况:词语补释: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岀来。
隐约: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明珠喑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
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忧愁,恐惧。
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人的心地险恶难测。
语出《尚书•大禹谟》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积习: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眷眷: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诚挚恳切。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四、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1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
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教师可因势利导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岀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
附:本课时板书参考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战斗的记念一、与白莽的交往二、与柔石的交往三、柔石、白莽被捕第二课时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研习新课(一)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1、第一段能否删去?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
”其中“不敢” 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二)研读第二部分: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
(“迂”)②联系全文得岀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硬气)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
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口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 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岀来。
提示:不能删。
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 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现在我懂了。
”作者到底“懂得” 了什么?提示: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 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喑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揣磨语句含义:“夜正长。
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 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提示: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
四、小结1、文章涉及的人较多,材料又很零碎,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却显得十分严谨,这是为什么?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提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此文时的真情实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地积累总结, 作文时以“吾手写吾心”为宗旨,克服“假、大、空”话。
2、作者三次用典,增加了文章的力量,简要评述。
提示:三个典故都紧紧围绕对革命烈士崇高形彖的歌颂,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展开。
3、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继续质疑,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1、再次深入诵读课文,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巩固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