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1)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
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
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
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篇一①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
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
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
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
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赏析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一)》课件

【解题关键】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的把握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项,②督察。 C项,②能够。 D项,②确实,的确。
【问题二】
下列句子中标红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
【解题关键】本题考查对虚词含义和用法的把握。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A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的“哉”,前一个表反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 ;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 ,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 就”,后一个作“是”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
所有的
大 没有谁 深
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表示推断,大概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连词,表修饰
放纵情感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介词,“用” 同“震古今异义的把握。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D.满溢:古今义都指容器中水满而溢出, 指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A.根本,古义:树木的 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纵情,古义:骄傲;今 义:尽情。C.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问题三】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 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 ,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 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 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分层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分层
谏太宗十思疏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奏疏,内容主要是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批评和建议。
疏文共有十个思疏,每个思疏都以“思”字开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和建议。
在第一段中,范仲淹将问题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天下之思、社稷之思和私家之思。
首先是天下之思,范仲淹强调了天下人民对于国家政治状况的关注和期待。
他指出,天下之人都有思考国家安危的责任,国家的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幸福。
范仲淹认为,太宗作为天子,应当深思国家的政治状况,以便能够采取正确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保障人民的福祉。
其次是社稷之思,范仲淹指出,社稷即国家,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是太宗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他认为,太宗应当思考如何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如何能够处理好内外的关系,以及如何能够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等等。
范仲淹认为,太宗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时刻保持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注,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是私家之思,范仲淹指出,太宗作为个人也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关注。
他认为,太宗应当思考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思考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
范仲淹强调,只有个人有了正确的思考和关注,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稷做出贡献。
范仲淹在谏太宗十思疏的第一段中将问题分为了天下之思、社稷之
思和私家之思三个层次,强调了太宗应当思考和关注的方面。
这种分层的方式使得疏文更加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疏文,用以谏诤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臣闻天下之治,莫善于太宗,然太宗有十思之疏,臣竭忠谏之,以为陛下之忧,亦臣之忧也。
一思天下苦,二思社稷危,三思宗庙弃,四思社稷贫,五思士民疾,六思官吏独,七思诸侯异,八思子孙负,九思贤良少,十思天下老。
陛下之所以忧者,皆在此十思之中。
愿陛下勉之,无使天下之苦,复归于此十思之上也。
《谏太宗十思疏》是韩愈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对太宗治国策略的反思。
下面我会对每一思进行简要的赏析:一思天下苦:韩愈指出天下百姓所受的苦难,包括战乱、灾害、赋税等。
他希望太宗能够关注人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思社稷危:韩愈警示太宗,国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如果社稷危险,就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他希望太宗能够时刻警惕外患,保卫国家的安全。
三思宗庙弃:韩愈提醒太宗,宗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宗庙被忽视或废弃,将会导致国家的道德沦丧。
他希望太宗能够重视宗庙的祭祀和教化作用。
四思社稷贫:韩愈指出国家贫困是社稷的一种危机,他希望太宗能够采取措施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思士民疾:韩愈关注到士人和百姓的困苦,他建议太宗重视士人的培养和百姓的福利,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六思官吏独:韩愈批评官吏的专权和腐败现象,他希望太宗能够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加强监督,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七思诸侯异:韩愈提醒太宗,各地诸侯的异心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希望太宗能够密切关注并妥善处理与诸侯的关系。
八思子孙负:韩愈关注到太宗子孙的行为和品德,他希望太宗能够教育子孙,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继承者,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九思贤良少:韩愈建议太宗注重培养贤良之士,给予他们机会展示才华和参与国家事务,以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十思天下老:韩愈提醒太宗,老年人是国家的智囊和传统的守护者,他希望太宗能够尊重老年人,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使国家更加稳定和有序。
《谏太宗十思疏》1(1)

第二层.做到“十思”的好处:
①人尽其能: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②文武争驰,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固本浚源
居安思危
(比喻、对比)论证
戒奢以俭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为什么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正面
怎么办 提出十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排比句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比
木长——固本
喻 论
流远——浚源
证
国安——积德
对比论证
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可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
简析:
第一层: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 遍规律。
第二层: 以反问设问引出分析论证, 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第三层:以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 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写法上使用对比论证,请分析。
从表现和结果两方面去对比:
殷忧——道著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功成——德衰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着帝位的重任,占据着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推崇最高 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 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 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 塞泉源却想要水流得远。
人君
不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如果)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使这九种德 行发扬光大,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 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 敢的人就能竭尽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奔走效劳, 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忧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 游玩的快乐,可以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 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 定要使自己的心神劳累辛苦,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 自己灵敏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本文是关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1. 而:却 2.固:稳固 3.治:治理的好 4.虽:虽然。 5.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道 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极愚昧无知的人,(也) 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贪图的,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
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 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高危:(君位)高而险。 2.谦冲:谦虚。牧:养。 3.惧:担心。 4.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指骄傲自满, 听不进不同意见。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 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 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 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 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 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 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 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国内出现了百姓富 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 求:追求,想要。 2. 之:取消独立性。 3. 长:长得好 4. 固:使……稳固 5. 根本:根 6. 流:泉流,名词。 7. 浚:疏通水道 8.德义:德行道义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道义。
殷忧
竭诚 待下
吴越为 一体
——载舟
对 比 得志
纵 情
骨 肉
严 刑
傲为
物行
路
苟免——
不怀仁
——覆舟
貌恭——
不心服
简析:
•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 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两种的 不同心态说明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 败的关键。
•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与舟的关系比 君与臣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 觉。
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来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 使敌对的势力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 为陌路的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 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董:督查 2.振:同“震”威吓 3.终:最终 4.怀仁:怀念皇上的仁德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 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 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
一. 固本思源
谏
太
总结历史
宗
十 思
二.
疏
引出警告
三. 提出十思
居安思危 比喻论证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对比论证
克终盖寡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第一段总结:反复说明人 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 德义。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
比 根不固而求木↑ 之长,
→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研读第一段: 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当初取 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 足,什么原因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殷忧:深深忧虑 2.以:来 3.傲物:看不起别人。物:人 4的.诸吴侯越国:。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 5.骨肉:父母兄弟子女。 6.行路:路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惟:只是 2.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 ,人民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3.宜:应当 4.奔:使……奔跑 5.朽索:腐朽的绳索
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 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 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忽 视不理吗?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 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 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 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 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 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 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 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1
问题:第二段从哪个角度进行了 分析论证?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 这一历史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 王在“取”与“守”两个时期的不同 表现,挖出它们的通病;“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安思危 的危害。
小结: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 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 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 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 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 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 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 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 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yào鹰, 把他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 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 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 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 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
1.弘兹九德:光大九德的修养。九德指《尚书· 皋陶(yáo)谟》所讲的九种品德。 2.弘:光大。 3.简:选拔 4.能:有才能的人 5.善:好的意见
1.凡百:所有的 2.元首:君主帝王 3.景:大 4.殷:深 5.克:能够 6.盖:表示推断 大概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 在深深忧虑时德义显著,功业建成就道德衰退,开头 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 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岂:难道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 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 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仁者播其惠:仁爱的人广泛施布他们的恩 惠。 2.信者:诚信的人。 3.效:献出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 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 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 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虑壅(yōng)蔽:担心(耳目被)堵 塞蒙蔽。 2.惧谗邪: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 之人。 3.黜(chù)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
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 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 小人;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
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司:管理 2.役:劳损 3.亏:损害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 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治国 策略呢?
第三段
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 的具体做法。
排比 对比
讲读第三段: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十思: 忧懈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 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 言而化。
1.争驰:竞相奔驰 2.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 ”。 3.松、乔之寿: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赤松子、王 子乔,都是上古传说中的仙人。 4.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 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 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衣拱手, 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可得到教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 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 今天的借鉴意义。
魏征 (580 —— 643 )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 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 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 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 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 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 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 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简析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 易懂。 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 洁有力。 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 出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分析第二节文字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 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 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河一 样甘居百川的下游,能够容纳一切;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1.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盘游:乐游逸,指田猎 3.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 限度。 4.三驱:语出《周易》:“王用三驱。”田 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 不过分捕杀。 5.敬: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