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_教案教学设计
《问说》教案3

【附录】师说(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问说说课稿

问说说课稿《问说》属于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和对比论*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篇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比喻论*,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和对比论*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三、说学法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
配以练习,突破难点。
除了掌握比喻论*和对比论*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
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
第二段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
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
2016-2017学年[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问说》课件(44张PPT)
![2016-2017学年[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问说》课件(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46a13ebd64783e09122bfe.png)
【清】刘开
学习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刘开和“说”这一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君子、无以、致、达、奚、 焉、资、切磋、问难、审、不屑、狎、然则” 等文言字词。
2.过程和方法: (1)和学生通过对课文下面给出的语句和注 释的比较,培养他们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适 当增补字词的习惯; (2)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整句的句 式特点,感受全文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3.情感和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好学求问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勤问善问。
7.句式解析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判断句)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判断句)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 也(判断句)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多见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事之至难解者(定语后置)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介词 宾语“之”前置)
8.固定结构解说 “唯……是……”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中“唯进修是急”是 “唯急进修”的倒装句式。“是”是助词, 借助它把意动词“急”的宾语“进修”提到 了前面,构成固定句式:“唯……是……。” 解释这类句式时,一定要调整顺序──把“是” 去掉,把宾语再“还原”到动词后面。这一 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大量保存。如:唯 你是问,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 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 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 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 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 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 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 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请大家一起齐读全文。结合课前预习, 说一说文中语句理解上的疑惑。
九年级语文上册《问说》教案 上教版

“以”,介词,凭借的意思。“知”通“智”,“苟”,苟且,不严肃。“诚”实在。“弘”意为大。全句译为:舜帝凭着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④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刍荛(荛,音ráo,打柴)
臆度(度,音duó,猜测)
问难(难,音nànhì,通智)
几于古时(几,音jī,,接近)
强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
②通假字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问说》教案上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积累“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自用”指前句“师心自用”即自以为是。“其小者”的“其”是那的意思,“小者”即小的方面。“谨护其失”的“其”为代词自己的。“下”名词用作动词。“蹈”,实行。全句译为: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介词宾语“之”前置)
固定结构解说
《问说》教学实录

( 开 《问说 》, , 沪 教 版 《 文 》 年 级 刘 略 见 语 八
者说是 基本论 点 的延伸 性论 点 。 明 白了“ 必 下 册 。 ) 在 学
囝 ~
河北省 唐 山四十九中学 王玉静
师 : 们 已 经 完 成 了 文 言 文 的 疏 通 , 面 进 向 比 自 己逊 一 些 的 人 去 问 , 各 有 长 , 可 以 就 我 下 人 就
师 : 们 明 白 了论 点 “ 什 么 ” 接下 来 , 我 是 , 作
虚 , 因 为 好 学 之 心 不 坚定 , 诚 恳 。 学 不 是 古 者 要 用 充 足 的理 由来 论 证 观 点 的正 确 。 作 用 , 是 不 看 圣 贤 的 学 , 不 是 古 圣 贤的 好 , 能 问就 是 必 然 也 就 是 讲 清 这 个 主 张 x 人 们 的 工 作 、 习 、 活 好 不 - , t 学 生
但 是 , 其 覆 辙 的 人 却 是 十 之 八 九 。 是 很 严 重 蹈 这
的 。
生 :“ 学 无 以 质 疑 , 问 无 以 广 识 。 好 学 非 非 而 不 勤 问 , 真 能 好 学 者 也 。 ” 是 对 论 点 内涵 非 这 师 :对 论 点 内 涵 进 行 解 释 以及 交 代 写 作 背
怎 样 理 解 这 个 问题 呢 ? 是 离不 开 问的 。 学 不 说 , 找 回 失 掉 本 性 的 心 , 依 靠 学 且 继 之 以 问 要 须 学 , 识 短 难 以 产 生 “ 德 性 ” 一 主 张 时 , 见 不 思 子 尊 这 广 阔的视域 。好 学 而不 勤于 问 ,不是 真正 的好 也是 强调要 通过 好 问来 达到 , 且 先 于学 。 问 学。
服 的 人 , 有 可 疑 问的 事 , 就 是 典 型 的 自以 为 要 “ 必 好 问 ” 没 这 学 。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篇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三、说学法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
配以练习,突破难点。
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
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
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说课稿】《问说》是高中语文必选教材《课标人教版》中的一篇重要散文,由卧底作家钱钟书所写。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问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问说》是一篇代表性的散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并以之为基础,启发读者对真理、道德、生存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文章风格简练明快,特点鲜明,语言幽默风趣,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内容难度适中,适合高二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哲学思辨和人生探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和用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2.分析文章的独特写作方式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通过导入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出一些哲学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道德?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师生共同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1.阅读课文并解读生词: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基本思想。
2.结合课文阅读,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哲学问题,你觉得这种方式给你的阅读带来了何种感受?从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哪些人生智慧和哲理?3.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初中初二语文上册《问说》教案、教学设计

b.与同学进行一次关于“问”的辩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作业:
a.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主动向他人提问,学会倾听和思考,提高沟通能力。
b.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并提出问题,锻炼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提前查阅生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提前查阅生僻字词,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b.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降低学习难度。
c.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深层哲理。
d.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课堂实效。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与“问”相关的图片,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论等,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冲击中感受到“问”的魅力。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以及《问说》的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3.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
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
被删除的是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
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
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
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被删除的第5
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
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
被删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
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
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要点:达:通达。
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
“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
(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
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
(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
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
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写出课文各段的大意。
①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②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
③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
④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
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这句用了反问。
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
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
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
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7.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8.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
9.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布鲁塞尔大
广场》。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