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2
粗糙集

粗糙集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所考虑的 论域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包含某种信息(数据和知 识)。
条件属性集:
数学定义是:P={P1,P2,…,Pm} 解释:就是对象的各种属性总和(也就是数据库中 的字段) Pm 就是这个对象的一个属性
基本集(基本粒度):
定义:所有不可区分的对象形成的集合 解释:可区分(可分辨):如果Ui ≠Uj 就称这两个 对象在其条件P下是可区分的(对于两个不同的对 象至少有一个属性是不同的)否则即为不可区分
集合O 的下逼近(即正区) 为 I 3 (O ) = PO S (O ) = {刘保,赵 凯} 集合O 的负区为 N EG (O ) = {李得} 集合O 的边界区为 BND (O ) = {王治, 马丽} 集合O 的上逼近为 I 3 (O ) = PO S (O ) + BND (O ) = {刘保,赵凯,王治,马 丽} 根据表1, 可以归纳出下面几条规则, 揭示了教育程度与 是否能找到好工作之间的关 RUL E 1: IF (教育程度= 大学) OR (教育程度= 博士) THEN (可以找到好工作) RUL E 2: IF (教育程度= 小学) THEN (找不到好工作) RUL E 3: IF (教育程度= 高中) THEN (可能找到好工作)
例
对于上表来说,U中有四个对象(概念),而现 在条件集合中只有一个属性,对于U1和U2来说, 它们的p不同所以可以通过p来区分,即u1,u2在p 下可区分;而U2和U3虽然是不同的对象但是在P 下却是相同的,即在p下不可区分,就成为不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分
粗糙集:
一个集合若恰好等于基本集的任意并集称为一个清晰 (crisp)集(精确集),否则称为粗糙(rough)集(不 精确集)。 解释:都可区分的是清晰集,有不可区分的对象为粗糙 集 主要特点:以不完全信息或知识去处理一些不分明现象的 能力,或依据观察、度量到的某些不精确的结果而进行分 类数据的能力. 粗糙集体现了集合中元素间的不可区分性. 主要优势:它不需要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 任何先验知识,而且与处理其它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有很 强的互补性.
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具有均质的、抽象性的是:()A、语言B、言语C、言语活动D、说话2、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语言是一种寒舍现象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C、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D、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3、“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句话中的“语言”在语言学里是指:()A、语言B、词语C、言语D、类语言4、语言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A、音高B、音质C、音强D、音长5、两种乐器演奏同一支曲子,其差别在于()A、音高B、音长C、音强D、音色6、开口度越大,元音的舌位就越()A、高B、低C、前D、后7、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A、音渡B、音素C、音位D、音节8、汉语普通话的章节结构()A、最长由三个音素组成B、最长由四个音素组成C、最长由五个音素组成D、最长由两个音位组成9、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是()A、[i、u]B、[e、o]C、[A、y]D、[a、æ]10、汉语“卡宾枪”中的“卡”是()A、词B、词组C、词缀D、音节11、“巧克力糖”是()A、一个语素B、二个语素C、三个语素D、四个语素12、下列词语中属于单纯词的是()A、星星B、猩猩C、哥哥D、妈妈13、下列关于词汇中表述正确的是()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14、下列各词中“子”是词根语素的是()A、笼子B、鸽子C、瓜子D、日子15、从词的构造方式看,“健儿”一词属于()A、单纯词B、派生词C、复合词D、简缩词16、下列语音单位中、既是语法单位,又是语汇单位的是()A、词B、语C、字D、词组17、语序是一种()A、语法手段B、语法范畴C、语法形式D、语法意义18、英语中的“foot”变成“feet”,运用的语法手段是()A、附加B、异根C、屈折D、重叠19、把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写成“他”、“她”()A、表示性范畴B、表示格范畴C、表示人称范畴D、什么范畴都不表示2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A、语法形式B、语法手段C、语法意义D、语法范畴21、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用()A、形态标准B、意义标准C、分布标准D、形态和意义标准22、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词义所指的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B、词认所指的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C、词义所指的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D、词义所指的范围边缘可能模糊23、下列词语的义项中,不含非理性意义的是()A、书包B、堡垒C、帽子D、高峰24、“哈巴狗”“狮子狗”指的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上的主要差别是()A、理性意义不同B、语体色彩不同C、形象色彩不同D、语气意义不同25、已知的所有表音文字都是()A、自源文字B、他源文字C、词语文字D、辅音文字26、下列关于文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没有任何联系B、文字不能等同于语言C、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D、同一种语言可以采用不同的书写符号系统27、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A、偏旁B、部首C、形符D、音符28、下列属于语言分化的是()A、克里奥耳语B、亲属语言C、混合语D、洋泾浜语29、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方言时最主要的依据是()A、语法B、语义C、语音D、词汇30、下列汉语中的词不属于外来词的是()A、盘尼西林B、尼龙C、槟榔D、电话二、多项选择题1、普通话里“希”的声母是()A、浊音B、清音C、舌面前音D、舌尖后音E、送气音2、普通话里“机”的声母是()A、浊音B、清音C、舌尖前音D、舌尖后音E、舌面音3、普通话里“知”的声母是()A、浊音B、清音C、舌尖前音D、舌尖后音E、送气音4、下列词组属于“离心词组”的有()A、他性格开朗B、他买来的C、经济繁荣D、小王回来了E、高兴得很5、汉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A、词形变化B、虚词C、语序D、语调E、内部屈折6、英语“Ae speaks .English”中加点的“S”表示的语法范畴有()A、性B、数C、格D、人称E、时7、下列下列中属于外来词的有()A、梵阿铃B、垃圾C、扑克D、货色E、逻辑8、下列语言单位不是词的是()A、的B、盐C、者D、猎E、论9、下列语言单位是词组的是()A、前景B、大衣C、带走D、香槟E、白纸10、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从而产生()A、克里奥耳语B、洋泾浜C、社会方言D、地域方言E、亲属语言11、在语言转用的现象中,哪种语言能取代其它语言,这取决于()A、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B、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C、语言使用者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地位D、语言使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优势地位E、语言使用者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地位12、社会的统一在语言上的表现有()A、洋泾浜的出现B、双语现象C、民族共同语的形成D、语言的转用E、亲属语言的产生13、下列各组属于同音词的是()A、女生、女声B、棋子、旗子C、周记、周济D、校对、校队E、刚才、钢材14、下列词语中处于同一个语义场的有()A、鞋子B、袜子C、剪子D、窗子E、靴子三、名词解释1、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者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
关于二型模糊集合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于二型模糊集合的一些基本问题二型模糊集合(Type-2 Fuzzy Set)是指在某特定空间上定义的一种模糊集合形式,与传统的一型模糊集合相比,其具有更高的表达能力和更强的鲁棒性。
二型模糊集合的引入,使得可以更好地处理模糊信息不确定性、模糊度等问题,对于模糊系统建模、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二型模糊集合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二型模糊集合是在一个模糊集合上定义的一种模糊集合形式。
每个元素被赋予一个或多个隶属度值,形成一个通过二型隶属度函数定义的隶属度表。
2.隶属度函数:二型隶属度函数是指在每个元素上定义的分层函数,可以用来度量其隶属度。
与一型模糊集合不同的是,二型隶属度函数包含了两个层次的隶属度信息,即两个层次的模糊集合。
3.层次结构:二型模糊集合可以看作是一种分层的结构,其中每个元素被赋予一个或多个隶属度值。
这种层次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模糊度信息,使得对不确定性的建模更加准确。
二、二型模糊集合的表示和操作1.表示:二型模糊集合可以通过隶属度表或隶属度函数来表示。
隶属度表是一个矩阵,其中每个元素的值表示该元素属于某个模糊集合的隶属程度。
隶属度函数是一个定义在特定空间上的函数,可以通过函数值来表示元素的隶属度。
2.运算:二型模糊集合支持与、或、非等运算。
这些运算可以在隶属度函数上进行,通过逐层运算得到最终结果。
与一型模糊集合相比,二型模糊集合的运算更加复杂,但也更加灵活。
三、二型模糊集合的应用1.模糊系统建模:二型模糊集合可以用于模糊逻辑控制系统的建模。
由于其更高的表达能力和更强的鲁棒性,可以更好地描述和处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2.数据处理:二型模糊集合可以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
通过对数据的模糊化,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中的噪声和不完整性,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鲁棒性。
3.决策分析:二型模糊集合可以用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模。
通过引入模糊度的概念,可以更好地处理决策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提供更可靠的决策结果。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020年10月自考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代码:0045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研究中,试图对一种教育现象进行一因一果式的简单归因分析,往往是比较困难的。
这反映了教育研究活动的哪一特征?(A)A、复杂性B、境域性C、整合性D、模糊性2、一般来说,按研究目的的不同,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回答“为什么”的研究,侧重的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如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学生主体性的研究等。
这种类型的研究为(A)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评价研究D、预测研究3、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是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这一阶段中主张使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把世界统一在思维基础上的学者是(D)A、培根B、笛卡尔C、莱布尼茨D、康德4、某一研究要从1000名学生中抽取100人作为样本,每隔9人抽取1人,然后按学生序号,从1000名学生中选取第一个样本单位,如这个号码为5,其后按5,15,25,35,..直到抽够100名学生为止。
这种取样方法属于(C)0 A、简单随机取样B、分层随机取样C、系统随机取样D、整群随机取样5、在教育研究设计中,研究者应明确研究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而研究内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一般包括(B)A、状态、问题和解决方法B、状态、意向性和行为C、状态、行为和解决方法D、意向性、问题和行为6、在对教育文献等级的划分中,未公开发表的教育活动当事人的个人日记、信函、手稿、作业、试卷以及教育机构的会议记录、活动实录、备忘录等属于(A)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7、按照事物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资料的方法称为(B)A、顺查法B、逆查法C、追踪法D、引文查找法8、当总体方差未知,对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最常用的方法是(B)A、Z检验B、t检验C、χ2检验D、F检验9、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等内容的可控制的观察称为(C)A、参与性观察B、非参与性观察C、结构性观察D、非结构性观察10、陈老师在一份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体罚有害于学生身心发展,你同意吗”这一问题设计违反了哪种基本要求?(D)A、语义清楚B、面向对象C、语句简洁D、价值中立11、研究者为了探索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所进行的智商测量属于(C)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12、教育研究方法中,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最有效方法是(C)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叙事研究法1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倡导的行动研究取向是(A)/161A、技术取向B、实践取向C、解放取向D、批判取向14、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主要方式是(B)A、演绎B、归纳C、比较D、综合15、在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判断两个样本统计量是否存在实质性差异,主要借助于(D)A、总体参数估计B、因素分析C、方差分析D、假设检验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模糊度函数

模糊度函数一、引言在信息科学中,模糊度函数(Fuzziness Function)是用来衡量一个概念、概念集合或命题的模糊程度的数学函数。
模糊度函数在模糊逻辑、模糊集合论以及模糊推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模糊度函数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模糊度函数的定义模糊度函数是对模糊概念的一个形式化度量,用来描述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模糊度函数的取值范围通常是[0,1],其中0表示完全确定性,1表示完全模糊性。
模糊度函数可以用来度量一个概念的边界模糊性、属性的模糊程度以及关系的模糊程度等。
三、模糊度函数的计算方法3.1 经典方法经典方法是最早用于计算模糊度函数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常基于概率论的思想,通过统计样本集合中的各种情况的出现频率来计算模糊度函数的值。
经典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它无法处理那些不符合概率分布的数据集。
3.2 信息熵方法信息熵方法是一种基于信息论的方法,用于计算模糊度函数的值。
信息熵可以看作是描述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信息量的度量。
在计算模糊度函数时,可以使用熵的定义公式来计算系统的信息熵,然后将信息熵映射到[0,1]的范围内得到模糊度函数的值。
3.3 不确定性方法不确定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方法,用于计算模糊度函数的值。
不确定性方法通常基于模糊集合论的思想,通过度量一个概念或属性的隶属函数的宽度、峰度等特征来计算模糊度函数的值。
不确定性方法可以很好地处理那些不符合概率分布的数据集。
3.4 模糊度函数的应用模糊度函数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程领域中,模糊度函数被用来度量工程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帮助工程师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
在经济学中,模糊度函数被用来度量经济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帮助经济学家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模糊度函数被用来表示模糊知识和模糊规则,从而帮助计算机进行模糊推理和决策。
四、模糊度函数的性质模糊度函数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和应用模糊度函数非常关键。
基于2型模糊集的模糊综合评判

基于2型模糊集的模糊综合评判
尚玉莲;朱鹏飞;刘秀芳
【期刊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19)003
【摘要】利用隶属度本身具有的模糊性,详细介绍了2型模糊集,并引入了基于2型模糊集的综合评判模型,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基于2型模糊集的模糊综合评判对信息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对模糊现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尚玉莲;朱鹏飞;刘秀芳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数理系,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4
【相关文献】
1.基于带有三种否定的模糊集FScom的模糊综合评判 [J], 杨磊;潘正华
2.一种基于模糊集 IFScom*的模糊综合评判及应用 [J], 吴晓刚;张胜礼
3.基于模糊集重心的模糊综合评判在体育教师教学评估中的应用 [J], 阚新玉
4.基于2型模糊集的粗糙模糊C-means算法 [J], 鲍杨婉莹;蒋瑜;李冬
5.基于2型直觉模糊集的欧氏贴近度的模式识别方法 [J], 尹诗宁;赵心雨;黄婕妤;曲俊霏;林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糊集合的模糊程度模糊熵

,所a以i bi*
故 B* A B
。
bi* bi
所
min(ai , bi ) bi*
B*是具有双重优化特征旳点,它既是离A近来旳B 旳子集,也是离B近来旳A旳子集A*:
d (B, F (2A)) d (B, A*) d (B, B*) d ( A, B*) M ( A) M ( A B)
图7.7
五、模糊集合间旳包括关系——包括度定理
d ( A, B) d ( A, B*) d (B, B*)
AB p
A B*
p
B* B p
n ai bi p n ai bi* p n bi* bi p
i 1
i 1
i 1
寻找B*(A位于F(2B)外):
经过F(2B)边线旳直线延伸,将 超立方体In分割成2n个超长方形。 他们分为混合旳或是纯旳主值隶属 度。非子集A1, A2 , A3, 分别位于 不同旳象限。经过F(2B)与A1, A3 旳范数距离,分别找到与西北和东 南象旳点A1, A3距离近来旳点B1* 和B3*。而离东北象限中旳点A2距 离近来旳点B*就是B本身。由此可 证得一般性勾股定理。且这种“正 交”优化情况表白d(A,B)就是lp直 角三角形旳斜边。
i 1
假定p=1,令ai mA( xi ), bi mB ( xi )
正交性表白: bi* ai
设 bi* a其i 充要条件是没有失配现
象发生,恒有
ai 。 bi 所以
max(0, ai bi ) 0 ai bi*
设 bi* 其ai 充要条件是有失配现象 发生,ai 这 b时i ,
bi* bi max(0, ai bi ) ai bi ai bi*
3),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还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寒波滴溜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三模糊 态正是“无我之境”的升华。
2.第二模糊态
第二模糊态是指源于主体认识活动的模糊 性。(认识模糊性epistemological fuzziness) 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虽然它 以第一模糊态为典型(prototype),但主要 应归于主体自身诸因素,如知识结构、情感 倾向、价值取向以及功利考虑等。在认识发 展过程中,其中有些模糊性可能会转化为精 确性,有些则永远不能实现这种转化。如科 学研究中对假设验证过程中使用到的确证度 就是这类模糊性的表现。
Reason b. —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is context-bound. Ullmann's implication is that context will permit an exact interpretation to be put on any word: 'Only context will specify which aspect of a person, which phase in his development, which side of his activities we have in mind'. That is, he holds that ultimately there are exact interpretations. Channell suggests that there exist at least some expressions which are always vague and for which a precise interpretation or analysis is not possible.
二、亦此亦彼性
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和事物自身同一的 相对性是造成事物类属亦此亦彼性的重要原 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 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 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 在模糊事物中,对立的两极相互渗透、互 相贯通,由一极到另一极呈现为一系列中介 过渡的环节或阶段。从两极看,一切中介都 呈现出亦此亦彼的特征。无论以哪一极的性 态为标准进行分类,都无法把这些中介环节 或阶段变成清晰和确定的。
Reason d. — unfamiliarity. Definitely, as we shall see from analyzing some samples of conversations where people seem to be not quite sure of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
赵元任先生曾指出:A symbol is vague in so far as its borderland cases of applicability loom large in comparison with its clear cases.
他还说:In fact, vagueness itself is rather vague, since those borderland cases as whether borderland cases loom large loom large themselves.
美国数学家耶格尔(Yager)曾给模 糊性下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定义,他说: “模糊性就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 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 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远,它就愈 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离它的 否定面愈近,这个概念就愈模糊”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 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地说,它 是符号使用者所感到的他使用的某个 符号同他所指的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对 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
第一节 什么是模糊性
模糊性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皮尔斯(Peirce)于1902年给模糊性下了这 样一个定义:A proposition is vague where there are possible states of things concerning which it is intrinsically uncertain whether, had they been contemplated by the speaker, he would have regarded them as excluded or allowed by the proposition.
Ullmann points ou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vagueness. He notes that:
If one looks more closely at this vagueness one soon discovers that the term is itself rather vague and ambiguous: the condition it refers to is not a uniform feature but has many aspects and may result from a variety of causes. Some of these are inherent in the very nature of language, whereas others come into play only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About reason a. he says that what words refer to are 'not single items but classes of things or events bound together by some common element'. For example, there is a class of things referred to in English by the term bird, but if we look at it in more detail, we see that some birds are very typically 'birdy' (robin), while other birds (ostrich, penguin) do not feel like typical birds and lack some of the central characteristics of 'birdiness' (flying, perching in trees).
Reason c. —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is vague. Indeed, in any case as far as our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it goes. A standard example here would be to ask oneself when a hill becomes large enough to qualify as a mountain, or at what precise age a girl starts to be correctly referred to as a woman.
马尔提(Marty)在其《对普通语法和语 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中说:“我们所说的 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 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 布莱克(Black)在 《语言和哲学》中写道:“……一个语词的 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 但 这 个 区 域 的 界 限 是 不 明 确 的。 ” 查德 (Zadeh)说:“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 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 的变化过程的渐定性”,他用0(不属于) 和 1(属于)的渐变来表示。(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80)
模糊,很难知晓,
先前罪孽的踪迹,
到哪儿去寻找?
第三节 模糊性的分类
一、根据不同的来源,模糊模 糊性。(本体模糊性ontological fuzziness) 这种模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是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无 论认识怎样深化都无法排除它;相反,认 识如果要达到对这类事物的真理性把握, 就必须如实地反映它的模糊性。
四、模糊性
这里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模糊”本 身具有的模糊性。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 “‘模糊’一词就相当模糊”。查德在谈 到由于引入语言学方法发展起来的模糊逻 辑时也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模糊 集的一些结论在本质上是模糊的,而且它 们的真值以及获得这些结论的推理规则也 是模糊的。”
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 《释梦》中,在分析古希腊伟大的悲剧诗 人索福克勒斯所写的《俄狄浦斯王》时, 曾引用过悲剧中的一句话:
He attributes vagueness to four factors:
a. generic character of words;
b. meaning is never homogeneous (i.e. it is context-bound);
c. lack of clear-cut boundaries in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d. lack of familiarity with what the words stand for.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中有:
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 Too early seen unknown,and known too 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