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及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归园田居·其三晋朝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
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值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尚有争议,但至少是其近房裔孙,其祖父做过太守。
诗的开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点明了劳作的地点是南山,劳作的成果是草盛豆苗稀。
作者用“盛”与“稀”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了劳作的艰辛。
接下来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具体描述了劳作的时间和过程。
从“晨兴”到“带月”,可以看出诗人劳作的时间之长;“理荒秽”和“荷锄归”,则描绘了诗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体现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进一步描写了劳作的艰辛。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打湿了诗人的衣服,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劳作的不易。
然而,诗人却不以为意,反而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诗人认为,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即使衣服被露水打湿,也是值得的。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坚定追求,也反映了他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整首诗用语平淡自然,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都是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自然的语言,却营造出了一种醇美的意境,使全诗充满了诗意。
此外,诗中的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如“带月荷锄归”,通过对劳动者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著称。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腐败的不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古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2023学年高二上)

河北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明]钟芳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陶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6.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3)《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仁了。
15.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16.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阅读训练附答案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阅读训练附答案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阅读训练】一、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晋朝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
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参考一下。
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可以让我们领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归园田居其三朝代:魏晋:陶渊明原文: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魏晋古诗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解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 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 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 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赏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 是"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 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 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 为口腹所役, 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追逐富贵, 追逐虚名, 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 满足于俭朴的生活, 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 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 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 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 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 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 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 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 常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 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朝代:魏晋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魏晋古诗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杂草,黄昏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黄昏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理解选择:
1. 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着名诗人。
“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6.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二.名句赏析: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理解作答: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案:
一.1.D 2.A 3.C 4.D 5.D 6.B
二.1.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