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3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2.3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流程2.4 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和信息来源第三章: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3.1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和步骤3.2 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3 影响预测与评估的方法3.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的应用第四章: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4.1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4.2 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4.3 环境影响评价的量化方法4.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的应用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5.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5.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要求与技巧5.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实例第六章:特殊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6.1 生态影响评价6.2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6.3 健康影响评价6.4 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7.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2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3 政策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的成功与挑战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政策8.1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法规8.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8.3 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演变与趋势8.4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与公众参与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9.1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法与技术9.2 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化与数字化9.4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10.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与启示10.2 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0.3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与建议10.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难点解析:如何理解和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启示。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第九章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第九章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
生态功能区划
介绍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和实例,为区域生态工 程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 生态安全的影响。
城市生态工程与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概念、原则和实例,包括城市绿带、 生态廊道、公园等绿地规划。
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生态规划与管理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生 态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及生态规划和管理,如应用人工智能进行生态预测和决 策。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全 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如何响应这些影响。
生态工程的方法体系
01
生态调查与评价
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对生态
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为生态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02
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
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需求,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生态工程设
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03
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估
对已经实施的生态工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工程的成效和不足
农村生态规划
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应用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农 村生态保护和利用方案;
流域生态规划
针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应用生态 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流域生态保 护和利用方案;
产业生态规划
应用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促 进产业发展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方案 。
04
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的前沿领域
流域生态工程综合效益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题库3-0-8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题库3-0-8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题库3-0-8问题:[不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关于视角与相对坡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角越大,景观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B.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20%~30%,为中度敏感C.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30%~45%,为很敏感D.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45%,为极度敏感问题:[不定项选择]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A.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B.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C.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D.评价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的程度,以决定其重点保护程度问题:[单选]下列关于运用营养状况指数法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湖泊中总磷与叶绿素a和透明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B.磷浓度增加1倍,叶绿素浓度增加近2倍C.该方法简便,广泛应用于评价湖泊营养状况D.湖水过于浑浊非藻类浊度或水草繁茂的湖泊,Carlson指数也同样适用(真人斗牛游戏 )问题:[不定项选择]以项目所在的区域生态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的是()。

A.区域土壤背景值B.区域植被覆盖率与生物量C.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D.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问题:[单选]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表达式为Rp=0.854—0.142Inqs,该公式适合于总磷浓度()的湖泊。

A.15μgLB.20μgLC.25μgLD.30μgL问题:[单选]下列关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类比的方法技术要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与拟建工程相类似B.类比条件不完全近似的生态环境方面,不可获得有效的类比分析结果C.类比分析在选择类比对象时还应考虑类比对象对相应类比分析问题的有效性和深入性D.明确类比调查重点内容,选择可作重点问题类比的对象,可以减少盲目性问题:[不定项选择]水土流失评价根据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可按()指标划分。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起草说明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起草说明

附件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8)第二章环境质量类标准 (10)第三章污染物排放类标准 (12)第四章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 (13)第五章环境基础类标准 (15)第六章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 (17)第七章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17)第八章标准实施评估及其他规定 (21)第九章附则 (2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备案、实施,以及对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的监督和评估。

第三条【标准制定主体】为防治环境污染、防控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统一规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第四条【标准分类和执行范围】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国家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国家环境基础类标准和国家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在全国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在颁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有地方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发布形式和法律效力】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

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编写者: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类的三大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类型;掌 握人类与环境协调的方法、原理和措施。
• •
重点:人类的环境悲观论、乐观论和可持续论。
–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 气候变化 (2)水环境污染:海洋污染、河流与湖泊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农药与化肥污染、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 生态资源破坏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显 著下降,生态结构明显改变,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的现象。
2、 “增长的极限”
关于“增长的极限”的分析,穆勒早在19世纪就进行过了。 1960年,Forester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末日:公 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可惜的是,这篇论文发 出的警告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奇谈而打入冷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D.L.米都斯在1970年受罗马 俱乐部的委托,与他人合作,于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又称“世界末日模型” )。 米都斯在世界模型中,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 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认为这五种因素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增长着。 设一定因素的基期数量为P,每一期的增长率为r,第n期 达到的数量为A,那么 A=P(1+r)n
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 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采 矿 引 起 的 大 气 污 染 被风沙“驱赶”的村庄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35
<20
状态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处 植被覆盖
好,生物多 较好,生物 于中等水平, 度较差,
样性好,生 多样性较好, 生物多样性一 严重干旱
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 般水平,较适 少雨,物
最适合人类 存
合人类生存, 种较少,
生存
但偶尔有不适 存在明显
人类生存的制 限制人类
约因子出现 生存因素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 EQI> =
0.3х生物丰度指数+0.25х水网密度指数 +0.2х植被覆盖指数+0.15х〔1-土地退化 指数+0.1х〔1-污染负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 优

一般
较差

指数 >=75
55-75
35-55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 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 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 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
〔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 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
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 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大多数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评价期限
〔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行 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 目进行.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
• ②图件收集和编制
• 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工作级别不同, 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以下图件:
• 1:10,000~!:500,000地形图。
• 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突然侵蚀图 • 卫片
• 还要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根底图件, 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 境(shēnɡ jìnɡ)质量状况图等。
• ③生物组成的协调性:植物之间、动物之间、植 物与动物之间形成的组成协调性,是生态系统结
构完整性和维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破坏了这种协 调关系,就可能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 ④环境条件匹配性:土壤、水、植被三者是构成生态
系统的支柱,它们(tā men)之间的匹配性对生态系统的盛 衰具有决定意义。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bǎohù)为核心
• ⑤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生 态资源的方式和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 因此要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出发,防止(fángzhǐ) 商业性的过度采伐、捕猎和更替,以实现 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
• 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 统的结构(jiégòu)和功能所起造成的影响,这 写概念和方法也是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 如农田和城市。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
二.根本 术语 (gēnběn)
• ①生态系统:一个相互进行(jìnxíng)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 物局部构成的的相对稳定的的系统。
第九章 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 (shēngtài)
•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ɡài shù) •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三节 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的问题,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

所以我们就先先来学习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的定义就是指一、定义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2.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3.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4.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5.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6.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所以,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利用、保护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我们来看第三个大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因为人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实施者,管理是靠人来执行和实现的。

所以只有加强规范人的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

另外,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几个方面,它们是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的随意地分割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

我们建拦河大坝,就会造成枯水期的延长。

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切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2 1 2 1 1 2 1 1 2 1 1
3 2 3 2 3 2 1 3 2 2 3 2 1
/ 3 / 3 / 3 1 / 3 3 / 3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三、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续)
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 A 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 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 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 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 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要分析原自然系统或次生 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 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 B 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 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 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要以 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 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 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 C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 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 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 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 同意。 同意。
又称“现存量”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在一定区域或一走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 一种结构单元。 一种结构单元。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 (Patch) 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 草场、森林、 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 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 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 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 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 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 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 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2
陆地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hm2/a) 陆地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
生态系统 陆地 森林 热带林 温带林 草地草原 湿地 森林草甸/ 森林草甸/红树林 草甸/ 草甸 /河漫滩 河流湖泊 庄稼地 804 969(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969(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2007(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侵蚀控制、 2007(营养循环,原材料, 气候调节、 侵蚀控制、娱乐等 13 项) 302(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娱乐等 9 项) 302(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 232(废物处理,食物生产, 232(废物处理,食物生产,侵蚀控制等 11 项) 14785(干扰调节,废物处理,供水、娱乐、 14785(干扰调节,废物处理,供水、娱乐、文化等 11 项) 9990(废物处理,干扰调节,食物生产、 9990(废物处理,干扰调节 ,食物生产 、娱乐等 7 项 ) 19850(干扰调节,供水,废物处理,避难所、 娱乐、 19850(干扰调节,供水,废物处理,避难所、娱乐、文化等 10 项) 8498(水分调节,供水,废物处理, 8498(水分调节,供水,废物处理,娱乐等 6 项) 92( 92(食物生产等 3 项) 公益价值及计量指标
生态环评的第一步: 生态环评的第一步:明确评价对象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公益价值 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公益类型 调节大气 调节气候 干扰调节 调节水分 供应水资源 控制侵蚀与淤积 土壤形成 养分循环 废物处理 授粉 生物控制 避难所 食物生产 原材料 基因资源 娱乐 文化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 平衡大气化学成分( 平衡大气化学成分(CO /O2 等 ) 调节气温,降水等(全球,局地) 调节气温,降水等(全球,局地)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容量,抗干扰性)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容量,抗干扰性) 水循环 存储和保持水分 土壤保持 土壤形成过程 养分贮藏、循环、获取(固氮、氮磷循环) 养分贮藏、循环 、获取(固氮 、氮磷循环 ) 流动养分的补充, 流动养分的补充 ,去除或破坏 花配子运动 生物量营养— 生物量营养—动态调节 永久居住或暂时栖息地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食部分( 副业)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食部分(农 、牧、副业 )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用部分(如木林、水产)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用部分(如木林、水产 ) 特有生物和产品资源( 作物、园艺) 特有生物和产品资源(药、作物、园艺) 提供娱乐基础(生态旅游等) 提供娱乐基础( 生态旅游等) 提供非商业用途机会(美学、文学、艺术) 提供非商业用途机会(美学、 文学、艺术 )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续)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 异质性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 (Heteroge 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 个种、 neity) neity) 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 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本导则所称相对同质是指自然等级体系中 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 主要指生态系统) 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 ( 主要指生态系统 ) 具 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 相对同质 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 , 即它是由具 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 这 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 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 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 生物群落 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 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 生态制图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 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LOGO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略)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生态环境影 响评价的概念 概念
二、生态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有关术 语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三、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续)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和范围 评价级别的划分: (1)评价级别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 工作级别划分为1 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 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 ①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 生态影响依据p248 p248表 生态影响依据p248表9-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 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 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 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 ②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 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有 关 术 语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续)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 土壤侵蚀 有 关 术 语 荒漠化 物种 连通程度 敏感区 植被覆盖率 频率 密度
土壤在外营力(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 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 运和沉积的过程。 运和沉积的过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 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干旱 、 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 其中包括 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 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 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 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 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和水源保护区。 胜区和水源保护区。 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 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 分数表示。 分数表示。 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 总样方数的百分比。 总样方数的百分比。 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 总数的百分比。 总数的百分比。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p24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p243
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4、关注特殊性问题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