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中介语的几个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大题

中介语的特点:(三大特点: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P169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作为交际工具。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替工,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
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3.赛克林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五个方面。
也可以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情况下所做的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4.中介语存在一定的偏误并且有反复性。
中介语曲折发展并靠向目的语,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有可能规律的重现。
5.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语言中的一部分会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僵化,特别在语音方面。
大部分学习者可能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完整,不知道具体考啥)起点:1957《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
目的:在一般的语言习得规律之外探讨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建立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体系,对比分析:(P185-191完整版)1、目的: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语言分析方法。
2、理论基础: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3、步骤:○1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基础○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3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4、意义&局限:意义: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差异中发现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给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

面纱, 解释和探究儿 童和 成年人在 学习 一种新的 语言时的 行为和发展系 统, 使人们 对外语习 得
的复杂过程和机制有所了 解。Kranshen 的“ 第二语言习 得的 5 个假设” : ①习得和学得区别的 假设(the Acquisition 一 Lear n 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②监察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I 自 然顺序的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⑤情感过
38
语言习得中没有这种现象, 僵化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借助心理语言学的理论, 中介语的概念可以用计算机模式(computational model) 来解释第
二语言习得过程 : 人脑具有电脑功能。从对语言的输入到输出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
输 入 (in p u t)卜 竣 校 (’ in ta k e 卜 2语 知 识 (二 k n o w le d g e )卜 输 出 (o u tp u t)
第19卷第3期
Vol . 19 No . 3
三 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 RNAL OF SAW IN G COLLEGE
2002年9月 Sep . 2002
浅 议第 二语 言 习得 理 论 中 的中介 语
杨 琦 ( 三明市第一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
【 摘耍I “ 中 介语” 是美国语言学家 Larry Sel i nker 创造的英文词汇。“ 中介语” 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自己 建构 的语言系统, 这个系统一部分来像学习者的母语, 一部分来稼于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中介语是在两种或多种 语言同时发展中各种语言得困素互相作用的, 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产物。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 所使用的过渡语言。遵循一定的规则, 它能帮助我们找到学习语言的规律。中介语的概念给二误习得的产生
中介语研1

中介语研究一、“中介语”的定义及中介语的特点1 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以下简写为IL)。
Selinker、Corder 以及Nemser 三位学者几乎同时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
主要介绍Selinker2 IL的特点不同学者对中介语的性质理解不同,但大都承认系统性(systematicity) 和可变性(variability) 是其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I、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指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是规则有序的。
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运用其母语一样都在利用自己已知的语言规则系统来进行交际,随着信息量和难度的增加,学习者或消除和修正旧的规则,或增加新的规则,或重建整个规则系统。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发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中介语认知。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通常的认知过程是先名词后动词,先单词后双词,先短句后长句。
学习内容的发展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生保持过程序列的平衡。
塞林格和他的同事对20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法语的7岁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将这些儿童的学习过程控制在课堂上。
发现,学习者的中介语在第一语言迁移、泛化等方面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系统性。
塔荣(1970)认为,中介语的系统性要基于两点:中介语使用者说话的上下文环境,即语言使用的条件中介语采集的条件,研究者在什么情况下采集了哪些语料。
II、可变性可变性是指中介语与其他自然语言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参阅戴炜栋、蔡龙权2001) 。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可变性体现在两个方面:A、中介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包包-2016.3.21..

意义
• “中介语”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它标 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的诞生。这是因为,这一理论的认为“中 介语”既有别于母语又有别于目的语,对 它的研究不隶属于任何其他学科。
偏误分析
• (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自行查阅资料) • (二)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 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进行研究, 从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 • (三)失误与偏误(mistake & error)
中介语假说
与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说
• 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概念最早由塞林格(L.Selinker)于 1969年提出来的(1972年正式发表)。 • 概念: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 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一)
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 这种“潜在的语言结构”和乔姆斯基所说的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有关。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 着一个专门为学习语言而设的“语言习得机制” (简称LAD)。 • 通过激活“潜在的心理结构”,二语习得者如 同孩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化成目的 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但是通过 激活“潜在心理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 整的。
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1.收集资料 2.鉴别偏误 3.描写偏误 4.解释偏误 5.评估偏误
偏 误 的 来 源 (一)
• 关于偏误分析已有大量的研究,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 里主要述说几个重要的来源: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即本族语知识向
第二语言迁移。如果继而学习其他语言,那么第一、第二语 言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迁移。例如:一老师教的三年级美国学 生(已学过450学时的中文)在学习《早春二月》时,因母 语干扰而出现下列病句: (1)*萧先生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又文嫂不要他看她和房间。 (2)*萧建秋和李先生是同学们和朋友们。 (3)*明天我要请她 一次。 (4)*萧建秋爱陶岚,但他要结婚文嫂。 (5)*文嫂的两个孩子是什么姓? (6)*文嫂的态度对萧建秋好不好? (7)*萧建秋从陶慕侃知道了李先生的不幸。 (8)*我们美国人开玩笑这样的人。
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 第一语言习得都是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 都是成人。年龄区别在生理、认知、情感 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
总结
•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水平的 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 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 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 介语不都是错误的,有正确的部分。而且 正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 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 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 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语言知 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 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 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是怎样 影响语言输出的。
谢谢观赏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 (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 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 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介语理论 (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中介 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 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Selinker的 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 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 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这是关于中 介语的一个最早的定义.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_王芳幼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特点、成因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提出了从母语迁移、对比分析、课堂输入、合理反馈等方面来调整外语教学,使中介语向目的语靠近。
关键词:中介语;目的语;外语教学一、中介语的概念及特点1972年塞格林(Selinker)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中介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它是二语习得者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它具有自身的特点:1.系统性(systematicity)中介语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与内部一致性。
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规则体系。
2.可渗透性(permeability)中介语的可渗透性源于它的开放性。
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封闭体系,而是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并不断修正原有的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目的语的语言体系。
3.动态性(dynamic)中介语的动态性是指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不断重组中,它会由低到高、由简到繁,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4.石化性(fossilization)中介语的石化性就是指在某个阶段它的结构系统不再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停滞不前,无法达到和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二、中介语的成因Selinker(1972)指出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五个方面的影响。
即:母语迁移、过度概括、训练转移失误、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1.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知识掌握不全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母语的语言规则机械地运用到目的语中。
当产生正迁移则促进学习;当产生负迁移则阻碍学习。
2.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过度概括是指学习者把目标语中的个别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规则来使用,创造出不具有母语特征又不是目标语的中介语形式。
3.培训转移失误(Transfer of improper training)培训转移失误就是由于选用的教材的某些语言表达不够地道,难度不当,以及教师某些不正确或者不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引起的错误。
中介词的名词解释

中介词的名词解释中介词,又称为介词,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类虚词。
中介词的主要功能是引导短语或句子的其他成分与主谓短语产生关系,并表达它们之间的空间、时间、方位、方式、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一、中介词的定义与特点中介词是一种虚词,在句子中不直接表示实际的意义,但它在句子成分之间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介词通常紧贴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形成一个短语,这个短语可以起到修饰或限制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功能。
中介词的一大特点是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句子中,常见的中介词会搭配常见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常见搭配短语。
例如,“在树下”、“从他那里”等。
这些固定的搭配使得表达更为准确、简洁。
二、中介词的功能和用法1. 表示空间关系:中介词可以用来表达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方位或运动关系。
例如,“在桌子上”、“往里面走”等。
中介词通过修饰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使得句子的描述更加清晰明了。
2. 表示时间关系:中介词可以用来表达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持续时间。
例如,“在早上”、“在下午三点钟”、“在过去”等。
中介词的运用使得句子的时间序列更加清晰,方便读者或听者理解。
3. 表示原因、条件和目的关系:中介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原因、条件或目的关系。
例如,“因为天气原因”、“在好的条件下”、“为了学习”等。
中介词的运用使得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增强语境的连贯性。
4. 表示方式和方式关系:中介词还可以用来表达事物的方式和方式关系。
例如,“用笔写字”、“按照规定办理”等。
中介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传达出更多细节和信息。
三、中介词的例子和常见错误1. 常见的中介词有“在”、“从”、“到”、“跟”、“关于”等。
这些中介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关系。
2. 中介词的错误使用常见于学习者。
例如,“在学校上课”被误写成“在学校上课”。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在学校上课”。
3. 不同的语境中,中介词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中介语的几个特点
: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a learner at a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isin fact using a language system which is neither the L1 nor the L2, an independentsystem,athirdlanguage,anapproximatesystemoranidiosyncraticdialectsa ndtransitional competence .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有三大特点: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
1.可渗透性(Permeable):The L2 learner’s inter-language system is permeable, inthe sensethat rules that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knowledge at any one stage are notfixed, but are open to amendment.
2.动态性(Dynamic):This takes place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rule, first in
onecontextandtheninanother,andsoon.Anewrulespreadsinthesensethatitscoverage gradually extends over a range of linguistic contexts.
3.系统性(Systematic):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use of L2. He does n ot select haphazardly from his store of inter-language rules, butin predictable ways.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