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

合集下载

中介语的例子

中介语的例子

中介语的例子
1. 哎呀,你看那些学英语的人,经常说的中式英语不就是一种中介语嘛!比如说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哈哈哈,这多有意思呀!
2. 你想想,很多小孩子刚开始学说普通话的时候,会夹杂着家乡话的发音,这也是中介语呀!像“我要七饭”(我要吃饭)这类的表达是不是很常见呢?
3. 咱有时候还会听到一些外国人说中文,带着他们母语的腔调,那就是他们的中介语呢!就像那个老说“你好吗,我很好”的外国人,超逗的啦!
4.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说大人的话吗?总会说得半生不熟的,那也是一种中介语呀!比如学着说“俺知道啦”这种,稚嫩又可爱啊。

5. 有些人学唱歌,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唱出来的歌,不也算是一种中介语嘛!像那种“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唱成“发如靴,凄美了离别”,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呀!
6. 再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模仿大人说话,那种似是而非的话语不也是中介语嘛!“我是大英雄,我要去打怪兽咯”,太好玩啦!
总之呢,中介语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呀!。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研究
三者有联系,但并非继承发展的关系。
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 析的关系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 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看待。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Selinker(中介语之父), Corder, Nemser的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Corder的中介语理论源于其偏误分析,而 Nemser 和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则都是通 过语音或者语法对比之后提出来的。
偏误的提法还没有能够真正地 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 的系统。
力乔
、姆
语斯
言 表 现
基 : 语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近似系统” “近似系统”的本质 “稳定的中介系统”
“近似系统”(接近系统)
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 偏离的语言系统;
含义: 1、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独 立的语言系统; 2、“近似”表明是以目的语为参照;(在 此过程中,母语干扰使学习者语言系统偏 离目的语系统。) 3、动态发展的系统。原因(语言差异、逐 渐变化)。
Give you some color;
Three piece book;
You is what;
洋泾浜汉语
指在汉语中使用的由英语翻译过来的,带 有浓重上海地方口音的蹩脚汉语或“汉话 ”。
如:拿摩瘟。 三克油,喂你妈去。 偷油它。
稳定的中介系统
(Nemser)稳定的中介系统(或永久的中介 系统和次系统):即“僵化”现象( Selinker);
“系统生成器”会根据新的语言材料对过 渡系统作出调整,不断更新;
“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 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 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中介语

中介语
什 么 是 中 介 语 ?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Interlanguage, 过渡语" 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是指在 "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 过程中, 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 习策略, 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 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 于目的语, 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 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 静态”的语言系统, 的“静态”的语言系统,可以把他看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 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 展轨迹, 展轨迹,可以把它看作是各阶段相接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 是鲁键骥,他在1984 1984年发表 是鲁键骥,他在1984年发表 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 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文,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偏误”两个概念。 和“偏误”两个概念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外汉语界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 字的使用,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了”字的使用, 语音等问题。 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误地或不适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 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交际策略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中介语PPT课件

中介语PPT课件

10、蒋柿红.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1、李郁,魏传立.对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的研究.哈尔滨 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杨琦.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二明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3、[ 英] S·P·科德著, 林萍译.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平顶 山师专学报,2002 14、李金兰.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 , 2009 15、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 语理论.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Rod Ellis
12
中介语发展阶段—— Corder三分说
系统前阶段
Presystematic
系统阶段 Systematic
系统后阶段
Postsystematic
13
系统性 Systematic
从其内部组织说,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就 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学习者能运 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话语。从其功能 说,中介语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交际工具。
8
概念说明
❖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 语言变体,是一种中间状态。它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包含目的语的 特征,但又与二者有区别 。
Ba9ck
中介语三大特点
可渗透性
动态性
系统性
10
可渗透性 Permiable
所谓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鲁健骥 ....,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

中介语

中介语

中介语特性
• 可塑性——可渗透性(指中介语的语言规则可以不断修正 。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 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 动态性——可变化性(中介语的规则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扩 展,并始终出于这种状态。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 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 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 新规则的过程。) • 系统性(中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套规则。中介 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 和词汇规则体系。 )
• 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 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 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 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 语的语言能力? Selinker认为,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 现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 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由于存 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 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 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 它们是: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 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 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 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点
一、中介语假说的可渗透性是一把双刃剑 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和 形势的渗透。从母语来的渗透,就是正负迁移和干扰的结 果;从目的语方面来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 或形势的过度泛化的结果。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当他们掌 握的汉语规则不足以表达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时,他们有两 种选择或者是在他们说的汉语(中介语)用上他们母语的 规则或形势,或者是不恰当的使用已学过的汉语规则。这 两种选择都可以加入到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来。 因此,一方面受母语干扰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造 成了中介语得到强化,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另一方面,母 语的正迁移作用又促使中介语接近目的语,学习者能更有 利的掌握目的语规则。

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INTER-LANGUAGE
有五种,它们是: ?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 ? 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 ? ;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 ? 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
? 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overgeneralzation)。
? 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 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 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这 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 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 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 中介语 定义 特征与局限性 发展 ? 中介语理论中介语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 阿德叶米安中介语 塔罗恩中介语 ? 中介语中的僵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
? 局限性 (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和语用
知识习得研究不够。 而且,根据词素研究来确 定语言习得的顺序也不科学,因为将学习者使 用某一词素的标准性作为习得的标准并没有心 理学证据作为支持。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 自我标准。中介语 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系,对学习者本人所参 照的标准研究不够。 (3)忽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 不同的 (4)研究的方法 ,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 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 论并不完全可靠。
? 中介语石化( fossilization )
是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 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 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

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

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

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用基于对某些语言规律的预测,这说明学习者运用了现有的规律系统创造了语言。

5.合法性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

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

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旧的错误克服了,新的错误又会产生,已经意识到的错误,由于正确的语言习惯还没养成,还会再次发生。

中介语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应该得到理解。

二、中介语与语言迁移的关系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和掌握的技能对其新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迁移。

涉及到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作用为母语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语言迁移势必发生在两中语言的接触中。

其次,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相似的特征,学习者会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识别,在不自觉中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从而造成语言的迁移。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当学习者的中介语处于低级阶段时,学习者虽然已经掌握了母语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但仍对目的语的知识认识不够或对母语词汇和语义了解不深,其目的语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为学习者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母语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

在此阶段,母语迁移所造成的错误较多,学习者对母语语言形式也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会在语音用词语法尤其是在语音和句法上出现错误。

随着外语知识的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慢慢减少,错误率也越来越小。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往往对语言学习及交流应用具有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当母语特点与目的语不同是,学习者如果仍用母语规则去解释目的语信息,迁移就会起到妨碍作用,不利于语言规范化,这种迁移叫负迁移。

由于它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和干扰,许多学者有称其为“干扰”(interference).2.负迁移负迁移又叫“消极迁移”(negativetransfer).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有差异或不完全一致时,学习者借助母语的规则作为工具,就会使已有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障碍,无法正确理解新知识,造成语言学习的错误,增加学习的难度。

这被称为负迁移。

如,汉语:他经常玩游戏。

译成英语为:He often plays games.在这个句子当中,英语的动词后应随时态和人称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在后面加上“s”,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发生这样的错误正是因为汉语句法中没有这种变化,从而对英语学习形成干扰。

三、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干扰1.语音干扰Corder 在他的著作中曾指出:学习者学习外国语音的出发点是本族的语音。

英语学习者习惯上用母语语音系统去判别英语的发音,并用母语发音代替英语发音。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音位数量及组合方式不同,因此会造成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

如英语中的辅音和,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将前者发作/s/, 把后者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 sort 与thought, sin 与think 没有区别, 而though 则与汉语中的“昼”发音相似。

即使是在两种语言中听起来相似的音也会因发音部位不同或是发音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如/b/!/d/和/g/这三个辅音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音,而汉语拼音字母的b! p!和g 则是不吐气的轻音。

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

例如,用四种不同的声调来读同一组声音组合ma,就会得到不同的汉字和其相应的意义:m(妈)! m(麻)! m(马)和m(骂)。

声调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而英语是语调语言, 有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四种语调类型。

同样的单词序列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会体现不同的意思。

由于这种差别,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会话和朗读时,总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

同时,英语中单词中的重音有辩义的功能,而汉语单词依靠声调辩义。

这种发音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常表现为读多音节单词时轻重不分或是轻重错误,在交际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难。

2.词汇干扰词汇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现象。

由于汉语是拼音语言,英语是字母语言,两种语言在书写发音及其字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规则,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单词时,经常借助母语词汇去理解英语词汇,即把每个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一一对应起来,但这种学习方法不一定有效。

比如,从词义上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不同,汉语中的“东风”是温暖,是万物复苏,而西风则让人联想到寒冷和忧愁。

而在西方,西风指来自大西洋温暖和熏的春风,让人们充满对春天的期盼。

而中文里的“爱人”和英文中的lover 也并非同一个人。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略词的内涵意义,同样会造成误用。

如有人根据“Englishman”一词随便使用“Chineseman”。

殊不知这个词与Englishman 不同,有贬义。

原来,它是在鸦片战争中,英美人为贬低中国人而使用的词汇,翻译为“中国佬”,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

另外,词性的误用也可以产生语言错误。

比如,将“a lot of difficulties”写成“a lot of difficult”等等。

3. 句法方面的干扰句法干扰主要表现在语序、时间以及人称和数上。

英语中有谓语放在主语前的部分倒装形式,而汉语中却没有。

如“Never have I seen you before.”常被误写成“Never I have seen you before.”。

汉语中的时间一般用时间状语表示,而英语则主要靠动词的事态和体来表达。

这让习惯汉语句法的中国学生感到混乱。

如常把:“I went to see him last week.”写成“I go to see him last week.”英语虽然同汉语一样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但主语后面的谓语动词要求有时态和数的配合。

而在汉语中,谓语部分无任何影响,所以中国学生常对英语中的谓语动词的人称和数方面迷惑不解,产生干扰。

4.文化干扰不同语言表现不同的文化。

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人普遍以“直线型”(linear)方式思维,注重理性和逻辑;中国人则喜欢“曲线型”(indirection)思维,重整体。

西方人表达直截了当,通常先说观点然后再解释说明;而中国人则先用相关的话慢慢引导,最后再点主题。

在英文写作和阅读中,许多中国学生抓不住重点,或写作中不能突出主题,就是因为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干扰。

其次,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无意识套用汉语规则,只知句子字面意思,而不知其使用的场合。

例如:What isyour name? 在西方会被认为是一种较生硬的询问方式,可能用在警察询问犯人的时候。

应当友好的问对方:May I knowyour name? 这些失误正是由于学习者不了解西方文化,没有掌握语言实际交际含义所造成的。

负迁移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不但会阻碍学习者语言水平地提高,而且会造成中介语石化,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因此,必须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及时防止错误发生1.正确对待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有规律的错误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它反映了学生习得外语规则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现象。

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的规律性变化恰恰反应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进程。

教师要对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规律,使学生的中介以逐步向目的语靠近。

在无规律的错误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他们有交际意图,但并不知道怎样用目的语的正确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因而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他们对所犯的语用错误,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

教师此时应对这种错误采取容忍态度,不必有错必纠或给予过多的解释,可以示意学生,并给予正确的说法就可以了。

给予更多的解释反而超过了他们的发展阶段。

在突生阶段,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已经形成规则,但仍需要进一步内化。

学习者学生只能解释自己的错误,但不能自己纠正。

因此,对这些错误,教师不但应该纠正,而且还要做出解释,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提高内化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