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我们带来了启示:中介语研究和分析有助于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素

的关系,可以全面带动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在现阶段,中介语理论还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描写出任何一种中介语的语言系统。

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设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某种假设就不可能去证实这种假设这样,科学研究就无法进行。当然,提出假设必须有一定的根据,不能凭空设想。一般说来,假设的根据不是直接来自某种理论就是来自实践经验或者直接来自两者。我们提倡中介语研究, 1993年第2期。

并不是因为我们完全赞成中介语理论的理论基础,而是因为这种理论的某些观点可以从人们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找到根据。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外国人汉语学习中的语音、汇、语法、文化和语用等确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跟第一语言习得一祥,既有总体特征,又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学习者的偏误(关于“偏误”和“错误”的区别参见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46页)有规律可循,有些偏误可以预测;产生偏误不但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而且也由于别的原因。

科学研究中的假设不一定都能得到证实中介语理论无论能否得到证实这种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可以促使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可以促使对语言习得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学生是怎祥学会一种言语现象的,语言得跟言语输入的关系是怎祥的,产生偏误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可以促使我们对教、学双方的有关因素进行比较。这几个方面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有助于改进教学,也有助于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可以开阔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文化对比研究以及偏误分析的视野。总之,中介语研究可以成为联接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文化对比研究、偏误分析、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一根纽带,使我们有可能把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对上述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重视中介语研究的一个原因。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研究都需要首先明确研究目标。明确中介语研究的目标,是开展中介语研究的必要前提。下面是笔者关于汉语中介语研究目标的初步设想。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如果承认有中介语存在就意味着承认中介语是一种系统,因为任何现实存在都是有系统的。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任何一种中介语系统做出具体描写。发并描写中介语系统是中介语研究的基本目标,因为只有发现了某种中介语系统并做出具体描写,中介语理论才能最终被证实。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前面谈到,中介语系统是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这种动态系统的发展,包括语音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的发展,等等,必然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初步设想,揭示汉语中介语发展的规律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人们习得一种语言,无论是习得第一语言还是习得第二语言,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包括语

法习得有一定的顺序。但是我们对汉语习得的阶段性,也就是国外学者所假设的语言习得的“内在大纲”,还缺少基本的研究。如果能揭示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习得大体上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中介语形式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法点可以在什么阶段习得,等等,那么,就等于发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大纲”,我们的汉语教学和汉语测试就会建立在更加客观和更加自觉的基础之上。

2、汉语习得的条件

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个人语言的习得无论是第一语言的习得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也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实践证明语言文字应用,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对语言习得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缺一不可。

就第二语言习得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情况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只能说明差别的产生是由于主观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同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情况也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只能说明差别的产生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同。迄今为止,我们对汉语习得的主客观条件还缺乏精确的研究。开展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哪些主观条件和哪些客观条件对汉语习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及在哪一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决定作用。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第一语言学习和习得有个体现象、群体现象和总体现象的区别。例如: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五岁左右基本上掌握所学语言的语言系统,按照听、说、读、写这样的固定顺序习得不同的言语技能,等等,都属于总体现象;在同一个方言区出生和成长的人学习和习得的是同一种方言,男性和女性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人语言发展有一定差异,等等,都属于群体现象;有的人开始说话的时间早一点,有的人开始说话的时间晚一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音位的发音有细微的差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有的人话甚至有口吃现象,等等,这些都是个体现象。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同样有个体现象、群体现象和总体现象的区别。个体的中介语发展有个体特征,群体的中介语发展有群体特征,总体的中介语发展有总体特征。总体现象、总体特征和群体现象、群体特征都存在于个体现象和个体特征之中,因此中介语研究要从个体现象入手,中介语分析要从个体特征入手。但是研究个体现象是为了研究群体现象和总体现象,分析个体特征是为了分析群体特征和总体特征.

中介语的群体特征是指不同群体的汉语中介语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跟第二语言

习得规律有关的群体可以分为学习者群体和教学组织群体.学习者群体是指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划分出来的不同的群体,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根据国别和第一语言划分出来的群体,根据年龄划分出来的群体,根据文化程度划分出来的群体,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语言习得类型(例如有的人善于通过听觉吸收语言,有的人善于通过视觉吸收语言;有的人口头语言发展较快,有的人书面语言发展较快,等等)划分出来的群体;教学组织群体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划分出来的不同的群体,包括不同的教学单位、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班级等。研究汉语中介语的群体特征,就是揭示上述不同群体的汉语中介语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包括不同学习者群体的汉语中介语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教学组织群体的汉语中介语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习者群体的中介语特征能够集中反映学习者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观条件,教学组织群体的中介语特征能够集中反映起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这

里专门强调研究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就是因为通过群体特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客观条件,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研究语言学习理论是为了改进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大量的事实说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汉语习得的因素,改进学习和教学的根本途径就是对这些不利因素加以优化,使其变为有利因素。通过上述“汉语习得的条件”和“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是哪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汉语习得。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优化的因素和优化的办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要达到上述研究目标,必须首先对大t的个体现象和大t的群体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而对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群体的观察、分析和比较都要涉及互相关联的诸多因素.因此中介语研究是一种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决不是任何个人能够轻易完成的。要加快发展这项研究,就必须发动和组织尽可能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同时必须制订出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中介语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对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描写。1、观察

就是面对研究对象,直接了解他们学习和习得的情况。观察的内容包括:教学对象的背景情况,例如国别、第一语言和学过的其他语言、性别、年龄、原有文化程度、语言习得类型、学习目的和动力以及学习习惯等;语言输入情况,例如所在班级及使用的教材、课堂教学情况、课外语言接触的情况等;语言输出情况,即语言表现,包括正确的表达和偏误。语言习得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只有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观察,才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孤立的“病句”资料及“病句分析”对中介语研究不会有什么帮助。

2、实脸

如果对中介语的发展有某种假设,可以根据假设有计划地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得到的初步结论也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实。实验内容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进行全面实验,也可以进行局部实验。因为全面实验要涉及的因素太多,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恐怕只能进行局部实验。

比较就是对观察和实脸的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的范围包括个体与个体的比较,群体与群体的比较,这是横向比较;同一个个体和同一个群体不同阶段学习和习得情况的比较,这是纵向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不同个体的语言表现、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的主客观条件等。4、分析

分析是指对观察、实验和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各种主客观条件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等。具体内容至少要包括:语言习得和偏误跟个人背景的关系,跟教材和课堂教学(例如讲解和练习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的关系,跟课外语言环境关系等.

5、描写

描写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即时描写、阶段性描写和系统描写。即时描写就是随时记录观察、实验、比较和分析的结果并进行整理;阶段性描写就是对某一个阶段(例如数周、一学期、一学年、学完某一册书等)观察、实验、比较和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整理;系统描写就是整理出汉语中介语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对汉语中介语的总体现象和群体现象进行全面描写。

(二)研究策略

制订研究策略的目的是使能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都有可能参与研究,使分散的力量尽可能形成一种合力,使每一项研究成果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有限的人力和经费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从这一目的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我们的研究策略应当是个案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和规模研究相结合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就是分别对不同个体的中介语发展进行研究,规模研究就是同时对不同的学习者群体和教学组织群体的中介语发展进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灵活,凡是有研究条件的人都可以随时进行。但是这种研究难以对不同教学组织群体的中介语进行比较,所以不容易发现不同教学组织群体的中介语发展情况。规模研究既要对同一群体中的个体进行研究,又要对不同群体进行研究所以便于对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进行比较.中介语研究因为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所以不可没有规模研究。但是规模研究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经费,而且只能在教学规模较大的单位进行。实行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可以组织较多的人员参加研究,各自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互相印证。这种印证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过反复印证,才能保证所得结论确凿无误.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群体研究,都可以进行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进行阶段性研究,阶段可大可小,因此也比较灵活,所有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阶段性研究的结果不能反映全貌,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揭示中介语发展的全貌,就必须开展全过程研究。全过程是指从零开始到到真正习得了所学的语言(最低标志是语言过关即能够比较自由地用目的语思维和表达,数年不用也不会完全忘记)。开展全过程研究需时较久,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单位和个人都有条件进行。实行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跟实行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一样,也可以组织较多的人员参加研究,以便获更多的可以用来互相印证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鲁健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2]田士琪、梅立崇、韩红《从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看教学方法的改进》,‘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

[3]鲁健琪《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汇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4]孙德坤(译)《错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5]盛炎《语言教学原理》第六章,重庆出版社,1990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间题色议》,《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

[7]孙德坤《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研究的一些设想},《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2期

致谢

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毕业之际请允许我向在这三年中给予我帮助的良师益友表示感谢!吐尔逊娜依首先我要感谢给予我谆谆教诲和热诚指导的老师们,尤其是我的论文指导教师老师吐尔逊娜依,她严谨的治学态度,虚怀若谷的求实精神以及独到的学术见解使我在学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在思想上获益匪浅。

从本篇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以及正篇论文的修改直至定稿整个过程,都得到了吐尔逊娜依老师的认真指导。吐尔逊娜依老师对本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得本文顺利完成,再次,特向吐尔逊娜依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本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还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关心,他们对我无私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以及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使得我的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再次,我也感激他们对我不厌其烦的支持!

汉语构件语法语篇

上篇构件语法 第一章概讲 第一节“构件语法”的含义 语素:最小的语音语意结合体。(在汉语里,差不多上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 构件语法:以分析句子构件—词组—为重点,以研究构件组合规则为目的的语法。(是一个教学语法系统,同时兼有理论语法的性质。)第二节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指现代汉民族共同的语法。(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既有共同性的特点,又有区不性的特点;同一民族语言的语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具有历时性的特征,又具有共时性的特征。) 一、形态变化不发达。 二、语序是最重要的组合手段。 语序:词语在组合中排列的次序。 三、辅助词在造句中有专门的重要作用。 辅助词:即虚词,在语言组合中起结构辅助作用的词,在构件语法中叫辅助词。

辅助词的作用:一是粘合作用;二是定性作用;三是语气作用。 四、语义搭配是语言组合的实质。 五、各级语法单位组合类型一致。 六、句子结构经济灵活。 结构经济:指语言简练,只要做到“辞达而已矣”,绝不多费一词。 结构灵活:词语的次序、结构的分合,能够依照表达的需要而

灵活地变换。 七、轻重音和停顿 轻重音和停顿在汉语里,不只是表情达意的手段,同时也是表达某些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句子和句子成分 第一节句子 句子:由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 特点:1.句子的两头都有较大的语音停顿,使它同不的句子分隔开来;2.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语调,以表达讲话人对句子所叙述的思想内容的情感和态度。(语调:表达情感、态度的语音形式。)3.书面语中,句子后面用句号或问号、叹号等表示停顿和语调。 句子同词、词组的区不: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都有一定的语调。词、词组是语言的备用单位,只能作为句子的构件材料或构件单位,没有语调。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负担着完成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人物。(依照句子的交际功能,)通常被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一、陈述句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_陈晓翠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4(35):142-143. [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 公司为例 [J ].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 [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 ].经 营管理者,2012(8):72,68. [4]王卫红,张牧云.引入柔性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吸引力[J ].发展研 究,2012(7):92-95.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00) [摘 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 要意义。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59[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 [收稿日期]2016-04-19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大学生创新实验(60202004)。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 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 在1982年提 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 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 务质量的主观感知。Gronroos 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 量最为重要。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 1985年Parasuraman 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 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 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982年,Gronroos 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经验质 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arasuraman 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 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3SERVQUAL 模型 SERVQUAL 模型建立在Berry 、Zeithaml &Parasuraman (PZB )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6年6月第19卷第11期 Jun.,2016Vol .19,No .11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与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与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交通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因素,突出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等。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大运量、速度快、安全、准时等特点,可有效减少小汽车出行,以有限的道路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我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大城市必须向大规模、高密度、低能耗、占地少的方向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我国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城市轨道 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应做好与之相配套的土地规划。其中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规划是重点。同时,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辐射与集聚效应来体现,而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源状况。因此,轨道交通车站附近土地--般会随着轨道交通站点的建成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各种住宅和商业设施高密度集中,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布局。所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用地控制与功能配置就显得极其关键,是处理好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轨道交通站点对临近土 地价值、用地开发、人口密度的影响等方面。C. Baker (1983)利用1979-1982 年的数据 分析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向地铁站点集聚的趋势; R. Cevero (1993) 认为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更多的住宅和工作场所,会带来改善环境质量、振兴城市中心区、提供廉价住房、优化整合城市空间结构等诸多利好: A. E. Lepage公司和多伦多不动产委员会研究表明地铁沿线能吸引土地的高密度高强度开发: JHK&Associates公司(1987) 与R.Cervero(1993)均发现,由站点中心向四周密度逐步降低的梯度分布形式将最大程 度地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 Peter Calthorpe著作《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 生态、社区 和美国之梦》中建构了大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一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理论(T0D),认为区域的增长结构应以公共交通的发展为导向,采用更为紧凑的城市结构; R. Cervero&Kockelman (1997) 提出了“TOD" 的“3D”原则,即密度(Density) 、多样 性(Diversity) 、合理的设计(Design) 。国内关于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用地控制、 开发强度和功能配置的系统研究还较少,主要以定性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而以基于中观层面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变化趋势的研究居多。 2.站点地区分类及不同地区的功能配置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实践当中,通常有四种划分的标准: 步行半径、功能一文脉因素、地形标志、开发边界。在国内众多研究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一般选择以步行半径为依据进行划分。通常引入步行合理区的概念。步行合理区是指乘客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合理步行时间内所行走的距离范围,一般为步行十分钟以内,即500米左右的圆形范围。而该范围又被称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影响区。该区域内站点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的影响最为直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也最为突出,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在站点地区的分类体系方面,国内主要包括节点导向和功能导向。节点导向的分类依 据主要是车站的交通功能,例如分为大型换乘枢纽站、换乘站、一般车站等。功能导向又称之为场所导向,主要是按照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及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划分,其优点在于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与土地开发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在研究轨道交通与土地利

汉语中介语中的_把_放_短语分析

汉语中介语中的“把…放…”短语分析 ① 崔永华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关键词]中介语;“把”字短语;放 [摘 要]本文对“外国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的以“放”为主要动词的249个“把”字短语进 行穷尽性分析。分析表明,这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把”字句的认识,也有助于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把”字句。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1-0050-06 An Analysis of “ba 2f a ng 2construction ”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 age CU I Y ong 2hua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ty ,Beijing 100083) K ey w ords :interlanguage ;ba 2construction ;verb f a 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249“ba 2construction ”with “f a ng ”as the main verb i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as a Interlanguage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study can helps us to discover the features of “ba 2construction ”and find the way to make the non 2native speakers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in using “ba 2construction ”. §0引言 本文主要从结构上描写汉语中介语(也可称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中的以“放”为主要动词的“把”字短语(以下简称“把…放…”短语),试 图从中找出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些线索,为“把”字句教学提供参考,也希望对认识“把”字句,特别是它的副特征,有所启发。 §1语料 1.1本文分析的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研制 的“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250万 字语料,其中含有约120万词次、25万个短句。在25万个短句中共出现了3733个“把”字短语,包含了889个处于主要动词位置的动词,其中 “放” 出现频率最高,共249例②。本文将穷尽性分析这249例 “把…放…”短语。1.2这里没用通常使用的术语“把字句”,是因为本文只打算描写到短语层次。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1.2.1中介语中有些完整的“把”字句,若用本族语的规则来衡量,可以说是“遍体鳞伤”,甚至难以对“偏误”的类型和成因加以描述。如: ①3十郎兵卫夫妇女儿生的时在故乡把女儿放来 了,所以女儿没看过父母。 ③②3用春节的气氛她们开发一个娱乐,把约三米木 板子的中间下边她们放着稻草撬棍,在板子的两端各一个人站着。 ①②③“3”表示笔者认为以汉语为母语者不这么说,下同。 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依降次为:看(109)、送(107)、拿(107)、带(81)、叫(80)、给(67)、扔(65)。本文写作过程中,曾通过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就有关问题求助于同行,感谢金立鑫、周上之、周铁、隋 岩、陆庆和、杨宁诸先生惠予帮助。

文献综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题目: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一、前言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服务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所提供的产品是量化的物,还是无形的服务,最终都将受到市场和普通消费者的检验。无论你的销售人员是多么的巧舌如簧,你的企划人员是多么的标新立异,你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多么的高深和专业,这些产品和服务终归还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者即最终客户的需要和要求。在一个完整的品牌构成中,客户服务往往是较贴近消费者的一项企业行为,客户服务的好坏完全能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突破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一门艺术。它既是经意全球化中的行为,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叶万春《服务营销学》P3) 客户服务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客户服务是一个持续过程较长的工作,并且回报极低,甚至是没有,维持良好的客户服务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更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但是,之所以称其为“客户服务”,是因为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客户是公司的资源,是根基,是命脉。就有如一个士兵,他有强壮的体魄,有高超的战斗技巧,但如果没有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中他的生存机率是很低的。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确保留住每一个现有的客户,并不断开拓潜在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这也正是客户服务的魅力所在。 韦福祥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忠诚之互动关系》这一文章中写道:在长期来看,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看法最终决定的要素是顾客的消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口碑”,通过传播,是顾客会形成、加强或者改变对企业的看法,从而提高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来自《现代财经 2007.7月版》P43)

关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报告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 沈锐1,黄薇2 (1.红河学院教育技术系2.红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XX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探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主要思路以及具体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加工方法以及语料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并阐明了该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汉语教学 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收集的语言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立的电子资料库。本文所述汉语中介语料库是基于语言学中中介语理论设计与实施的。中介语是心理语言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模式,其将语言学习者置于观察中心,去研究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迁移的各种动态表现。中介语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发展至今,虽然时间并不长,但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无论是进行中介语研究还是使用中介语理论进行第二语言教学都需要收集分析大量的语料,因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和整理语料变得十分迫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建设和使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数据库,可以收集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阶段外国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书面语和用文字转写的口语语料,并对语料属性、词汇、语法等单位进行计算机处理,以实现对各种条件和要求下的语料数据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可以为研究母语非汉语学生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提供大量的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课题,由于语料库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限于人力物力条件,本文讨论的是中

小规模的语料库。 一、需求分析和框架设计 语料库建设不能盲目进行,首先要进行调研,对语料库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半自动化的语料库构建是目前语料库建设的主流技术,目的是在确保语料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人工参与的比例,增加自动化程度,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质量可靠、可扩充、成本低,能够全面、细致地记录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研究他们汉语习得过程的语料库。依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是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辅助母语非汉语学生自学,因此主要注重以上二类服务对象的应用需求,确保建成的语料库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持续支持。基于以上要求,在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思路及框架做了总体考虑,基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介语语料库为专门用途语料库,主要目的为研究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而设计制作的。 2、中介语现象存在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书面语料及口语语料中,由于口语语料的收集、分析和标注都较为困难,因此在建库的第一阶段只考虑收录书面语料,这有利于语料库的快速建设与使用。 3、语料标注的加工标准使用中科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3.0。 二、语料收集与加工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罗毅罗志思慧索朗卓玛 基金项目:2014年西藏大学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拉萨酒店行业服务质量感知与差异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QCX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毅(1993-),男,汉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罗志思慧(199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索朗卓玛(1992-),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硬件与软件质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换代,改革开放加上WTO的加入,使得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相继进驻中国市场,致使市场竞争的加剧,并且形成了“国内酒店国际化,国际酒店中国化”的双向竞争趋势。服务质量式服务营销的核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新老顾客,成为了酒店行业发展的根基。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开展了最早的服务质量研究。发展至今,已有诸多成果。国外关于酒店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针对酒店行业产品和

服务质量测量的研究。 (一)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 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感知的简称。1982年,芬兰著名学者Gronroos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进行对比。1983年,Gronroos提出了界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二维度,即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1984年,Gronroos基于差距论的角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定义,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效果之间差异的比较。1982年,Lehtinen 提出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并把服务质量划分为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三个维度。1983年,LewisBooms等从消费者期望的角度把服务质量定义为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服务质量意味着与顾客期望持续一贯的一致。1985年,Parasuraman,ZeithinBerry等三位美国营销专家,组成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组合PZB,他们在差距论的基础上将服务定义为,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接收服务后的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 (二)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服务质量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服务的抽象性使其与产品质量相比更加不容易测量。因此先后出现了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4Q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和SERVQUAL量表、SERVPERF服务绩效模型等著名理论。这些理论成果确立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4Q模型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北欧学派Gronroos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管理层的基础上对服务进行了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_彭玉兰

#语言学研究# 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 彭玉兰,张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中介语理论还只是一种假设,中介语理论研究有助于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开阔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文化对比研究以及偏误分析的视野。对汉语中介语研究做全面的总结,可以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对汉语习得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可以对教、学双方的有关因素进行比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汉语中介语;偏误 中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6)02-0049-05 中介语(i nter l 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国内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对来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范围涉及语法、语音、词汇、汉字和语篇语用,研究的风格上,既有专题性的,又有综合性的。 一、综合性研究方面 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不是很多,涉及范围也不是很广,主要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作用、方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一部专著出现,吴丽君等著的5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6一书不但对语法偏误、词汇偏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而且用了一般的篇幅对篇章偏误和文化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1] 吕必松指出了中介语研究和分析有助于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全面带动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明确了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揭示汉语中介语的发展规律,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此外,还提出了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描写等)和研究策略(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等。[2]王建勤通过对量词误用用例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提出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主要探讨中介语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关系,强调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的重要性,讨论了与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方法相关的具体方法,如中介语语料的收集以及分析的方法等问题。最后指出,中介语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领域,不能简单地套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中介语研究必须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3] 徐子亮提出为了让中介语的理论研究向着纵深发展,成为教师能操纵、控制的一把钥匙,去导引、开启外国学生学习和应用汉语的/锁0,缩短他们的中介语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即认知心理理论来对中介语重新加以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两个信号系统及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转换不熟练,导致中介语的产生;(二)神经活动的泛化,导致语法规则类推而产生中介语语篇、现象;(三)心理词汇的查找、筛选不当,导致不精确或歪曲使用词语而产生中介语现象;(四)命题之间关联不协调,导致失粘误连而产生中介语现象;(五)思维法则和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造出莫名其妙、含混不清的中介语句子;(六)语言网络中积贮的汉语词语和句式贫乏,汉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差距,,导致外国学生用简单的话语迂回、间接地进行传递;(七)不熟悉、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体风格,导致措辞不当、表达不得体等语用失误的中介语情况。此外,文化因素也能造成情景错用的情况。[4] 吴丽君等本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学生发生偏误率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最感兴趣并有能力研究的)对日本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的语法偏误、词汇偏误、篇章偏误、文化偏误等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比以往的研究有教大的创新和突破,包括:将认知理论运用到了偏误分析研究中;首次对本科四年制日本留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偏误分析;除了语法、词汇层面的分析研究外,首次对篇章和文化语用层面的偏误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尝试在研究中将偏误分析和汉语本体研究结合起来。这项研究可以为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凌德祥指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对认识语言的习得中介现象以及偏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偏误形成方式等角度分析中介语和偏误的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偏误或中介语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 2006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l.2 第二期Journa l ofGannan Teachers College Apr.2006 *收稿日期:2005-10-24 作者简介:彭玉兰(1983)),女,江西吉安人,2004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4级硕士研究生;张玲(1982)),女,江苏靖江人,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4级硕士研究生。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概要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如今,快递业服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解决人们日常函件和物品递送事务重要的方式之一。虽然快递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但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快递服务质量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众多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快递业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如何有效的改善我国快递业服务质量就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快递业服务的特点,建立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研究,挖掘出各个要素对于服务质量影响的大小,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要素设计出合理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快递业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它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的运输业基础之上,随着国际贸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服务业。 快递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北美、欧洲的经济复苏诱发了现代快递业的出现并逐渐形成规模;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几家在其他业务领域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转型成为经营快递的公司,并引入符合日本社会经济特点的服务项目,从而使日本的快递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崛起,世界各大快递公司纷纷进入亚洲市场,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快递业从无到有,到20世纪末期,亚洲这几个地区已经成为大型快递公司的主要货源集散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快递业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快递服务主要服务提供商都以民营快递企业为主,他们虽收费较低,但是资金实力和硬件相对较弱,部分企业服务较差,快件丢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快递人员调包的现象。 本文将以快递服务市场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实证。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1298090.html,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服务质量的研究综述

服务质量要素及模型的文献综述 闫丽杰 2010/1/16

作者:闫丽杰 职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学硕士研究生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中山大学 邮箱:lijieyan850524@https://www.360docs.net/doc/0611298090.html,

摘要 现代营销环境中,顾客不仅购买所需产品或服务,且在服务过程中参与价值的共同创造。在此过程中,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所得到的服务的感知及评价。因此,服务质量是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概括了服务质量的定义及要素,了解顾客是从哪些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在以上基础上总结了以往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服务质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评述。服务质量模型包含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要素,公司或组织可以根据模型分析其服务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制定提升服务质量的策略。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思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营销环境,能够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新思想呼之欲出。这种逻辑范式认为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服务的核心视角是顾客导向的,能否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服务质量管理是服务性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服务质量是决定服务性企业营销效果、经济收益和竞争实力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分析服务质量的特性,有必要对服务的含义、服务的本质特征、服务质量的概念等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 服务及服务质量的内涵 1.1服务的含义及内涵 企业产品(含实体物品或观念知识)经由销售而发生交易行为的当时,即是服务的开始。服务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经济活动,通常通过限时的表演过程,给接收者、物体或卖方所负责的其他对象带来所需要多的结果。顾客希望从员工的劳动技能、企业的设备、网络、系统或器材中获得价值,但是通常他们并不拥有对任何实体要素的所有权(Christopher Lovelock, Jochen Wirtz)。 服务也可指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任何活动或利益,基本上是无形的,不会牵涉任何实体的所有权,并且不必要附属于实体的产品(Kotler1,988)。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给予“服务”的定义是“经由销售或附带于一般产品之销售,所提供的活动、利益或满足。”可知用户对于服务的感受是通过活动、利益或满足而得。服务是无法事先测知,必须在交易时或事后才能体会得到;同时,会因使用者的多寡或提供服务者相关服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服务质量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服务具有无形性、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2)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1. 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2)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衡量和检验; (3)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4)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5)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2.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 2.1国外研究历史背景 国外的服务质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西方国家服务营销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这时服务营销已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孕育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来自外部环境的两大因素使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一是西方特别是北美服务业的全面解禁。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1、1982、1983、1985年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服务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了较好的国际间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服务的特征引起的管理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的。其中服务质量(因异质性引起)和服务接触(因同时性引起)以及营销的功能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对服务的品质、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2.2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前人工作 2.21 起步阶段(1980~1988) 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术语早就有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往往从内部效率的角度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结果应符合规范。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基本上援用基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服务业全面解禁,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服务与产品是不同的,并意识到服务质量有别于产品质量,如Saeesr等人(1978)提出了服务质量不仅涉及结果,还包括服务交付过程的观点。Zeithaml(1981)则归纳出了顾客在评价产品与服务好坏时的不同点。不过当时对服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这一问题的突破,要归功于芬兰的教授。在1982年,他提出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并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同时指出内部营销是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质量应是顾客感知的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期望与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若感知的服务绩效大于服务期望,顾客感知的质量是良好的,反之则是低下的。顾客的期望由市场沟通、口碑、企业形象和顾客的需要所决定。服务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同年,瑞典的Lehtinen提出了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与其遥相呼应。从此将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只关心结果质量)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