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 对外汉语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 对外汉语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 词语、 字的使用,语音等问题。 词语、“了”字的使用,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 误地或不适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 误地或不适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 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 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化。 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交际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交际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 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 关系。 关系。
目
语言学 的
语
错误+语
错误=中介语
中介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 (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 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 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 言系统。 科德(S.P.Corder)称它为具有独 特风格的“特异方言”或“语言学 习者的语言”。奈姆赛尔(William Nemser)称它为“接近系 统”(approximate system ,1971)
国内语料库中介语研究综述

文_读天下学术探讨322I N S I G H T摘要:本文对国内近5年研究者发表在中国知网的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研究,从研究概况、研究成果等方面展现了中介语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中介语近五年的研究趋势,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中介语指明方向。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CEA;CIA一、前言中介语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 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在“Interlanguage”论文中正式使用:即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目标语知识系统和由此相互连接而引起的一种连续体(Selinker,1972)。
中介语是既不同于学习者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独立语言系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和母语和目的语没有任何关系,中介语既有学习者母语又有目的语的特征。
“语际语”和“过渡语”等译名在其他文献里也有出现。
术语命名的不同展现了研究者不同观察角度。
中介语研究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文秋芳、王立非,2004)。
本文对国内近5年研究者发表在中国知网的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研究,总结了中介语研究状况及研究趋势。
二、基于语料库中介语整体研究概况本文以语料库及中介语为主题,通过对近5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文献进行检索,得文献355篇。
通过人工删除非相关文献158篇,所研究文献共197篇。
2010-2014年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的期刊分别为39,50,43,35,30;其中核心期刊分别为5,2,4,2,3,可见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一直保持平稳趋势,变化不大。
2010-2014年基于语料库的理论研究分别为12,10,7,13,5;实证研究分别为27,40,36,22,25。
可以看出国内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处于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局。
最后对所研究的文献中使用的语料库分布做了统计(见图1),共30个不同的语料库出现在所研究的论文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语料库分别是CLEC (57.28%)、自建语料库(24.12%)与WECCL(21.1%)。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则的过程。
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介语理论研究概述——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口张 婷
2 世纪6 年代末,人们开始用研究母语习得的方法来研 对学生造成 困难 ,困难的程度 如何 :对学生 已经出现的理论 O O
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对第二语言 习得者使用 目的语所产生 加以分析和解释 。因此,它是 ~种 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
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 ,调整修 订所获得的规律,对 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步创立 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 出现的背景
研 究者们对 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一语言Nm e ,17 )称之 W e sr 9 2 为 “ 近似语言系统 ” ( p r x m t v s s e s a p o i a i e y t m ),科德
中介语 的涵义及其特 点 根据S ln e 的定义;I tr a g a e r f r o te e k r i n e ln u g e e s t h
s p r t n s o s c n l n u g l a n r s s e , e aa e e s fa e o d a g a e er e y tm a s s e 。 t a h s a s r c u a l i t r e i t s a u ytm h t a t u t r ly n e m d a e t t s
环境 ,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主体。而 中介语是 以普遍语法理论 斯基对语言心 理的研 究,行 为主义心理 学受到 了很 大的冲 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的。它的研究把重点移到语 击,认知心理学随之重新抬头和发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
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中所采取 的种种 基础 的对比分析 ,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人们发现外语学
中介语理论

对于中介语的性质特点,Selinker(1972)首次论述为系统性(systematic) 、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 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国内语言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把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为: 可变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王永德,盛永生,2005); 可渗透性、化石化现象和反复性(鲁健骥,1993); 系统性、渗透性、僵化性(徐海铭,1997); 而司联合(2004)认为除了上述特点外,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靠性、目的 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点和特点
3.4.2中介语的特点
(一)系统性 中介语的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目标语时虽然会出现错误
,会与目标语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 的。 (二)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 ,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 和发展。
本民族和外 民族文化的
干扰
学习策略与 交际策略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 以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为例
3.3.1语言迁移
正迁移 例:
{ 语言迁移
负迁移 例:
3.33.中3中介语介出语现出的现根的源根源
3.3.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 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 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泛化”。举例:
把“
”用“
”来表达。
二是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记住某些难点,便采取重复、复述等
方法帮助记忆.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点和特点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在外语教学理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通过对这三大理论框架的详细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外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外语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我们将概述对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接着,我们将关注错误分析,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我们将详细讨论中介语研究的概念、发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其与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在对比分析部分,我们将关注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我们将评估对比分析的有效性,并讨论其在预测和解释学习者错误方面的局限。
在错误分析部分,我们将探讨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错误来促进学习者的进步。
我们将讨论错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错误分析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介语研究部分,我们将关注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中介语系统,分析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我们将探讨中介语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其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之间的互补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的综合讨论,本文旨在为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外语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主张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差异,来预测和解释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
对比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具有迁移作用,即母语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对比分析理论中,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被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的是母语与目标语相似的部分,这些相似之处能够促进外语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更快地掌握目标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第3章中介语研究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比如简化目的语规则系统。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有人在交谈时不 顾时态。
第三节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我吃饭在饭馆。 *他看书在教室。 *他工作在北京。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 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 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 系统所造成的,偏误就是其过渡能力的 表现。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群体出 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后来(1971)又称 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方言”。
国内汉语中介语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 代。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 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第一次引 进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的概念。
1992年召开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中心议 题之一是关于中介语理论的探讨,主要涉及三 个方面: 1.关于中介语的概念。
其一,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 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 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目的语系统。 其二,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 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 交际等方面不同于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同时,这个系统会随着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向目的语 系统靠拢。 其三,认为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的混合体,或者认为 中介语与母语、目的语无任何联系。
2.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不 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 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 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偏 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到中 介语理论的水平。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来看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
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
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
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
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
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
”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
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
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
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结构各项系统地进行比较并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并且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克服两种语言系统的不同之处的过程。
这一方法为人们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路,然而它却将第二语言和母语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干扰因素。
这种所谓“母语负面影响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也没有揭示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对比分析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叫做“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认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就能够反映他对这一语言的掌握程度,通过对这些错系统地分析,人们就能够认识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
并认为产生第二语言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是语言内部本身的结构和系统,而并非母语的影响。
然而,这一方法中所谓的“错误”完全是以目的语系统为标准,它将人们的第二语言学习与目的语完全对立起来分析,忽略了他们的间的联系。
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彻底打破了对比分析的理论束缚,使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做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其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状态。
当学习者试图操用第二语言时,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这一语言包括母语特征也有目的标语的特征,同时与两者又有区别。
它是一种独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并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立语言系统。
由于强调第一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
“不断向目标接近的过程”,故Nemser称之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而corder使用了“个人言语”idiosyncratic dialec,t他着重强调了学习者语言运用的独特性。
虽然这个名称各有其侧重点,但他们共同包含的一个概念就是,每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在形成其特有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而“中介语”这一名称能够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与另外两个名称相比它较为中性,更主要的是包含了以下两个含义, (1)表明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处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状态。
(2)体现了学习者语言变化速度的不规则,即语言的不稳定性。
(3)以“语言”为中心,这明确地显示了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在本质上是受规则限制的,是一种具有充分交际功能的语言系统(Sridhar1981)。
二、中介语的特点
(一)渗透性(permeable)
美国学者Adjemian(1976)提出了可渗透性(permeability)的观点。
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渗透性。
中介语与其他语言的区别仅在于渗透性的程度不同而已。
中介语的可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包括母语规则对中介语的渗透和目的语规则泛化时对中介语的渗透。
母语的渗透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借助母语规则套用目的语规则为特征。
目的语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的滥用和泛化为特征。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之所以具有可渗透性的特点,是因为中介语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任何进展
阶段都不是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这是一个新知识对原有知识不断渗透并不断修正中介语错误的开放系统。
中介语就是在不断被输入新的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完善、丰富、逐步接近目的语。
(二)动态性(dynamic)
中介语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但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个阶段,而是学习者借助“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的手段,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过渡阶段的系统来接受关于目的语的新的规则,不断地做出有关目的语的假设并证实自己,并逐步地修正这临时的中介语系统以适应目的语规则。
中介语正是在不断修正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系统靠拢。
这种动态性也体现了中介语内在的不稳定性和接受变化的倾向。
(三)系统性(systematic)
Ellis认为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规则的运用是可预测的。
中介语同其他的自然语言一样,具有人类语言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同样由一系列规则组成,自成体系。
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与目的语系统有差距,但学习者目的语使用中的这些中介语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则,不是任意的。
其语言行为受中介语系统支配的,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似。
这种系统性构成了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与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要适当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就以目的语的标准要求学生,希望学生在语音、语法、词
汇等方面都与目的语一致。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生的外语是介于其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
它的发展、变化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应根据这些规律看待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判断他们的语言变异有哪些是自由的、任意的,哪些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教师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过程。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教学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影响他们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应提供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形式。
教学内容应有趣味性,练习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中介语的健康发展。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应使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使用好学习策略。
健康、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敢于面对错误。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交流,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
在课外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参考书目】
1.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认知发生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9.
2.辛春雷.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9.
3.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王建勤.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