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战伤自救互救的基本原则

战伤自救互救的基本原则

战伤自救互救的基本原则一、前言在战争中,士兵们常常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战伤自救和互救是每个士兵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文旨在介绍战伤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原则,帮助士兵们在战场上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同袍。

二、战伤自救的基本原则1. 保持冷静当士兵受到伤害时,首先要保持冷静。

不要惊慌失措,否则会影响判断力和行动能力。

要尽可能地控制情绪,避免出现过度紧张或恐慌的情况。

2. 停止流血止血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伤口不大,可以用手指捏住伤口两侧的血管,并用纱布或绷带包扎住伤口。

如果伤口很大或者流血量很多,需要用紧急止血带进行止血。

3. 保护受伤部位受伤部位需要得到及时的保护。

如果是手臂或腿部受伤,可以用木棒或其他物品进行固定;如果是头部或脊柱受伤,需要保持静止状态,避免翻身或移动。

4. 确保通畅呼吸如果受伤的是胸部或腹部,需要确保通畅呼吸。

可以采用侧卧位或半坐位的方式进行呼吸。

5. 保持体温在战场上,受伤后往往会出现身体失温的情况。

要及时用毛毯、衣服等物品保暖,避免出现低体温症。

6. 寻求救援在自救措施采取完毕后,需要尽快寻求救援。

可以通过无线电、手信等方式向同袍发出求救信号,并告知自己的位置和伤情。

三、战伤互救的基本原则1. 优先处理重伤员在战场上,重伤员需要得到优先处理。

因为重伤员生命垂危,需要及时得到抢救。

2. 分清轻重缓急在互救过程中,需要分清轻重缓急。

对于一些轻微的伤者,可以先行自救,并协助其他同袍进行互救;对于一些严重的伤者,则需要尽快进行抢救。

3. 合理分工在互救过程中,需要合理分工。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协助其他同袍进行互救。

在分工时,需要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

4. 保证安全在互救过程中,需要保证安全。

要注意避开爆炸、枪击等危险区域,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5. 保持沟通在互救过程中,要保持沟通。

要及时向同袍传递信息,并与指挥员保持联系,及时汇报伤情和求援情况。

四、总结战伤自救和互救是每个士兵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自救互救训练计划

自救互救训练计划
大队全体官兵
第一专题:历史使命教育。
1、国家安全形势对武警部队的要求。
2、武警部队肩负的历史使命。
3、树立常备不懈的战备观念。
使参训人员认清肩负使命,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牢固树立常备不懈的战备观念,增强履行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各中队会议室


学习自救互救基础理论
大队全体官兵
第二专题:自救互就基础理论:
一大队自救互救训练计划
指导
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部队自救互救就能力,树立“以练为战”思想,达到“拉得出、上得去、展得开、救得下”的卫勤保障水平,落实支队、大队两级党委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好部队自救互救训练工作,参照《教程》有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的完成此任务。
时间
阶段
参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员
内容
目的
地点


政治思想教育
1、自救互救的内容及救治原则。
2、“五大”技术内容
3、不同任务环境如何开展自救互就。
使参训人员掌握基本的概念、指导原则,把握自救互救的特点、要求,掌握“五大”技术要领。
各中队会议室


学习技能
大队全体官兵
第三专题:“五大”技术实地模拟教学。
使参训人员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操作。
各中队训练场


考评、检查
大队全体官兵
综合演练或按上级指定项目进行。
检验训练效果,提高学习水平,掌握实际经验与技能。
各中队训练场
武警一支队一大队卫生所

军校学员战场救护训练的现状与对策

军校学员战场救护训练的现状与对策
3.2组织训练的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作训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缺乏联系,训练计划由作训部门负责制定,但训练准备和时间、内容、人员、质量的落实由卫生部门负责,协调不够很容易导致偏训、漏训。其次是训练器材缺乏,由于自救互救训练器材消耗量大,三角巾、止血带、夹板等训练器材数量较少,难以全面展开,影响学员训练效果。
2.结果
五项战场救护技术经培训后掌握情况调查显示,有112(23.53%)人能完全掌握五项战场救护技术,38人(6.9%)对五项技术均未能全部掌握。单项掌握情况如下:包扎304人,占63.87%,止血316人占66.38%,固定245人占51.47%,搬运168人占35.29%,,通气术98人占20.59%。
4.3针对训练器材少的特点,可集中院校门诊部的医生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自救互救指导和训练,在全学员队基本掌握动作前提的基础上,将器材下发至区队、班,以便学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1]杨顺秋、李若惠、张静等部队战时自己互救于平时训练的调查研究[J]。西南国防医学,2004,14(6):667
学员对学习自救互救技术知识的态度及培训现状476名学员中有435人(91.39%)认为有必要学习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但只有112人(23.53%)配发了自救互救教材,248人(52.1%)参加过原单位的自救互救培训。
3.存在主要问题
3.1训练制度落实不完善
1992年9月,战场救护被列入三总部颁发的《全军健康教育方案(试行)》中规定的四大教育中的继续教育主要训练内容之一。各基层组织根据方案规定将战救技能训练包含在共同训练科目中,每年应安排不少于20h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包括战场救护、意外伤害的处置等。但各目前学员队组织施训时间较短,重视各自专业技能训练,战场救护训练时间被压缩。战场救护训练组织实施平战结合不够。

部队自救互救训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部队自救互救训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普遍低于对军事训练的认识 。在平时训练中无论 负责巡 回指导各营连训练,纠改错误动作 ,提高训
是 军官 ,还 是士兵 ,不 少人都 觉得 自救互 救训 练平 练质量 。基 层连 队 要 成立 以副 连 长 、班排 长 和 班
时 没有多 大用处 ,久 而久之 ,导致 了只重 视抓 军事 卫生战士等组成的 自救互救训练小组 ,在 自己熟
1.1思想认识 不 够 ,影 响 了 自救 互救 训 练 的积 极 兵 野外生 存能 力 的一项重 要 内容 ,纳 入议 事 日程 。 性 和 自觉性 虽 然各 级领导 都知 道 自救 互救 是生 师 、旅 、团各级 卫生 机构要 抽 调 由军 医 1—2名 、卫
成 和巩 固战斗力 的重 要训 练 内容 ,但 由于部 队长 生员 2—3名组成的 自救互救训练指导小组 ,具体 时间处于和平时期 ,对 自救互救训练 的认识程度 承担营连一级 自救互救训练骨干的培训任务 ,并
1.3训 练保 障到 位 不 够 ,影 响 了 自救 互救 训 练 的 既是军 事斗 争准 备 的 需要 ,又是 应 对 突 发公 共 事
操 作性和 实效性 按 规 定 ,官 兵 自救 互 救训 练所 件和各 种 意外情 况 的 实 际需 要 ,从 而 充 分 调 动官 需物 资器 材均应 由作 训 部 门拨 经 费 购买 解 决 ,三 兵搞好 自救 互救 训 练 的 自觉 性 和 积极 性 ,使 官兵
· 176 ·
部 队 自救互 救训 练 存在 的 问题 和对 策
《沈阳部队医药》 2 背
袁明清 和军平
关键词 军事训练 自救 互救
2005年 至 今 ,我 们依 据 《陆 军军 事 训 练 与 考 练质 量不 高 、动作 要 领掌握 不全 的 问题十分 普遍 。

浅谈如何在灭火救援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自防自救能力

浅谈如何在灭火救援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自防自救能力

浅谈如何在灭火救援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自防自救能力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消防救援职能不断拓展,“全灾种、大应急”职责要求是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但在履行这些使命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危险情况,如建筑物坍塌、化学危险品的爆炸、有毒气体的泄漏、可燃液体、气体的泄漏和流淌等,这些都是造成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

作者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加强灭火救援中的安全管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的自防自救能力,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

一、灭火救援过程中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一)防护措施落实的不到位。

消防救援队伍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单兵的防护装备是决定伤亡指数的重要标准。

防护装备是确保消防指战员人身安全的重要装备,要切实的作好防护装备的数量及质量保证。

有些指战员对于一些消防专业防护技能的培训掌握的不到位,对登高作业、破拆作业、有毒气体、液体的泄露等灭火救援现场的防护安全知识掌握的不够,导致摔伤、烫伤、中毒、划伤等现象的出现。

(二)灭火救援现场的情况掌握不够。

首先是灭火救援现场的侦察不到位,不够细致,有疏漏的地方。

火灾现场侦察的经验不足,对于火场侦察的实际目的认识不到位,常常不注重火场侦察的实际效果。

二是指挥员对于火场的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火灾现场的火灾危险性。

有的指挥员火情侦察意识淡薄,认为侦察工作对战斗成败影响不大,即使进行侦察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有的指挥员到场后,受现场紧张形势感染,救人、灭火心切,未进行侦察就立即展开灭火战斗,上述行动在灭火救援中往往会造成消防员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组织指挥不到位。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贯穿于从接警出动到战斗结束的全过程,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火灾扑救和救援行动的成败。

纵观当前各类火灾的扑救战例,很多伤亡事故大都与灭火救援的组织指挥是否合理有关。

从各种战例分析,灾害现场的组织指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指挥员对火灾现场危险性的判断能力不够强。

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心得体会

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心得体会

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心得体会在部队战伤救护训练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演习,我深刻理解到了战场上战伤救护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下面是我在训练中的心得和体会。

一、战伤救护的重要性战场上战伤救护是保障作战人员生命安全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环节。

在紧急情况下,救护人员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伤情,做出适当的处理和处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痛苦。

在部队战伤救护训练中,我们学习了各类伤情的处理方法,防止二次伤害,提高了救护效率和生存率。

二、战伤救护训练的技术与方法1. 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是战场上最常用的急救方法之一。

通过按压和人工呼吸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训练中,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按压位置、力度和频率,以及合理的人工呼吸方法。

这项训练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2. 创面处理创面处理是战场上常见的伤情。

训练中,我们学习了清洁、止血和包扎创面的方法。

这些技能的掌握对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训练,我们提高了判断伤情和处理创伤的能力。

3. 骨折固定骨折是战斗中常见的伤情之一。

在训练中,我们学习了正确的骨折固定方法,如夹板固定和悬吊固定。

这些方法的掌握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避免进一步损伤,并为后续的治疗做好准备。

4. 出血控制战斗中大量失血是危及生命的情况之一。

在战伤救护训练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程度的出血控制方法,包括直接压迫、提升伤肢和使用止血带等。

这些方法的正确应用能够迅速止血,有效挽救生命。

三、战伤救护训练的困难与挑战战伤救护训练并不容易,其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战场环境恶劣,处置战伤需要在弹片飞溅、枪炮轰击等极其危险的条件下进行。

其次,伤情繁多,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最后,救护人员在训练中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专注,以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战伤救护训练的反思与改进在战伤救护训练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应该加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对各种伤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部队自救互救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部队自救互救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工 作 的 重 要 内 容 1 自救 互 牧 在 作 战 卫 勤 保 障 中 的 意 义 1 1 自救 互 救 曾 在 我 军 以 往 战 争 中 发 挥 了 重 要 .
诈用
年还 为连 队培训 20o名 急救骨干 。未来 登 岛作战 o
中. 勤保 障面 临 部队 高 度分 散 、 卫 分批 编波 航渡 、 换 乘抢 滩 登岛 、 背水 攻坚 战 . 以及 伤 员发 生 率高 、 生 卫
挥 自动 化 、 型 医疗 方 舱 、 程 诊 疗 系 统 等 一 些 新 型 新 远
从笔 者 了解的情况 看 . 目前 大部 分基层 部队 , 对
自救 互 救 训 练 内 容 , 本 上 局 限 于 新 兵 基 础 训 练 的 基
十几个小 时 , 练时 问 少 , 受其 他 一些 条件 影 响 . 训 再
未 来 高 技 术 条 件 下 . 岛 作 战 卫 勤 保 障 要 真 正 登
且 能适应 化学 战剂损 伤的救治要 求 。急救技 术 占士
兵 技术合 格 一般考 核内容 的 2 。 军连 队不编 配 0 英 卫 生 员 . 求所 有 士兵 接受 为期 l 的 自救互 救训 要 喇 练 并进行 严格考 核 此外 , 陆军 医疗 团训 练 中心 , 每
维普资讯
2 6
园骑 卫 生 论坛 2 0 0 2年 第 1 卷 第 1期 1
部 队 自救 互 救训 练 中的 问题 及 对 策 探讨
贾旭 宏 f 解放军 504 6】 部趴 舌 部卫生科 , 勤 山西忻州 0 I j 3( 、 ∞
关键词 部矾 ; 自救 互 救 ; 练 训
军 事 训 练 内 容 , 对 自救 互 教 训 练 , 而 不少 人 觉 得 平 时

做好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方法

做好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方法
3 2 察看 伤情是 关键 由于伤 员 衣 着 较 多 , 寒 . 严
练计划 , 协同训练、 卫勤 、 宣传等多部门, 确保训练
落 到实 处 。
1 3培养教 学骨干 为保证 自 . 救互救训练能保质 保量 地 完成 , 行 骨 干 培 养 分 部 走方 法 。先 由 医 实
院专 业 人 员 制定 教 案 , 成 示 教 , 对新 兵 班 长 、 完 再 骨 干卫 生 员 进 行 单 独 教 学 。先 培 养 优 秀 骨 干力

人员 深入 基层 , 到 “ 同 ” 做 五 。第 一 时 间 掌握 新 训 进展 , 了解 官 兵 需求 , 针对 不 同层 次 的训 练 对 象 , 因材施 教 , 牢组 训基 础 。同 时 , 过对 自救 互救 打 通 训 练 的看 、 、 、 查 问 考等方 法 , 时查 找训 练 中存 在 及
目的研 训 、 训 , 到 了较 好 成 效 , 把 我们 的做 组 收 现 法报 告如 下 。
1 加强 组 织领导 , 好训 前准 备 做
案, 进行 巡 回教学 、 范 , 证 每 名官 兵都 能 在 同 示 保

标 准下进 行 学 习 、 组训 。此外 , 还不 定 时进行 巡
回指 导 , 入 训 练场 指 导 官兵 后续 训 练 , 深 保证 教 、 训 一 致 , 广大 官 兵进 一 步 熟 悉 和 掌握 自救 互救 使 基 本 理论 和基本 操作 , 打牢 官 兵普训基 础 。 2 3考评 竞 赛跟 踪 组 织 官 兵 进 行 自救 互 救 比 . 武、 评, 考 聘请 专家 现 场 指导 , 过 板报 、 通 广播 、 网
《 部医》 篙 ; 沈 队药 阳 膂

3 9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搞好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思考
田 竞,李秀岩,武迎春,王 刚,宋永胜
[关键词] 自救互救;训练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736(2012)08-0710-02
自救互救既是战(现)场救治工作的起点,又是赢得救治时间、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

无论是战场还是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救援的现场,具备良好自救互救能力的官兵,对于及时抢救伤员、防止伤情加重、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等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就自救互救训练有关问题思考如下。

1 自救互救训练的现状
1.1 重视程度不够[1] 我军历来重视战伤救护工作,1992年将其列入《全军健康教育方案(试行)》,2007年颁布的《军事训练大纲》更是将其扩展为10项救治技术。

但从目前情况,有少数部队对自救互救训练不够重视,个别单位卫生科目的训练,甚至组织观看一场录像就算完成。

1.2 教辅材料缺乏 目前,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训练主要以《陆军军事训练大纲》和《战伤救治规则》为依据,具体操作参照《新兵训练教材》和《战伤自救互救手册》进行。

但后两者内容基本相似,缺乏对关键知识点和救治原则的详细说明,加之教材的编写与临床工作实际存在延迟甚至脱节的情况,相关教材未能实现同步,而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5年来已更新了2次。

1.3 训练器材不足[2-3] 据调查,基层部队有的单位存在训练器材不足问题。

如某团仅有夹板、止血带10余块(条),三角巾100余个。

对3个团官兵的调查结果显示,除军医和卫生员外,所有官兵虽了解现场心肺复苏的技术知识,但均没有在模拟人上操作过。

1.4 相关研究较少 我军目前尚无自救互救训练专职研究机构和人员,教材多是由其他领域的专家根据以往版本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编写修订的。

检索近年相关文献发现,文章以综述为主,论著及理论研究较少;
作者单位:110840 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田 竞);辽宁沈阳,沈阳军区司令部门诊部(李秀岩,王 刚);内蒙古赤峰,65667部队卫生队(武迎春);辽宁沈阳,武警沈阳指挥学院门诊部(宋永胜)
以研究外军为主,自身及实际研究罕见。

2 搞好自救互救训练的建议
2.1 开展“战斗力再生”研究 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的形成过程,而自救互救训练则是战斗力的再生过程。

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直至战区总医院的相关人员进行“战斗力再生”的研究,以便为更好地开展自救互救训练提供理论保障。

2.2 完善考核和评估体系 我军卫生科目训练目前尚无统一的考评标准和体系,以“谁教谁考”为主。

这种方法只能判定官兵是否进行过自救互救训练,无法判定是否确实具备战场或现场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建议借鉴外军以学时方法设置、考核以网上理论答题与实际操作相结合[5]的做法。

2.3 与地方机构联合培训 为提高民众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能力,目前各省市红十字会均常设有机构从事现场急救技术的普及工作,其培训内容中的绝大部分与我军自救互救训练内容一致。

因此,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部队,可利用地方的训练资源进行自救互救训练,这样既可在保证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节约教学资源,又可让官兵对社会救援和战伤救护同步掌握。

2.4 修改调整技术标准
2.4.1 修改部分项目 (1)战(现)场心肺复苏技术要领。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对现场心肺复苏顺序作了重要修改,由原来的ABC,即先通畅气道、再人工呼吸、最后胸外心脏按压更改为现在的CAB,即先胸外心脏按压、再通畅气道、最后人工呼吸。

(2)胸外心脏按压频率。

由每分钟100次左右变更为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按压深度由4~5cm改为至少5cm,按压过程中须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同时避免过度通气。

2.4.2 调整部分技术 (1)胸外心脏按压的定位方式。

建议由现在的“胸骨中下1/3处”改为“成人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胸骨1/2处)”。

(2)头部帽式包扎法。

因其操作简单而较为常用,临床上已用体积小、重量轻且便于携带的“尼龙网套”替代,可在保留原技术的同
时,引入尼龙网套法包扎。

(3)手、足三角巾包扎。

建议在指(趾)间添加衬垫。

2.4.3 取消部分项目 (1)心前区拳击术。

心前区拳击术限于在心跳骤停1min之内实施,时间过长则效果不佳,而且拳击的力度非专业人员很难把握[4-5]。

(2)航空帽式包扎法。

目前临床及现场已极少应用,建议取消。

(3)单眼包扎法。

眼部外伤包扎时,为避免健侧眼球转动时带动伤侧眼球而造成伤眼的进一步损伤,常要求包扎双眼,单眼包扎法应用极其有限,建议取消。

(4)锁骨骨折的固定。

鉴于锁骨骨折分型复杂,包括三角巾、毛巾及夹板固定方法,并非所有锁骨骨折类型均适用,且该方法固定效果不确定,伤员姿势痛苦大于骨折痛苦。

建议战(现)场仅进行三角巾悬吊,进一步的固定留待专科治疗时进行。

2.4.4 增加相关技术 (1)颈椎骨折伤员平行搬运伤员时增加“头肩锁”固定方法;(2)颈椎骨折伤员翻身时增加改良“肩锁”固定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姜 敏.加强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2,55(1):67.
[2]周 宏,余国强,曾 明,等.某部自救互救训练的做法[J].人民军医,2007,50(7):44.
[3]杜 柏,刘月英.搞好战伤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建议[J].人民军医,2007,50(11):669.
[4]McCarthy M.US military revamps combat medic training and care[J].Lancet,2003,361(9356):494-495.
[5]Surawicz B,Childers R,Deal BJ,et al.AHA/ACCF/HR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PartⅢ: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isturbances[J].Circulat-ion,2009,119(10):e235-e240.
(收稿:2012-03-10 修回:2012-04-20 编校:杨永岐
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

·短篇个案·
炎琥宁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
李 永,张宇浩,陈晓华,王中棒,宋春生
[关键词] 炎琥宁;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9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9736(2012)08-0711-01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1岁。

因鼻塞、头痛、伴全身无力1天到当地卫生室就诊,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给予炎琥宁80mg、地塞米松4mg、利巴韦林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滴注完毕后感觉喉咙肿胀,呼吸困难,腹部隐痛,8h后送我卫生队就诊。

查体:体温36.8℃,心率72/min,血压95/60mmHg;疼痛反射、跖反射正常,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轻度昏迷,皮肤苍白,全身无皮疹。

考虑炎琥宁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迅速给
作者单位:064100 河北玉田,66029部队玉田营区中心卫生所(李 永,张宇浩,陈晓华,王中棒);天津蓟县,66021部队卫生队(宋春生)
予吸氧,盐酸肾上腺素0.5mg肌内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地塞米松5mg入壶。

10min后上述症状好转。

查体:体温36.3℃,血压124/70mmHg,心率74/min。

改用维生素C2.0g、维生素B6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h后基本恢复正常。

2 讨 论
注射用炎琥宁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提取物穿心内酯,具有解热、镇静、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作用,临床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其不良反应:(1)瘙痒、斑丘疹,呼吸困难、水肿、过敏性休克,多在首次用药时出现;(2)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肝功能损害;(3)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紫癜;(4)寒战、高热,头晕、胸闷、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

本例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药物过敏史,炎琥宁静脉滴注后数小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给予抗休克及抗过敏治疗,症状迅速缓解,符合炎琥宁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诊断。

鉴于上述情况,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使用炎琥宁等中药注射剂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用药前仔细检查药液是否有浑浊或沉淀,静脉滴注初期速度宜慢,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并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置。

(收稿:2012-03-05 修回:2012-05-10 编校:杨永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