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7集

一:大自然的馈赠云南香格里拉松茸江浙一带:油焖冬笋浙江遂昌县竹林:毛竹。
冬笋藏在土层下面广西柳州竹林:大头甜竹,6月中旬到9月中旬采竹笋,夏天生的鞭笋,制作柳州酸笋的原料。
广西菜:黄豆酸笋小黄鱼柳州:螺蛳粉(酸笋是最重要的辅料)江浙菜:腌笃鲜(鲜肉冬笋一起炒,加入汤煮)调味料: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盐井——诺邓盐制作血肠腊一周就可享用搭建土灶——熬盐3年以上的诺邓火腿可以生吃,靠近骨头的部位是最好的。
——诺邓家常菜:莴笋炒火腿云龙县:挑选猪——冬至到大寒制造火腿的最佳时间——腌一个多月,然后吊火腿炒饭湖北嘉鱼县——珍湖,10月湖水水位下降,湖底淤泥中莲藕——湖泊中高产的蔬菜,高淀粉莲藕炖排骨——排骨炖一个小时,放入藕,大火炖至开水暴涨,小火半小时吉林查干湖冬天——捕鱼——渔网是6寸的网眼,只能网到五年以上的大鱼北京的餐厅:鱼头泡饼——大锅,高汤煮炖鱼头,25分钟,烙饼要刚烙好垮炖杂鱼:东北大酱调味广西京族三岛——高跷捕鱼海南三亚市——狼鱼马鲛鱼南海——海螺用盐水煮熟“中国人离不开吃: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
这是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的缘故。
”二:主食的故事陕西襄汾县:面食石磨盘一样面食百样吃寿宴花膜陕西绥德县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黑龙江小麦馒头稻米贵州黎平县和仓储藏没有脱壳的稻谷米粉广州沙河沙河粉干炒牛河猛火快炒秦岭淮河划分南稻北面西安肉夹馍子白吉馍和腊汁肉泡馍兰州牛肉面正宗牛肉拉面的特征: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和面时加入蓬灰水,使面团更有弹性,广州广东市喜欢细面,竹升面:云吞捞面:鸭蛋和面——毛竹压面——做成细面——配上猪骨,大地鱼,虾仔等熬制三个小时的汤中原人:擀面杖长寿面——长而瘦——生日主食陕西岐山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嘉兴肉粽子宁波年糕(团子)艾草松花粉北京春节焖面水饺三:转化的灵感豆腐球(自然发酵)——炭火烧烤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云南石屏县豆腐安徽寿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奶茶奶豆腐各种奶食几乎成为草原主食云南大理奶团浙江天台山寺庙中安徽休宁县毛豆腐(浓密的绒毛)酒黄酒糖四: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完整word版)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XX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XXXX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XX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完整文案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 kǔn bǎng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一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栋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一一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本集导入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本集旁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推荐】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影评1200字左右-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影评1200字左右篇一:舌尖上的中国作业(附答案)《舌尖上的中国》观后作业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1.自然的馈赠一共谈了几种食材?哪几种?2.如何理解理解最高档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法这句话?3.如何看待人们在挖取松茸和竹笋后一定要掩埋好挖坑这一行为?4.如何看待大自然的馈赠与人们的索取之间的关系?第2集《主食的故事》1. 你的主食是什么?你印象中我国有哪些主食?2. 谷物加工有多长时间的历史?什么时候划分出南稻北麦的格局?3. 黄馍馍的制作步骤?4. 主食加工的过程如此复杂多样,让你对我们的祖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结合片中一个具体的主食制作过程来谈。
第3集转化的灵感1.传说豆腐是由发明的;2.无论是做豆腐还是酿酒都需要添加一种“灵魂”之物才能完成转化,这种灵魂之物分别是和;3.最初人们将豆子做成豆腐的原因是什么?4.从豆腐的身上你能想到哪些做人的道理?第4集《时间的味道》1.就是出生于此地,并著有长篇小说。
2. 徽商故里和徽文化发祥地是3. 三阳南货店是上海老辈人个个都晓得的商店,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买到。
在某种意义上,像“三阳”这样遍布上海的南货店,其实就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座座纪念馆。
4.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如何理解这句话?第一季:第五集《厨房的秘密》1、城市大多类似,从美食上区分城市的一个标准是什么?2、湖南人的口味,如同戏。
有什么特点?3、最能代表心手合一的刀法的一道菜是:4、葵花大斩肉又叫:。
使用的是什么刀法?5、“香”这种味道,是由什么产生的?6、刀工对年龄有着苛刻的要求,不过一位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
7、中国菜,从来都不以单纯的成熟作为标准。
除了食材,最重要的就是烹饪。
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 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 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西芹藕丁炒松茸
芝士奶油焗松茸馄饨
烤松茸
松茸鹧鸪汤
冬笋-----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 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 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 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 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 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 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 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油焖冬笋 冬笋肉丁
冬笋红烧肉 雪菜冬笋豆腐汤
诺邓井盐-----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 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 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舌尖上的中国
自然的馈赠
松茸-----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人们寻找着一种精灵 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 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炳辉天人和谐感恩馈赠
——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
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本集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将镜头瞄准初始状态的生物,在大自然最原始的感召之下,天地山水湖海赋予了人类最终极的美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传统中国的美食文化。
广袤的国土为我们的美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原材料,勤劳的中国人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自然的馈赠给了人们味蕾的享受,让人们生存,同时,人们也温柔的对待大自然,“猎杀不绝”,片中所展示出来的人与自然的一来一往,透露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从另一层面《自然的馈赠》又升华到感恩这一主题;片中一直强调馈赠,几乎讲到每一种食材都会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许是在提示我们要学会感恩。
该片采用横向的结构方式,真实的记录了各种食材的获取过程。
选取了位于中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内的食材进行逐个介绍;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岛,可谓是走遍中国的江南塞北,当看到那些属于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倍感亲切,难掩激动,进而激发内心的思乡情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中华饮食文化更加复员辽阔。
真实性,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片中在介绍每一个美食的同时都重点介绍了一个人,真实性就更能体现出来了。
寻找松茸的卓玛母女,老包的笋林,制作诺顿火腿的黄树江父子等,有了真实的人物、地点、事件,使得整个片子的事实更加有可信度。
细节描写对于纪录片是极为重要的,细节描写不仅能打动观众,夹带深意的细节描写更是会将纪录片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然的馈赠》中对于细节的描写可说是精到了极致,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制作诺邓盐,用到了一种传统的竹筒器具,纪录片对于这个不起眼的器具却用了特写将其突出,而纪录片着意呈现的父亲老黄和儿子树江一起制作诺邓火腿,树江尽管跟着父亲学了很多年,制作的诺邓火腿却仍然赶不上父亲的细节,更是有无限深意。
在画面构图上考究、细腻。
色彩艳丽仿佛可以闻到食材的味道。
景别与构图让镜头在保持记录功能的同时兼具了更多的美学意义。
精美的构图和流畅的动作贯穿全篇将食物拍摄得千娇百媚,潜移默化的推动叙事。
镜头干净、纯粹,虚实有度,将表达变得格外生动。
取景拍摄亦拍得出国画的意境。
特写镜头,勾起无限遐想。
的运用。
影片中总是以特写来表达食物的诱人。
在酥油炸松茸这道美食中,整个做法一直是用特写来拍摄做的过程,例如松茸从最原始的状态到用刀切片再到和酥油融为一体的酥脆感,都是由特写这个以突出为主的镜头来完成,更能表达食物的美感。
同样的拍摄手法还有黄豆酸笋小黄鱼、火腿炒饭、鱼头泡饼等等。
同时,在开始解说一种美食之前,它总是用一个大远景拍出当地的的景色,就像是香格里拉的迪庆村和湖北的嘉鱼县等。
然后用跟拍的镜头来展现如何获取食材的辛苦,表达食物的可贵性,抖动的镜头更能凸显纪录片的真实感。
在每一个食材被获取的时候,都是用跟拍的手法带领着观众见识它被获取的全过程。
镜头跟着纪录片中的人物,让观众和他一起去采摘,去腌制,让观众身临其境。
解说词简练而有力量,凸显画面的内涵,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思考。
在跟随者去冰湖捕鱼的场景中,漆黑的画面只有马灯有一丝光亮。
“要知道现在脚下已经不是陆地,而是冰面,赶车的冰面有裂缝,人和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丢掉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这段短小精悍的解说词充分的表现了前往捕鱼路上的危险性,寥寥数语就凸显了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性。
因为自然,人类繁衍生息,也因为自然,我们得到美味。
朴实的劳作者对待自然的馈赠,而我们从这些勤劳智慧的劳作者身上,也许就是我们亲人的身上,更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片子的最后,出现劳作者平实、朴素、自然、幸福的笑,他们敬畏自然,这群大自然厚爱的人们,也将得到属于他们的最厚重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