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计算结果图示说明

合集下载

PKPM配筋结果绘制施工图详解

PKPM配筋结果绘制施工图详解

第四章施工图的绘制作为结构工程师,施工图就是我们的思想的表达,为了正确表达我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画出良好的施工图那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节板钢筋图的绘制板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

单向板指两边支承或四边支承时长宽比>2。

双向板指四边支承时长宽比<2。

单向板的配筋计算只需计算短跨方向的底筋,长跨方向的底筋和四边的负筋按构造要求,负筋长度从梁边到板内的长度取短净跨的1/4。

双向板的配筋计算需计算两个方向的底筋和四边负筋,负筋长度从梁边到板内的长度取短净跨的1/4。

第二节梁钢筋图的绘制图中代表钢筋配筋如上(此图涉及的平法表示见03G101-1图集)1、梁下部纵筋面积(418)=10.182cm >9.02cm 2、梁上部左端纵筋面积(420)=12.572cm ≈132cm 3、梁上部右端纵筋面积(420)=10.182cm >112cm 4、梁加密区一个间距范围内箍筋面积(双肢箍8@100)=1.012cm >0.52cm 5、梁非加密区一个间距范围内箍筋面积(双肢箍8@200)=0.52cm ≈0.52cm6、考虑梁高≥450㎜在梁侧面配构造钢筋4127、上下纵筋之间的距离要≤200㎜注意:取某轴线上所有梁归为一类b≥350采用四肢箍h≥450加腰筋;框架梁截面高度一般>400,规范规定梁箍筋间距大于梁截面高度的1/4,如果截面高度小于400,则箍筋最小间距得<100,【特别注意】那么如何进行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转换。

已知:假定在SATWE上显示的结果为GAsv-Asv0,即加密区的箍筋面积为Asv,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为Asv0,在SA TWE中输入的箍筋间距为100。

加密区箍筋:梁通常采用的是n肢箍,选用单肢箍的面积为A的箍筋,则双肢箍的面积为nA。

如果nA>Asv,则可以选用这种钢筋。

非加密区箍筋:换算成间距为200的箍筋,nAx100/200,n是因为选择n肢箍。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3. 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 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 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 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 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 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 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外圈结 构刚度、增设抗震墙、增加外围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
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 1.5
Y 方向相同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 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注: 先软件允许同时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SATWE2010 用户手册第六章第一 节十、十一)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 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 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 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 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 9,抗震计算时,宜考 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 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 楼数的 9 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执行,振型数是否足 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耦联] 取 3 的倍数,且≤3 倍层数,[非耦联]取≤层数,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0%)

PKPM计算结果数据SQLite化数据表及字段说明

PKPM计算结果数据SQLite化数据表及字段说明

PKPM计算结果数据SQLite表达说明修订说明:2020.02.25新增:层间梁、梁加腋、层间板、组合楼盖、板加腋、工业设备类型、工业设备布置、消能器、自定义工况、吊车资料、吊车布置修改:梁布置、柱布置、斜杆布置、墙布置、楼板布置,可以实现用户更新2020.03.03:新增:层间梁、梁加腋、层间板、组合楼盖、板加腋、工业设备类型、工业设备布置、消能器、自定义工况、吊车资料、吊车布置修改:梁布置、柱布置、斜杆布置、墙布置、楼板布置,可以实现用户更新2020.03.16调整表和说明的顺序,增加单位制和SQLite字段类型说明2020.03.25:增加自然层参数表,层塔属性中的自然层参数2020.3.31 增加了混凝土、钢筋、钢材型号等说明;2020.04.01完善了多塔定义、层塔属性、遮挡定义表格和说明1总则1.1单位制1.2默认规则1)同层之间的构件编号按构件顺序排列,且唯一。

不同层之间的构件编号可以重复。

构件的ID号为全局编号,模型中的构件的ID号具有唯一性。

2)构件的偏轴距离按照局部坐标系下正向为正值,负向为负值。

3)构件的HDiff1为构件定位线的起点,HDiff2为定位线的终点。

起点和终点的确定规则为:水平构件左为起点,右为终点。

垂直构件下为起点,上为终点。

4)如无特殊说明,负数代表该数据是通过工程参数或楼层参数由软件自动判断得到的属性,正数则是由用户手工指定过的属性,各表字段值含义均指绝对值的含义。

1.3SQLite字段类型说明各数据表的定义中,每一列为同一字段,每个表格都有一个主键字段,主键字段值可相同。

表格优先设定了字段的数据类型,但注意SQLite 使用一个更普遍的动态类型系统,字段值的数据类型与值本身是相关的,而不是与它的容器相关。

在我们定义的各个数据表中,除可变类型以外,在 SQLite 数据库中的值都具有以下字段类型之一:1.4混凝土类别<TODO>混凝土类别各模块未统一混凝土标号在本标准中可用数字表示,各数据表中涉及到混凝土标号的内容,应采用混凝土强度对应的标号表示,并符合表1.4.1的规定。

pkpm计算结果判断与分析

pkpm计算结果判断与分析
5 0.1718 85.00 1.00 ( 0.01+0.99 ) 0.00
6 0.1355 5.03 0.05 ( 0.05+0.00 ) 0.95
7 0.0994 177.15 0.97 ( 0.97+0.00 ) 0.03
8 0.0849 87.63 1.00 ( 0.00+1.00 ) 0.00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耦联]取3的倍数,且≤3倍层数,[非耦联]取≤层数,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0%)
名词释义: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高规》JGJ3-2010中第3.4.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JGJ3-2010的第3.7.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 筒中筒,剪力墙1/1000 框支层 1/1000《抗规》GB50011-2010中第3.4.4条第1款第一条:“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高规》JGJ3-2010中第3.4.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JGJ3-2010的第3.7.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抗规》GB50011-2010中第3.4.4条第1款第一条:“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

PKPM计算结果图示说明

PKPM计算结果图示说明
式。
2021/10/10
9
9刚支撑
• R1----表示支撑正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1/f。 • R2----表示支撑X向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2/f。 • R3----表示支撑Y向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3/f。
2021/10/10
10
10墙-柱
的竖向分布筋面积(cm)。 • H----为分布筋标志。
2021/10/10
11
11墙-梁
• Asu1-Asu2-Asu3-----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 • Asd1-Asd2-Asd3-----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 • Asv----为梁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扭剪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 • Asv0----为梁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扭剪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 • Ast、Ast1----为梁受扭纵筋面积和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的面
• G----为箍筋标志。
• 注:柱全截面配筋面积As=2(Asx+Asy)-4Asc。
2021/10/10
4
4圆形混凝土柱
• As----为圆柱全截面配筋面积。
• Asvj、Asv、Asv0----按等面积矩形截面计算箍筋,分别为柱节点域、 加密区、非加密区箍筋面积(cm)。若该柱为剪力墙的边框柱,而且是构 造配筋控制,则程序取As、Asv均为0。
2021/10/10
7
7圆钢管混凝土柱
• R1----表示轴力设计值与其承载力的比值。小于1.0满足规范要求。 • [这个计算内容说明,圆管混凝土柱不能用于偏压]
2021/10/10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PKPM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PKPM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高规》JGJ3-2010 中第3.4.5 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 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 倍;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www.51设计.com,长期代做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高规》JGJ3-2010 的第3.7.3 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 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 u/h 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 u/h 限值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 筒中筒,剪力墙1/1000 框支层1/1000 《抗规》GB50011-2010中第3.4.4 条第1 款第一条:“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名词释义:(1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 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 隔墙, 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矩形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柱
• Asx、Asy----分别为柱B边和H边的配筋面积,含角筋(cm)。 • Asvj、Asv、Asv0----分别为柱节点域、加密区、非加密区箍筋 面积(cm)。若柱为剪力墙的边框柱,且为构造配筋时,以上各参 数均以0表示。 • Uc----为柱的轴压比。 • G----为箍筋标志。 • 注:柱全截面配筋面积As=2(Asx+Asy)-4Asc。
2钢梁
• • • • • • •
STEEL----钢梁标志。 R1----表示钢梁正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1/f。 R2----表示钢梁整体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2/f。 R3----表示钢梁剪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3/f。 F1----抗弯验算值。 F2----整体稳定验算值。 F3----跨中、支座抗剪验算值。
11墙-梁
• • • • • •
Asu1-Asu2-Asu3-----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 Asd1-Asd2-Asd3-----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 Asv----为梁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扭剪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 Asv0----为梁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扭剪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 Ast、Ast1----为梁受扭纵筋面积和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的面 积(cm)。 G、VT----为箍筋和剪扭配筋标志。
• •
R1----表示轴力设计值与其承载力的比值。小于1.0满足规范要求。 [这个计算内容说明,圆管混凝土柱不能用于偏压]
8混凝土支----支撑X、Y边单边配筋面积(含两根角筋)。 Asv----支撑箍筋面积。 G----为箍筋标志。 支撑配筋的看法是:把支撑向Z方向投影,即可看到柱图一样的配筋形 式。
5异形混凝土柱


• •
异形柱按双向受力计算配筋,程序按整截面进行配筋计算,每根柱的配 筋标,在一条引出线上,三个数分别为Asz、Asf、Asv。 Asz----表示异形柱固定钢筋位置的配筋面积,即位于直线柱肢端部和相 交处的配筋面积之合(cm)。 Asf----表示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即除Asz之外的钢筋面积(cm)。当柱 外伸大于200时,间距按200布置 。Asv----异形柱按双剪计算的箍筋面积(cm)。
PKPM计算结果图示说明
(全部类型)
1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梁
• • • • •
Asu1-Asu2-Asu3-----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 Asd1-Asd2-Asd3-----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 Asv----为梁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扭剪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 Asv0----为梁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扭剪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 Ast、Ast1----为梁受扭纵筋面积和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的面积 (cm)。 • G、VT----为箍筋和剪扭配筋标志。
9刚支撑
• • •
R1----表示支撑正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1/f。 R2----表示支撑X向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2/f。 R3----表示支撑Y向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3/f。
10墙-柱
• • • • •
ASW----表示墙-柱一端的暗柱配筋总面积(cm)。 ASHW----为在水平分布筋间距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如计算 不需要时取0且不考虑构造配筋。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时,按柱配筋。 ASW----为按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配筋面积(cm)。 ASVW----对地下室外墙或人防临空墙,在水平分布筋间距Swh范围内 的竖向分布筋面积(cm)。 H----为分布筋标志。
4圆形混凝土柱
• •
• •
As----为圆柱全截面配筋面积。 Asvj、Asv、Asv0----按等面积矩形截面计算箍筋,分别为柱节点域、 加密区、非加密区箍筋面积(cm)。若该柱为剪力墙的边框柱,而且是构 造配筋控制,则程序取As、Asv均为0。 Uc----为柱的轴压比。 G----为箍筋标志。
6钢柱和方钢管混凝土柱
• • • •
Uc----为柱的轴压比。 R1----表示钢柱正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1/f。 R2----表示钢柱X向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2/f。 R3----表示钢柱Y向稳定应力强度与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3/f。
7圆钢管混凝土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