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本文总结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词类活用情况。

实词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即具有具体内容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具体的实词活用情况如下: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人、事、物等具体对象。

名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单数和复数形式:名词的单数形式一般用于表示单个对象,复数形式用于表示多个对象,复数形式常在名词后加"们"表示复数概念。

2. 谓语修饰:名词可以作为主语或宾语,在句子中可以由谓语动词、形容词等修饰。

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表示动作、状态等。

动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时态变化: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动作或状态,如过去、现在、未来等。

2. 语态变化: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态,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3. 方式变化:动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示动作的进行方式,如直接、间接等。

形容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用于描写人、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形容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级别变化:形容词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级别,如比较级、最高级等。

2. 修饰变化: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通过副词修饰动词。

虚词虚词是表示虚拟意义或具有辅助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具体的虚词活用情况如下: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介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位置变化:介词的位置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变化。

2. 搭配变化:介词通常与特定的动词、名词搭配使用,表示特定的意义。

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短句与短句之间的关系。

连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并列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并列关系,连接相同语法成分。

2. 转折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连接相反或对比的语法成分。

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辅助动词、形容词等进行语法上的变化。

部编本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

部编本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他(射箭)但微颔之他(射箭)康肃笑而遣之他徐以杓酌油沥之它,指葫芦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它,指石兽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它,指石兽当求之于上流它,指石兽求之下流,固颠它,指石兽以上都作人称代词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指示代词。

这个道理,这件事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美丽的
好鸟相鸣
(《与朱元思书》)
好的
君子好逑
(《关雎》)

呼吼
阴风怒号
(《岳阳楼记》)
取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河流
山门圮于河
(《河中石兽》)
黄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怨恨
恨别鸟惊心
(《春望》)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停止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冬烈风
(《送东阳马生序》)

跑,疾走
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

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狼径去
(《狼》)
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
消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

进入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义
例句
出处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板》考点精讲及考点归纳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板》考点精讲及考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下册《活板》考点精讲和归纳一、考点精讲【原文】宋代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文】宋代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考点】〔板印〕指雕版印刷。

即在木板上雕刻好文字、图案,再用木版进行印刷。

一般认为这种方法起源于隋代。

板:同“版”,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用雕版”。

印:动词,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唐朝已用雕版刻印历书、农书、佛经,但是还没有普遍刻印各种书籍。

盛:大规模,大量。

为:做。

之:代词,代“板印书籍”这件事。

【原文】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译文】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考点】〔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创者。

〔已后〕以后。

已:同“以”。

〔典籍皆为板本〕判断句,用“为”表示判断,译为“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

皆为:都是。

板本:用雕版印刷的书籍,以区别于手抄的“写本”。

【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考点】〔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平民不能穿锦绣,多穿麻布衣服,故称“布衣”。

“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以外貌特征指代人,这是借代手法。

〔为活板〕发明了活字版。

为:做,这里译为“发明”。

活板:即活字版,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

板,同“版”。

〔火烧令坚〕省略句,“令”后面省略“之”,理解为“火烧令之坚”,译为“用火烧使它坚硬”。

火:名词作状语,用火。

【原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考点】〔设〕设置。

〔和〕读作huò,混合。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七年级下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
1、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蒙乃始就学(接近,靠近)
还来就菊花(接近,靠近)
2、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求之于上流(应当)
木兰当户织(对,对着)
当窗理云鬓(对,对着)
卿今当涂掌事(担当,承当)
3、可可以调素琴(可以)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可据理臆断欤(可以)
不可不学(可以)
三军可夺帅也(可以)
4、以以观沧海(来)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以刀劈狼首(用)
盖以诱敌(用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
非学无以广才(用来)
以我酌油知之(凭)
以钱覆其口(用)
5、见昨夜见军帖(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看见)
6、大公大笑乐(大声)
可汗大点兵(大规模)
自以为大有所益(非常,十分)
大惊曰(非常,十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
屠大窘(非常,十分)
7、市愿为市鞍马(购买)
东市买骏马(市场)
8、尔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但手熟尔(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你)
9、射尝射于家圃(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射技)
10、而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
相委而去(表顺承,而后)
学而时习之(表顺承,而后)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而后)
五十而知天命(表顺承,而后)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而后)
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而后)
结友而别(表顺承,而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但是)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但是)
久而不去(表修饰,不译)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表修饰,不译)
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不译)
11、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
缀行甚远(距离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目标)
1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愿为市鞍马(为此)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13、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香)
通假字练习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
3、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尔”通“耳”,罢了
4、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勺子
5、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古今异义练习
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一种学位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指历史. 今:过去的事
3、阿爷无大儿
古:父亲今:爷爷
4、双兔傍地走
古:跑今:行走
5、爷娘闻女来
古:听见今:用鼻子嗅
6、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怎么今:安定,平安
7、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8、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9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10、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11、是非木沛
古义:这不是.(是:这;非:不是.)
今义:对错.
12、求之下流
古义:河的下游. 今义:卑鄙,龌龊.词类活用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生枝杈.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显得清幽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4、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5、棹数小舟
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