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背古诗词之《燕歌行》知识点
燕歌行-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二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全三册)

燕歌行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高适(700—765) ,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蓓县(今河北景县南)人。
有《高常侍集》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2.文化常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据说是由曹丕开创,写的是妇女秋思,后人多学他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写的是边塞将士生活,他是第一个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的诗人。
3.文本分析(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是指陈实事,有感而发。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译文: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伏笔。
貌似赞扬将军上前线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译文: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这两句描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赴战地,为下文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
从中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不料“残贼”乃有如此威势;猎火照夜,说明敌阵森严。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5)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译文: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这两句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般袭来。
《燕歌行》课文解析

《燕歌行》课文解析燕歌行,白了华发,歌声凄凄定何年。
《燕歌行》是唐代文学家郑谷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北国战乱的惨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
诗歌开篇以“燕歌行”作为标题,且标题开篇两句进行了独立的描写。
“白了华发”形象地描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苍老和痛苦。
这里的“白了”表明了长期的忧伤和折磨,用以暗示冗长的岁月中所遭受的痛苦。
而“华发”则用以形容悲伤和苍老的连在一起,起到明示暗示的作用。
接下来,诗人提问:“歌声凄凄定何年。
”这是对战乱带来的苦难和痛苦的反思和追问。
通过使用“凄凄”一词来形容歌声,表达了歌声中蕴含的哀愁和凄迷之情。
而“定何年”则探询了歌声背后的往事和历史。
这两句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愤慨,又展示了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下一段描写了战乱中的燕山地区大雪纷飞的景象。
“雪花大如席”形容了雪的规模和范围,给人以雪大的视觉冲击。
后一句“片片吹落轩辕台”,则揭示了这片雪花凄迷飘零的境况。
同时,也对轩辕台的风景进行了补充。
这两句描写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战乱中燕山的凄苦和萧条。
燕山雪花大如米,片片飞来鸟不回。
接着,诗歌再次提到了燕山的风雪。
“雪花大如米”给读者以更直接的感受,进一步加强了战乱带来的恶劣环境。
而“片片飞来鸟不回”更是将雪的密集度和天空中的飞鸟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了诗歌的哀伤氛围。
白居易原是东坡客,身世测非轩辕裔。
接下来,诗中涉及到了文学家白居易。
诗中暗示白居易的身世并非轩辕黄帝的后裔,以此体现了人物的自谦和知识的渊博。
蓬门今始为君开,春色片片又添堆。
这两句是以白居易的身份为转折点再度表现了战乱的悲惨。
长期漂泊之后,白居易终于安定下来,在燕山找到了有家归宿的感觉。
其中,“蓬门今始为君开”将人物的故事引出,暗示白居易曾经的流浪生涯。
而“春色片片又添堆”则以自然景观点出对家的向往和寄托。
府吏闻之喜无地,正月十五宴仙杯。
燕歌行·并序文言知识归纳

燕歌行并序文言知识归纳《燕歌行并序》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边塞士兵的征战之苦和思乡之情。
以下是文言知识归纳:一、词汇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内容多写征战之事。
并序:附有作者自己写的序文。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烟尘:指战争。
骄虏:指唐朝的敌人。
铁衣:铠甲,这里指战士。
玉箸:白色的筷子,这里比喻思妇的泪水。
摐金:撞击金属乐器,发出声音,指作战。
刁斗:军用铜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更。
二、句式对偶句: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排比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通过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三、语法省略句:如“摐金伐鼓下榆关”省略了主语“战士们”,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
倒装句:如“少妇城南欲断肠”中,“欲断肠”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欲断少妇肠”。
四、修辞比喻: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将战士的铠甲比作铁衣,形象地表现了战士的艰辛。
夸张:如“战士军前半死生”中夸张地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斗。
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对比战士们的艰辛和将领们的享乐,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合理。
五、文化常识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也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来也用以称称汉魏至唐代的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而写的诗歌。
平调曲:相和歌平调曲有《平调曲》五曲,其四曲有歌辞:《东门行》《青青陵上柏》《燕歌行》《陇西行》。
高考必背古诗词曲40首:13《燕歌行》理解性默写

高考必背古诗词曲40首13.《燕歌行》理解性默写1.《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描绘了一幅大军出征图。
2.《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绘了一幅战败被围图。
3.《燕歌行》中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军的对比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4.《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描绘了一幅效命死节图。
5.《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却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6.《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7.《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
8.《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妇后夫。
9.《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10.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
11.《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
12.《燕歌行》中,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3.《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14.《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
15.《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16.《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燕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燕歌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燕歌行》原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原文翻译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
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
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
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燕歌行》诗歌赏析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
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
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
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
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
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高中语文《燕歌行》高适

高中语文《燕歌行》高适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此诗前八句写出了出征将士英勇赴战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奋勇杀敌的决心。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现了战士们对自己的自信和对天子的忠诚。
然而,后面的诗句却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苦难。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巨大反差,揭露了将军的腐败和不体恤士兵。
接下来的诗句描写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惨烈,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了边塞的萧瑟景象,而“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表现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艰难处境。
最后四句则表达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和思妇们的盼归之意,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别离之苦。
整首诗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体现了高适诗歌的典型风格。
《燕歌行》详解

《燕歌行》详解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
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全诗可分四段:
首段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
全诗对边塞军中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集中反映了民族矛盾、军中矛盾、边策弊端和人民苦难,主旨深刻含蓄,风格悲壮沉雄,气势磅礴,笔力矫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等) 默写_古代诗歌阅读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等)默写_古代诗歌阅读1.(2021·专项)名篇名句默写(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点】锦瑟、理解运用型默写、燕歌行并序/高适、书愤(陆游)、李凭箜篌引/李贺(1) 《燕歌行并序》中的“ ,”两句,作者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答案】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2) 《燕歌行并序》中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地揭露出汉军中将军和土兵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答案】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 《李凭箜篌引》中的“ ,”承上启下,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府。
【答案】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4) 《李凭箜篌引》中运用瑰丽的想象,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渲染乐曲的美妙的句子是“ ,”。
【答案】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5)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的句子是“ ,”。
【答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6) 《锦瑟》中的“ ,”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答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7) 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 ,”。
【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8) 《书愤》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答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2021·专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从军行①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呜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用以敲击巡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燕歌行》知识点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燕歌行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
上的时代精神。
有文集二十卷。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边将身受朝廷恩宠厚遇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
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
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
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
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
“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
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
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
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
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
“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
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
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
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