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合集下载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考点汇总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单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多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单选]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一次全面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和历史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考试中,以下几个方面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联系。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及其在对待历史和观念的认识上的作用。

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和对立的概念、质量和量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考点1. 价值规律和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

2. 剩余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实现的原理。

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基本内容。

4.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的相互关系。

5.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基本原理考点1. 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3. 社会制度演进和社会革命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地位。

4. 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组织形式与实践,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族民主革命等。

5.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如第一次国际、第二次国际、共产国际、第三世界解放运动等。

综上所述,掌握这些考点,在考试中就能够更有把握地回答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些考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要将其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等。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重点笔记(全国)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重点笔记(全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4)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7)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9)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1)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质量互变规律★★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简答题】(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论述题】(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1、简述意识的本质。

【简答题】(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重要考点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重要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3、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高频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马原》自考知识点

《马原》自考知识点

《马原》自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自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原是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

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放大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是啥样的,像世界是物质的啊,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②重要程度:这在自考里就像一座大山,想要通过自考那是必须得翻过它。

它是其他很多知识的理论基础,理解了马原,在看别的政治社科类学科就好像有了一把钥匙。

③前置知识:最好对历史有所了解,知道大概的社会发展历程,比如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等。

因为马原常常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里,它能让我们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

就好比知道了资本主义有它内生的矛盾,这就能理解为啥经济危机老是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

在工作和社会观点表达上,能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马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前面像是根基,政治经济学在中间像是树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树梢枝头的果实。

②关联知识:和历史学、社会学关联紧密。

就像学社会学要是不懂马原的社会发展规律,那研究起来就像在黑暗里摸瞎。

③重难点分析:最难的就是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像辩证法里的对立统一。

关键点在于从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这些抽象内容。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可是重头戏。

考查方式多种多样,有选择题考基本概念,像问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还有简答题论述题考原理的理解应用。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拿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就是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唯物主义简单讲就是世界是物质的,辩证法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

②特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客观性,也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认识。

比如说不管你觉得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事实就是地球是个近似球体的行星,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

③分类说明:从辩证的角度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个最重要必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个最重要必背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通过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三点联系:(1)三点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三点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否认物质决定作用,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否认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主张意识就是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笛卡儿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又认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如统一于“心”,统一于神等)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多样的。

因为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差别。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的就是世界的多样性。

而这种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相对的、可变的,体现了事物的个性。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批评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中主义观点时,第一次明确指出:“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 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 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 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或者简要的说, 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4.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5.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16.(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1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9.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0.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21.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2.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作用于物质。

2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主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6.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7.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8.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0.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3.新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4.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35.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原因:①对立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6.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个方面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39.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1.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2.质: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事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43.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这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着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4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量上的扩张。

45.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6.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47.规律的特征:①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1.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48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们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1.两条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52.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53.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5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7.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8.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