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
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
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
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全书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
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
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
《梦溪笔谈》的读后感

《梦溪笔谈》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科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科学经典之一。
这部书收录了沈括毕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百科全书”。
读完《梦溪笔谈》,我深感震撼。
这部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实用性极强。
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科学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方法,如太阳黑子的形成原理、地震的成因等,使我对古代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如数学、医学等,让我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梦溪笔谈》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沈括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福祉。
他强调科学家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技术,才能为人类服务。
这种观点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梦溪笔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
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
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平时与客人闲聊,“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
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
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习学习。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许怀德为殿帅。
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
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
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
”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大意:许怀德做殿帅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举人(读书之人),拖许怀德的奶妈求情,想成为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见面。
举人于是来拜见许怀德,跪拜于院中,许怀德坐在中堂之上,坦然受之。
有亲信以为许怀德是习武之人,不懂礼仪,于是轻声提醒许怀德说:“举人虽不用入院迎接,也当中堂迎接才是”。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沈括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梦溪笔谈》包含许多深邃的见解和论述。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及其解读:“古人役车,皆用车辕。
车辕若一,其材厚大,或可用数十年。
近世人为车,两梢平直,深于辕底,而又坚重,则其用久。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使用车辕的智慧。
沈括指出,如果车辕用材厚重且坚固,可以经受长时间的使用,而且两梢平直深于辕底的设计使得车辕更加坚固耐用。
这说明古人在设计制造时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凡石产坑冶者,自是坚重。
有银坑冶,有铜坑冶,有铁坑冶。
石在银坑冶中,皆如玉之状,有似丹砂者,有似明矾者,有似烟煤者。
”这句话描述了矿石在不同矿冶中的形态和特征。
沈括观察到不同矿冶中的矿石具有不同的外观和质地,这反映了不同矿石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世人有食葱韭法,以黄蜡和炒之,气不臭。
或有以柏枝、杏子、椒、姜之类和炒之者,多取其香。
又有以脂膏和炒者,欲其腴润也。
”这句话描述了烹饪葱韭的不同方法。
沈括指出,用黄蜡和柏枝、杏子、椒、姜等香料来炒葱韭,可以使味道更香;而用脂膏和炒则可以使葱韭更加腴润可口。
这说明古人善于运用不同的烹饪技巧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品质。
“世有雷丸,生于雷泽之东,其泽常多雷鸣。
雷丸生其旁,因以为名。
”这句话描述了雷丸的生长环境及其名称由来。
沈括指出,雷丸生长在常有雷鸣的雷泽之东,因此而得名。
这说明古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生物分布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凡物有气皆有形,惟水不然。
”这句话描述了水和气之间的区别。
沈括指出,其他物质在气态时都有一定的形状,但水却不同。
这说明古人对于物质形态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
沈括的科学态度非常严谨。
他强调在观察和实验中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追求客观真实的结果。
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智慧的交流

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智慧的交流《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与智慧的交流《梦溪笔谈》是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类文集,记录了他的观察和见闻,探讨了许多奇闻趣事和智慧的交流。
阅读这本书让我在历史长河中领略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在《梦溪笔谈》中,我读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闻趣事。
其中之一是关于梦境的记录。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梦境和现实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认为梦境可以揭示一些未来的事物或者预示灾祸的到来。
在书中,沈括分享了一些他亲身经历的梦境和一些他听闻的别人梦到的故事。
这些梦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未知的迷信与好奇心,同时也让我思考起梦境与现实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联系。
除了奇闻趣事,《梦溪笔谈》还探讨了许多智慧的交流。
沈括在书中记录了许多他与各种人物的对话与讨论,这些对话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哲学到科学再到社会问题。
这些对话充满了智慧和启发,让我对古代的思想境界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也深感到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是如此宝贵,正是这种交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他对一些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观点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沈括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观。
阅读这些观点让我思考起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道德和伦理的变化是一个社会演进的过程。
总的来说,阅读《梦溪笔谈》让我获益匪浅。
书中所记录的奇闻趣事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迷信;而智慧的交流则展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与思考方式。
通过这本书,我也深感到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发的作品,它让我更加热爱并珍视着我们所拥有的现代社会。
梦溪笔谈读后感800字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800字梦溪笔谈读后感导语: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读后感,欢迎参考!【篇一:梦溪笔谈读后感】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
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天文学方面,《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自己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的建议。
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
这些均系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格术”,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格术光学”这一光学新领域。
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
另外,沈括还讨论了指南针的不同安装方法,记录了“以磁石磨针锋”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卷二十四),从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贴小纸人,以验证声音共振现象的发明,比欧洲类似的发明要早约七百年。
在数学上,《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
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近似公式。
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地质地理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读完《梦溪笔谈》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慨良多。
首先,我被书中所述的那些智慧和生活智慧所震撼。
书中的作者洪升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不仅精通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还了解历史、哲学等学科。
他的思想和见解非常深刻,对于人生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
这些智慧和见解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其次,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梦溪笔谈》中描绘的是唐代的社会生活,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其他一些方面。
从中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多元化,也了解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我被书中的优美的语言所折服。
洪升的文笔流畅、优美,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每一句话都非常有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种文笔使得《梦溪笔谈》不仅是一本智慧的著作,更是一本文学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梦溪笔谈》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和意义的著作,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机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笔。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梦溪笔谈》读书心得

《梦溪笔谈》读书心得《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集百家之长的笔记体随笔,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三十卷,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梦溪笔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全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知识和思想。
例如,在文学方面,书中对唐代诗人、文学理论、文学风格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评价;在历史方面,书中对历代皇帝、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哲学方面,书中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比较;在艺术方面,书中对绘画、音乐、书法等进行了评价和鉴赏;在医学方面,书中对中医、西医等进行了阐述和比较。
通过这些知识和思想的涵盖,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可以深入探讨不同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梦溪笔谈》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唐代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梦溪笔谈》中的许多文章和思想,都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例如,在文学方面,书中对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优美和高峰;在历史方面,书中对唐朝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风俗的演变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在哲学方面,书中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进行了比较和批判,反映了唐代思想界的多元化和互动。
《梦溪笔谈》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书中的文章和随笔,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精湛的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风格。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书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现,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秘;在描写人物方面,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书中的许多文章和随笔都具有幽默和诙谐的风格,使人读之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谈《梦溪》
10思政顾思敏
1002401024
宋朝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朝代?有人说她积贫积弱,面对着辽人和西夏之锐气,一味求和退让,苟延残喘,半壁江山都拱手相让,北宋南宋共三百一十年,却再难续汉唐之风。
钱穆老先生都说,“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又有人说她成绩辉煌,轻武重文,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科技的巅峰时代。
上到皇帝,下至庶民,充满着对文化品质的追求。
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苛捐杂税,社会环境宽松,是历代,乃至当代文人们仍向往的一个时代。
吴晓波在他的文章《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中写道:“跟汉朝比,宋朝无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跟当代比,宋朝没有空调、汽车和青霉素,不过也没有含三聚氰胺的牛奶。
其实,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
”
出色的科学家,政治活动家沈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
他出生于较为贫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
嘉佑八年,沈括进士及第,进京做官,此时正是王安石拜相,积极推进新法时期。
沈括与其早就有私人交情,政治意见也大致相同,他便加入了变法,称为中坚和得力干才。
直到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城之战前,他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
而永安城之败,他遭受贬谪,以戴罪之身迁徙润州一带。
当他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看见自己十年前购置的庄园,山水风景似梦中见过,异常欣喜,决定定居下来,并将其地取名为“梦溪”。
《梦溪笔谈》就是沈括晚年谪居润州梦溪园时陆续写成的。
《梦溪笔谈》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杂谈式笔记,涵盖了其毕生研究的科学成果,还记载了当时的科技成就、典章制度、诗文甚至一些奇闻异说。
《梦溪笔谈》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宋代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的现实和矛盾斗争。
这些记载常常显示沈括思想的进步性,有的甚至可以弥补文献的缺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沈括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在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拥有超凡的才华,可谓古代科学集大成者。
根据详细的考证,《梦溪
笔谈》一书涉及人事材料270条,自然科学类207条,人文科学类107条。
天文学上,他继承前辈张衡等人对日月的认识,解释月亮发光和月食的原因,并对古代观测仪器进行大胆改造;磁学上他是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观测到侧偏角现象早了四百多年;数学上“会圆术”,即求圆弧长的近似公式,由他提出;物理上,他研究了小孔成像,也发展了古代的光学理论;地学上,他考察地貌,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石油也正是沈括所命名……
令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关于活字印刷书的记载。
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展示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度成就。
梦溪笔谈详细的记载了宋代平民毕昇研制的胶泥活字,并创造了一套排版工艺程序。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在宋代的所有的文献资料中,只有《梦溪笔谈》详细的记载了毕昇的功绩,为我们留下了之一文字记录,传承了之一伟大发明。
不得不令人敬佩。
看着这本书,想象着作者本人,我仿佛看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一个满脸沧桑的智者,目光如炬,琢磨着他的仪器,又手执长卷,仰望星空。
穿越历史长河,让人分外感动。
怎样的阅历,怎样的才华,才能写出若此包罗万象的巨著,可能千百次的徘徊于阡陌田间,或许千百次彻夜难眠,对未知,对生活的不断追求,让这样一个老人的思想能够飞向很远的地方。
尽管古代的科学成就有限,但能集如此之大成,实为凤毛麟角。
让我们致以遥远的真挚的敬意。
真正的思考者和开拓者总是甘于寂寞,安于孤独。
沈括谪居梦溪,才得此巨著。
若在官场如鱼得水,恐怕难有此心吧。
反观我们当下,学术总是在聚光灯下,在人们的视野中跳跃,在名利场上翻滚。
不乏有专心学术的人才,但毕竟少之又少。
甘于孤独吧,浮躁的时代,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必然是人生的沉淀、时代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