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 函数(第1课时)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12.1 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在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法,对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一定的基础,有观察,分析,读图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与函数有关的信息,解决函数中的问题;2.能通过函数间变量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的点或线段代表的实际意义;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利用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温度呈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段.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1:学生动脑回忆思考,并积极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新课.环节二: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师活动2:思考1 如图是记录某人在24h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的图象.图中纵轴上0~35一段省略了.(1)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在这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各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3)21:00时此人的体温是多少?(4)这天体温达到36.2℃时是在什么时刻?(5)此人体温在哪几段时间上升?在哪几段时间下降?在哪几段时间变化最小?解:(1)时间t与温度T,其中t是自变量,T 是因变量(2)最高温度为36.7℃,在18:00达到,最低温度为35.9℃,在4:00达到.(3)36.3℃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回答.(4)6:00或23:00.(5)体温上升的时间段: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体温下降的时间段:2:00~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24:00 .体温变化最小的时间段:0:00~2:00、9:00~11:00.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直观、形象,容易从中了解函数的一些变化情况.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最高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大值,最低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小值.水平线部分表示函数在相应区间内函数值不变.不同区间表示的函数意义不同.思考2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左图],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经过丙港,右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需用多长时间?②由丙港(A)到达乙港(C),需用多长时间?③图中CD段表示什么情况,船在乙港停留多长时间?返回时,多长时间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出发点甲港(E),用多长时间?(2)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解:(1)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用去1 h;②从丙港(A)出发到达乙港(C)用去2 h;③图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时4 h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2)轮船往返行驶的路程一样,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快.(3)若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一样,那么顺水时速度快,逆水时速度慢.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通常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函数值.通过图象可明确自变量、函数值以及它们的取值范围.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过一点分别向横轴和纵轴作垂线,两个垂足分别所表示的数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不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归纳明确如何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2.1.4函数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甲、乙两人进行慢跑练习,慢跑路程y(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前2分钟,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钟两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D.甲乙两人8分钟各跑了800米2.某天早晨7:00,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就地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修好车后继续骑行,7:30赶到了学校.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小明修车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离学校1 100 m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30 min到达学校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3.小明从家出发到商场购物后返回,如图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路程s(m)与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小明购物用时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场的速度的1.2倍,则a的值为( D )A.46B.48C.50D.5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图象回答:(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解:(1)24分钟,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2~6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30千米/时,18~22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90千米/时.(3)汽车停下了.(4)汽车从0~2分钟加速,从2~6分钟匀速行驶,6~8分钟减速行驶,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驶,18~22分匀速行驶,22~24减速到停止.选做题:5. 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与注水时间x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6.如图,四个图象近似地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请按图象顺序将下面四种情景与之对应,正确的排序为__③②④①__ . (填序号)①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②向锥形瓶(上小下大)中匀速注水(水面的高度与注水时间的关系);③将常温下的温度计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④一杯越来越凉的水(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综合拓展类作业】7.小红帮弟弟荡秋千(如图①),秋千离地面的高度h(m)与摆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结合图象回答:(1)当t=0.7时,h的值是多少?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2)将秋千向后拉到最高点然后松开,秋千向前摆动,再向后返回到最高点,这叫做一个周期,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多少时间?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t=0. 7时,h=0. 5,它的实际意义是秋千摆动0.7 s时,离地面的高度是0.5 m;(2)从图象看,第一个周期用时2.8 s,后一个周期.用时5.4-2.8=2.6(s),故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2.6 s.课堂总结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B )2.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C的时刻为16:003.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汽车在前9min内的平均速度是80 km/h,汽车在中途停了7 min.选做题:4.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如下过程: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A )A. 1.1千米B. 2千米C. 15千米D. 37千米5.甲、乙两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到B地,他们离开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有下列说法:(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甲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3)乙比甲晚出发了0.5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中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综合拓展类作业】6.如图是小明从学校到家里行进的路程s(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从中得到如下信息:①学校离小明家1000m;②小明用了20min到家;③小明前10min走了路程的一-半;④小明后10min比前10min走得快.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 .(填序号)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本节课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让学生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2.1《函数1》教案2

《函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量与常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能否成为函数,能正确分辨出自变量和因变量;2、过程与方法:经历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感悟变量的内涵,形成认知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探索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促进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学重点理解函数是刻画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弄清变量和常量的内涵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情境1:(即教材P21之问题1)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设热气球从海拔1800m处的某地升思考:(1)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2)观察上表,热气球在升空的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多少米?(3)你能求出上升后3min、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说明:呈现此情境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本情境以表格的形式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的关系.情境2:(即教材P22之问题2)下图是S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看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2)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如4.5h、20h,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103兆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找到的?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说明:呈现此情境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提醒学生要准确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情境以图像的形式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情境3:(即教材P22之问题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型号的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v2/256.(1)式中涉及哪几个量?(2)当刹车时车速分别是40、60km/h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分别是多少?说明:呈现此情境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独立完成此情境中的两个问题,其中,第(2)问实际上是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本情境以解析式的形式揭示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二、分析探究,体验发现.1、常量与变量.在上面的三个情境中,都涉及了一些量.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变,是常量.如情境1中的热气球每分上升30m,情境3中的256等.有些量在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如情境1中的热气球上升的高度h与时间t,其中的h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情境2中的用电负荷y与时刻t,其中的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情境3中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其中的s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是变量.2、函数的定义.在上述三个情境中,都是一个变化过程,在每一个变化过程中都只涉及两个变量.对于同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均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如情境1中t 的变化导致了h的变化,情境2中t的变化导致了y的变化,情境3中v的变化导致了s的变化等,或者说是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个变量中,当给定了一个变量的允许值时,相应地也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唯一的值.由此我们给出函数的定义.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例如:情境1中,热气球上升的高度h(m)是上升时间t(min)的函数,其中t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情境2中,用电负荷y(MW)是时刻t(h)的函数,其中t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情境3中,刹车距离s(m)是车速v(km/h)的函数,其中v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三、范例学习,知识应用.1、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物体,改变并记录物体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物体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物体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弹簧受理后弹簧伸长的长度y1(cm)和弹簧的长度y2(cm)?y1和y2是不是m 的函数?如果是,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2、想一想,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变化过程中,h与t是否构成了函数关系?如果构成了函数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五、课堂总结,知识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提炼升华.教材P23练习之第1、2题;。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1 变量与函数

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着的.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函数的依据.3.教学疑点:①常量中写不写1;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其实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由学生讨论回答.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问题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知道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善良.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我们将会发现水面上有怎样的变化?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3-6.(出示幻灯)那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 的比值又是怎样的呢?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得到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这个比值是什么呢?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以及面积S,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我们称之为常量.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首先,我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过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确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我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 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呢?(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这两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我们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2)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呢?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你能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学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可以加以肯定表扬之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学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之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定义中“唯一的”的理解.练习:1, 2, 3.口答.2.补充:(出示幻灯)下列表达式是函数吗?若是函数,指出自变量与函数,若不是函数,请说明理由:由学生加以讨论回答.答:(1)、(2)、(3)是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4)不是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x的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注意学生在说明原因时的语言,一定要正确.)提问:由练习(4)说明了什么问题?(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函数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因此本节课从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首先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接着让学生总结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函数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函数的概念中的“唯一的”这三个字的含义,可给出数字,让学生代入式子中加以验证,最后又给出一道补充练习题,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概念.(四)总结、扩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2.你能否举出函数的例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函数的概念,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3.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常量和变量,请你回答:自变量和函数是什么量?四、布置作业。
12.1函数(教学设计)

2014年数学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课题: 12.1 函数(第一课时)滁州六中高在为2014.9.1212.1函数(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问题探究,形成新知问题3:下图是我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
变量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当给定变量t的一个值时,就可以相应地得到变量y的一个唯一确定的值。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1、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变量?2、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如4.5h、20h,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103兆瓦)是多少吗?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几个问题总结出变量y与变量t的关系。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强调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方法,同时说明用图像也可表明两变量的关系,为下节课做铺垫,更说明了因变量的值唯一确定的思想。
归纳总结深化理解归纳总结:1、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两个变量。
2、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也随着变化。
3、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函数概念:一般地,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出示PPT课件,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下面的问题总结出这三个变化过程的共同特点吗?1、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几个变量?2、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变化吗?3、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唯一确定吗?师生共同小结函数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请学生说一说:问题1、问题2、问题3 中,什么量是自变量,什么量是函数?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函数概念,因此在学习中重在让学生感受概念。
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认识,形成函数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教学课件:12.1 第1课时 变量与函数(共23张PPT)

典例精析
例1 指出下列事件过程中的常量与变量注意:π是一个确 定的数,是常量
(1)某水果店橘子的单价为5元/千克,买a千橘子的总 价为m元,其中常量是 5 ,变量是 a,m ;
(2)周长C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是C=2πr,其中常 量是 2,π ,变量是 C, r ;
(3)三角形的一边长5cm,它的面积S(cm2)与这边上的高
第12章 一次函数
12.1 函数
第1课时 变量与函数
学习目标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具体情境 领悟函数的概念,了解常量、变量,知道自变量 与函数,能写出简单的函数表达式;
2.探究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提高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万物皆变
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例2 阅读并完成下面一段叙述: ⒈某人持续以a米/分的速度用t分钟时间跑了s米,其中 常量是 a ,变量是 t,s .
⒉s米的路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速度a米/分各需跑的时间 为t分,其中常量是 s ,变量是 a,t .
3.根据上面的叙述,写出一句关于常量与变量的结论: 在不同的条件下,常量与变量是相对的 .
(2)y 是n的函数,其中n是自变量. (3)y 不是x的函数.
例如,到原点的 距离为1的点对 应实数1或-1,
课堂小结
常量与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 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变量与函数
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 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 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 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自我发生变化的量__t_________; 因别人变化而变化的量___h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1)教案 (新版)沪科版

1,判 断下列各式,y是否是x的函数?
,
2,根据下列图象,判断y是否是x的函数?
3,书本上第23页1,2两题。
六、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必做题:1,书本上第31页第1题
选做题:书本上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页第2题.
讨论补充
记录
学生先自学10分钟,再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说,教师可以对不准确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正。
讨论补充
记录
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和意义
板书
设计
一、引入:五、巩固练习
二、学习目标:六、小结
三、自学提纲:七、课堂作业
四、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四、合作探究
1,(1)时间,高度,最初高度。
(2),平均每分钟上升50米,(3)根据上表得,当t=3min时,h=650m;当t=6min时,h=800m
2,(1)负荷,时间
(2)当t=4.5h时,y=10 ;当t=20h时,y=15。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结果和方法,再补充或修正学生不足或错的地方)
函数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意义,2,初步学会用变量刻画过程,通过实际问题,学会识别常量、变量及函数的方法,尝试建立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用变量刻画变化过程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 学习用函数刻画变化过程的方法,体验函数是刻画变化过程的重要模型。
2,阅读“问题2”,解决书本 上的三个问题,了解什么是兆瓦?居民用电的度(千瓦●时)。
3,阅读“问题3”,解决书本上的二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化的?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12.1函数(第1课时)上课课件

问题1 如图,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
当t=0min, h为1800m
当t=1min, h为1830m
当t=2min, h为1860m
当t=3min, h为1890m
设热气球从海拔1800m处的某地升空,它上升后到达的海 拔高度h m与上升时间t min的关系记录如下表:
时间t/min 海拔高度h/m
函数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 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
的函数。 若当x=a时,y=b,则称b叫当自变量取值为a时的函 数值
函数定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2、有且只有两个变量;
3、当自变量在允许取值的范围内每取定一个值,(因 变量)都有唯一的确定值和它对应。因变量就是自变量 的函数
在问题2、问题3中,常量与变量分别是 什么?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因变量?
在上面三个问题中,每个变化过程都只涉及两个变量,两 个变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当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这个量叫 自变量)的值,根据此对应关系就唯一确定了另一个变量(这 个量叫因变量)的值。
此时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函数
例如:问题1中,从热气球开始上升起 t=1时,h=1830; t=3时,h=1890 ; t=6时,h=1980.
说一说:问题1、问题2、问题3中,什 么量是自变量,什么量是什么量的函数?
问题1中,热气球上升高度h是自变量时间t的函数; 问题2中用电负荷y是自变量时间t的函数;问题3中刹车距 离s是自变量车速v的函数。
为什么?
注意:(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2)有两个变量(字母x与y只是 代号);(3)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八年级数学上册12.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案(新版)沪科版

函数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重点)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探究点二: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识别函数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1)y=x;(2)y=x2+z;(3)y2=x;(4)y=±x.解析:要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首先看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只有两个变量,其次看每一个x 的值是否对应唯一确定的y值.解:(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y是x的函数;(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4时,y=±2,故y不是x的函数;(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y不是x的函数.方法总结: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值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 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类型二】 判断函数关系判断下列变化过程中,两变量存在函数关系的是( )A .x ,y 是变量,y =±2xB .人的身高与年龄C .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D .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解析:选项A 中根据x 每取一个值y 有两个值与其对应,故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选项B 中人的年龄变但身高不一定变,故人的身高与年龄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选项C 中高不能确定,共有三个变量,故不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判断函数关系时,应先看问题中是否仅有两个变量,再看一个变量是否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给定一个自变量的值,因变量的值是否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类型三】 自变量和因变量A ,B 两地相距50千米,明明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由A 到B ,若他与点B 的距离为y ,到的时间为x .请你写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解析:因为这个变化过程中,他与点B 的距离为y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自变量是时间x ,因变量是他与点B 的距离y .解: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时间x ,因变量是他与点B 的距离y .方法总结:在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时,要分清哪个量是主动变化的,哪个量是被动变化的,主动变化的量是自变量,被动变化的量是因变量.【类型四】 求函数值根据下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变量y 的值,若输入自变量x 的值为32,则输出的结果是( ) A.72 B.94 C.12 D.32解析:根据输入的数所处的范围,应将x =32代入y =-x +2,即可求得y 的值.∵x =32,∴1<x ≤2,则将x =32代入y =-x +2,得y =-32+2=12.故选C. 方法总结:(1)当已知函数解析式时,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函数值是唯一的,而对应的自变量可以是多个.(2)函数表达式中只有两个变量,给定一个变量的值,将其代入函数表达式即可求另一个变量的值,即给自变量的值可求函数值,给函数值可求自变量的值.三、板书设计变量与函数错误!变量和函数是用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变化的事物以及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变化现象的两个重要的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变化,在用了这两个量的描述之后更加鲜明.函数的概念是学好本章的基础,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迅速迁移到新知上来.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函数(第1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着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
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函数的依据.
3.教学疑点:
①常量中写不写1;
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其实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
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由学生讨论回答.
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
问题2:上海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知道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善良.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我们将会发现水面上有怎样的变化?
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2-6.(出示幻灯)
那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 的比值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得到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以及面积S,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我们称之为常量.
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
(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
(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
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
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
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
首先,我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过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确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
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我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 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呢?
(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
这两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
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我们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2)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呢?
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
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你能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学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可以加以肯定表扬之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学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之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
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定义中“唯一的”的理解.
练习:练习1。
口答.
2.补充:(出示幻灯片)
下列表达式是函数吗?若是函数,指出自变量,若不是函数,请说明理由:
由学生加以讨论回答.
答:(1)、(2)、(3)是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4)不是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x的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注意学生在说明原因时的语言,一定要正确.)
提问:由练习(4)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函数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因此本节课从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首先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接着让学生总结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函数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函数的概念中的“唯一的”这三个字的含义,可给出数字,让学生代入式子中加以验证,最后又给出一道补充练习题,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概念.
(四)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能否举出函数的例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函数的概念,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
3.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常量和变量。
四、布置作业
习题12.1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