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精细煤化工产业链
精细化工行业产业链分析

精细化工行业产业链分析一、精细化工定义及特点一、精细化工定义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
精细化工具有品种多,更新换代快;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许多为复配性产品,配方等技术决定产品性能;产品质量要求高;商品性强,多数以商品名销售;技术密集高,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服务;设备投资较小;附加价值率高等特点。
二、精细化工特点(一)行业周期性较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是受经济波动以及政策影响较大、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行业的周期性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保持较大的相关性,2008年以来,精细化工行业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风大浪以及09年国家政策的扶持,2010年开始恢复其正常的发展态势,需求逐渐恢复、行业的景气程度缓慢回升,虽然2012年我国经济开始步入结构性调整,求质量、轻速度,精细化工行业在保持周期性的同时,行业发展步伐以及表现仍然要优于整个经济的表现。
(二)发展依赖科技创新《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首次提出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主要任务,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增长点,把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
与此相关,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煤化工等都被《指南》列入了发展方向。
精细化工行业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升级能力和技术储备。
企业核心技术及持续的研发能力是保证其高速成长的源泉。
传统型精细化工产品向高新型精细化工产品转型的关键的桥梁就是技术,所以说科技创新是精细化工行业的重要生产力。
(三)“资源环境压力”和“市场需求潜力”使行业发展面临两难选择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精细化工化学工业大多数是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截至2012年,化工行业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数量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7%和5%,位居第1、4、5位,和国外比,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明显偏高,而排放物处理率明显偏低,行业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资源环境问题。
煤化工产业链发展

煤化工产业链发展
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是指利用煤炭作为原料,通过煤的催化转化、合成和加工,生产出不同种类的燃料、化工产品和材料的过程。
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煤炭是煤化工产业链的基础和核心。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煤矿开采、煤炭加工和煤炭洗选等环节。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煤化工产业链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2.煤炭转型利用和清洁化:煤炭转型利用是指将煤炭通过煤炭
气化、液化、煤炭直接转化等技术,转化为天然气、燃料油、合成气体等清洁能源和化工产品。
煤炭清洁化是指通过煤炭气化、脱硫、脱氮等技术,降低煤炭燃烧和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煤化工产品开发和应用: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还包括对煤化
工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煤化工产品包括燃料、石化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和新材料等。
煤化工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可以为能源和化工行业提供多样化、高效率的产品选择,满足不同行业和消费需求。
4.煤化工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技
术创新和装备制造的支撑。
煤化工技术创新包括煤炭转化技术、催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
装备制造包括煤炭气化设备、煤炭转化设备、催化剂等。
总体来说,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环境保护的认可。
随着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煤化工产业链也将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化工产业链梳理

化工产业链梳理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提取、中间品生产到最终产品应用的全过程。
本文将对化工产业链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关键的产业。
一、化工产业链概述化工产业链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加工技术,生产出各种化学品和化工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
1. 上游环节: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的开采和初步加工。
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开采,以及矿产资源的提取。
这些原材料是化工产业链的基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中下游环节的成本和盈利能力。
2. 中游环节:是化工产业链的核心部分,涉及到各种化学反应和加工技术的运用。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将上游提供的原材料转化为各种中间化学品,如乙烯、丙烯、苯、甲苯等。
这些中间化学品是生产下游产品的重要原料。
3. 下游环节:主要是将中游生产的中间化学品进一步加工成各种最终产品,如塑料、橡胶、涂料、农药、化肥等。
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汽车、电子、医药等各个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化工产业链上游分析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是化工产业链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其开采过程涉及到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等多个环节。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枯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难度和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2. 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炭是另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煤化工产品。
煤炭的开采和洗选过程涉及到露天开采、井下开采、选煤等多个环节。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发展,煤炭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 矿产资源提取:除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外,化工产业链还需要从各种矿产资源中提取所需的原料。
这包括金属矿产(如铁、铜、铝等)和非金属矿产(如磷、硫、钾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提取过程通常涉及到采矿、选矿等多个环节。
三、化工产业链中游分析1. 石化行业:石化行业是化工产业链中游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将石油和天然气等原料转化为各种中间化学品。
煤化工产业链

第三章煤化工产业链第一节煤化工产业链简介传统煤化工包括煤炼焦产业链、煤经合成氨制化肥产业链以及煤经电石制PVC 产业链。
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油和煤制醇醚。
第二节传统煤化工运行分析一、产能过剩严重,将面临调整传统煤化产品例如焦炭、电石、甲醇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品广泛用于钢铁、轻工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生产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甲醇、电石和焦炭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43%、95%和71%,但由于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加之部分工艺较为落后,市场竞争能力较差。
自2005年起,我国传统煤化项目蜂拥而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
据2011年数据检测,煤焦化产品(包括煤化产品及深加工产品)64%的产品产量过剩,仅有36%的产品因装置联产因素限制,开工不足,年产量尚未能满足市场需求。
图1 煤化产品及其下游产品产量对比图可以看出,传统煤化产品产量增速日趋减缓。
其中电石、煤焦油、煤沥青、工业萘、焦化苯减水剂等产品在最近五年内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下,而焦化苯则出现负增长,产量下降11%左右。
乙烯、预焙阳极、粗苯、醋酸、甲醇、加氢苯等产品平均增长比仍保持在10%以上。
加氢苯的产量增长速度较快,自2009年起,粗苯加氢工艺盛行,多数酸洗苯企业陆续退出市场,逐渐被加氢工艺所取代,2009年加氢苯的产能增速是较为快速的一年,年增长率高达100%以上,加氢苯产能迅速释放,但由于原料粗苯的供应受限,此后几年内,加氢苯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截至2011年加氢苯同期累计增长比下降至44.1%。
二、传统煤化工面临三大挑战由于存在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等局限,其发展正面临着原料供应、环境保护、新兴产业冲击等三个方面的挑战。
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将决定传统煤化工产业未来的命运。
煤化工产业链实施方案

煤化工产业链实施方案煤化工产业链是指以煤炭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化工加工过程,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产业链。
煤炭资源在我国非常丰富,因此发展煤化工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实施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方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
首先,要加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煤炭是煤化工产业链的原料,因此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的基础。
我们需要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勘探力度,发掘更多的煤炭资源,并采用先进的采矿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
其次,要加强煤化工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煤化工技术是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我们需要加大对煤化工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煤化工技术水平,推动煤化工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煤化工产业的协同发展。
煤化工产业链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才能实现高效运转。
我们需要加强煤化工产业链内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此外,要加强煤化工产业的环保治理。
煤化工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煤化工产业的环保治理,推动煤化工产业向清洁、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变,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要加强煤化工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煤化工产业是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需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实施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方案,需要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化工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环保治理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煤化工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石化和煤化工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方案

广西石化和煤化工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着力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提高石化和煤化工产业整体竞争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为指引,推动化工产业向基地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石油炼化及煤化工下游产品。
培育形成石油炼制、沥青、橡胶、化纤、化肥等产业链,完善下游芳烃、乙烯、丙烯、碳四等产品。
开发高端精细化工产品,推动石化产业与建材、轻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耦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每年引进产业项目5个以上,到2020年底,广西石化产业实现产值3200亿元,年均增长8.5%;广西石化和煤化工产业综合实力提升,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建立炼化产业链条关键环节,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
培育形成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北部湾沿海石化集群)1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5家。
企业工厂智能化、产出高效化、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研发经费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骨干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以上。
三、重点任务以“一基地二集群多链条”的发展模式,近期重点改变“有油头,无化尾”的行业发展现状,突破产业链龙头项目缺失的瓶颈,后续进一步拉长石化和煤化工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集聚区,巩固并提升我区石化和煤化工产业地位。
(一)推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强石化和煤化工产业之“干”依托现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为基础,利用北部湾深水大港优势,以“碳一(甲烷、甲醇)-碳二(乙烷、乙烯)-碳三(丙烷、丙烯)-碳四(丁烷等)一体化为“主干链”,开发下游产品,逐步实现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推进绿色化工产业发展。
推进炼化一体化及建设多元化烯烃。
在中石油广西分公司1000万吨/年炼油装置基础上,协调推动100万吨/年芳烃龙头项目建设。
煤化工产业链实施方案

煤化工产业链实施方案煤化工是以煤炭为主要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加工、转化而成的一类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煤炭深加工、煤制化工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
煤化工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提出煤化工产业链实施方案,旨在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核心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是推动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熵素效应技术、催化剂开发、反应工程和过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核心技术水平。
建立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力量,加强科技研究和技术攻关。
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研究团队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链的创新能力。
二、完善煤炭深加工技术,提高附加值煤炭深加工是煤化工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附加值。
要加强煤炭煤化技术研究,提高煤炭的转化率和产品质量。
在煤炭气化领域,要加强对高效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新型煤气化装置,提高煤气化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同时,加强对煤炭液化、煤炭纤维化等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拓宽煤化工产业的产品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推动煤制化工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煤制炼化是煤化工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可以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石油替代品和化学原料,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产业升级。
要加强对煤制合成油、煤制天然气等技术的研发,拓宽煤制化工产品的种类和规模。
同时,加强煤炭化学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煤制化工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煤电联产、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项目的开发,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是宝贵的能源资源,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是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煤矸石、煤层气等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煤炭资源的二次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新型煤化工产业链

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当前,煤化工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和国家重点推进的产业。
煤化工可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
传统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焦化和煤气化制合成氨,这是我国目前的主要煤化工产业。
新型煤化工包括煤气化制取甲醇、二甲醚及其下游产品,煤间接液化制油和烯烃,以及煤直接液化制液体燃料等过程。
新型煤化工是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
1煤气化制甲醇及下游产品这条产业链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煤气化制合成气;合成甲醇或二甲醚;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甲醇或二甲醚催化合成烃类产物(主要为丙烯)煤气化技术按气化炉的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
从技术先进性、能耗、环保等方面考虑,对于大型甲醇煤气化应选用气流床气化为宜。
有代表性的气流床气化方法有:德士古水煤浆、壳牌干粉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喷嘴水煤浆。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应用较早,技术较成熟,国内外的工业化装置也不少,但其气化效率不高,而氧耗很高。
壳牌干粉气流床气化技术由于热效率高、煤种适应范围宽,最近两年在国内应用比较多,有10多个煤化工项目采用,但投资相对较高。
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也有工业化应用,较单喷嘴水煤浆气化碳利用率有所提高,但多喷嘴多路控制系统增加了设备投资和维修工作量。
甲醇是由合成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合成已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
目前采用的甲醇合成方法以固定床为主,浆态床还在开发阶段。
合成塔应用最多的是列管式合成塔,但投资较大,大型厂宜用水管式合成塔、多床内换热式合成塔和固定管板的列管式合成塔。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医药、林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可作为发动机代用燃料,甲醇燃料消费已经成为驱动甲醇需求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甲醚可以通过甲醇液相或气相脱水两步法制得,也可以由合成气一步法合成。
与两步法相比,一步法技术具有效率高、工艺环节少、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大型二甲醚制备基本都采用一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精细煤化工产业链
□本报记者李晓岩
“当前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并
未实现煤炭的高效转化利用。
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煤炭的有机质主要由
大分子组成,富含缩合芳环和杂原子。
这就决定了它作为洁净能源利用存
在先天不足,但通过精细加工作为获取高附加值化学品和材料的原料利用
却得天独厚,这种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精细煤化工才是我们今后应该大力
倡导的发展模式。
”在7月18~20日召开的2013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
会上,中国矿业大学魏贤勇教授关于精细煤化工的演讲让人们对煤化工未
来有了更多思考。
传统方式资源利用效率低
传统的煤转化技术包括燃烧、炼焦、液化和气化等,它们的共同点
是热加工,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反应条件苛刻,能耗
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但产品的附加值低。
这些都说明了现有的煤转化
技术对煤炭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魏贤勇教授指出,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对煤炭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魏贤勇教授指出,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
科学发展观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有限度地开采煤炭资源,不应该像
目前这样大规模开采;二是高效利用煤炭资源。
尽管大家对高效利用煤炭
资源的观点都认可,但目前的关键是怎样做才算是高效利用。
煤化工最初是以生产合成氨、焦炭和电石为主的传统煤化工。
目前
发展如火如荼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烯烃、二甲醚和乙二醇等所谓的现
代煤化工,在魏贤勇教授看来,尽管它们部分解决了生产中的污染,但存
在投资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并非煤炭利用的合理方式。
今后应
该大力倡导的是精细煤化工,即首先要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煤的定向转化;
此后再通过精细加工转化中间产品为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如精细化学品
和高性能碳材料,进而形成精细煤化工产业链。
这样不仅实现了煤炭的高
效利用,同时还可降低煤化工项目的市场风险。
煤制油“碎片”重组走“弯路”
魏贤勇教授以煤制油为例详细介绍了现代煤化工与精细煤化工在模
式上的不同。
现有的煤液化技术得到的主要产品是液体燃料,但煤液化存式上的不同。
现有的煤液化技术得到的主要产品是液体燃料,但煤液化存
在的问题很多,无论是直接液化还是间接液化其产品都为液体燃料,产品
品种单一,且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市场风险大。
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煤液化高达450℃的高温反应条件。
为什
么温度要求这么高?魏贤勇教授解释说,煤液化反应后残渣和催化剂混在
一起,催化剂无法回收,只能使用可弃型的催化剂。
而可弃型催化剂一般
活性较低,要想加快反应速度只有提高反应温度和压力。
但反应温度升高
会带来三个后果,一是加剧了生成气态小分子和结焦的反应,降低了液体
产物的选择性,长期运行则可能因结焦严重而堵塞管路,酿成重大事故或
造成全系统停车;二是液体产物组成复杂,分离困难,难以作为化学品利
用;三是对设备材质要求非常高,直接导致设备投资加大。
虽然通过煤液化可以获得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学品。
但从全过程分
析,煤炭在高温下与气化剂反应,被分割成最小的“碎片”CO、CH4和
H2,然后组合这些“碎片”得到燃料油和化学品,实际上是走了一条弯
路,有得不偿失之虞。
为避开煤液化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魏贤勇认为,精细煤化工模式下的煤高效液化工艺应该是操作条件温和,煤中的有机质能够充分利用,产品多样化、附加值高且应用领域广泛,所用的催化剂、溶剂和水易于回收和循环使用。
高效利用体系初具雏形基于这一思路,经过多年研究,魏贤勇教授带领课题组探索并形成
了煤炭高效利用体系雏形。
即煤炭首先经过超临界热溶得到热溶物和热不
溶物,热溶物中几乎不含无机矿物质,可以用于制备碳材料,也可以通过
温和条件下高活性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加氢裂解,将热溶物转化为便于利用
的裂解产物。
如果裂解产物成分比较简单,可通过重结晶等分离过程得到
以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纯品为主的精细化学品;如果裂解产物十分复杂,则
可以通过金属催化加氢得到多环烷烃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可用作高速战机
和导弹的燃料。
对于热不溶物则可以通过低温氧化解聚过程得到含氧有机
混合物,再通过精细分离得到精细化学品含氧有机化合物纯品,这样就构
成了煤的高效利用体系。
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魏贤勇教授从多种煤的氧化反应混合物中成功分离出了一系列含氧有机化合物纯品——苯多酸。
苯多酸用途广泛,比
如苯甲酸钠是常用的试剂,邻苯二甲酸是增塑剂,间苯二甲酸的附加值要
比邻苯二甲酸高得多,均苯三甲酸附加值更高,苯四甲酸二酐则可以生产
聚酰亚胺固化剂甚至航天材料。
而这些附加值很高的化学品都可以从煤中
分离得到。
煤炭转化得到的精细化学品附加值到底有多高?魏贤勇教授以萘为
参照物给我们做了直观比较:萘是高温煤焦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广泛
存在于各种煤中。
精萘的价格约为每吨1万元,但煤中许多成分的价格远
远高于萘。
例如,苯并苝也广泛存在于多种煤中,但作为化学试剂,苯并
苝的价格是萘价格的12万倍!
由此看来,目前我们对煤炭资源的利用还仅只是冰山一角,精细煤
化工理论的提出为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指明了方向。
相信随着科研人员的
不懈探索,我们一定会步入精细煤化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