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复习要点

08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

集,聚会。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zhòu):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未若:不如。

因:凭借。

期:相约。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乃:才。

不:通“否”,语气词,表询问。

委:丢下,舍弃。

引:拉。

顾:回头看。

二、文学常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编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人,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幽明录》。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性格。

同时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四、知识点1、《咏雪》叙事平实,语言简练作者客观简练地叙述了咏雪的故事,未加评论,但意图明显,平实精炼。

2、《陈太丘与友期》详略得当,人物鲜明在语言风格上,《陈太丘与友期》真实自然,无多余修饰,详略得当,剪裁得体。

在塑造陈元方的形象中,从门外戏,到礼貌应答,再到据理驳斥,并最终入门不顾,各角度描写,最终形成了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形象。

3、古今异义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子女。

因: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凭借。

今义:因为。

去:太守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资料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一、文学常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二、文章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出众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一中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三、理解文章内容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有什么作用?“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中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同时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的更好?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身份这种写法?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②“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二则(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二则(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 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
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作品主旨
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 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表现了谢 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谢家家庭生 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补充 ①与人期.(约定)行
②相委.(舍弃)而去.(离开)
③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④下车引.(拉,牵拉)之 ⑤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友人惭.(感到惭愧)
3. 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4. 古今异义
原文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相委.而去 期.日中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 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与儿• 女• 讲论文• 义• 。俄• 而• 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雪骤• ,公欣然曰:“白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雪纷纷何• 所• 似• ?”兄子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二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
可• 拟• 。”兄女曰:“未• 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
古义 离开 拉,牵拉 回头看 舍弃 约定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引导;引用 注意;照管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预定的时日;日期
重点句子
1.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 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此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根据上文应补充上“您”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知识点

《咏雪》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二、注音:讲论(lùn)雪骤(zhòu)差(chà)可拟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三、解释词语:(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子侄辈的人。

(3)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紧,急。

(6)欣然:高兴的样子(7)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9)即:是。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着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儿女:古代指子侄辈的人。

今指儿子和女儿。

四、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

”(5)公大笑乐。

——太傅大笑起来,十分高兴。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参考答案: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咏雪》出自《世说新语》的《夙惠》篇。

夙,即早;惠,是聪敏。

《夙惠》篇集中展现了当时的一批名流在少年时的聪明和智慧。

《咏雪》讲的是千古才女的佳话美谈,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雅致而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情趣;《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长沙王刘道怜次子,出继临川王刘道规。

武帝永初元年(420)袭封临川王,任侍中。

文帝时历任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职,位终于南兖(yǎ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义庆为人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文士皆从其左右。

著作以《世说新语》最受世人推崇。

人物评价:《宋书·列传第十一》说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

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宋武帝刘裕曾夸刘义庆说:“此我家之丰城也。

”3.《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人志人小说集。

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即所谓“魏晋风度”、“魏晋风流”)。

内容主要意在展示名士风度、崇尚清谈,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

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模仿它的著作不断出现。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称其为“名士底(的)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

内容主题《咏雪》中谢道韫(yùn)“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以风中轻舞飞扬的柳絮来喻指飞舞的雪花,潇洒飘逸,传神而富于美感,为人称道。

体现了谢道韫聪明智慧、富有想象力、才华出众。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落落大方的孩子。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知识点《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晋朝至南朝历史文化风貌的杂书。

本书以言行谈论、隐讳讲究等事实资料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风貌、政治局势、文人雅士的品性和学问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选取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

知识点一:晋氏兄弟之争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后,因忧心弟弟晋明帝的野心,曾试图废黜晋明帝,改立自己的养子司马寿为继承人。

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晋明帝得以成为晋朝后继者。

但晋明帝对于晋元帝的这种意图心存疑虑,对文士高士进行了严密的管控,以消除异议。

晋明帝对待晋元帝的后妃和亲信也颇为残酷。

晋元帝有位妃子叫尚书令张华的女儿,晋明帝先是罢黜她的官职,后又软禁了她。

在晋元帝生病时,晋明帝派人毒死了她。

此外,晋元帝的侍中贾充也成了晋明帝的杀手之一、贾充在接替晋明帝处理朝政之前,以贤良深知世事的名声为突破口,与晋元帝取得了颇高的声望。

贾充成为尚书令后,开始实施清算,不断打击政敌,甚至采取“剑诛”之法,直接将政敌杀掉。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晋明帝也破坏了贾充与晋元帝的友谊,将二人分开处理。

晋朝的这段兄弟之争,展现了当时皇帝的权力逐渐增强以及对异己和政敌的镇压程度。

这些故事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黑暗和晋明帝残暴的本性。

知识点二:文人雅士的品性和学问水平世语新语中提到了很多文人雅士,通过他们的言行,可以窥探到当时文化人的品性和学问水平。

1.“欧阳修无雪儿”:欧阳修为人豪爽,将计就计,在与蔡公谈笑时,自嘲“欧阳修无雪儿”。

他把自己姓“修”(现便与“雪”类音)与江州城中的一个妓女“雪儿”联想在一起,以此自嘲,表现了他不拘小节的个性。

2.“曹植千里奔袢”:曹植是一个才情出众的文人,被誉为“曹丕之才子”。

为了表达自己的积极,他用自己写的《孟光临绝命诗》来表白。

这首诗将自己比作孟光,以表白曾受父亲曹操猜疑的痛苦。

3.“谢滕式”的故事:谢滕是晋朝的大文学家,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创作《梅花草谱》。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资料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资料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资料一、注释內集: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侄辈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大何所似:像什么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未若:不如因风:乘风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丢下(他)离开了。

舍:舍弃。

去:离开乃:才不:同“否”引:拉顾:回头看二、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一起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谢太傅哥哥的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把盐大体可以相比。

”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太丘丢下(他)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待您好久了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呐,与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没有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门去头也不回。

三、其他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的是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

文末的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撒盐空中差可拟”追求的是形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追求的是一种神似。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刚正的人;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但又知错就改的人。

它启示我们:明礼诚信、知错就改。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要点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要点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要点《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著作,由刘义庆编撰,收录了420余则故事和引言,以及一些诗文和杂谈。

这部书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南朝时代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的重要资料。

下面将对《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

第一则故事:马融论葬故事概述: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马融和朋友们关于人的死后应如何下葬的讨论。

马融提出,一个人应该以诚实和正直的态度待人处世,而不必追求在死后的荣华富贵。

他认为,人死后只剩下骨骸,应该以简朴的方式下葬,不需要奢华的棺木和陵墓。

朋友们对马融的观点表示赞同,并纷纷表示自己的赞同意见。

复习要点:1.马融的观点:强调人应该以诚实和正直的态度待人处世,不追求死后的荣华富贵。

2.马融的建议:死后以简朴的方式下葬,不需要奢华的棺木和陵墓。

3.朋友们的回应:纷纷表示赞同马融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4.这个故事反映了南朝时期社会风气的一种特点,即崇尚朴素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5.与现代的价值观对比:这个故事中的观点在现代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简约和朴实的生活方式。

第二则故事:杨修讥讽鲍叔故事概述:这个故事讲述了杨修讥讽鲍叔的情节。

有一天,杨修和鲍叔一起乘船出行。

杨修在船上假装在咳嗽,鲍叔表示关切,询问杨修的身体状况。

杨修回答说他正在吐血,只有死后才能解脱痛苦。

鲍叔听后十分惊慌,杨修笑称自己不过是冒个弄病而已。

复习要点:1.故事的主要情节:杨修假装咳嗽并声称正在吐血,鲍叔表达关切。

2.杨修的目的:用讽刺的语言揭露人们虚伪关切的现象。

3.故事的寓意: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时会出于一种形式而流于虚伪,不会真正关心对方的处境。

4.这个故事反映了南朝时期社会风气的一种特点,即人们重视言辞和表面的礼仪,但缺乏真正的诚实和关心。

5.与现代的价值观对比:现今社会中,虚假的关心同样比比皆是。

这个故事让人们意识到,真正的关爱和诚实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咏雪》原文和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大了】,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拟”】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重点词语把握(1)内集:家庭聚会。

集:集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一会儿,不久(4)欣然:高兴的样子(5)雪骤:雪下得大了。

骤:急速(6)何:什么(7)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

拟,相比(8)未若:比不上(9)因风起:凭借风吹起。

因,凭借。

2、重点内容理解(1)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3)《咏雪》一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4)把雪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6)《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和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期日中【约好正午时碰头】,过中不至【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舍去【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去后乃至【太丘离开后,那人才来】。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门外戏【正在门外玩】。

客问元方【那人便问元方】:“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家吗】”答曰【元方答道】:“待君久不至【等你好久都不来】,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那人便生气地说】:“非人哉【不是人啊】!与人期行【跟别人约好同行】,相委而去【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曰【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日中不至【您正午不到】,则是无信【就是不讲信用】;对子骂父【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无礼【就是失礼】。

” 友人惭【那人感到惭愧】,下车引之【下车拉元方】。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

1、重点词语把握(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行,外出(2)日中:正午(3)过:超过(4)至:到达(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6)乃:才(7)尊君在不。

“不”通“否”(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丢下(9)引:拉(10)顾:回头看2、重点内容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本文给我们的启示?答:友人:暴躁易怒,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陈元方是一个率真、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启示:我们要诚信做人,以礼待人。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3)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是没有礼貌。

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不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失礼,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5)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亦/说乎【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而立【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而不惑【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为师矣【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6、子曰:“ 贤哉,回也【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箪食【一竹篮饭】,一瓢饮【一瓢水】,在陋巷【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人/不堪其忧【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贤哉,回也【么有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几个人一同走路】,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不舍昼夜【日夜不停呀】。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在其中矣【仁德就在其中了】”一、重点词语把握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4、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5、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9、表明了学须有友。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10、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11、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12、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1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1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8、《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