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病护理常规
高血压病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血压病病人的护理常规
【护理要点】
1.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变换体位时动作应缓慢,以免发生意外。
2.给予氧气吸入。
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如脱水剂、利尿剂等。
4.需在固定条件下测量血压,测量前患者需静坐或静卧30min.
5.饮食应低盐低脂
6.安慰患者,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严密监测尿量,及时发现心、肾功能的不良变化。
2.若出现头痛、呕吐、视物不清、意识障碍甚至抽搐、昏迷时,应考虑并发高血压脑病,应立即报告医生。
3.若血压急剧升高,伴有头痛、呕吐时,应考虑有高血压危象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
4.剧烈头痛后突然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出现偏瘫等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健康宣教】
1.要广泛宣教有关高血压病的知识,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测量血压。
2.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保持血压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对脏器的进一步损害。
3.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
4.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忌烟、酒。
5.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6.适当参与运动。
7.定期随访,高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高血压脑病诊断及护理

04
高血压脑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01
02
03
04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 ,以免加重患者头晕、头痛等
症状。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休息
和睡眠。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 盐、高脂、高糖的食物,控制
总热量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 Nhomakorabea用力排便 ,以免诱发脑出血等并发症。
病情观察与护理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高血压脑病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偏瘫 等。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脑病可分为弥漫性脑 病型和局限性脑病型两种类型。
02
高血压脑病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标准
突发急剧的血压与颅内压升高的 症状,如严重头痛、呕吐、眩晕
、意识障碍等。
舒张压持续大于120mmHg,或 较基础血压升高超过50mmHg
1 2
学会放松
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减少压力
尽量避免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适当调整自己的 心态。
3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医生等沟通,寻求支持和帮助。
THANKS
感谢观看
高血压脑病诊断及 护理
汇报人: 2023-12-05
目录
• 高血压脑病概述 • 高血压脑病诊断技术 • 高血压脑病治疗措施 • 高血压脑病护理常规 • 高血压脑病预防及健康教育
01
高血压脑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因血压突然升 高而导致的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 征,通常以弥漫性或局限性脑功 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03
高血压脑病治疗措施
迅速降压
脑病科护理规章制度

脑病科护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脑病科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脑病科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脑病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职责。
第三条脑病科护理工作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秉承医疗伦理原则进行。
第四条脑病科护理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护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尊重患者权益,维护医院形象。
第五条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六条医院将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纠正。
第二章护理工作制度第七条护理工作必须坚持责任制和守时守纪原则,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八条护理人员应当按照科室规定的护理计划和操作流程,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和关怀,不得随意更改护理措施。
第九条护理人员应当定期进行护理记录和观察记录,如实记录患者情况和护理过程,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条护理人员在接受医嘱时,应当认真核对医嘱内容,确保操作正确、无误。
第十一条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保持环境清洁,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第十二条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医生、患者及家属沟通,确保信息的传递准确及时。
第三章患者护理规范第十三条对于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定时翻身、助其进食、协助排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第十四条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保持环境安静、温馨,避免过度刺激。
第十五条对于行为异常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第十六条对于手术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协助患者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协助患者康复护理。
第十七条对于濒危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处理急救措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第四章交接班制度第十八条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当如实向值班人员汇报患者情况、护理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等,确保信息的传递畅通。
高血压患者护理常规

高血压患者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的改变。
2.、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烦躁、视物模糊或失明等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其他并发症如冠心病、慢性肾衰竭。
3、了解发病的诱因。
4、询问患者有无家庭史。
5、注意用药过程中的毒副反应,谨防低血压的发生。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心排血量减少:与心力衰竭有关。
2、舒适的改变——头痛、恶心、呕吐:与小动脉痉挛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意识障碍、视物模糊有关。
4、潜在并发症——高血压危象。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一、心排血量减少:1、保证足够的休息与睡眠时间。
2、嘱患者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满足生活需要。
3、减少用餐疲劳,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防止水、钠潴留。
4、给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5、控制输液速度:20~30滴/分。
二、舒适的改变——头痛、恶心、呕吐:1、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声,以避免加重头痛不适。
2、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可抬高床头15~30度。
3、改变体位时要缓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压。
4、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5、患者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并让患者漱口,避免进食油腻食物。
三、有受伤的危险:1、避免患者突然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站立。
2、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及进行蒸气浴。
3、避免用力解大便。
4、加床栏,防止患者坠床,躁动患者应给予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5、血压过高的患者可遵医嘱予以静滴硝普钠。
四、潜在并发症——高血压危象:1、绝对卧床休息,摇高床头30~45度,尽可能减少搬动患者,教会患者缓慢改变体位。
2、给予持续吸氧4~5升/分。
3、遵医嘱给予速效降压、镇静、脱水等治疗。
4、使用硝普钠时应注意:建立独立的静脉通道,现配现用,遮光使用;使用输液泵控制滴数,保持稳定的输液速度。
溶液使用8小时应重新更换。
如出现低血压,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并降低床头;如果血氰化物浓度>3mmol/L,应停止给药。
5、调节给药速度,缓慢降压,当血压稳定后,遵医嘱给予其他降压药。
高血压脑病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病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病是指高血压的病程中,由于血压突然上升,脑循环发生急剧障碍,导致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
1.突然表现血压急剧增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呈喷射状),视力障碍(可为暂时性失明),神志改变,有时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
3.眼底检查可见眼底动脉痉挛,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
【护理要点】
(1)同高血压危象护理要点第1~6 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
(3)控制脑水肿,头部放置冰帽,用20%甘露醇、速尿静滴,脱水利尿。
(4)惊厥、抽搐者可遵医嘱给予安定、巴比妥类药物对症治疗。
(5)观察降压药物疗效,根据血压随时调整药物浓度和速度。
(6)必要是做头颅CT 以排除脑血管意外。
(7)做好重病护理记录,准确记录24h 尿量。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随有心脏、血管、脑、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继发性高血压指的就是由一定的基础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大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1%-5%,如肾脏血管性高血压,可随基础疾病的根治得以完全控制。
而原发性高血压又被成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到目前为止病因还不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占总高血压病人的95%以上,其发病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需要长时间或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1.高血压基本病因(1)高钠低钾饮食:世界卫生组织有相关建议,每个成年人每天的钠盐摄入量应该控制在5g以下,我国人群每天钠盐摄入量达到了8-15g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钾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3.5g左右,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为1.9g,高钠低钾的饮食习惯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2)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不仅会增加患上高血压的几率,也会引起一系列其他疾病,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体重超标者的患病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以上;(3)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也是引发高血压的因素之一,饮酒量越大,患病几率越高,男性单次饮酒量在60g以上、女性在40g以上为有害饮酒;(4)长期精神紧张:在精神高度紧张、愤怒、压抑、焦虑的情绪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会明显升高。
2.高血压护理2.1安全护理当患者出现异样或意识不清时,要立即采用保护措施,并呼叫他人帮助,如果在家或是在公共场所,应该立即拨打120。
要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床头抬高30°,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发生抽搐的患者,要尽力保护好头、手、脚防止碰伤,要立刻用牙垫等塞入患者口中,防止咬伤,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极度躁动的患者,必要时应该将患者固定在病床上,可以给予镇静剂进行治疗。
2.2常规护理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神志清醒,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要立刻给予心电、血压、血氧、呼吸监测;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节氧气流量;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谨遵医嘱,准确、合适的给予降压药物进行治疗;要保证患者病房内的绝对安静,避免大声喧哗以及光线干扰,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活动,稳定住病人的情绪;要调节给药速度,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脱水剂滴注应该较快,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用药血管,避免药物外渗。
高血压急症护理常规

高血压急症护理常规(一)【定义】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髙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恶性高血压等。
(二)【诱因】情绪激动、劳累、寒冷刺激、随意增减药量等。
(三)【临床表现】血压突然升高,伴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或苍白、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
(四)【救治与护理】1.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2.处理原则:1)及时降压,选择有效的降压药物,静脉给药,持续监测血压。
2)控制性降压:初始阶段(一般数分钟至1小时内)降压的目标为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25%;在其后2-6小时内应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一般为160/100mHg左右)。
临床情况稳定后,在之后的24-48小时逐步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同时,针对不同的靶器官损害进行相应处理。
3)合理选择减压药:要求药物起效迅速,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作用消失快。
4)避免使用的药物:如利血平;治疗开始时也不宜使用强力的利尿药。
3.降压药物的选择1)硝普钠:为首选药物,能同时直接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压效果迅速。
2)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与大动脉,降低动脉压作用不及硝普钠。
4.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注意观察心、脑、肾灌注情况。
5.避免诱发因素,防止患者因剧烈头痛、躁动、抽搐而发生坠床、意外伤甚至窒息。
6.防止靶器官损害及对症治疗:高血压脑病时加用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防治脑水肿;惊厥者给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纳、地西泮等镇静止惊;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时给予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合并氮质血症者,予以血液透析治疗。
7.做好心理护理。
各种常见病的护理

• 7、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
17
十四、眩晕综合征护理常规
• 1、保持病室安静,操作轻柔。 • 2、卧床休息。 • 3、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 4、遵医嘱使用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与副作用。 • 5、保持周围环境中无障碍物,注意地面防滑。 • 6、将患者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患者容易拿取的地方。
.
19
十五、糖尿病护理常规
• 4、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一次,观察皮肤颜色温度以 及足部神经感觉,足背的动脉搏动等情况。每晚用温水 洗足,穿宽松柔软的鞋袜。修剪指甲勿损伤皮肤。
• 5、告知病人早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防止发生低 血糖。
• 6、低血糖反应及护理:教育患者及家属认识低血糖反应 的表现,如心慌、头晕,出汗,面色苍白,饥饿等,如 发生上述现象应立即进食糖类食物或饮料,嘱病人随时 携带糖果以备低血糖时用。
• 3、协助药物治疗。 • (1)胃酸缺乏的治疗:可口服稀盐酸胃酶合剂。 • (2)高胃酸治疗:可给予制酸剂,抗胆碱药654-2等。 • (3)保护胃黏膜消胆胺,可服用硫酸铝。 • (4)促进胃排空:可用胃复安,吗丁啉应饭前服用,不宜与
阿托品等解痛剂合用。 • (5)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维敏胶囊、甲硝唑、
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的 护理常规
急诊科
.
1
一、肺炎护理常规
• 1、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 • 3、饮食以高热量、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食、半流食为宜,鼓励病
人多饮水。 • 4、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消炎、镇咳、支持等治疗。 • 5、对症处理:呼吸困难紫绀明显时给予吸氧;胸痛或剧咳者,可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脑病
概念
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过高的血压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时,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大量液体通过血脑屏障漏出血管造成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弥漫性头痛、呕吐、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昏迷。
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脑病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
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伴有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亦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2.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
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
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
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与病因有关
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多见于儿童,子痫常见于年轻妇女,脑动脉硬化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2.动脉压升高
取决于血压升高的程度及速度。
多发生与急进型高血压和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后者一般情况严重,血压显著升高,血压达到250/150mmHg左右才发生,而急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达到200/130mmHg亦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3.颅内压增高
由脑水肿引起。
患者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动脉痉挛并有火焰样出血和动脉痉挛以及绒毛状渗出物。
4.意识障碍
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兴奋、神情萎靡、木僵、嗜睡及至昏迷,精神错乱亦有发生。
5.癫痫发作
可为全身性局限性发作,有的出现癫痫连续状态。
6.阵发性呼吸困难
由于呼吸中枢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及酸中毒所引起。
7.其他脑机能障碍的症状
如失语、偏瘫、偏盲、黑蒙、暂时性失明等,约32%患者会发生视物模糊。
50%以上的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
8.头痛
常是高血压脑病的早期症状,约70%患者会出现,多数为全头痛或额顶部疼痛明显,咳嗽、活动用力时头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
当血压下降后头痛可得以缓解。
9.脑水肿症状为主
大多数病人具有头痛、抽搐和意识障碍三大特征,谓之为高血压脑病三联征
护理措施
一、绝对卧床休息,头高位,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安定患者情绪,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向家属交代病情,通知病危,专人陪护。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备好各种抢救药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药,给予速效降压、脱水、镇静剂,快速降压药首选硝普钠,能同时扩张静脉和动脉,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并密切观察疗效和副作用,按要求的速度滴注。
三、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30分钟测一次,24小时内血压降低20%-25%,48小时血压不低于160/100,在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不宜降压过低,以免发生脑或心肌梗死。
四、血压稳定后每1-2小时测血压一次,详细记录。
五、注意神志、瞳孔、脉搏、呼吸及肢体肌力变化。
六、心功能不全者。
应用脱水剂要注意控制给药速度。
并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与水、电解质平衡,严格记录出入量。
七、有癫痫发作者,执行癫痫护理常规。
八、应用解痉药物时观察心率、心律、呼吸变化,注意药物反应,记录所用药物名称、剂量、时间、抽搐情况及发作停止时间。
九、危象解除后,嘱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控制高血压,预防复发。
健康宣教
1.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在医院内进行观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心理护理病人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
因此,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
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同时,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饮食护理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
鼓励病人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控制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
肥胖者应限制热能摄入,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之内。
4.病情观察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3次,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
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
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
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
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5.用药护理服用降压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如血压下降过快,应调整药物剂量。
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可按医嘱逐渐减量,不得随意停药。
某些降压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服药后应卧床2~3小时,必要时协助病人起床,待其坐起片刻,无异常后,方可下床活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