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优势领域。女性在判断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方 面更加准确 (Vogt & Colvin, 2003)。再次 , 留意与 记住他人的非言语行为也是女性的优势领域。女 性在看录像和真实交往中更能记住一些动态的非 言语线索如:微笑、凝视、点头、耸肩、打手势 等等 (Hall, Rosip, Smith, Horgan, & Carter, 2006), 在判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非言语 的 线 索 的 意 义 方 面 也 更 有 优 势 (McClure, 2000), 也能更容易地记住他人的外貌、服装、发型等特 征 (Horgan, Schmid, Hall, & Carter, 2004)。 与之相对的 , 男性在人际敏感上的领域特殊 性 (如:判断身份地位、竞争结果等 )不明显。在男 性的优势领域 , 男性和女性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 异 (Judith & Marianne, 2008)。女性的人际敏感程 度更高 , 首先可能与女性的社会角色有关 , 她们 在社会生活中更倾向于与人交往 , 而对人际线索 保持敏感则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与人交往 ; 其次 她们可能受到类属性思维 (stereotype) 的影响 , 期 望在其擅长的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 拥有更强的动 机 (Judith & Marianne, 2008)。另外还有研究者提 出 , 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可能是导致她们具 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的原因。
的个体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Sakado et al., 1999; Rizzo, Daley, & Gunderson, 2006; Masillo et al., 2012)。抑郁症患者的人际敏感程度比一般健康人 群更高 (Boyce et al., 1993; Sato et al., 2001; Otani, Suzuki, Ishii, Matsumoto, & Kamata, 2008)。同时 , 人际敏感高的个体更加容易焦虑 , 是焦虑障碍的 一个潜在人格特质 (Wilhelm, Boyce, & Brownhill, 2004; Kumari, Sudhir, & Mariamma, 2012)。 再次 , 不同文化环境中研究都发现了人际敏 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 Masillo 等 (2012)对健康 人群和精神病高危人群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与回 避 的 应 对 方 式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这 与 McCabe, Blankstein 和 Mills (1999)发现人际敏感高的大学 生其应对方式也更为消极的研究结果一致。赖运 成 (2013) 对 中 学 生 的 研 究 发 现 人 际 敏 感 性 越 强 , 外显攻击性越强 , 也就是说人际敏感性高的学生 比人际敏感性低的学生更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 研究都发 现了人际敏感对个体适应功能的消极影响 , 但是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比对研究 , 这一领域仍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
独和被隔离的威胁会使个体产生一种潜在但意义 深远的敏感性。一开始 , 研究者将人际敏感作为 个体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David (1961) 认为人际敏感意味着共情、理解、评价他人的能 力 , 并对他人保持敏感性。Dana 和 Jinni (2003)认 为人际敏感是从非言语的线索中准确评估他人的 能力、状态和特质的能力。人际敏感主要分为两 种类型即情绪敏感和社会敏感。情绪敏感是一种 准确评估与情感相关的非言语线索的能力 , 而社 会敏感则更多地关注总体的社交信息如:人格和 社会角色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 , 研究者开始将人际敏感作 为一种人格倾向。 赖运成 (2013)将人际敏感作为一 种 “ 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 ” 反应过于灵 敏的人格。Marin 和 Miller (2013)将这种以不断担 心负面社会评价为特征 , 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 敏感 , 并采取防御性行为 ( 如服从或抑制行为 ) 来 避免负面社会评价的倾向作为个体一种整合的人 格特征。它具有动机 ( 害怕或者是偏好 ) 、认知 / 情 感 ( 对社会负面评价的警觉性与敏感性 ) 和行为成 份 (防御性行为如: 服从和抑制 ), 与之相关的概念 有:社交焦虑与回避、内向、拒绝敏感、顺从、 社会与心理抑制 (羞怯 )、 行为抑制、 D 型人格等等。 它们都位于人际环中的同一区域即服从性与人际 退缩性之间 , 都反映了人际敏感的一些重要特征 ,
3
人际敏感的性别差异
在人际敏感上 , 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有优势?
这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 , 研究者发现女性在某些领域的人际敏感程度更高 (Judith & Marianne, 2008)。 首先 , 情绪情感领域是 女性擅长并更有兴趣的领域。女性有更强的共情 能力 , 她们在非言语线索中评估情感的能力更强 , 准确性更高 (McClure, 2000); 同时女性报告的情 感体验更强烈 , 也更愿意表达情感 , 在情商测试 上得分也更高 (Brackett, Rivers, Shiffman, Lerner, & Salovey, 2006)。其次 , 判断人格特质也是女性
第3期

艳等 : 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491
David, Amanda, Eliane 和 Jeffrey (2010)研究 考察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即:社会地位是 否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相比老 板对于下属对他们 ( 老板 ) 的看法的判断 , 下属对 于老板对他们 ( 下属 ) 的看法的判断更加准确 , 即 下属的人际敏感性普遍高于老板。研究结果支持 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在人际互动中 , 相对于社 会地位较高的成员 , 社会地位较低的成员的人际 敏感性更高 , 因为感知高社会地位成员的想法更 加重要, 以便于更好地取悦于他们或者获得回 报。此外 , 有研究者提出女性的人际敏感程度更 高也是由于其相对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较低的 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 社会地位是人际敏感的影 响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童辉杰 (2010)的研究发现 20 年 里 (1986~2006), 中国被试的人际敏感因子显著降 低 , 这与许清鹏等 (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也表 明社会文化的变迁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 目前 , 关于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社会认知领域 , 而将其作为一种人格倾向 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作为一种人格倾向 , 未来关 于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遗传、认知 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人格特质等方面来开展。
2
人际敏感的测量
早期研究对人际敏感的测量一般都是要求评
价者对他人的反应做出预测 , 然后将预测结果与 他人的真实反应进行对比 , 计算出评价者预测的 准确性。但这一类测验的准确性受到很多研究者 的质疑。后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差异比较法 ,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小组测验中 , 每一位小组成 员对某个项目进行自评与他评 , 由个体预测的分 数与小组成员预测平均分的差值与自我评价的分 数与其它小组评价平均分差值的相关系数来反映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Dana 和 Jinni (2003)总结人际敏感测试主要 包括:表现型类型测试、自我报告、他人的评价。 表现型测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 如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 , 然后对材料中的 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评估、共情或情感回应或者对 社交情境进行预测等等。自我报告测试则要求被 试通过自陈式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则 要求他人 (如同伴或者老师 )来进行评价。 另外 , 研 究者还提出人际敏感测验可由与之最接近的拒绝 敏感测验来代替。拒绝敏感是个体对拒绝的焦虑 预期、 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 (张莹瑞 , 李涛 , 2013)。 总而言之 , 将人际敏感作为一种人格 特质的测验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地研究 , 也是这 一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面的社会评价为特征 , 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敏感 , 并采取防御性行为 ( 如服从或抑制行为 ) 以避免负面社会 评价的倾向作为个体一种整合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传染性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 , 并可能会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未来研究应发展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 , 进一步地整合相关模型 , 明确人际敏感影响健康 的内部机制 , 为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关键词 分类号 人际敏感 ; 社会认知 ; 心理危险因素 B849:C91
4
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主要从早期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动
机、 社会地位等方面来考察影响人际敏感的因素。 Hall 等 (2009) 将人际敏感定义为 “ 评价和回忆他 人行为或外表的准确性 ”, 通过对 215 项研究的元 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即:早期家庭环境与随后 的生活经历可能会通过影响个体非言语编码和解 码能力而影响人际敏感的发展。在学习经历方面 , 研究者一致认为后天的学习经历可以很好地改善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Ambady, Bernieri 和 Richeson (2000) 等发现基于反馈的干预 ( 类似于真实的生活 经历)相比说教式的干预效果最佳。 这也从一定程度 上支持了个体的生活经历会影响人际敏感的观点。 由于人际敏感意味着共情、理解和评价他人 的能力等复杂的过程 , David (1961)考察动机对人 际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动机程度较 高或较低的个体 , 具有中等程度动机的个体的人 际敏感性更高 , 即适当动机水平的个体其人际敏 感性最高。同时这一结果也表明 Yerkes-Dodson 定律适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3, 489–495 DOI: 10.3724/SP.J.1042.2015.0048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2
艳1
谷传华 2
(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株洲 412001) (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武汉 430079) 摘 要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 人际敏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 研究者将这种以不断担心负
成功的社会交往需要个体对他人的感觉和行 为线索保持适当地敏感性 , 并能及时传达信息让 对方做出期望的回应。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 人际敏感的个体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 拥有 更满意的婚姻 , 也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喜爱 , 能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Hall, Andrzejewski, & Yopchick, 2009) 。但是如果个体持续不断地感知这种体验 , 这种有意向的倾向将会损害人的幸福感 (Downey & Feldman, 1996)。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关于人格影响身体健康的 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有研究表明一 些人格特征能预测个体的健康 , 如敌对、尽责性 与乐观等等。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格领域与健 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也回答了一个古老的问题 , 即身心关系的问题 , 同时也为疾病的心理干预提 供指导作用。Marin 和 Miller (2013)在已有理论研 究基础上重新整合了人际敏感的相关概念 , 构建 一种更具整合力的人格结构 , 并阐明了这种有意 向的人际敏感倾向是个体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
489
wk.baidu.com
1
人际敏感的概念
很多年以前 , 霍尼提出在社会交往中来自孤
收稿日期 : 2014-02-11 通讯作者 : 谷传华, E-mail: guchuanhua@mail.ccnu.edu.cn
49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3 卷
并相互具有一定的重叠 , 这也就表明人际敏感的 这 一 人 格 结 构 具 有 较 好 的 内 容 效 度 (Marin & Miller, 2013)。这个模型被认为是很具有启发性和 潜在的实用价值的 , 但其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仍 受到研究者的质疑 (Timothy,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