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合集下载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从社会因素到自我认知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从社会因素到自我认知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从社会因素到自我认知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出现严重的不安和恐惧感。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涉及多个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外界压力和刺激,也有患者内部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机制。

一、社会因素对社交恐惧症的影响社交恐惧症的发展与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所面对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社会因素:1. 内外压力: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感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包括来自他人的期待和评价、社会角色的责任以及成功与失败的焦虑等。

这些压力使得患者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

2. 不良社交经历:负面的社交经历也是社交恐惧症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被欺凌、嘲笑或尴尬经历过多,可能会引发患者对社交场合的畏惧和远离欲望。

3. 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对社交恐惧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的教育方式,可能使得个体对社交情境缺乏适应能力,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出现。

二、自我认知与社交恐惧症的关系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患者自我认知和心理机制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与自我认知相关的因素:1. 自我价值感: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持有负面评价,并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种自我评价的扭曲和负面化是社交恐惧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 注意偏向: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他人评价和自身失误上,忽视了主观体验和外部情境的其他因素。

这种注意偏向导致了患者对自身表现的过度焦虑和自我否定。

3. 解释偏见: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会对社交情境中的他人反应进行过度解读和负面假设。

他们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对自己的威胁或拒绝,从而加深了社交恐惧的心理感受。

三、应对社交恐惧症的方法与建议针对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患者应对社交场合中的焦虑和恐惧:1. 自我接纳与肯定:患者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对自己的存在和表达方式保持积极的态度。

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的原因探析

2019第6期下(总第304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人际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敏感也是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的问题,形成人际敏感的原因包括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中交流技巧的缺乏。

一、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大学校园,个人只有融入集体,寻求人际合作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获得长足发展。

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障碍,形成人际关系敏感,甚至造成心理困扰,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学生管理带来困难和压力,“高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在学生工作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造成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成因。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必定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家长一般都会告知学生许多道理,帮助学生分析利弊,并且在行动上也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相反一个充满矛盾和争吵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际关系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内心会压抑焦虑,比较自卑,没有人为学生指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遇到挫折往往采取逃避退缩,不愿意主动想办法解决,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这些因素造成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

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情况下不善于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告知他人,习惯性地选择自己去消化负面情绪,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利影响,因为没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联系,也没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策略,自然会体验到人际关系敏感。

“内外向人格特征对人际关系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外向的学生人际敏感程度较低,而内向的学生往往具有高自尊心,内心是较为自卑的,遇事情更容易将所有问题归因于他人或者外在事物,而且会错误地评判他人的行为举止,由此妄加对他人的评论,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和消极的人际知觉,从而影响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就更加消极地对待人和事,内心也就有更加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如此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

战士从家庭走进军营,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便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出现迫切希望交际,但又缺乏社交经验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喜欢自我沉思,不愿向人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交友,显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少青年官兵由于社交经验不足,且有过多的人际错觉,结果与他人难以和谐相处,不易被人理解,受到冷遇。

这在性格内向的同志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战士希望得到干部和战友的尊重和理解。

战士对“干部不理解我”感到非常烦恼。

目前部队精神病患者中,疑被害症状较为突出,怀疑战友在背后议论自己或联合起来整自己,对战友充满敌意,严重者会出现伤害战友的冲动或做法。

调查显示:通过“SCL—90”量表测量,923名官兵中,敌对性较强的有188人,表现为经常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或损害他人利益或破坏东西的冲动,且经常与人争论,容易出现烦恼和激动。

人际关系敏感是新形势下青年官兵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应激性心理问题。

由于一部分青年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突如其来的应激刺激,表现出惊惶失措、焦虑、烦恼、沮丧、抑郁等现象,这在独生子女当中表现较为突出。

某部战士小李接到“母病危速归”的电报后,当场出现精神恍惚,不知所措。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部分青年官兵情绪变化较大,很小的刺激,就受不了,并且在行为上明显地反映出来。

当他们遇到比如提干、升学、立功受奖等高兴事时会表现出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当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痛不欲生、歇斯底里。

有的战士由于接到一个不愉快的电话或收到一封不高兴的信,在情绪上就会表现出悲观异常,在工作中消极被动,在人际交往中孤独苦闷。

某连文书上午受到指导员的批评,在下午的问卷调查中强迫、忧郁症状非常明显。

适应性心理问题。

主要是指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依赖性强,吃苦精神差。

这在独生子女或“独男”当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在焦虑、忧郁、精神病性几个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印象、态度以及情感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正常进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交往过程中的人际认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

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

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解决方案

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解决方案

1、概念人际关系敏感是指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

2、症状表现个体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

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

3、人际关系敏感解决方案(1)领悟疗法领悟疗法一译“顿悟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

治疗者通过与个体讨论其心理问题,使其认识、领悟到心理问题的根源。

狭义仅指经典精神分析疗法。

其理论基础是假定个体的心理障碍由压抑或潜意识冲突造成,只要帮助个体更多地领悟其障碍产生根源(即意识到已往经验与当前行为之间的联系),个体的异常行为才可减轻或消除。

广义上,几乎所有交谈式心理治疗方法都包含领悟的成分,如精神分析疗法、咨客中心疗法和格式塔疗法。

该疗法可追溯至弗洛伊德早年的工作。

他在运用自由联想技术进行心理治疗时发现,自由联想虽可获悉个体的潜意识动机和欲望,并对其进行阐释,但个体的阻抗、移情、防御作用等常使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而将心理治疗的重点从强调对过去事件的阐释转向说明个体为何阻抗和防御。

该疗法认为,个体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幻想、逃避现实等,都是某种潜在的内心冲突的表现形式,而非内心冲突本身,必须揭露和阐释内心冲突才可消除心理障碍的原因,改变个体的不适症状和行为。

(2)认识领悟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是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钟友斌教授创立并发展的本土心理治疗技术理论,该理论认同精神分析学说对人格的解释.认为个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是童年创伤经验造成的无意识的影响,但治疗技术上并不对个体经验做脱离中国人文化习俗的抽象解释、而是注重引导个体对问题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变.接受新的认知方式。

钟友彬教授认为,个体在儿童时期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极为敏感、某些特定的刺激能建立起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消极或不合理的行为模式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错误的行为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焦虑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则会形成固结,并在无意识中保留至成年时期。

什么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呢

什么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呢

什么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呢?想必很多人只是能从字面上对它进行分析了解,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都是比较肤浅的,那么下面广州协佳医院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的一些症状。

神经症者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

他的思维十分纤细,神经过敏,加上性格偏执,容易“受伤”,把别人无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为恶意。

他渴望别人对他亲密和热情,害怕别人对他冷淡和冷落。

他害怕别人“不理他”。

他不喜欢主动和人打招呼,害怕别人不理他;他离开一个场合时不喜欢和人告别,害怕别人“没听见”。

如果他发短信给别人而没得到回复,他会心情很难受,如果是找人帮忙的短信,那么他会更加受伤,并从此远离那个人。

对别人的任何行为,他心里都会无法控制地反复回忆和揣摩,而且他是“内归因”的,当别人没有回复他时,他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才“不理他”,才对他“不好”。

如果他在路上跟人打招呼而别人没有理他,他会认为那个人一定是不高兴,对他有意见,进而思考“他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他了。

总之,他的神经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伤而导致情绪不良,这给他(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导致他越来越讨厌和回避社交,也让其他人要小心翼翼与之相处,以免一不小心“伤害”到他。

神经症者是自我中心的。

他被自己的感受轰炸得应付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一律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陷入作茧自缚。

”他的生活是“情绪中心”的。

他很看重自己的情绪,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对现实的目标和问题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

由于这种关注,更放大了情绪的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为是被情绪控制的,所以虽然他处处为自己考虑,“但是所作所为又都与自己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神经过敏加上情绪中心,让他的情绪经常处于不良状态,加上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我怎么可以情绪不好呢?太不像话了!”),于是社交焦虑甚至恐惧就不可避免了。

这就是所说的神经症,这类的疾病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有一定的困扰的,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疾病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大家!。

多领域人际敏感性概念辨析

多领域人际敏感性概念辨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6), 805-81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6095Multi-View Concepts of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Qinglei Li, Huaiyong WangFaculty of Psych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May 26th, 2018; accepted: Jun. 7th, 2018; published: Jun. 14th, 2018Abstract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S) of individuals is very important for whether they can establish good so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s in real life. Many studies on IS in different fiel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thoug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oor IS on individu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function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This article offers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IS’s defini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cognitio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nd compares IS with its similar concepts. Then, we further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IS, as well as indigenous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context.Keyword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ocial Cognition, Personality, Mental Health多领域人际敏感性概念辨析李晴蕾,王怀勇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收稿日期:2018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4日摘要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对其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

人际敏感_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_刘艳

人际敏感_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_刘艳

的个体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Sakado et al., 1999; Rizzo, Daley, & Gunderson, 2006; Masillo et al., 2012)。抑郁症患者的人际敏感程度比一般健康人 群更高 (Boyce et al., 1993; Sato et al., 2001; Otani, Suzuki, Ishii, Matsumoto, & Kamata, 2008)。同时 , 人际敏感高的个体更加容易焦虑 , 是焦虑障碍的 一个潜在人格特质 (Wilhelm, Boyce, & Brownhill, 2004; Kumari, Sudhir, & Mariamma, 2012)。 再次 , 不同文化环境中研究都发现了人际敏 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 Masillo 等 (2012)对健康 人群和精神病高危人群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与回 避 的 应 对 方 式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这 与 McCabe, Blankstein 和 Mills (1999)发现人际敏感高的大学 生其应对方式也更为消极的研究结果一致。赖运 成 (2013) 对 中 学 生 的 研 究 发 现 人 际 敏 感 性 越 强 , 外显攻击性越强 , 也就是说人际敏感性高的学生 比人际敏感性低的学生更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 研究都发 现了人际敏感对个体适应功能的消极影响 , 但是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比对研究 , 这一领域仍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
2
人际敏感的测量
早期研究对人际敏感的测量一般都பைடு நூலகம்要求评
价者对他人的反应做出预测 , 然后将预测结果与 他人的真实反应进行对比 , 计算出评价者预测的 准确性。但这一类测验的准确性受到很多研究者 的质疑。后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差异比较法 ,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小组测验中 , 每一位小组成 员对某个项目进行自评与他评 , 由个体预测的分 数与小组成员预测平均分的差值与自我评价的分 数与其它小组评价平均分差值的相关系数来反映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Dana 和 Jinni (2003)总结人际敏感测试主要 包括:表现型类型测试、自我报告、他人的评价。 表现型测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 如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 , 然后对材料中的 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评估、共情或情感回应或者对 社交情境进行预测等等。自我报告测试则要求被 试通过自陈式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则 要求他人 (如同伴或者老师 )来进行评价。 另外 , 研 究者还提出人际敏感测验可由与之最接近的拒绝 敏感测验来代替。拒绝敏感是个体对拒绝的焦虑 预期、 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 (张莹瑞 , 李涛 , 2013)。 总而言之 , 将人际敏感作为一种人格 特质的测验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地研究 , 也是这 一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的社会评价为特征 , 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敏感 , 并采取防御性行为 ( 如服从或抑制行为 ) 以避免负面社会 评价的倾向作为个体一种整合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传染性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 , 并可能会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未来研究应发展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 , 进一步地整合相关模型 , 明确人际敏感影响健康 的内部机制 , 为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关键词 分类号 人际敏感 ; 社会认知 ; 心理危险因素 B849:C91
第3期

艳等 : 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491
David, Amanda, Eliane 和 Jeffrey (2010)研究 考察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即:社会地位是 否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相比老 板对于下属对他们 ( 老板 ) 的看法的判断 , 下属对 于老板对他们 ( 下属 ) 的看法的判断更加准确 , 即 下属的人际敏感性普遍高于老板。研究结果支持 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在人际互动中 , 相对于社 会地位较高的成员 , 社会地位较低的成员的人际 敏感性更高 , 因为感知高社会地位成员的想法更 加重要, 以便于更好地取悦于他们或者获得回 报。此外 , 有研究者提出女性的人际敏感程度更 高也是由于其相对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较低的 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 社会地位是人际敏感的影 响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童辉杰 (2010)的研究发现 20 年 里 (1986~2006), 中国被试的人际敏感因子显著降 低 , 这与许清鹏等 (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也表 明社会文化的变迁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 目前 , 关于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社会认知领域 , 而将其作为一种人格倾向 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作为一种人格倾向 , 未来关 于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遗传、认知 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人格特质等方面来开展。
2
人际敏感的测量
早期研究对人际敏感的测量一般都是要求评
价者对他人的反应做出预测 , 然后将预测结果与 他人的真实反应进行对比 , 计算出评价者预测的 准确性。但这一类测验的准确性受到很多研究者 的质疑。后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差异比较法 ,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小组测验中 , 每一位小组成 员对某个项目进行自评与他评 , 由个体预测的分 数与小组成员预测平均分的差值与自我评价的分 数与其它小组评价平均分差值的相关系数来反映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Dana 和 Jinni (2003)总结人际敏感测试主要 包括:表现型类型测试、自我报告、他人的评价。 表现型测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 如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 , 然后对材料中的 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评估、共情或情感回应或者对 社交情境进行预测等等。自我报告测试则要求被 试通过自陈式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则 要求他人 (如同伴或者老师 )来进行评价。 另外 , 研 究者还提出人际敏感测验可由与之最接近的拒绝 敏感测验来代替。拒绝敏感是个体对拒绝的焦虑 预期、 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 (张莹瑞 , 李涛 , 2013)。 总而言之 , 将人际敏感作为一种人格 特质的测验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地研究 , 也是这 一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3
人际敏感的性别差异
在人际敏感上 , 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有优势?
这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 , 研究者发现女性在某些领域的人际敏感程度更高 (Judith & Marianne, 2008)。 首先 , 情绪情感领域是 女性擅长并更有兴趣的领域。女性有更强的共情 能力 , 她们在非言语线索中评估情感的能力更强 , 准确性更高 (McClure, 2000); 同时女性报告的情 感体验更强烈 , 也更愿意表达情感 , 在情商测试 上得分也更高 (Brackett, Rivers, Shiffman, Lerner, & Salovey, 2006)。其次 , 判断人格特质也是女性
的优势领域。女性在判断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方 面更加准确 (Vogt & Colvin, 2003)。再次 , 留意与 记住他人的非言语行为也是女性的优势领域。女 性在看录像和真实交往中更能记住一些动态的非 言语线索如:微笑、凝视、点头、耸肩、打手势 等等 (Hall, Rosip, Smith, Horgan, & Carter, 2006), 在判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非言语 的 线 索 的 意 义 方 面 也 更 有 优 势 (McClure, 2000), 也能更容易地记住他人的外貌、服装、发型等特 征 (Horgan, Schmid, Hall, & Carter, 2004)。 与之相对的 , 男性在人际敏感上的领域特殊 性 (如:判断身份地位、竞争结果等 )不明显。在男 性的优势领域 , 男性和女性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 异 (Judith & Marianne, 2008)。女性的人际敏感程 度更高 , 首先可能与女性的社会角色有关 , 她们 在社会生活中更倾向于与人交往 , 而对人际线索 保持敏感则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与人交往 ; 其次 她们可能受到类属性思维 (stereotype) 的影响 , 期 望在其擅长的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 拥有更强的动 机 (Judith & Marianne, 2008)。另外还有研究者提 出 , 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可能是导致她们具 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的原因。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3, 489–495 DOI: 10.3724/SP.J.1042.2015.0048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2
艳1
谷传华 2
(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株洲 412001) (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武汉 430079) 摘 要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 人际敏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 研究者将这种以不断担心负
489
1
人际敏感的概念
很多年以前 , 霍尼提出在社会交往中来自孤
收稿日期 : 2014-02-11 通讯作者 : 谷传华, E-mail: guchuanhua@
49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3 卷
并相互具有一定的重叠 , 这也就表明人际敏感的 这 一 人 格 结 构 具 有 较 好 的 内 容 效 度 (Marin & Miller, 2013)。这个模型被认为是很具有启发性和 潜在的实用价值的 , 但其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仍 受到研究者的质疑 (Timothy, 2013)。
4
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主要从早期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动
机、 社会地位等方面来考察影响人际敏感的因素。 Hall 等 (2009) 将人际敏感定义为 “ 评价和回忆他 人行为或外表的准确性 ”, 通过对 215 项研究的元 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即:早期家庭环境与随后 的生活经历可能会通过影响个体非言语编码和解 码能力而影响人际敏感的发展。在学习经历方面 , 研究者一致认为后天的学习经历可以很好地改善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Ambady, Bernieri 和 Richeson (2000) 等发现基于反馈的干预 ( 类似于真实的生活 经历)相比说教式的干预效果最佳。 这也从一定程度 上支持了个体的生活经历会影响人际敏感的观点。 由于人际敏感意味着共情、理解和评价他人 的能力等复杂的过程 , David (1961)考察动机对人 际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动机程度较 高或较低的个体 , 具有中等程度动机的个体的人 际敏感性更高 , 即适当动机水平的个体其人际敏 感性最高。同时这一结果也表明 Yerkes-Dodson 定律适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成功的社会交往需要个体对他人的感觉和行 为线索保持适当地敏感性 , 并能及时传达信息让 对方做出期望的回应。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 人际敏感的个体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 拥有 更满意的婚姻 , 也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喜爱 , 能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Hall, Andrzejewski, & Yopchick, 2009) 。但是如果个体持续不断地感知这种体验 , 这种有意向的倾向将会损害人的幸福感 (Downey & Feldman, 1996)。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关于人格影响身体健康的 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有研究表明一 些人格特征能预测个体的健康 , 如敌对、尽责性 与乐观等等。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格领域与健 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也回答了一个古老的问题 , 即身心关系的问题 , 同时也为疾病的心理干预提 供指导作用。Marin 和 Miller (2013)在已有理论研 究基础上重新整合了人际敏感的相关概念 , 构建 一种更具整合力的人格结构 , 并阐明了这种有意 向的人际敏感倾向是个体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
的个体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Sakado et al., 1999; Rizzo, Daley, & Gunderson, 2006; Masillo et al., 2012)。抑郁症患者的人际敏感程度比一般健康人 群更高 (Boyce et al., 1993; Sato et al., 2001; Otani, Suzuki, Ishii, Matsumoto, & Kamata, 2008)。同时 , 人际敏感高的个体更加容易焦虑 , 是焦虑障碍的 一个潜在人格特质 (Wilhelm, Boyce, & Brownhill, 2004; Kumari, Sudhir, & Mariamma, 2012)。 再次 , 不同文化环境中研究都发现了人际敏 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 Masillo 等 (2012)对健康 人群和精神病高危人群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与回 避 的 应 对 方 式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这 与 McCabe, Blankstein 和 Mills (1999)发现人际敏感高的大学 生其应对方式也更为消极的研究结果一致。赖运 成 (2013) 对 中 学 生 的 研 究 发 现 人 际 敏 感 性 越 强 , 外显攻击性越强 , 也就是说人际敏感性高的学生 比人际敏感性低的学生更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 研究都发 现了人际敏感对个体适应功能的消极影响 , 但是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比对研究 , 这一领域仍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