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

本书对达克等人评价的看法:
• 这个评价虽然是十多年前做出的,但其中反应的问题仍然在一 定程度上存在。 • 西方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重心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关 系研究的进展。 •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者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 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的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有效的人群互动 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 织绩效。
人际关系特点:
1.个体性:角色因素退居到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 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 2.直接可感性:是人们在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 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 3.情感性: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 达克等人对此前研究的评价: • 1).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的友谊形成和异性关系的探讨,对其他 领域的关系很少涉及; • 2).将关系看作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形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 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 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 变化的特点; • 3).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情 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 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 • 4).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 响。
二是贵己论。代表人物有巫 马子和杨朱。 孟子这样形容杨朱: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三是无我论。代表人物有老 子和庄子。
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
•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 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 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 会学通用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义人际关系分析

第九,情绪孤立,不喜欢与人交往。
第十,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接受他人 的规劝。
第十一,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 高目标、苛求他人。
第13章
黄希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形成小群体的主要吸引力可分三类:
相似性吸引。指在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追求目 标上相似。
接近性吸引。是同时入学、年龄相当、同住一个 寝室、同乡等原因而经常接触,互相了解。
价的,但又不允许本人看到信封内的全部评价,
只让看其中一小部分人对他的评价。
第13章
研究者通过各成员的提名,可以从中发 现团体中哪些人最博得大家的依赖与尊重,处于 团体中心位置的人。
社会测量法和参照测量法所揭示出来的 被人们集中选择的对象是不一致的。
参照测量法的巧妙之处在于隐去了真实目 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自己的真正动机, 从而获得可靠的结果。
第13章
可能性
团体内部进行沟通和相互影响的两种关系: 一种是直接关系,表现为双方发生好感或厌恶, 对别人的行为容易接受或无动无衷,积极的沟通或 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心理上与他人相容或不相等。
另一种间接关系,是团体内各成员的关系通过 对团体价值的评价,通过共同活动的完成而间接地 表现出来。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把人际关系揭示出来。 第13章
贝尔把人们相互沟通的动作分为12种。
贝尔还记录了团体内各个成员在谈话、讨论或辩
论过程中的动作次数,发现团体内每一次沟通过
程中大都包含有上述十二种动作。
第13章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必要性 团体力量的大小决定于团体内人与人心理 上的关系如何。 人际关系测量有助于了解团体内部的心理 结构并揭示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团体内 人与人的心理关系,更好地发挥团体的力量提 供依据。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 或服从的地位。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八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 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属于这 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 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会轻易离婚。
2021/10/10
8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2)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 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彼此能默契配合和互相忍让。 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 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系的双方更适宜做 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 的夫妇能够和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 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2021/10/10
11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
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
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2021/10/10
12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
2021/10/10
24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2021/10/10
25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行掩饰和缩小
人们对于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总是抱着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的态度。
古代有个小偷,从集市上偷回一头牛,被牛的主人 追到家里。面对这种不利的处境,他故作镇定, 解释说:“我这人平常过日子注意节俭,今天在 集市上闲逛,看见一条破绳子丢在那里,觉得很 可惜,就顺手捡起来带回了家。回到家里才发现, 绳子上竟然还拴着一头牛!”偷牛本来是一项非常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
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
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
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人际关系强弱的四个指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
家人关系:彼此要讲责任(即责任原则),对对方做其当做之事,尽其所当尽之责,而不那么期望对方做对等的回报(社会交换的预期最低)
熟人关系:遵循人情原则
生人关系:遵循利害原则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包含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心理学家舒茨)
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需要大致可分为三类: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我
们每个人都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有的人主动表现形式强一些,有的人被动表现形式弱一些,形成六种人际关系趋向。
儿童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低社会行为、高社会行为、理想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交换理论(美社会学家霍曼斯)
认为人际之间的互动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交换的过程,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情感、信息、服务等等)
一个人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觉得这个关系付出与回报的评价感受。
对称性获益即双赢
R.Weiss认为人际关系能够提够给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依恋、社会融合、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
第三节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际之间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当中。
一.人际吸引的三个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得失原则、联结原则
交往中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有所改变,更容易影响我们对那个人的喜欢。
联结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讨
厌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一)熟悉性
(二)接近性(空间、时间)
(三)相似性和互补性
(四)个人特征(能力,外表吸引力,个性品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