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理
成药性

中药新药研究中评价成药性最直接的学科: 中药化学
-
化学结构是本质
-
中药研究新思路
组合化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组合化学研究,是以中药复方作为天然的组
合化学库(NCCL), 具有多靶作用机理特征为依据, 采用能反映复方疗效的药理学指标,通过组分或单体成 分的组合筛选,找出其性最强的组分构件,即确定复方 有效分子的构成。
-
成功药物的两个必须条件
成功的药物的两大支柱是内在活性和成药性。
内在活性体现在足够的强度和选择性;
成药性包括适宜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代动 力学、安全和结构新颖等属性。
-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内在活性和成药性的地 位
-
这些属性和谐共存于药物的分子结构中
成功的药物
-
新药产生的三个层次
药品形式
中药新药的成药性
-
成药性:候选药物的成药性
成药性:
1、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能够进入I 期临床
2、具有适宜药代(ADME)和安全的性质(Lipinski)
成药性是对先导物优化和候选药物的目标
类药性:是对苗头或先导化合物的基本要求,
体现在类药5原则
(Lipinskiˊs Rule of Five)所涵盖的内容。
-
观
-
-
五原则来历
类药五原则,是辉瑞公司资深药物化学家Christopher A. Lipinski在1997年 提出的筛选类药分子的五条基本法则,符合Lipinski规则的化合物会有更好 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会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因而 也更有可能成为口服药物。在药物研发领域,Lipinski规则被用于对化合物 数据库的初筛,以期摒除那些不适合成为药物的分子,缩小筛选的范围并 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药物化学家们对Lipinski规则作 出简化,形成“四规则”和“三规则”,但是四规则和三规则有时仍然被 称作“五规则”,这里的五指的是各条规则的判别值均为5或500。简化后 的四规则去掉了关于可旋转键的数量限制;三规则进一步去掉了对氢键受 体数量的限制。这是根据口服药物总结出的经验型规律,是小分子药物设 计的有效指导原则。
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应用

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应用中药复方(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是指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传统中药剂型,具有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是中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方法和应用有着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中药复方分析方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复方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相结合,可同时实现对中药复方中不同成分的分离、检测和鉴定。
这种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成分和含量,为药物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HPLC-MS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分析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成分,比如生物碱、酚类、黄酮类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可以实现对复杂中药复方的快速分析。
同时,HPLC-MS技术还可以通过对复方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复方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在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和功效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指纹图谱技术指纹图谱技术是对中药复方进行质量控制和鉴别的重要手段。
指纹图谱是通过对中药复方进行多次成分分析和比较而得到的一个图谱,能够展示复方中主要和次要成分的含量和相对峰面积,是对复方中成分的整体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
指纹图谱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合适的色谱条件和数据处理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与传统的药典方法相比,指纹图谱技术更能反映复方中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多批次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和统计分析,可以评估复方的一致性,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整体谱的方法。
中药复方作为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药物系统,对药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复方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最新整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药学研究重点已从仿制药物转向创新药物的研究。
尤其是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必须遵守国际惯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仿制药物将会越来越难。
在西药研究方面,西方国家实力雄厚,投资很大,目前技术先进;而国内创新西药的研究缺乏资金和技术,短时期内难以在和西方大制药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对西药来讲,中药及复方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考验,疗效确切,而且我国具有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可以据此组方,药有限,而方无穷,这一点是西方国家难以学习和掌握的。
因此,从中药及复方中寻找新药对我国来说具有优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积极扶持、鼓励中药现代化研究,并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2]。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3]。
因此,许多学者对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认识和研究思路。
1.霰弹理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薛燕[4]等提出的霰弹理论,目前被大家广为接受。
该理论核心为:中药复方的物质组成和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的西药。
西药大多情况是单一的有效成分,要求能独立承担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中药复方一般是由多个不能单独起治疗作用的弱小成分组成,是通过多途径来治疗疾病的,即是多成分、多靶点。
依据霰弹理论所制订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1、制定了新的标准:以病定成分,以必不可少性取舍有效成分;2、提出了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全方药理研究、复方拆方研究、单味药有效成分研究、药物分析。
缺点: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病定成分,可能会漏筛。
对于中医对证治疗的复方不适用。
实验步骤繁琐,可行性差。
2.天然组合化学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周俊[5]等通过对“生脉注射液”的研究,证明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天然的组合化学库,其植物化学成分类型多样。
研究表明,复方“生脉注射液”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参皂苷、麦冬中的甾体皂苷和黄酮、五味子中的挥发油和有机酸等类型的天然产物。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拥有着千年历史和积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概述中药复方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往往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整合系统生物学、网络分析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型科学,通过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探究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从而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二、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
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基础。
目前已有多个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像TCMSP、TCMID、STITCH等。
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大量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信息,可供后续研究使用。
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该网络包括三个要素:药物、靶标和疾病,通过靶标的联系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建立这种网络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文献挖掘法,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相应连接关系;2)实验验证法,通过实验验证前期推理的连接关系;3)数据挖掘法,利用大数据快速筛选已知的药物靶标和疾病信息进行连接。
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核心节点是指在网络中紧密连接的节点,关键通路是指在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传递通路。
对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三、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和前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首先可以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药理学快速筛选药物靶标、验证药物适应症、寻找多靶点作用的药物等。
其次可以在中药复方的合理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根据网络分析结果进行药方的优化设计,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引言中药复方制剂是利用多种中药药材组合而成的药物形式,常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治疗。
中药复方制剂的主要特点是多种中药的组合使用,其作用机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中药药材和中药组方理论。
中药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复方制剂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原材料。
中药药材的物质成分多种多样,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中药药材的有效成分质量和含量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中药组方理论是指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对复方制剂组方的原则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中药组方理论主要包括韦达理论、四气调理学说、八纲辨证等。
这些理论在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配伍原则和剂量比例。
二、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多组分协同作用、多靶点联合作用、多通道作用等。
1. 多组分协同作用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往往由多个药材的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
不同药材的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协同增效、相辅相成的作用。
例如,中药复方制剂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加其他成分的吸收和利用率,提高整个复方制剂的药效。
2. 多靶点联合作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对多个靶点的作用,实现多种作用机制的综合效应。
例如,多种中药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3. 多通道作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多组分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达到治疗作用。
不同药材的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通道作用,相互促进或相互补充,提高整个复方制剂的吸收和利用率。
三、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确定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研究引言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配伍组成的药物,常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然而,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的化合物成分,其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药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因此,研究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成为了当今中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中药复方通常由多种中草药的药材组合而成,其中每种药材都含有多种化合物成分。
这些化合物成分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提取和分析。
分离和提取化合物成分的方法1.溶剂提取法:使用有机溶剂提取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醚类、丙酮等。
2.萃取法:使用水、乙醇、乙酸等溶剂对中药复方进行连续提取,得到不同极性的化合物。
3.薄层色谱法:将中药复方溶液均匀地涂于薄层板上,然后经过溶剂的上升作用,化合物成分会在薄层板的不同位置形成斑点,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
分析化合物成分的方法1.毛细管电泳:通过电场的作用将化合物成分分离和检测。
2.高效液相色谱:利用色谱柱对化合物成分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利用气相色谱将化合物成分分离,然后通过质谱对其进行鉴定。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关系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增效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增效效果。
一种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种化合物的药效,使其在较低剂量下就能发挥较强的治疗效果。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相互之间具有相互抵消的效应。
一种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减弱或抵消另一种化合物的药效,使其在较高剂量下才能发挥治疗效果。
增效作用增效作用是指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相互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效果。
一种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种化合物的药效,使其在较低剂量下就能发挥较强的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药效机制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发挥其药效。
靶点作用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可以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结合,调节其活性,从而实现治疗作用。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其中复方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
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而成的方剂。
中药复方的组成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通过巧妙的搭配,使各味药物相互作用,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药物的性味归经来看,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例如,有些中药性寒、味苦,归心经;而有些则性温、味甘,归脾经。
在复方中,通过合理搭配性味归经不同的药物,可以针对疾病的不同方面和人体的不同脏腑进行全面调理。
比如,对于一个既有内热又有脾胃虚寒的患者,方剂中可能会同时包含清热泻火的寒性药物和温中健脾的热性药物,以达到寒热并调、平衡阴阳的效果。
其次,中药复方中的药物在药效上也可以相互补充和增强。
比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
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以 5:1 的比例配伍,黄芪补气以生血,当归养血以和血,两者相辅相成,使得补血的效果更加显著。
又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桂枝具有温通经脉的作用。
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能够更有效地治疗风寒表实证。
再者,中药复方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剂量比例来实现协同增效。
在一个方剂中,不同药物的剂量比例往往会影响整个方剂的疗效。
以金匮肾气丸为例,其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与附子、桂枝的比例约为 8:1。
重用熟地等滋阴药,少量配伍附子、桂枝等温热药,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以达到“少火生气”的目的。
这种巧妙的剂量比例关系,使得全方在补肾阳的同时,又避免了燥热伤阴,充分发挥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此外,中药复方中的药物还可以通过相互制约来减轻毒副作用,同时增强疗效。
例如,在使用常山治疗疟疾时,常配伍槟榔。
常山有较强的致吐副作用,而槟榔能够行气降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常山的呕吐反应,同时增强常山截疟的效果。
中药复方研究的新进展

1] 刘 于 低 [3 何 金 柱 , 兰 英 , 伟 . 证 取 穴 论 治 前 列 腺 增 生 症 . 1] 李 徐 辨 针 [9 李 繁 东 , 玉 兰 , 鲜 华 . 频 脉 冲 电流 刺 激 太 溪 穴 治 疗 前 列 腺 增 生 症 . 国疗 养 医 学 , 9 7 6 1 :5 中 19 , ( ) 1 .
关键 词: 中药复方; 天然组合化学库 ; 有效部位群; 指纹 图谱 ; 血清药理学
中图 分类 号 : 2 5 5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3 4 0 2 0 )2—0 5 —0 R 8 . A 1 0 —8 5 ( 0 2 0 08 2
中医 药 的用药 原则 是 “ 辨证 论 治” 根 据 病证 的 和 中药 新 药研 究 有着 密 切 的关 系, , 本文 对 此进展 作
1 9 。 3 3 : 7. 97 1()1
[7 刘艳 清,易 似红 .微波 针灸 仪 治疗 前 列腺 增生 症 3 1] 0
例观 察 . 湖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19 , 1 ( ) 2— 9 5 5 1 :6
6 3.
[8 马仁 海 , 丽 梅 , 萍 , . 光 针 灸 配 腺 内注 射 治 疗 前 1] 张 冀 等 激 列 腺 增 生 症 12例 临 床 观 察 . 国 中 医 药 科 技 , 9 6 3 3 中 19 ,
医 , 9 4 1 ( ) 1 4. 1 9 , 5 4 :7
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 0 0 9 5 :4 —4 6 20 ,()45 4 .
[6 饶芳 . 1] 点刺 至 阴穴 治疗 前 列腺 增 生 2 0例 . 国针灸 , 中
中药 复方研 究 的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g l
, ,
,
以纯
内含 的化 学 成 分 是 多类 型 的 可能含 有 酚类 生 物碱 菇 类 幽体 和 配糖 体等 因 而 是 一 个 多 样化 的库 复方 与 多靶 作 用机理
、
为例 此 成 分 一 部分 进 入 血 清 一 部分 则
Rg l
,
。
在 胃肠 中 由酶 和 细 菌 作 用 产 生 了 7 个
NCCL
,
,
。
N C CL
的特 点
进入血清 的药 物成 分 使 间 题简化 测 活 性 样 品 与 机 体 但 收 集 足 够 量含药血清 从 中分离 鉴 定药 物
。
,
库 因 此 应 该含 有 几
。
种或某 群 有 效或 有 生 物 活 性 的化 学 成 分
,
、 ,
(2 )
、
N CC L
、
化学 成分 并进 而 找 到 若 干 活性 成 分 难 度 也 不 小
人 体 后 有 选 择地反 复作 用 于 某种 疾 病 的 多 个直 接 靶 点 ( 治 标 ) 和 间接 靶 点 ( 治 本 ) 从 而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
组 合化 学 库 ( N
Mu t l
t i
l a r
C 冶 b in a m t
o
五a l C h e
而
e
l a
c a i 作 用机理 可 能是 多靶 作 用 机 理 ( Me h n
。
,
,
上腺 素
月受 体
,
自由基
,
血 小 板 激 活 因 子
650000 )
( 文 献 和 致 谢略 )
( 收稿
:
1997
一
11
一
20)
中 国 科学 院 昆 明植 物 研 究 所 ( 云 南
,
方法 找到 了 几种 活 性成分 其 结 果 可 能 对 多 靶 作 用 机 理
点 合 成药或 纯 天 然 活 性 化 合 物 其作 用 靶 点 不 多 单 味
的证 明 有 益
,
。
总 之 复方 的 研 究 方法 包 括 我 们 下 面 建
,
,
药 制剂作 用靶 点 稍多
。
议 的方 法 都各 有 其 优缺 点 可 能 需 综合 各 种 方 法 进 行
:
复
(P
AF
) 血 管 紧 张 素转 化 酶 ( A C E ) ( 3 羚
, ,
一
一
3
一
甲戊 二酞
:
辅酶
,
A (H
M G o ) 还 原 酶 内皮 细 胞 舒 张 因子 ( E D R F ) c A
,
有意 义 的
NCCL )
,
我们 的 主 要 思 路是 复 方 似 可 称 之 为天 然
t a
u
等 基 于 上 述我 们 提 出 中药复方 的 多靶 作 用 机理 复方 中多种有效 成 分 以 低 于 它 们 中某 一 单 体 治 疗剂量进入
中 国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9 8
年
2
月 第 1 卷第 2 期 8
・
面向 2
1
世纪的 中 国传统医学
中药复 方 天 然 组 合化 学 库 与 多靶 作 用机 理
—
L ib r r a i
e s
,
周
俊
方
,
— 特 别是探讨 复 方 的活 性 成 分 与 作 用 机制 的 关 系 是
。
用近 代 科 学研究我 国 中 医 用 药 的 主 婆形 式
,
衍 生 物 这些
,
成分也能 进 入 血清 一 种 成 分 如 此 复 杂 一 个 复 方 进 入
、
药 物 的药理 研 究 有 生 物 整 体 离体 器 官 受 体 或作
用 靶点 等层 次
,
血清 的化 学 成 分 就 更 加 复 杂
,
。
当 然 如 果 用 血 清药 理 学
,
。
药 物 的作 用 靶 点 是 当 今 药 学 研 究的 热
, ,
的
一 5
。
。
中药复 方 的研究 方法探讨
用 拆 方 法 研究 复 方 使其 由繁 到 简并进 而 找 到 复
“ ”
味中 这就
一 50
种 化学 成 分
:
有理 由推论 中药复 方是天 然 组 合化学 库 根 据 中 医 理 论 和 实践 以 及单 味药 功能 主治性味 通过 人 工组 合 形 成的
累 各类 活 性 成 分 进行 深 入 药理研 究 ( 包 括 吸收 分布 排
、 、
,
味不等
。、
。
近 年对其中 一 些 药 物 的 作 用 机制 研
:
++
,
究 表 明 其 作 用 靶 点有 离 子 通 道 ( C a
K
十
,
N
a
十
)
,
肾
泄 这里或 可 参 照 血清药 理 学 方法 ) 最 后 探讨复 方 作 用 机 理 及 形 成 新复 方 的 可 能 性
,
中 药复 方 我们认 为 有多个 作 用 靶 点 以 治疗 心 脑 血 管 药 物 中活 血 化 寮类 药 物 为例 常 用 中药有 丹 参 三 七 人 参 红 花 丹 皮 桃 仁 钩 藤 葛根 杜 仲 当 归 白 芍 冰 片 山 植 川 芍 等 治疗 此 类 疾 病 复 方 常有 上 面 药
物中2
,
m s
。
f o
,
g ’) r t a e
基 于 这一 思 路 探讨 了复 方 的研 究方法
,
复方 与 天 然 组合化 学库
近代 天 然 产 物 化学 的 成就 表 明 许 多植 物药 已 能 分 离 鉴 定 出 1 0 种 左右 化 学 成分 因此 一 个 由 4 药组成的复方 可能 含有 3 0
L
的化
:
得 了 可喜 进 展 此法是将复方 灌 胃给 药后 分 离其血 清进 行 体外 药 理 活 性研 究
环境 相 似
。
学 成 分包 括有效 和 无效化 学 成分 大 量 是 单味药本身 含
其优 点 可 以 排除 一 些 胃 肠 中 不
, ,
有的 少量是 加工 炮 制过 程 中形 成 的
( 1 因 为 是 有效复 方 形 成的 )
一4
,
、
探索
。
我 们建议的 方 法 精选 组 方 不 复杂 的有效复方进
, , ,
:
,
:
、
行化 学 设 计 先 划分 成几 个 部 位 以 复方 治 疗病 种 建 立
多 种 靶 点 的 微 量 筛选 模 型 初筛 各 划 分部 位 以 多种筛选
、
、
、
、
、
、
、
、
、
、
、
,
模 型 指 导 各 划 分部 位 分 离 鉴 定 出 各 类 活 性 成 分 进 而 积
,
方 主 要 活 性 成 分 此法作为寻找 主 要 活 性 成 分 或先 导 化 合 物 有 可 取 之 处 但其结 果 似 不 能说 明 复方的复杂作 用
,
,
机理
。
近 年 国 内学者 采 用 血清药 理学方 法研 究复方 取
, 。
具 有 疗 效 的相 对 安 全的天 然 组 合 化 学 库
,
。
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