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古诗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1.《静夜思》- 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明月照床的情景,自然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疑是地上霜”的错觉,更增添了夜晚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而“举头”“低头”的动作,将诗人思乡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赏析: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强调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则直接道出了在节日时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后两句通过想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3.《泊船瓜洲》- 王安石-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前两句写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虽与家乡相隔不远,但却有重重山峦阻隔。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同时“绿”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
4.《秋思》- 张籍- 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赏析:首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而产生了写家书的念头。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想说的话很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写家书时的反复斟酌和不放心。
5.《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赏析:词的上阕通过“山一程,水一程”的重复,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艰辛和遥远。
“夜深千帐灯”则展现了夜晚宿营时的壮观景象,但也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
下阕的“风一更,雪一更”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聒碎乡心梦不成”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痛苦,“故园无此声”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故乡宁静生活的怀念。
关于想家的诗句唯美

关于想家的诗句唯美想家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它代表着对家乡、亲人和曾经的生活的深深思念之情。
当我们身处异乡,远离故土时,对家的思念常常会化为一种诗意的表达。
下面是一些关于想家的唯美诗句,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份思乡之情。
1. "故乡在何方,山水苍茫无边。
飘零在他乡,心如孤鸟飞翔。
"这句诗表达了在异乡漂泊的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身处陌生的环境中,内心的孤独感让人不禁回忆起故乡的山水风光。
2. "夜深思乡泪,明月照故园。
"这句诗道出了夜晚对家的思念之情。
当月光洒在身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思念之情化为月光,照亮了故园的方向。
3. "故乡山水静,心中思绪远。
"这句诗表达了在远离家乡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思绪却与故乡的山水一起静谧安宁。
即使身处陌生的环境,内心却能与故乡产生某种超越时空的联系。
4. "故园无此花,此花化故乡。
"这句诗通过对花的描述,表达了在异乡无法见到的景色与家乡的深切关联。
花朵代表着故乡的美好,即使在异地,花依然能将我们的思念化为故乡的风景。
5. "千山万水,漂泊在外。
乡愁无边,思念涌上心头。
"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在陌生的环境中的漂泊与乡愁。
千山万水之间,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人难以自禁。
6. "迢迢牵思线,念念乡音绵。
"这句诗通过牵思线的隐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念念。
思念之情如线般牵引,无论身在何方,乡音仍在耳畔回响。
7. "想家是一首浅唱的歌,扣动内心的琴弦。
"这句诗用音乐的隐喻来形容想家的感受,将想家比喻为一首浅唱的歌,温暖而动听,扣动内心的琴弦,唤起对家的深深感受。
8. "故乡的山,像一首古老的诗,永远流传在心间。
"这句诗通过对故乡山的描绘,比喻为一首古老的诗,表达了故乡的美好在内心永远留存。
9. "想家的心,是一本永远无法翻过的书,每一页都刻满了思念的文字。
形容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诗句

形容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诗句1、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____杜荀鹤《送人游吴》2、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____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3、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已而容故乡。
____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4、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____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____杜甫《春盼》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____高适《除夜作》7、若为化得身千亿,贫上峰头盼故乡。
____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看山寄京华亲故》8、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____李白《关山月》9、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____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10、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____李商隐《端居》11、长江悲已漏,万里读将归属于。
____王勃《山中》12、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____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13、乡书何处超过?归雁洛阳边。
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14、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____戴叔伦《题稚川山水》15、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____孟云卿《寒食》1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____于谦《观书》17、碛里叛人三十万,一时世尊月明看。
____李益《从军北征》18、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____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9、蝴蝶不录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____辛弃疾《满江红·燃烧樱桃》20、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____崔涂《春夕》21、秋已天下,日犹长,仲宣怀远更悲凉。
____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22、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23、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恨。
____李商隐《端居》24、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
___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25、画图犹如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短。
形容远在他乡的诗句

形容远在他乡的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释义: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唐・李商隐《滞雨》释义: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主题:这首诗主旨为思乡,诗句开头点出时间、地点、环境,烘托主人公的心情;而后表达了诗人怀乡之意。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释义: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表达作者客居他乡,月圆之夜思念家乡的感怀之情。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唐·王维《杂诗》释义: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主题:这首诗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情节,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释义: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主题: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释义: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主题:这首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7、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释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8、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释义: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身在异乡想家的诗句

身在异乡想家的诗句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像我独自在这陌生城市,过节时对家的思念愈发浓烈,哎呀,真的好想家啊!例子:中秋节到了,我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吃着月饼,心里默默念着这句诗,眼泪差点就流出来了。
2.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可不就是这样嘛,在这异乡的夜晚,我对千里之外的家思念至极,时间过得好快啊,又一年过去了!例子:除夕夜,看着外面热闹的烟花,我却只能给家里打电话,心里想着这句诗,满是惆怅。
3.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在这想着家里人,他们是不是也在深夜谈论着我这个远在他乡的人呢,肯定是啊!例子:加班到很晚回到住处,躺在床上,就会想到家里人是不是也在牵挂着我。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虽然我和家人远隔天涯,但看到这同一轮明月,就感觉我们好像在一起,能不思念吗?例子:和朋友在海边赏月时,我不禁说出了这句诗,心中满是对家的想念。
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露水也白了,可月亮怎么都觉得还是故乡的更明亮,我真的好想回故乡啊!例子:一个人在外面散步,看到那不太明亮的月亮,就想起了家乡的月亮。
6.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等我快回家的时候,肯定也会又期待又害怕吧,那种心情真的很复杂呢!例子:每次要回家前几天,心里就会七上八下的,特别能体会这句诗的感觉。
7.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要怎么才能送到呢,就像那归雁能飞到洛阳边一样,我也好想回家啊!例子:给家里写信的时候,就会念叨这句诗,满是无奈。
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这动荡的时候,一封家书是多么珍贵啊,就像我现在多渴望收到家里的消息,真的太想了!例子:好久没收到家里的信了,心里着急得很。
9.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不就是那断肠人在天涯嘛,夕阳西下的时候,对家的思念简直要把我淹没了,能不难过吗?例子:傍晚看着夕阳,那种孤独和思念就涌上心头。
10.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形容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导语】家乡是⼀曲悠扬的清笛,总是让⼈魂牵梦绕;家乡是⼀抹皎皎的⽉光,总是让⼈⼼动不已;家乡是⼀串永恒的记忆,总是让⼈想起就思念。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形容思念家乡的诗词,欢迎阅读!形容思念家乡的古诗词篇⼀ 1、《九⽉九⽇忆⼭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2、《⽉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断⼈⾏,边雁⼀秋声。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3、《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悠哉。
淮南秋⾬夜,⾼斋闻雁来。
4、《除夜作》 唐·⾼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霜鬓明朝⼜⼀年。
5、《⽰⼉》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6、《夜⾬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7、《静夜思》 唐·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8、《归家》 唐·杜牧 稚⼦牵⾐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赢得鬓边丝? 9、《乡思》 宋·李觏 ⼈⾔落⽇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相阻隔,碧⼭还被暮云遮。
10、《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三千⾥,家书⼗五⾏。
⾏⾏⽆别语,只道早还乡。
形容思念家乡的古诗词篇⼆ 1、《滞⾬》 唐·李商隐 滞⾬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地,归梦不宜秋。
2、《送吴⼗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到⾠阳,溪⼝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明年春⽔共还乡。
3、《商⼭早⾏》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悲帮乡。
鸡鸣茅店⽉,⼈迹板桥霜。
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唐·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影当窗乱⽉明。
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

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10、思乡怀古多伤别,况此哀吟意不胜。
11、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2、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14、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1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6、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1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1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到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浮云遮。
2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就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2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25、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静夜思李白床、八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 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 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 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
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 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 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
赏析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
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
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
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
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
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
这般诗一日做百首也得” (《朱子语类辑略》卷八)。
他鄙薄宋诗的意见固然偏颇,但所赞赏“古人诗中有句”还是有道理的。
所谓诗中有句,是合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义,可以单独流传。
王维这首小诗就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
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注释[1] 登高: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
后遂以九日登高为习俗。
[2]茱萸(yu予):一名越椒,又称吴萸,芳香植物。
古人以九月九日为上九,又叫重阳节。
这时茱萸之实气味香浓,色赤似椒子, 相传折来插在头上可以避秽恶之气和抵御寒冷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 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
“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
“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