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总结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眼睛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非常依赖的一个感官。
保护和维护眼睛健康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眼科是一门研究和治疗眼部疾病的学科,通过对中医原理的运用,可以提供一种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于中医眼科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在中医眼科的理论方面,我学习了中医的眼部诊断学和眼科病因病机学。
中医眼科强调以整体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断。
眼睛是五脏六腑之海,任何一个脏腑的疾病都可能通过眼睛来表现。
通过观察眼睛的外部表现,包括色泽、形态、分泌物等,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
眼科病因病机学进一步解释了眼科疾病的成因和发生机制,指导了我们在治疗中的选择方法和药物配伍。
其次,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在本学期的实训中,我亲自观察了一些常见的眼科疾病,并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医针灸疗法和中药熏蒸疗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眼部气血运行,改善眼部病变。
而中药熏蒸疗法则是通过熏蒸中药的疗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眼部,起到消炎、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亲自采用这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也增加了对中医眼科的信心。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也有一些现代化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药物的眼滴剂和中医营养调理。
中医药物的眼滴剂是将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滴剂,通过滴入眼睛来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既简单方便,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眼部,疗效显著。
而中医营养调理则是通过调整膳食和食疗来改善眼部疾病。
例如,多吃一些胡萝卜、菠菜、花生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改善夜盲症和干眼症等问题。
这些现代化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备受患者的喜爱。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于中医眼科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医眼科不仅可以通过中药治疗眼部疾病,还可以通过针灸、熏蒸等治疗方法来改善眼部病变。
中医眼科 个人总结

中医眼科个人总结引言作为一名从事中医眼科的医生,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睛,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眼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眼科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本文就我个人对中医眼科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总结。
中医眼科的独特之处相比于西医眼科,中医眼科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关注眼部疾病与人体内环境的关系。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认为眼病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表现,并通过调整整体健康来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这与西医的症状治疗有着本质差异。
中医眼科的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1. 近视:中医认为近视主要与肾虚有关,因此治疗近视的重点是滋养肾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中药熏蒸、中药熏洗等,可以缓解近视的进展和改善视力。
2. 干眼症:中医将干眼症归结为目湿不足,可以通过调整肝肾阴阳平衡,滋润眼睛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滴眼液、中药熏蒸、穴位按摩等,可以缓解眼睛干涩、疲劳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3. 白内障:中医认为白内障主要与肝肾阴虚有关,因此治疗白内障的重点是滋养肝肾,清除眼部淤积物。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可以缓解视力下降和眼球混浊等问题。
4. 翼状胬肉:中医认为翼状胬肉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滴眼液、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等,可以减轻眼睛肿胀和不适。
中医眼科的优势中医眼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观察:中医眼科通过综合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舌苔、脉象等,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
2. 相对安全: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健康,避免了西药常见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3. 疗效持久:中医治疗的目的是调整整体健康,可以治本,使得疗效更为持久。
4.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治疗因人而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眼科的展望尽管中医眼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但是由于现代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接受度有限,中医眼科的应用仍较为有限。
中西医眼科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西医眼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中西医眼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作成果1. 患者诊疗量稳步增长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院中西医眼科共接诊患者XX例,较去年同期增长XX%。
其中,西医眼科接诊XX例,中医眼科接诊XX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许多眼科疾病患者得到了有效缓解。
例如,对于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西医治疗为主,中医辅助治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3.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我院中西医眼科团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成功申请了XX项科研课题,发表了XX篇学术论文,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院中西医眼科共培养眼科医护人员XX名,其中西医眼科XX名,中医眼科XX名,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三、存在问题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待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 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有待提高部分医护人员对中西医眼科疾病的认识不足,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3. 医疗设备有待更新部分医疗设备老化,影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改进措施1.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鼓励医护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中西医眼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3. 更新医疗设备积极争取资金,更新医疗设备,提高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眼科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眼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院中西医眼科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具体如下:1. 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眼科专家的合作,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
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6.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7.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8.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二:基础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2. 眼部经络与穴位:主要涉及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并介绍各个穴位的功能特点。
三:常见眼部疾病分类与临床表现(注释: 常见法律名词)- 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近视 (Myopia) :指人看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模糊;远视 (Hypermetropia) :指人看远处物体较为清楚而近距离需要调节才能观察到;- 白内障(Cataract):指由于老化或其他原因导致晶体混浊,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减弱其对外界事物感知力。
四:治则治法(附件:治疗案例)1. 中药调理与针灸疗法- 草药配方及功效:a) 柴胡黄芩汤:清肝火,解毒消肿。
b) 玳珠丹参散:活血化淤,明目降压。
- 针灸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a)太阳、攒竹等眼部经络上的主要穴位;b)刺激方法包括捻转、按揉和温针等。
2. 外科手术干预(注释: 法律名词-外科手术)五:康复护理措施康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休息并遵医嘱进行用眼保健;- 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促进视力恢复;六:结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眼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包括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白内障(Cataract),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案例作为参考,并对康复护理给出建议。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中医眼科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1、本文档涉及附件。
2、法律名词及注释:近视(Myopia);远视(Hypermetropia);白内障(Cataract);。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眼科在我国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医眼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眼科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本学期,我深入学习了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现将学习成果总结如下。
二、中医眼科基本理论1. 眼睛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中医认为,眼睛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其中肝、心、肺、脾、肾五脏对眼睛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如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目能视物;心主血脉,心火旺盛则眼目明亮;肺主气,肺气充足则眼目清晰;脾主运化,脾土旺盛则眼目不昏;肾主水,肾水充足则眼目不花。
2. 眼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眼科认为,眼科疾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当、劳逸失度等。
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痰湿内阻等。
三、中医眼科常见病证1. 针眼:针眼是指胞睑局部红肿、痒痛,可扪及硬结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消肿散结,常用方剂为银翘散。
2. 胞生痰核: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有重坠感,睑内呈黄白色隆起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化痰散结、化坚,常用方剂为二陈丸加味。
3. 睑弦赤烂:睑弦赤烂是指睑弦赤痒、灼热疼痛,糠皮样鳞屑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祛风止痒、清热凉血,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加味。
4. 椒疮:椒疮是指眼微痒不适,干涩有眵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退赤散结,常用方剂为银翘散。
四、中医眼科临床应用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眼科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治疗针眼、胞生痰核等疾病时,可选用风池、合谷、太冲等穴位进行针灸。
2.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眼科疾病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治疗睑弦赤烂等疾病时,可选用睛明、攒竹、丝竹空等穴位进行推拿。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眼科疾病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如治疗椒疮等疾病时,可选用清热解毒、疏风散结的中药方剂。
本学期,我对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临床应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眼科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总结

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总结
简介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不断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工作内容
我们在中医眼科工作中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 中医眼科治疗:通过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针对眼部疾病
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中西医结合:在眼科治疗中,我们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
合运用中西医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3. 视力康复:通过视力康复训练和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提高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成果
在我们的工作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 提高了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眼科治疗,我们成功地治愈了很多眼部疾病患者,提高了治疗效果。
2. 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我们注重关注患者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了患者的高度满意度。
3. 提高了团队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研究,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了团队的实力。
经验总结
在中医眼科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以下经验:
1. 注重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因此我们要加强与西医的合作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
2. 关注团队协作:中医眼科工作涉及多个专业,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我们要积极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 持续研究提升:中医眼科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研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中医眼科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注!。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眼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眼科疾病的中医辨证1·1 眼部疼痛的辨证1·2 红眼疾病的辨证1·3 高度近视的辨证1·4 视疲劳的辨证1·5 外伤性眼病的辨证1·6 眼底病变的辨证1·7 黄斑病变的辨证2·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药外敷治疗2·2 中药口服治疗2·3 穴位疗法2·4 中医保健调理二、常见眼科疾病及其中医治疗方法1·红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1 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2 铜绿假单胞菌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3 疱疹性角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4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2·黄斑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医治疗早期黄斑病变的方法2·2 中医治疗湿性黄斑病变的方法2·3 中医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方法3·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3·1 中医药物治疗视疲劳的方法3·2 中医保健调理视疲劳的方法4·高度近视的中医治疗方法4·1 中医药物治疗近视的方法4·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近视的方法5·外伤性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5·1 中医药物治疗眼外伤的方法5·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外伤的方法6·眼底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6·1 中医药物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6·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眼科疾病诊断依据表格2·中医眼科治疗案例分析3·中医眼科保健方案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中医药业务管理、执业人员资格、中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简史《黄帝内经》最早《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等著包括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
《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书。
《目经大成》黄庭镜著《外台秘要》王焘著有关金针拨内障的最早记载《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陈达夫著眼球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眼的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他们与角膜一并称屈光间质。
眼球壁3层: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
(一)外层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故称纤维膜。
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二)中层中层为色素膜,因富含色素而得名。
因为含有丰富的血管,又称血管膜。
去除外层后,其外观状似紫色葡萄,故又称葡萄膜。
中层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三)内层内层即视网膜。
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前至锯齿缘,后至视乳头,分为色素层和感光层。
除色素层为色素上皮外,感光层为透明的薄膜。
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重要作用。
角膜分层及其特点能不能再生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是球结膜上皮的延续,由5—6层细胞组成,易与前弹力层分离,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
由于上皮层与球结膜上皮层相互连续,故病变时可以相互影响。
(2)前弹力层:是一层均匀一致无结构的透明薄膜,终止于角膜边缘,损伤后不能再生。
(3)实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
约由200层纤维薄板组成,薄板又由纤维柬组成,与角膜表面平行,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周围延伸至巩膜组织中,故炎症时可相互影响。
本层无再生能力,一旦伤,则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为一透明的均质膜,由胶原纤维所组成,在前房角处分成细条,移行于小梁组织中,损伤后能再生。
本层富有弹性,较为坚韧,角膜溃疡穿孔前常可见后弹力层膨出,甚至可持续数天之久。
(5)内皮细胞层:为整齐的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本层与虹膜表层相连,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正常情况下,房水不能透过此层渗入角膜组织中。
内皮细胞损伤后易引起基质水肿。
本层在成年后损伤不能再生,缺损区主要由邻近的内皮细胞扩展和移行来覆盖视网膜组织分层视网膜组织由外向内可分为10层。
即①色素上皮层;②视细胞层(杆体、椎体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颗粒层;⑤外丛状层;⑥内颗粒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主要感光细胞及其作用第一神经元为光感受器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神经上皮,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形状如圆锥状,称视锥细胞,具有感受强光和辨别颜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黄斑部,故黄斑区的视力最为敏锐。
另一种细胞形状如杆状,称为视杆细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越近黄斑区越少,至黄斑中心凹时没有这种细胞。
房水的循环途径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由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房,再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人眼的静脉系统。
(睫状突→房水→后房→瞳孔→前房→小梁→房水静脉)眼的附属器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房角的结构前房为角膜的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的前面所围成的间隙。
前房中央部最深,约3毫米,周边部渐浅。
前房最周边处为前房角,前房角的前壁为角巩膜缘,后壁为虹膜根部和睫状体的前面。
后房为虹膜后面、睫状体的内面与晶状体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
视网膜动静脉的比例 2:3视网膜静脉与动脉分布—致,动脉颜色较红,管径较细;静脉颜色较暗,管径较祖,二者之比约为2:3。
明目退翳法:本法是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退角膜混浊的眼科独特治法。
常用药有蝉蜕、秦皮、谷精草、木贼、密蒙花、石决明、珍珠母、蒺藜、青葙子、蛇蜕、海螵蛸等。
代表方如消翳汤。
适应症:翳证瘢痕五轮学说(一)肉轮指胞睑。
包括解剖学之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指两眦。
包括解剖学之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
上、下眼睑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指白睛。
包括解剖学之球结膜和前部巩膜。
白睛在脏厉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病变,容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指黑睛。
近代主要指解剖学之角膜。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胆。
此外,黑睛之后为黄仁,黑睛与黄仁之间充满神水,瞳神位于黄仁中央,故当黑睛疾病之病邪深人时,容易影响黄仁、神水,并波及瞳神。
(五)水轮指瞳神。
狭义的瞳神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状体等。
“水轮”一般多指广义的瞳神,是眼能明视万物的主要部分。
五轮学说原主张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
瞳神紧小辩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瞳神紧小指瞳神失去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缩小如针孔,并伴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沉着物,神水混浊,视力下降的眼病。
[临床表现]突发眼珠疼痛或肿胀,眉棱骨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症;或伴关节酸楚疼痛等[辨证论治](一)肝经风热[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二)肝胆火炽[治法]清泻肝胆。
[方药]龙胆泻肛场加减。
(三)风湿夹热[治法]祛风除湿清热。
[方药]抑阳酒连散加减。
(四)虚火上炎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绿风内障临床表现治则治疗方法绿风内障是以头眼胀痛,眼珠变硬,瞳孔散大,瞳色变绿,实力锐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临床表现]先兆期:时有傍晚视物昏蒙,虹视,患眼同侧额部疼痛及鼻根酸胀,休息后各症缓解或消除。
急性发作期:头眼剧烈胀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或视力骤降,虹视。
常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辩证论治(一)风火攻目[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加减(二)痰火郁结[治法]降火逐痰[方药]将军定痛丸加减。
(三)气火上逆[治法]疏肝解郁,泻火降逆。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正常眼压的数值正常眼压的范围为11~21mmHg。
眼的屈光系统分哪几部分眼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黑睛疾病有哪些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宿翳等聚星障:聚星障是黑睛上生多个细小星翳,伴涩痛、畏光流泪的眼病。
花翳白陷:花翳白陷是以黑睛生翳,灰白混浊,四周高起,中间低陷,形如花办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凝脂翳是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
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力的眼病。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结成瘢痕翳障,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赤痛畏光的眼病。
视衣脱落的临床表现?自觉症状:发病前常有黑影飘动或闪光感;视物可有变形、弯曲,不同程度视力下降或有幕状黑影逐渐扩大,甚至视力突然下降。
眼部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或液化;脱衣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血管爬行其上;严重者可见数个半球状隆起,或呈宽窄不等的漏斗形,甚则漏斗闭合不见视盘;裂孔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一、禀赋不足,命门火衰。
二、肝肾亏损,精血不足。
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
西医:目前认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由于色素上皮内高度发育的吞噬酶系统有缺陷致使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尤其是视杆细胞外节的吞噬作用出现缺陷,影响了外节的新陈代谢,脱落的盘膜堆积,可能成为自身性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这种色素上皮的缺陷与遗传有关。
此外,尚有内分泌障碍,微量元素铜铁代谢异常,营养障碍及视网膜脉络膜硬化等假说。
络损暴盲(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诊断要点[诊断依据]1.中老年发病者常有高血压等病史,青年发病者常有反复发作的眼前黑影及视力障碍史。
2.眼前有黑影或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双眼散瞳检查,可见周边视网膜有出血、渗出、机化及血管白鞘。
3.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暴盲的分类脉阻暴盲络损暴盲(络瘀暴盲)目系暴盲名词解释色觉色觉是视觉功能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视网膜锥细胞的特殊感觉功能。
正常人视觉器官能辨识波长380-760 um的可见光,由紫、蓝、青、绿、黄、橙、红7色组成。
老视老视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导致晶状体的生理性调节力减退二发生近视力减退的现象。
俗称老花眼。
视瞻有色(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瞻有色是指外眼无异常,唯视物昏蒙不清,中心有灰暗或棕黄色阴影遮挡,或视物变形的内障眼病。
青盲(视神经萎缩)青盲是指眼外观正常,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的内障眼病。
睛障(混睛障??)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层呈圆盘状灰白色混浊翳障,障碍视力的眼病。
金疳(泡性结膜炎)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
漏睛(慢性泪囊炎)是以内眦部常有粘液或粘液自泪窍泌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近视的诊断[诊断依据]1、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或有视疲劳症状。
2、高度近视者眼前常有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3、验光检查为近视。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1、久视劳心伤神,耗气损血,目中经络涩滞2、肝肾精血亏损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
针眼的治疗[辨证论治]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上在未成脓者,内外兼治。
已成脓者,当促其溃脓或切开排脓。
一、内治(一)风热客睑[主证]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并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与热邪皆能作痒,风胜、热胜亦皆致肿。
今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故胞睑红肿而痒。
所见全身症,均为风热袭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银翘散加减。
本方以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
本病初起证偏风重者,可加桑叶、菊花;证偏热重者,可去荆芥、豆豉,加黄连、黄芩以助清热解毒。
(二)热毒壅盛[主证]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
[证候分析]脾胃蕴热,积久热毒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故疖肿红赤掀痛。
内热重,故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脾虚夹实[主证]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证候分析]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
由于正气虚,邪气不盛,故诸症不重。
[治法]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方药]宜选四君子汤为基础,酌加当归、白芍、山楂、神曲、麦芽等,健脾益气,和血消滞,配伍解毒排脓之晶,使其标本兼顾,以收扶正祛邪之功。